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范文.doc

合集下载

中药煎煮操作流程

中药煎煮操作流程

中药煎煮操作流程
本文档旨在介绍中药煎煮的基本操作流程,以帮助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正确进行操作。

以下是煎煮操作的主要步骤:
1. 准备药材:选择新鲜、干燥的中药材,并按照处方要求准备好所需份量。

2. 清洗药材:将药材放入干净的中,用清水轻轻清洗,去除杂质和污垢。

对于一些特殊的中药材,如果需要,可以先用适量的温水浸泡。

3. 研磨药材:将清洗干净的药材用研钵或研磨机进行研磨,直至药材细致均匀。

4. 配制药液:根据处方要求,在适量的清水中加入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制。

一般情况下,中药和清水的比例为1:8,即1份中药材加8份清水。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5. 煎煮药液:将配制好的药液倒入药锅中,加热至沸腾,然后转为小火慢慢煎煮。

煎煮时间视药材而定,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

6. 过滤药液:煎煮结束后,将药液通过细筛或纱布过滤,去除杂质和残渣。

过滤后的药液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中药煎煮液。

7. 整理药液:将过滤后的药液放入干净的中,盖好,待药液冷却后存放。

根据需要,可以根据药方要求加入适量的其他成分进行调整。

8. 清洗工具:对使用过的、研钵、筛网等工具进行清洗,保持清洁卫生,以备下次使用。

以上就是中药煎煮的基本操作流程。

在进行操作时,请务必严格按照中药处方的要求进行,保证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

注意:中药煎煮操作要求使用明火加热,请注意安全,并在操作过程中保持充足的通风。

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的煎煮方法中药煎煮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中药制剂中的一种常见方法。

正确的煎煮方法可以保证中药的疗效,而错误的煎煮方法则可能导致中药的药效降低甚至失效。

因此,正确的掌握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中药的煎煮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准备工作。

在进行中药煎煮之前,我们需要准备好煎煮所需的材料和器具。

首先是中药材,根据医生的处方准备好需要的中药材,并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

其次是煎煮器具,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选择煎药壶或者煎药罐等器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煎煮器具。

另外,还需要准备好清水和火源,确保煎煮过程中能够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时间。

其次,煎煮方法。

在进行中药煎煮时,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以确保中药的药效。

首先是水量的控制,一般来说,中药的煎煮水量要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合理的控制,一般情况下,水量要能够覆盖所有的药材,并且留有一定的余量。

其次是火候的掌握,煎煮中药需要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用途来控制火候,一般来说,煎煮时先用大火煮沸,然后改用文火煎煮一定的时间。

最后是时间的控制,不同的药材和用途需要不同的煎煮时间,一般来说,煎煮时间要根据医生的处方和药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控制。

最后,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药煎煮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首先是煎煮过程中要保持通风,避免药味过重影响身体健康。

其次是煎煮过程中要保持专心,避免因为疏忽而导致中药的药效降低。

另外,煎煮后的药液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的保存和使用,避免药液变质影响疗效。

总之,正确的掌握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准备工作、煎煮方法和注意事项的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大家能够更好地掌握中药的煎煮方法,确保中药的疗效。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使用中药,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的煎煮和使用,保障自己的健康。

中药煎煮原则范文

中药煎煮原则范文

中药煎煮原则范文中医煎煮原则是指中药煎煮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系列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煎煮是中医制剂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煮煎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将介绍中药煎煮的原则。

一、合理选择煎煮时间中药煎煮时间的选择是根据中药的性质来确定的。

有些中药需要短时间的煎煮,比如清凉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而有些中药则需要长时间的煎煮,比如补益类中药,如人参。

在选择煎煮时间时,应根据中药的性质和需要提取的有效成分来确定,避免煎制过程中损失药性。

二、适当控制火候中药在煎煮过程中需要控制火候,即控制火力大小和加热时间。

火力过大会导致中药的有效成分破坏,而火力过小则会导致中药的提取不完全。

因此,在煎煮过程中应控制火候,适当调整火力大小和时间,确保中药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提取。

三、采用适当容器中药煎煮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容器进行煮煎。

一般来说,不宜使用金属容器,因为金属容器会与中药的成分发生反应,影响中药的煎煮效果;建议选用陶瓷煎壶或砂锅来进行煎煮。

四、合理控制水量中药煎煮的水量应根据中药的性质和用途来确定。

有些中药需要多加水进行煎煮,以充分提取有效成分;而有些中药则需要少量水进行煎煮,以保持中药的浓度。

合理控制水量有助于提高中药的浓度和煎煮效果。

五、合理控制煎煮次数中药煎煮可以采用多次煎煮的方法,即先煮后煎。

第一次煮煎称为初煎,它的目的是将中药的大部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第二次煮煎称为续煎,它的目的是提取中药的部分有效成分。

合理控制煎煮次数有助于提高中药的煎煮效果和提取效率。

六、掌握煎煮技巧中药煎煮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挂煎、煮沸、锁煮等。

挂煎是指煮沸后稍停一下,再加温煎煮,有助于提高中药的煎煮效果;煮沸是指将中药加水煮沸,然后再进行煮煎,有助于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锁煮是指将中药煮开后立即熄火,然后在保温的状态下进行煮煎,有助于保持中药的药性。

七、注意中药的存放和保管中药煎煮后,需要注意中药的存放和保管。

中药煎煮方法

中药煎煮方法

中药煎煮方法水煎法水煎法是最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之一。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和清水。

2. 将中药材放入中,加入足够的清水浸泡。

3. 将放入火上,用文火慢慢煮沸。

4. 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煎,保持温度不变。

5. 根据不同药性,煎煮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一般为20分钟至1小时。

6. 煎煮结束后,将煎好的药液过滤出来,可食用或外用。

水煎法适用于大多数草药和中药材,煎煮时间的长短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醋煎法醋煎法主要用于一些难以溶解的中药材,有利于提取药物活性成分。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醋和清水。

2. 将中药材放入中,加入足够的清水浸泡。

3. 加入适量的醋,使其与药材充分混合。

4. 将放入火上,用文火慢慢煮沸。

5. 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煎,保持温度不变。

6. 根据不同药性,煎煮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一般为20分钟至1小时。

7. 煎煮结束后,将煎好的药液过滤出来,可食用或外用。

醋煎法适用于一些难以溶解的药材,可以增强药物的功效。

双煎法双煎法主要用于一些产生油脂类药物的中药材,可以充分提取药物成分。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和清水。

2. 将中药材放入中,加入足够的清水浸泡。

3. 将放入火上,用文火慢慢煮沸。

4. 煮沸后,将药液倒掉,再次加入新的清水。

5. 再次将放入火上,用文火慢慢煮沸。

6. 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煎,保持温度不变。

7. 根据不同药性,煎煮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一般为20分钟至1小时。

8. 煎煮结束后,将煎好的药液过滤出来,可食用或外用。

双煎法适用于一些产生油脂类药物的药材,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中药煎煮方法,根据不同的药材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煎煮方法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

请在使用中药煎煮时谨慎操作,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

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

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

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中药煎煮是中医药中常见的炮制方法之一,通过煎煮可以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增强药效,并且去除一些有毒物质或不必要的成分。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

煮汤法:这是中药煎煮的最常见方法之一、首先,将药材洗净,放入大锅中。

然后,加入适量的水,一般是药材的2-3倍量,把锅置于火上烧开,再转小火慢慢煮1-2小时。

煮药时要注意火候,大火煮开后要转小火,保持水量,防止药液过于稠厚或过于稀薄。

之后,用纱布或滤网过滤掉渣滓,将药汁留下。

根据需要,可以分次服用或分次煮服。

药渣可以再次加水煎煮,提取尽可能多的有效成分。

陈煎法:这是一种相对独特的煎煮方法,适合于一些特殊的中药,如一些根茎类、块茎类中药。

首先,将药材洗净,加水浸泡一段时间,以软化块茎或根部。

然后,将药材切成薄片或小块块或纱布袋中。

接着,将药材与水一同放入大锅中,加水煮沸,转中小火煮约1-2小时,之后,关火焖30分钟即可。

此时,药汁中的有效成分更深入地渗透到药材中,提取更充分。

炖煮法:这种煎煮方法适合于一些质地较硬、比较难煎煮出有效成分的中药。

首先,将药材洗净,切成小块。

然后,将药材与适量的水一同放入瓷砂炖盅或电压力锅中。

之后,用大火烧开,再转中小火慢炖数小时至一整夜,以便将有效成分渗透到药液中。

最后,将药液过滤后便可服用。

这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水煎浸泡法: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煎煮方法,适合用于炮制一些容易溶解或浸泡出有效成分的中药。

将药材洗净,切成小块。

然后,将药材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浸泡一段时间,以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来。

之后,用文火炖煮一段时间,将溶解的药液煮浓。

最后,将药液过滤后便可服用。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每种方法根据不同的药材和配方,会有一些变化。

在煎煮中,需要注意加水量、火候、煮时间等,以充分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同时避免破坏药效。

最后,温馨提醒,草药使用应遵循中医医生的指导,并在合适的情况下使用。

中药煎煮方法范文

中药煎煮方法范文

中药煎煮方法范文中药煎煮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疗法之一,也是传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常用的治疗方法。

中药煎煮是将中药材加入适量的水中,通过煮沸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释放出来,从而达到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讲解中药煎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煎煮方法:1.准备材料:选择优质的中药材,根据医生的处方准备所需的药材和相应的配方。

将药材清洗干净,有需要的话可以将其泡浸一段时间以去除杂质。

2.计量药材:根据医生的建议,准确计量所需的药材,一般建议使用称量工具进行精确计量。

3.加水煎煮:根据药材的性质和需要煮的时间,加入适量的水,一般是药材的3-10倍。

煮药过程中最好使用陶瓷或不锈钢锅,避免金属容器使用。

4.温火煮沸:在中小火的情况下,加热水药混合物,待水开始冒泡后,转为小火慢炖。

不建议使用大火煮沸,避免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流失。

5.炖煮时间:根据药材的不同,煎煮时间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草药需要煮沸后继续保持沸腾10-15分钟,木质材料需要更长的时间,约30-60分钟。

6.过滤药液:煎煮完成后,将药液倒入干净的容器中。

可以用纱布过滤药液以去除药渣。

7.儿童及老年人调整用量:根据儿童和老年人的体质和用药需求,调整药材的煮沸时间和用量。

8.用药顺序:多味中药材煎煮时,根据其功效和特性,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先放入一些药材,再逐渐加入其他药材,这样可以更好地保留药材的有效成分。

二、注意事项:1.控制煎煮时间:根据药材的特性和需要提取的成分,控制好煎煮的时间,一般不宜过长或过短。

过长会导致有效成分流失,过短则可能无法提取足够的药效。

2.控制用水质量:所选用的水最好是纯净的水或饮用水,避免使用附加有杂质的水源。

3.控制用药温度: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一般建议在炖药时保持水温约在80-100摄氏度。

4.不同药材的煎煮顺序:药材的煎煮顺序根据药材的特性和功效确定,遵循先煎后下,先用草药后用根茎、果实等的原则。

6.孕妇和哺乳期女性的用药:孕妇和哺乳期女性要特别谨慎使用中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避免不良反应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伤害。

中药煎服方法范文

中药煎服方法范文

中药煎服方法范文中药煎服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方法,它利用水、酒等溶剂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然后通过口服的方式服用。

中药煎服方法的正确掌握对于保证中药疗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煎服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药煎服的常用方法1.煮法:将适量的中药材加入适量的水中,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煎,直至煎出药液,通常为原药的2-3倍,即可服用。

有需求的话,煎煮可以多次,直到木滓。

2.煮煎法:将中药材加入适量的水中,大火煮沸10-15分钟,然后再改用小火慢煎30-40分钟,最后加入适量的水回收,得到药液即可。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长时间煎煮的中药材。

3.直接煎煮法:将适量的中药材与水一起煮沸,不用慢煎。

这种方法适用于部分药材炮制后,溶解能力增强。

二、中药煎服的注意事项1.中药煎服过程中,要选择具备质量保证的中药材,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2.煎制过程中,注意火候和时间的掌握,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煎制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药效。

3.煎制药液要充分沉淀,避免带入木渣和杂质,避免对肠胃产生伤害。

4.煎制中药时,要盖紧锅盖,避免药性散失。

5.在煎药过程中,要时常观察水量,及时补充,以避免水煮干。

6.煎制好的中药液要及时服用,避免长时间放置,以免发生变质。

7.煎服中药要遵循医嘱,按照剂量和频次进行服用,不可自行增减用药量。

8.煎服中药时,应避免与食物同时进食,以免影响药效。

9.煎服中药期间应禁止饮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利于药效的吸收。

中药煎服方法的正确掌握对于中药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煎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都需要遵循,这样才能确保中药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功效。

同时,在服用中药期间,我们还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增强身体对中药的吸收和调理作用。

相信通过科学的中药煎服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体验中药的疗效。

中草药煎煮方法

中草药煎煮方法

中草药煎煮方法
中草药是一种传统的中医药材,具有多种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
领域。

然而,中药的使用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尤其是在煎煮方面。

下面介绍一些中药煎煮的方法:
一、水煎法
1.将药材放在煎药器中,加入适量清水,将煎药器投入水中,开大火煮沸,待水沸后调小火,缓慢煎煮20分钟左右。

2.喝药时应先将药渣滤去,将药汁分数次饮用,一般常用的是纱布滤器。

二、浸渍法
1.将药材放在瓷罐中,加入足量白酒,浸泡1-2个星期。

2.浸泡后,将药酒放在阳光下晒干,取药酒饮用。

三、炮制法
1.将药材炒至变色,去除杂质、冷却后研末。

2.加水或酒搅拌均匀,然后再过滤,取汤液饮用。

四、微波炉煎煮法
1.将药材和水放入微波炉,按煮饭模式煮10分钟左右。

2.取出时注意防止烫伤,用纱布滤去药渣,分数次饮用。

以上是常见的中草药煎煮方法,使用时需要根据各种药材的特点和功效选择合适的煎煮方法。

同时,也需要注意药材的煮制时间、温度等因素,以确保最大限度地提取药物成分,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

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应。

因此,汤剂的煎制方法有许多特殊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治疗效果十分重要。

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

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1.清洗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

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2.器具一般选用砂锅,搪瓷器皿次之,千万不要用铁锅或铝锅等金属器皿。

详见前发博文:煎中药,用什么容器最好?3.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

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

以药材浸透为原则。

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季可以长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

4.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

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

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

详见前发博文:煎中药,用什么水最好?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

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

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5-8倍,或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

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

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即可。

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份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一般如果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可以多放一点水。

很多中药说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

其实这是笼统的说法而已。

碗有大小之分,药物有多少之别,药材质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简单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论。

5.方法(1)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

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减慢水份蒸发,有利于有效成份的溶出。

至于火候和时间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2)煎煮次数与方法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两次。

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

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

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

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份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

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

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继续溶出。

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

治疗一般疾病的中药煎煮以2次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计算煎煮时间,一般为头煎20~30分钟,二煎10~20分钟。

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宜用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l0~20分钟即可,,并趁热服用。

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以3次为宜,头煎为40~50分钟,二煎为20~30分钟,三煎为l0~20分钟。

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

以上煎煮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

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3)煎煮榨渣取汁汤剂煎完后应榨渣取汁。

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煎煮后都会吸附一定药液。

其次主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药渣再吸附。

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份损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份容易损失而不宜久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例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时,趁热将药液滤出后,要将药渣用双层纱布包好,绞取药渣内剩余药液。

有研究表明绞取药渣内的药液可增加药液成份的l5%~25%。

中药煎后所取得的药液成人一般每次150毫升,学龄期儿童100毫升,婴幼儿50毫升为宜。

按一日2次服用,,成人每剂300毫升日服2次,学龄期儿童200毫升日服2次,婴幼儿100毫升日服2次为宜。

6.服法服用中药,许多人的习惯是一剂中药煎两次,分头汁和二汁分别服用。

其实,这种服法是不科学的。

因为中药中易溶的甙类、多糖类、挥发油等有效成份在头煎中含量较多,其它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时,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多,故两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药效也差异很大。

所以,服用中药一般应将煎煮2次或3次的中药液体合并,搅拌均匀后分为2份或3份,分别于早晚或早中晚服用才能发挥药效至最佳程度。

一般来说,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幼儿或呕吐病人因为服用药物有困难则可以分多次服完。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药物的作用来决定,一般的药最好在饭后1小时服,补养药品宜空腹服,易吸收。

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进食稍后再服为好,以助疗效并减轻对胃的刺激。

服用清热解表药后,不宜吹风,并观察有无出汗和体温、脉搏的变化;润肠的泻药空腹服,易使积滞物泻出。

驱虫药在空腹时服,应在早上空腹服。

能提高杀虫效果,服后注意大便变化;调经药应在经前服用。

中老年人用于滋补身体的补益中药最好是在饭前服用,特别是早晨空腹时服,有利于滋补成份的吸收。

药汁冷了,应热一下再服用。

大多数中药宜乘温服下,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

一般而言,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宜饭前空腹服用;治疗外感疾病及头面部疾病的药物宜饭后服用;安神的药物宜临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药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间服食。

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宜饭后服用。

饭后服用的时间一般为进食后半小时左右。

7.机煎中药中药煎煮机是一种带有电控装置的全封闭微压容器,利用水煎沸及其产生的蒸气一次性使药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其煎药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保证中药疗效,更符合卫生学要求,不易霉变。

机煎中药,服用比较方便。

一般情况下,机煎中药都是包装在医用塑胶袋中,包装过程也在全封闭无菌状态下进行的。

这种袋装药液抗挤压、不易破损,每包药液可在常温下,能保存10天左右,无论居家还是外出携带都非常方便。

服药时,只需将药包放进热水内浸泡约10~20分钟即可饮用。

微波炉加热后的机煎袋装中药不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可以放心服用。

8. 适当忌口服用中药期间,饮食方面应注意忌食生、冷、黏腻、辛辣的食品,没必要另外补充维生素。

一般患热性病者忌辛、辣、油腻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和烟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黄疸、过敏性疾病、痈疽、肿瘤及某些皮肤病忌食鱼、虾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肿病人忌食盐;补血药忌饮茶等。

9. 特殊中药的处理在处方中有些药材性质特殊,不能与方中群药同煎,应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医师会在处方中注明,药房在配药时会另包并加以说明。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

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

所以,煎制汤剂还应讲究入药方法。

(1)先煎:矿物类、贝壳类、甲壳类、骨类、化石类药物的质地坚硬,这些药物的有效成份在短时间内很难煎煮出来,因此要单独先煎。

例如矿物类药物石膏、代赭石、赤石脂等;贝壳类药物如牡蛎、石决明等;甲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穿山甲等;骨类药物如虎骨和豹骨等。

这些药物必须事先捣碎,加水单独煎煮1小时后,再加入其它药物一同煎煮。

另外,还有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川乌、附子、草乌等,通过长时间的高温煎煮可以降低毒性作用,可以起到解毒作用以减少其毒性,久煎后的水解产物才能起到治疗作用,使其应用更为安全。

(2)后下:花、叶类以及一些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份多的药材(如薄荷、香薷等)久煮会致香气挥发,药性损失,故宜后下,部分根茎类有效成份煎煮时中药成份对热不稳定,不耐煎煮者,不易久煎者亦应后下。

如藏红花、大黄、番泻叶等,入药宜后下。

在其它药煎煮以后,停火前的5~10分钟时再将其纳入,煎沸5~10分钟即可,叫后下。

(3)包煎:将某种药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它药一起煎。

需要包煎的主要有四类药物,一是细小种子类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等,煎药时特别粘腻,如不包煎,容易粘锅,药汁也不容易滤除:二是有些药物如蒲黄、海金沙、灶心土、滑石等,煎时容易上飘在药液表面或沉淀锅底,所以需要包起来煎煮;三是有些有绒毛的药物,如辛夷、旋覆花、枇杷叶等,如不包煎,煎煮后不易滤除,服后绒毛会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等副作用。

四是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山药,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焦化,需包煎;煎煮上述药物时先将药物用纱布包好,再放入药锅内与其它药物同煎,叫包煎。

包煎时药袋尽量松些,以免药物膨胀时空间不足导致无法更多吸收水份而煎熬不透。

(4)另煎:有些比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三七、羚羊角、虫草、鹿茸等),可单独煎煮取汁,再兑入煎好的药液中同服。

以免在与其它药物的煎煮过程中损失有效成份,造成浪费。

(5)溶化:又称烊化,是指有些胶质性中药(如阿胶、鹿角胶、龟胶等)或黏性易溶的药物(如饴糖),煎煮时容易与其它药物粘结成团块,或造成溶液胶体渗透压提高,不利于药物有效成份作用的溶出,影响整个药物的煎煮效果,或粘附锅底,容易熬焦且浪费药材,不宜与其它一般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或以少量水煮化-注意要勤搅拌,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药液溶化后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