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教案 (2)

合集下载

《秋兴八首》拓展阅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秋兴八首》拓展阅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秋兴八首》拓展阅读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拓展阅读(可当作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或自习辅导内容,视教学时间灵活处理)一、学习目的导入:为了提高同学们鉴赏古诗的能力,拓展大家的阅读视野,积累高考古诗鉴赏题的经验和基础,我们趁热打铁,再来品读一下《秋兴》其余七首。

二、精品《秋兴八首》其二和其四1、秋兴八首•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赏析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

首联承上首末联,由薄暮入笔。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点明北望的地点“夔府”,“落日斜”点明时间。

夔州地处群山之间,又值落日斜照,这深秋黄昏的景色对于一个命运坎坷、沦落天涯的人来说,更会引起落寞思乡之情。

是每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时,就依北斗星的方向眺望日夜思念的长安。

“每依北斗望京华”句,是组诗八章的纲领和眼目,不但写出长安的方向,写出夔州与长安遥远的距离,而且更能表达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以北斗来比喻长安,实际上是借北极星在天空中的永恒位置来表达诗人对唐王朝的坚贞之意,诗人始终情系国家。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密交织。

槎指木筏。

《水经注》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旧日知道在巫峡听猿声使人哀伤落泪,现在身在夔州,亲自听到猿声而不禁泪下,故云“实下”,“实”,实实在在,真的。

这句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不仅加重了凄凉的气氛,也烘托了诗人的心情。

“八月槎”化用典故,古书民间传说,天河与海通,海边居民每年八月看到有浮槎(即水上木排)来去,于是准备许多干粮,乘槎而去,以为到时又可乘槎回来。

此传说后来附会到张骞身上,说张奉汉武帝命,寻黄河之源,因乘槎至天河,牵牛宿旁。

”杜甫希望能有机会随严武一同入朝,回到长安,实现其政治理想。

但不幸严武突然去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

《秋兴八首》 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 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秋兴八首>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秋兴八首》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身世飘零之感。

(2)分析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以及这种情感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2)理解诗歌意境的营造和诗歌语言的含蓄之美。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语言、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色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对秋天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

(2)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和《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3、精读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等,探讨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泪”和“心”字,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烘托、对比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4、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身世飘零之感,探讨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秋兴八首》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

5、拓展延伸(1)让学生比较杜甫的《秋兴八首》与其他诗人描写秋天的诗歌,如刘禹锡的《秋词》,分析它们在情感、意象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秋兴八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秋兴八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秋兴八首》,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秋天的赞美和表达。

2.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朗读和背诵《秋兴八首》。

二、教学重点:1. 提高学生的诗词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秋兴八首》中的意境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以及《秋兴八首》的文本。

2. 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学生关于秋天的特点和他们的喜好,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然后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的背景和作者。

步骤二:欣赏和理解(10分钟)1. 教师给学生展示《秋兴八首》的文本,并向学生朗读诗句,让学生跟读。

2.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句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意义。

3.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诗句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4. 教师解读诗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步骤三:朗读和背诵(20分钟)1. 分发《秋兴八首》的印刷版给学生,并让学生独立阅读。

2.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强调发音和语调的重要性。

3. 将全班分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背诵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意识。

4. 鼓励学生背诵《秋兴八首》,并在课堂上进行背诵比赛。

步骤四:创作和写作(10分钟)1. 提示学生思考和表达他们对秋天的感受和想象。

2. 让学生尝试写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小诗,鼓励他们运用《秋兴八首》中的诗句。

3.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个人对秋天的理解和喜爱。

步骤五: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向学生概括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1. 课后要求学生在《秋兴八首》中选择一首进行背诵。

2. 要求学生按照课堂上的提示完成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小诗。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秋兴八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了对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教案:秋兴八首【导言】本教案为《秋兴八首》的教学设计,通过对这八首诗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秋天的审美情感,增强其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 能理解并准确解读《秋兴八首》中的诗句,领会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思想;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优美表达手法创作秋天相关的作文。

【教学准备】1. 课本:准备相关诗歌《秋兴八首》的课本或其他文学作品集;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或电脑,用于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1. 让学生观看与秋天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在学生中引发对秋天的思考和热爱。

2. 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景色、气味、声音等,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情感联想。

Step 2:诗歌欣赏(15分钟)1. 将《秋兴八首》的诗歌文本呈现给学生,并介绍相关背景和作者信息。

2. 教师逐句朗读诗歌,给学生展示优美的语言和艺术形象,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诗意。

3. 学生阅读诗歌,学习理解其中的隐喻、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分析这些手法对诗歌意境的营造作用。

Step 3:诗意解读(2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旨及情感表达,比较和探讨学生对诗歌的不同理解。

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其中的诗意。

Step 4:写作练习(30分钟)1. 提供几个关于秋天的写作题目,如“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味道”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与秋天相关的作文。

2. 学生分组互相修改和评价作文,鼓励优秀的作文展示和分享。

Step 5:课堂总结(10分钟)1. 结合诗歌的欣赏和作文的写作,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2. 鼓励学生表达对秋天的情感和文学体验,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课后作业】布置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要求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来展现秋天的美丽。

杜甫《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一、重点难点1.重点: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循环往复的抒情方法。

2.难点:七言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

二、背景材料1.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寄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市)。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谈诗论文,结下深厚的友谊。

天宝五年杜甫赴长安,次年应试仍未第。

从此困居长安近十年,终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安史乱起,历经离乱,备尝艰辛,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投奔肃宗,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久弃官入蜀,在成都浣花溪建草堂,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的举荐得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严武死后,杜甫失去依靠,率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

因贫病在云安、夔州滞留两年多,于大历三年(768)出蜀,在荆、湘一带过了三年的飘泊生活。

大历五年(770)冬,诗人病故于长沙与岳阳之间的湘江舟上,终年59岁。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大都着眼于唐代的社会现实,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作品。

在艺术上,杜甫转益多师,兼融并蓄,进行了多种形式和风格的不懈探索和创造,尤其在近体诗格律声韵的推敲和诗歌语言的锤炼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2.《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

杜甫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秋兴八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杜甫秋兴八首的诗歌魅力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秋兴八首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分析杜甫秋兴八首的诗歌形式、意象和主题。

3.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杜甫秋兴八首的原文及翻译。

2. 杜甫的相关背景资料和介绍。

3. 多媒体设备或投影仪。

4. 学生课前阅读杜甫秋兴八首的作品。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或投影仪展示杜甫的画像,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杜甫这位唐代诗人有了解吗?他的作品你们听说过吗?探究(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杜甫秋兴八首中的诗歌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讨论:请学生分析诗歌的诗歌形式、意象和主题,并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意义。

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拓展(15分钟)1. 教师介绍:向学生介绍杜甫秋兴八首的背景和创作动机,包括杜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抒发情感的方式。

2. 分析对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创作风格和主题选择。

实践(20分钟)1. 学生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杜甫秋兴八首的理解,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2. 学生分享:学生将自己的诗歌朗读给全班听,并解释自己的创作动机和诗歌意义。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杜甫秋兴八首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2. 学生反思:学生思考本节课对他们的学习意义和启发,以及他们对古代诗歌的新认识。

作业:1. 要求学生继续阅读杜甫的其他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2.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杜甫的诗歌,背诵并解释其中的意义。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专业的诗人或文学研究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艺术和影响。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古代文化遗址,加深对杜甫及其时代的了解。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学生能够: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熟悉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3.分析和解读《秋兴八首》这三首诗的主题和意义;4.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以及对情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诗文材料:《秋兴八首》•诵读录音或视频•学生朗读、讨论和思考的题目或问题•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简介材料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前置知识讲解1.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对“秋天”的感受,以及秋天给人的印象;2.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步骤二:诗歌欣赏与解读1.分发《秋兴八首》给学生,播放诵读录音或视频;2.学生自主诵读,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3.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象和情感?–诗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诗中的秋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主题?–诗中的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考和感悟?–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理解和感受?4.整理学生的回答和讨论中的重点观点,引导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步骤三:个人思考与写作1.指导学生以《秋兴八首》为题,以自己的角度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诗歌;2.提供一些思考和表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你是如何理解秋天的?–秋天给你的心灵带来了什么样的触动和震动?–你对杜甫的《秋兴八首》有什么样的感悟和呼应?3.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可以加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步骤四:朗读和分享1.学生将他们的作品朗读给全班;2.进行学生作品的欣赏和分享,互相评论和交流;3.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化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意义的理解。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作品,了解更多他的作品和思想;2.组织学生参观杜甫故居或相关的文化活动,深入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组织作文比赛或创作交流活动;4.引导学生研究杜甫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进行相关的诗歌写作训练。

大学语文_秋兴八首教案

大学语文_秋兴八首教案

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杜甫的生平、文学成就及《秋兴八首》的写作背景。

- 掌握《秋兴八首》(其一)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及艺术手法。

- 学会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 通过分析诗歌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内容和情感。

2. 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人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2.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杜甫的生平、文学成就及《秋兴八首》的写作背景。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杜甫会在夔州创作《秋兴八首》?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秋兴八首》(其一),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诗歌意象:玉露、枫树、巫山、巫峡、波浪、乌云、菊花、孤舟、寒衣、砧声等。

2. 分析诗歌情感:忧国忧民、思念家乡、孤独寂寞等。

四、课堂讲解1. 分析诗歌结构:首联写景,颔联写情,颈联写事,尾联抒情。

2. 阐述诗歌艺术手法: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对比、象征等。

五、总结1. 总结《秋兴八首》(其一)的主题和情感。

2. 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哪些意象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二、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三、课堂讲解1. 分析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玉露、枫树、巫山、巫峡等意象,渲染了萧瑟、阴森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波浪、乌云、寒衣、砧声等意象,突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题目解析——秋兴八首(其一)
2、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3、诵读诗歌,体味诗情
体会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悲伤、凄凉。带着悲伤的感情基调诵读,体会诗情。
4、学习内容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首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秋景,有什么象征意义?
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4)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
(5)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
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征夫》
(6)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4)尾联集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注重朗读吟诵。
6、小结:文章起句写诗人面对满目萧飒的秋景,颔联承接首联用秋色引发感慨时局动荡之情,颈联转而想到个人身世蹉跎只能遥忆京华,尾联通过秋事呼应前三联,收束全诗情感——羁旅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体会到诗人在诗歌当中蕴含了如此复杂的情感。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2)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题
秋兴八首
授课人
课型
诗歌探究
时间
2017.9.21
班级
二年十四班
教学
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
重点
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
难点
赏析诗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情
分析
学生初中时学过杜甫的《望岳》、《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杜甫的诗风有一定了解,但对诗歌本身所出现的意象、意境与情感把握起来会稍有困难,因此,要加强学生品味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的训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
设备
PPT多媒体教学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导语
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诗歌教学环节。
情境导入
一、预习检测
二、教学 过程
1、学生介绍杜甫及他的相关作品。
2、讨论如何鉴赏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7、板景显
8、作业:背诵
预习提问
预习提问
小组探究
情感诵读
展示成果
引起共情
归纳总结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秋兴八首(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