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意思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释义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出自唐代杜甫的《赠花卿》
解释: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能听见几回?
赏析:诗人以天上的仙乐相夸,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语含讽刺,含蓄婉转地展现出“天上”与“人间”的矛盾。
原文:
杜甫杜甫《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
锦官城里每日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能听见几回?注释:
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
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形容女子声音温柔好听的诗句

形容女子声音温柔好听的诗句
1、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出自《列子·汤问》
译文: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2、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出自唐代杜甫的《赠花卿》
译文: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能得几回闻?
3、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
——《踏莎行》宋代:欧阳修
译文:薜荔香草爬上了墙面,莓苔绿藓铺满了地面,远处的青楼断断续续地传过来清丽的歌声。
4、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唐代:李群玉
译文:她那绰约的风姿只应该在天上出现,她那动听的歌声又岂会在人间听闻。
5、舞势随风散复收,歌声似磬韵还幽。
——《玉女舞霓裳》唐代:李太玄
译文:女子的舞姿随风散开又收起婀娜身影翩翩起舞,歌声如乐器一样铿锵有力既富有韵律又十分悠扬。
6、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
——《后庭花·清溪一
叶舟》元代:赵孟頫
译文:一群美丽纯洁的农家少女唱着渔家歌谣,歌声飞入荷花丛中,惊起了一群栖息的水鸟。
杜甫《赠花卿》的意思及赏析

杜甫《赠花卿》的意思及赏析
杜甫《赠花卿》的意思及赏析
赠花卿
杜甫
锦城①丝管日纷纷,半入一江一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①锦城:即成都。
成都城中到处是丝竹管乐之一声,这些音乐散入一江一风与白云之中,杳无踪迹。
这样美好的声音应该只有天上才有,人间哪里能经常听到?
【余音之美】
与其说这是一首单纯赞美音乐的诗,不如说这是一首讽刺奢一靡一之风的诗。
因为杜甫不是一个喜欢风花雪月的人,他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有没有我们不知道,只是猜想而已。
言下之意,人间百姓生活困苦,怎该有天神享乐的音乐呢?话没有说穿,但是意已经指明。
【赏析】
我们生活中也常常说反话来表达自己的气愤,“我怎么敢生气”、“谁能有你这么聪明”等,其实就是想表达相反的意思。
杜甫说人间哪得几回闻,也是用的反语。
说反话的人常常是带着一股怨气,反话比直接批评更有讽刺的效果。
【启示】
杜甫有一个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贫者与富者之间生存状况的天壤之别。
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不能眼看着别人忍饥挨饿而自己享受奢侈的生活。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兴起了一种赶时尚的风潮,这时我们也需要提醒自己,还有很多人在贫困线上挣扎、努力,我们有责任帮助那些人。
形容歌曲好听的诗词

形容歌曲好听的诗词:1、唐代杜甫《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释义: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2、唐代白居易《竹枝词四首》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释义:瞿塘峡口,水雾蒙蒙,像轻烟一样低低地笼罩着江水。
白帝城上的月亮已经向西偏斜。
深夜有人唱起了令人伤心的竹枝民歌,当唱歌的声音哽咽着时,山上的猿猴和山鸟都一起悲伤地啼叫起来。
3、唐代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释义: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像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4、宋代欧阳修《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越女采莲秋水畔。
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
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
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
离愁引著江南岸。
释义:明净的秋水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莲。
轻盈的罗袖,玉腕上时隐时露的金钏,勾勒出她绰约的丰姿和婀娜的身影。
杜甫《赠花卿》古诗

赠花卿【作者】杜甫【朝代】唐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注释】(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3)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4)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5)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6)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
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赏析】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第一句“锦城丝管日纷纷”。
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市的别名。
丝,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丝管,代指音乐。
日,这里是每日的意思。
纷纷,形容音乐声络绎不绝。
意思是说,锦官城里奏起管弦音乐,一天到晚响个不停。
“丝管”二字点出全诗描写的对象。
点明之后,便从各种角度对它进行描绘。
先用“纷纷”二字写出其连绵、和谐、化无形的乐曲为有形之物,形象地写出管乐声与弦乐声相互交错、追逐的情景。
第二句“半入江风半入云”。
意思是说:音乐的响声一半散入江风中,一半散入云层中。
“入江风”,是说声音广传地面;“入云”,是说声音上冲天空。
从地到天,到处都传播着音乐的声响。
两个“半入”重复使用,造成音律的回环、流畅,与那弥漫宇宙的音乐声正相和谐,具有很深的情趣。
第三、四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思是说,这样的乐曲只能是天上才有的,人世间有能听到几回呢?古人认为,只有天上的仙乐才是最美妙的。
作者把“此曲”看作是天上的仙乐,这就是极度写出它的不同凡俗;然后,又用人间的罕闻,进一步写出它的珍贵。
古诗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翻译赏析

古诗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翻译赏析《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前言】《赠花卿》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上元二年(761年)。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注释】⑴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平定段子璋之乱。
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
⑵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纷纷:繁多而杂乱,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⑶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⑷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
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翻译】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赏析】《赠花卿》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李白诗《赠花卿》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诗《赠花卿》原文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注释(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3)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4)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5)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6)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
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鉴赏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他们的说法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
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意思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意思“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的意思是:这样美妙的乐曲只应该是天上才有的,人间哪里有可能听到几次呢?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出自唐代杜甫的作品《赠花卿》。
作品原文: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白话译文:
锦城上空整日飘散悠扬的乐曲,荡漾在锦江波上和白云之间。
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集于《杜工部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
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意思“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赠花卿》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
⑴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平定段子璋之乱。
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
⑵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纷纷:繁多而杂乱,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⑶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⑷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
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翻译】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赏析】
《赠花卿》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
乐曲赞美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
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
“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
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
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
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
”(《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