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完整资料).doc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3)区域发展阶段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一)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北方南方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3、西部大开发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欧盟、东盟、APEC等)5、资源的跨区域调配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中线西线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调水量较大较小大水质差较好最好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背记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背记知识点


河流 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 植被稀疏,大面积的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以及对水的调节作用。
社会 经济 因素
人口 不合理的 生产活动
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 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荒漠化的危害
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 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3
2. 南水北调
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 “四横三纵”的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 西互济。
线路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
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
山东半岛和天津
三、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差异
产业结构 人口分布特点 产业分布特点 产业结构特点 对外经济联系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 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
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经济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第三、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3)影响: ①促进了被转移地区的资源的开发,被转移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了产业的更新和
升级,推动了被转移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
趋向紧张。
6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最新整理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汇总

最新整理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汇总

较低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东部经济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较高 较高 80 年代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 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2)产业结构的差异: (导致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西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产业结构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大
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简述:具有一定的界线;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 (1)自然地理条件( 2)社会经济活动( 3)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 (4) 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区域划分类型: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地域
乡 村 地域
城镇地域
区别
地域范围大小 产业活动
大 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小 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联系
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乡村地域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第二产业比重大 ,第三 产业加速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 高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 快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 于区域 不平衡增长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高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 向 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 增强 现代化交通、 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和城市化、对外开放等许多方面,这些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52030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52030

地理必修Ⅲ笔录1.1 地区的基本含义1地区的观点: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别的基础上,按必定的指标和方法区分出来的。

2地区的基本特点:拥有必定的界限、地区内部的相像性和连续性、地区之间的差别性、区域拥有必定的优势、特点和功能。

地区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一个地区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有关的地区。

3地区的空间构造:地区中各因素的相对地点关系和空间散布形式。

农业往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地区空间构造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地区的家产构造:传统的农业地区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第一家产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地区或加快推动工业化的地区,第二家产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家产的产值比重体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地区的发展阶段1、权衡地区发展水平的标记: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公民收入、三次家产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地区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地区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家产构造对外开放程度交通运输城市化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水平低,人均公民生产总值少传统农业据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点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少水平低,缺少大型中心城市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加水平高,人均公民生产速推动总值高第二家产比重快速第三家产发展超出第二上涨,第三家产加家产,以资本密集型和速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提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高度增强交通运输建设明显加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快步完美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水平高,地区内部差别小于地区不均衡增加高水平的均衡状态1.3 地区发展差别1我国东、中、西部差别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分:东部:沿海 12省区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含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 <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别: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 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8.西部大开发2)目的: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3)范围:10+3-----西部地带的10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自治区。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4)优势:①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丰富;③政府政策扶植;④社会环境优良;⑤西部有潜在的广阔市场。

5)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

6)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各种标准进行划分的,是农业、工业、交通业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的综合体。

2、区域的特点:⑴区域有一定的界限(如国界、气候区等)⑵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⑶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⑷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主要由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常见的空间分布形态:城市与工业—点状;交通运输业—线状、网状;农业—面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4、区域的产业结构:至三次产业及内部的比例关系。

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牧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了一、二产业的其他各业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一> 三> 二农业文明前期一> 二> 三农业文明后期二> 一> 三工业文明前期二> 三> 一工业文明中期三> 二> 一工业文明后期5、区域发展阶段:总体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比值、人文指数(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区域发展阶段:农业阶段;工业阶段;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二、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2、经济地带的发展优势、问题和发展方向东部:⑴优势:主要农业基地(黄淮平原、珠三角、长三角,水产丰富);主要工业基地(辽中南、沪宁杭、京津唐、珠三角);交通便利;国际化程度高;对外贸易发达;高科技文化水品(45%的大学、60%的科学家、工程师)⑵问题:能源原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长江下游防洪问题严重⑶发展方向:发挥沿海优势,成为对外贸易、金融、海洋开发基地,增强竞争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优势,开拓高新技术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中西部:⑴优势:能源矿产丰富,煤、石油等储量居全国首位;农业较发达,天然林场牧场;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发达;对外贸易优势(国境线长)⑵问题:运输能力不足,煤炭外运压力大;生态问题突出,水土流失、过度放牧、乱砍乱伐、洪涝、土地沙漠化……⑶发展方向:发挥资源优势,形成能源原料生产基地;改善生态,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草原;加强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边境贸易和旅游;发展农业基础,建设商品粮基地,发展林业等农业生产差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生产作物、种植制度南北方气候差异:角度: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降水变化量,水热组合南北方气候差异:同: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异:南方气温年较差小,目的:缩小地区差异,加速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范围: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优势:政策支持、市场广阔……(同西部优势)劣势:人才技术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意义:⑴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⑵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⑶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大意义三、区域经济联系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向保护性、外向竞争性)、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具体表现:亚太经济组织、欧盟、东亚经济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一是对口帮扶成效明显;二是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三是在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日益密切;四是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互相发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doc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doc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3)区域发展阶段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3)区域发展阶段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7.南北方差异(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为800mm年等降水量和一月0度等温线)8.西部大开发2)目的: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3)范围:10+3-----西部地带的10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自治区。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4)优势:①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丰富;③政府政策扶植;④社会环境优良;⑤西部有潜在的广阔市场。

5)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

6)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7)意义:①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②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③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④西部大开发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9.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欧盟、东盟、APEC等)10.区域经济一体化1)特征:①内向的保护性: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加强技术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②外向的竞争性:某区域经济集团以整体优势与其他集团相抗衡,提高本地区在国际竞争能力和政治地位。

2)类型: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3)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FTA)……1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2)西部地区投资加大;3)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4)实现合作双方共赢。

13.南水北调:1)线路: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

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2)意义:①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②可促进工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③具有为工业、居民、农业供水,防洪,排涝等经济效益;④利于回升地下水位、保护生物多样化、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14.西气东输1)主体工程: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

2)影响:①社会经济:输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输入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发展。

②产业结构调整:输出地——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输入地——东输的西气在很大程度上可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极大程度上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③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省区基建、商运等的发展潜力,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输入地——东部地区各省市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主环网,极大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④生态环境:输出地——促进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但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输入地——改变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生活质量。

15.西电东送1)含义:开发青海、、、广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2)原因: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能源需求量不平衡)。

3)意义:①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②促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③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16.产业转移1)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类型:①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劳动密集型企业、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②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机电、IT、化工等行业(劳动力、市场、发展机会);③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发达地区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区域内相对落后的地区扩散。

3)影响:①促进了被转移地区的资源的开发,被转移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了产业的更新和升级,推动了被转移地区经济的发展;②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趋向紧张。

第二章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我国西北)1)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

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沙漠化)、水蚀荒漠化(石漠化、红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②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土壤——土质疏松,易被流水侵蚀;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大。

②人为原因: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

4)云贵高原石漠化的原因:自然——地形崎岖坡度大,土地贫瘠;降水集中,多暴雨;人为——植被破坏。

5)荒漠化的危害: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6)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洞庭湖)1)含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3)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

4)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突出问题治理措施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退化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水质污染问题突出防治水污染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3.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美国田纳西河)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

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

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①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②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④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①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②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4)解决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