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拆方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方剂拆方研究现状

方剂拆方研究现状
黄芪组 、 活血组 能降低 含水量 及 C 含量 , 方组作 a’ 。 总 用最 强 。表 明 : 阳还 五汤及 拆 方具 有抑 制 脑 缺血 / 补
经镇 痛作用 机 制 , 分别 测 定 子 宫 内皮 素 ( T 1 和 一 E 一) 氧化 氮 ( NO) 的变化 。结 果提示 芍药 与甘 草 比例 为 3 : 1时镇 痛作 用 可 能较 佳 。王 秋L 观察 交 泰 丸不 同 6 ] 配伍 比例 的镇 静催 眠作 用 。结果 发 现黄 连倍 肉桂 组 成 的交 泰丸 , 可明显 抑制 小 鼠 的 自发 活 动 , 同戊 巴 协
反左 金在模 型上 的药 效 反应 。左 金丸 能 明显减 轻 热 证模 型 中大 鼠 的 急 性 胃黏 膜 损 伤 而 反 左 金 则 无 此 效 。反左金 在寒证 模 型 中则体 现 出与左 金 丸相 当 的
姜 ) 苦降 药 组 ( 芩 、 连 ) 甘 补 药 组 ( 参 、 甘 、 黄 黄 、 人 炙
体 更能够 表现 中医的治疗 原则 与方剂 配伍优 势 。 1 2 确定 方 中起 主 要 作 用 的 药 物 或有 效 成 分 王 . 庆 国[ 等将半 夏泻 心汤 拆方 分 为辛 开药 组 ( 夏 、 3 半 干
证 病理改 变 的效 应 , 即寒 性 的作 用 。陈艳 芬E- 等 ln o 建 立大 鼠寒 、 热证 胃黏膜 损伤 模 型 , 观察 左 金丸 与 并
生姜及 半夏 。由上 可知 方 中主药 为旋 覆 花 、 党参 , 与 传统认 为 的旋 复为 君 , 赭 石为 臣 , 、 、 为佐 使 代 参 姜 草 药不尽 相 同。
13 寻 找方 剂 中药 物 的最 佳 配伍 比例 徐 晓娟 . 等采用 催 产 素 所 致 大 鼠 子 宫 剧 烈 收 缩 作 为 痛 经 模 型, 探讨不 同配 伍 比例 的芍 药 甘 草 汤 治疗 原 发 性 痛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进展

中 药 现 代 化 的 目 的之 一 是 减 少 中 药 复 方 制 剂 中 的 非 药 效 因 素 , 高 制 剂 水 平 。 中药 复 方 虽 是 依 据 中 医 理 论 配 伍 组 成 , 提
究 了 由 不 同 剂 量 黄 芪 (% 8 、 4 ) 组 成 的 防 己黄 芪 汤 对 正 6 、1% 5 % 所 常 小 鼠 腹 腔 巨 噬 细 胞 吞 噬功 能 及 T细 胞 功 能 的 影 响 , 结果 表 明
疗效 的。从现代 实验药理学研 究的结果看, 有些传统名 方中君
药 的作 用 反 映 了 该 方 主 要 药 效 , 有 些 方 面 的 药 效 并 非 是 君 药 但 的主 要 药 效 , 与 所 观 察 的药 效 指 标 有 关 。 此 , 过拆 方 研 究 这 因 通
拆方研 究 , 以明确方 内某 种 治法或 某 味药所 处 的地位 和 作 可
用 。 分 析 和 综 合 研 究 有 机 地 结 合 起 来 , 有 可 能全 面 、深 刻 、 将 才 精 确 地 认 识 复 方 的本 质 。
1 1 确 定发挥 增效减毒作用 的最佳组合 .
中药 的特 点之 一 是 其 配 伍 理 论 , 典 的包 括 “ 臣佐 使 ” 经 君
20 年 1 08 第1 0月 第 1 期 5卷 0
中国பைடு நூலகம்中 医药信 息杂 志
・ 1 5・ O
中药复方拆 方研 究进 展
吕 祥 , 旨 :李 弄 {导 白
( 国 人 民解 放 军 第 二 军 医 大 学 附属 长 海 医 院 中 医 科 , 海 2 0 3 ) 中 上 0 4 3
并 非黄芪 剂量越 大其作 用越 强, 只有黄 芪原方 (8 ) 1% 的作用最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究现状与展望宋霁翔,褚福浩,王鹏龙,徐昕,李国梁,周粲,汤明杰,李强,雷海民+(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摘要:中药是中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深层诠释中医药科学内涵及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几年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读者提供有益的肩示。

关键词:中药;物质纂础;理论;途径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Potential Basis ofC hinese MedicineS O N G Ji—x ia ng,C HU Fu—hao,WANG Peng-10ng,XU Xin,L I GuO—liaIlg,ZHOU-Shen,TANGMing-jie,LI Qiang,LEI Hai-min木(Sc ho ol of ClI in e se Ph锄a吼BeijiIlg UniVerS时of Chin眦Medici北,Beijing 100102,Chim)Abs tr act:TCM is an impOn an t co m p on e n t oftlle Sys tem of Ch in es e m e di c in e,an d widel y use d in clinic altr e at m en t,T0 study the pote嘶al b弱is of Ch ine se medici舱is v e r y irnport锄t fo r eval岫ting Chinese medici地s onmod锄ization o f ChiIle辩瑚teria m e d ic a.i n this p a p e L the re s ea fc ha scjent i最c b黔is a nd p rom oti ng d lep ro g r es sa11d the m e tI l o d s in this field in fecent yea rs w e r e reviewed to propose n e w iIlsights柚d印proaches fbr the丘Itu∞developm髓t.Ke)啪rds:Tmditional Chinese m e di c in e:po t en t ia l b私is;111eo哆;P atll wa、,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天然物质,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

院内中药制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院内中药制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院内中药制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院内中药制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制剂作为中药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药制剂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势,成为现代医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然而,尽管中药制剂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院内中药制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一、院内中药制剂的现状1.中药制剂广泛运用于临床中药制剂在我国医疗机构中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在慢性病和老年病治疗中,中药制剂的应用更加普遍。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病情,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中药制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中药制剂的剂型丰富多样中药制剂的剂型丰富多样,可以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剂。

目前,常见的中药制剂剂型包括丸剂、颗粒剂、注射剂、鼻腔喷雾剂、外用贴剂等。

这些剂型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应症,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

3.中药制剂的临床疗效得到认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医学对中药的认可,中药制剂的临床疗效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一些临床试验和病例报告表明,中药制剂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二、院内中药制剂发展面临的问题尽管中药制剂在我国的应用范围和临床疗效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1.标准体系不完善中药制剂的研究和生产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导致同一种中药制剂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这给临床医生的选择带来了困扰,也加大了患者的用药风险。

2.安全性和质量控制难题中药制剂的安全性和质量控制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问题。

目前,市场上存在着一些质量不过关的中药制剂,这给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带来了隐患。

3.缺乏临床数据支持中药制剂的疗效评价缺乏临床数据支持,这使得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更多地依赖于经验治疗。

《方剂学》实验课教改发展现状教学模式

《方剂学》实验课教改发展现状教学模式

《方剂学》实验课教改发展现状与教学模式探讨摘要:方剂学实验课自开设以来,各个中医药院校对于该项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就从未停止。

通过对目前国内几所中医药院校在方剂学实验课教改发展现状的分析和教学模式的探讨,结合本校方剂学实验课教学实际情况,旨在探索出一条符合校情的具有可实施价值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方剂学;实验课;教改;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方剂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它关系着中医药院校学生未来临证应诊能力的强弱,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

近年来,方剂学借助现代实验研究手段,综合现代药理学、药剂学、病理学、毒理学等多个学科,在中成药、中药复方制剂开发与研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古方生脉散中开发研制出的益气养阴药--生脉注射液,就是方剂学的现代研究成果之一。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中医方剂学实验已经成为《方剂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中医药院校不仅开设了方剂学实验课,而且在不断尝试与摸索的过程中建立了方剂学实验教学体系,有的院校已经把方剂学实验课从理论课中分化出来设置成为独立的课程--《实验方剂学》,成为一门将方剂学中处方变化、配伍、治法等基本知识和现代实验研究手段相结合与多个学科交叉的课程[1]。

方剂学实验课在经历了从初期的尝试、开设、摸索、隶属于方剂学理论课程的境地发展到现在的独立设置课程阶段,从开始的简单验证性实验扩展到现在的综合性、自主设计性、创新性并重的实验项目,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模式,pbl、cbl、三明治教学法以及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模式。

1、《方剂学》实验课教学及其教改发展现状1.1国内中医药院校《方剂学》实验课教学现状目前为止,全国性方剂学教学大纲也未规定中医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必须要开设实验课[2],许多中医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实验条件和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方剂学实验课。

中药经典名方研究发掘工作中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药经典名方研究发掘工作中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药经典名方研究发掘工作中突出问题及
对策建议
中药经典名方研究发掘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
1. 经典名方众多,难以全面研究和挖掘:中药经典名方数量庞大,涉及的疾病和症状也多种多样,全面研究和挖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2. 经典名方疗效评价标准不一:由于中药的疗效评价标准尚未统一,不同研究机构和专家对同一经典名方的疗效评价可能存在差异,导致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受到影响。

3. 经典名方配伍规律复杂:中药经典名方的配伍规律非常复杂,需要深入研究其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配伍规律,这对研究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 缺乏创新性:目前中药经典名方的研究发掘工作多集中在传统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缺乏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针对中药经典名方的研究发掘工作,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标和任务,合理分配资源,确保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

2. 建立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加强中药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建立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3. 加强创新性研究:鼓励研究人员采用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探索中药经典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配伍规律,推动中药研究的进步。

4. 加强合作与交流:加强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合作与交流,共享研究成果和资源,促进中药经典名方研究的深入发展。

总之,中药经典名方研究发掘工作需要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建立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加强创新性研究和合作与交流,推动中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民间偏方验方的时代机遇与挑战转型与创新

民间偏方验方的时代机遇与挑战转型与创新

民间偏方验方的时代机遇与挑战转型与创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民间偏方验方也逐渐受到各界关注。

在传统医学之外,民间偏方验方被视为一条补充和延伸的途径,探索传统医学以外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探讨民间偏方验方所面临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提出转型与创新的解决方案。

一、时代机遇1.1 健康意识的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医学无法解决一些次生疾病和慢性病问题,而民间偏方验方可以提供一些替代方案,提高病患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1.2 科技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民间偏方验方的研究与应用也得到了更好的支持。

现代科技手段,如基因测序、生物技术等,可以为民间偏方验方的研究提供更强的科学依据,提高其临床效果。

二、时代挑战2.1 缺乏科学证据与传统医学相比,民间偏方验方缺乏科学验证的支持。

大部分偏方仅基于个人经验,并未经过严格的临床实验证明。

这使得许多人对偏方的疗效存在疑虑,限制了其发展和应用范围。

2.2 风险与安全问题民间偏方验方通常缺乏充分的安全性评估,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草药、中药通常与传统医学配合使用,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频率,而以民间传统为依据的偏方往往难以明确指导。

错误的使用可能导致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三、转型与创新3.1 提倡科学验证为了提高民间偏方验方的可信度与科学性,应鼓励科研机构以及医疗机构对偏方进行科学验证。

通过科学实验证明偏方的安全性与疗效,为其赢得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3.2 合理规范偏方使用在探索民间偏方验方的有效性的同时,应加强对偏方的规范与管理。

建立偏方使用与登记的档案系统,加强对偏方的研究与评估,确保正确的使用剂量与方法,减少潜在风险。

3.3 偏方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在科学验证的基础上,可以探索将民间偏方验方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通过把传统医学的理论与现代科技的手段相结合,发掘偏方的有效成分,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结语民间偏方验方作为传统医学之外的一种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时代机遇和挑战。

中药复方二次开发的可专利性研究

中药复方二次开发的可专利性研究

中药复方二次开发的可专利性研究【摘要】目前我国对经典方剂尤其是源于经典方的中药复方成药的二次开发中,除工艺改革、剂型变换之外,主要进行拆方研究,且拆方研究常侧重于配伍合理的机理研究上,而较少考虑拆方后研究成果的可专利性问题。

当企业想把拆方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时,面临市场竞争,就需要专利保护。

但由于在研究中没有明确以获得专利保护为目标之一,且前期文献检索不够全面,往往使拆方研究成果难于获得专利授权。

文章分类探讨了以获得专利授权为主要目的的拆方研究策略及需要注意问题,以减少二次开发成果的专利申请难以获得授权的风险。

【关键词】专利;中药复方;拆方;二次开发中药常以复方形式用于临床。

许多经典方剂已被制药企业开发为中成药,形成了以传统复方为根底的中成药市常如六味地黄丸获批产品有703种之多[1]。

剧烈的市场竞争,使得经典方剂二次开发,尤其针对已有中成药以拆方为手段进行的二次开发,成为许多制药企业研发重点。

然而,目前拆方研究中,常侧重于配伍合理性的机理研究,较少考虑拆方后研究成果的可专利性问题。

当企业想把拆方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时,面临市场竞争,就需要专利保护。

但由于在研究中没有明确以获得专利保护为目标之一,且前期文献检索不够全面,往往使拆方研究成果难于获得专利授权。

本文试分类探讨以获得专利授权为主要目的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策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减少二次开发成果的专利申请难以获得授权的风险。

1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现状在经典方剂尤其是源于经典方的中药复方成药的二次开发中,除工艺改革、剂型变换之外,主要进行拆方研究。

无论是精减处方,亦或选择替代药物,或是研究有效部位、有效成分,其拆方研究都是极重要的。

在中药复方二次开发中,拆方研究主要是以中医药组方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药理学、药效学手段,针对具体病症,寻找体内作用部位相对明确、作用机理相对清晰的精减方或改良方,及相关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

我国目前中药复方拆方研究侧重于根底性研究,其目的多是为了阐述方剂组成的合理性,即以现代药理学、药效学为手段解释方剂君臣佐使协同运用的作用机理,强调的是中药复方制剂中多种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对某一病证多靶点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拆方研究现状(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_ )【摘要】从拆方研究的目的,拆方研究的方法两大方面,就近年来现代医药学角度对方剂组方原理及配伍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方剂;配伍原理;组方原理;综述方剂是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

方剂的疗效优于单味药,这充分反映出方剂配伍理论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

因此,许多学者从现代医药学角度对方剂组方原理及配伍理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拆方研究是对方剂配伍原理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1拆方研究的目的1.1阐明古方尤其是经方配伍的科学性许多古方尤其是经方经过多年临床运用疗效卓著,已经证实其配伍的合理性,现代实验研究则能进一步阐明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

实验表明许多古方全方有效,优于其所拆部分。

张运可]1]观察用补阳还五汤及拆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总方组与拆方黄芪组、活血组能降低含水量及Ca2+含量,总方组作用最强。

表明:补阳还五汤及拆方具有抑制脑缺血/再灌流钙超载作用,又能降低脑缺血模型脑组织含水量,具有减轻脑水肿作用。

总方组的疗效明显优于拆方组,正应方剂学“整体取性原理”。

李果[2]以六味地黄汤及其拆方三补(熟地、山茱萸、山药)、三泻(茯苓、泽泻、牡丹皮)以及君药熟地为研究对象,以成年大鼠体重、肝功、肾功、血糖、血脂、免疫球蛋白等为评价指标,认为六味地黄汤全方配伍功效是优于其他各配伍组合的,三补与三泻组成的有机整体更能够表现中医的治疗原则与方剂配伍优势。

1.2确定方中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或有效成分王庆国[3]等将半夏泻心汤拆方分为辛开药组(半夏、干姜)、苦降药组(黄芩、黄连)、甘补药组(人参、炙甘草、大枣),并进行交互组合,以组成辛开苦降药组、苦降甘补药组、辛开甘补药组、辛开苦降甘补组(全方组),观察其对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表皮生长因子(EGF等指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各治疗组胃液中EGF含量均有升高趋势,而以甘补组升高效果尤为突出。

陈多等]4]用正交设计法研究旋复代赭汤对正常大鼠胃底条收缩的影响,结果表明促进胃底条收缩运动的药物作用顺序依次为党参、代赭石、大枣、旋覆花,甘草无明显作用,生姜与半夏则作用相反。

旋覆花与甘草或大枣合用对胃底条收缩有显著协同促进作用。

当方中诸味药物配制成同一浓度时,其药效顺序为党参、旋覆花、代赭石、大枣、甘草、生姜及半夏。

由上可知方中主药为旋覆花、党参,与传统认为的旋复为君,代赭石为臣,参、姜、草为佐使药不尽相同。

1.3寻找方剂中药物的最佳配伍比例徐晓娟[5]等采用催产素所致大鼠子宫剧烈收缩作为痛经模型,探讨不同配伍比例的芍药甘草汤治疗原发性痛经镇痛作用机制,分别测定子宫内皮素(E> 1)和一氧化氮(NQ的变化。

结果提示芍药与甘草比例为3 : 1时镇痛作用可能较佳。

王秋[6]观察交泰丸不同配伍比例的镇静催眠作用。

结果发现黄连倍肉桂组成的交泰丸,可明显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协同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作用强于黄连肉桂等量及肉桂倍黄连者。

李盛青]7拟8]、黄兆胜[9]等运用类寒证、热证模型大鼠观察了黄连与吴茱英不同比例配伍的药效学作用,结果显示左金丸(6 : 1)和甘露散(2 : 1)能使类热证大鼠血IL拟6 和TSH降低,茱萸丸(1 : 1)改变不明显;左金丸和甘露散能使类热证和虚寒证大鼠红细胞膜Na般K+拟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显著降低,有消除热证病理改变和加重寒证病理改变的效应,即寒性的作用。

陈艳芬[10拟11 ]等建立大鼠寒、热证胃黏膜损伤模型,并观察左金丸与反左金在模型上的药效反应。

左金丸能明显减轻热证模型中大鼠的急性胃黏膜损伤而反左金则无此效。

反左金在寒证模型中则体现出与左金丸相当的药效。

1.4精简方剂推动新药研究工作通过拆方研究可筛选出针对某一药效的主要药味或组分,使组分得以精简,药效更为确切,这也是目前从传统方剂创制新药的常用方法。

徐长化[12]等从定喘汤的9味药中筛造出3〜4味药组成新方,比较新组方与原方的平喘、解痉、镇咳作用,得出结论:拆方1号、拆方2号的平喘、止咳作用与定喘汤相似,且不良反应都很小,完全可以取代原方。

李兴高]13]等以氯仿诱发小鼠室颤、乌头碱诱发大鼠室性心律失常,对炙甘草汤进行拆方研究,结果表明,炙甘草、人参、麦冬是炙甘草汤全方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主要有效药物。

这对炙甘草汤治疗心率失常精选用药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2拆方研究的方法2.1中医药理论方剂配伍原则指导拆方研究方剂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辨证分析确立治法之后,按照性味功效选择药物并在配伍原则的指导下组成的复杂体系。

龚婕宁:16]研究的结果显示,三补方与六味地黄丸全方作用相仿,表明该方对ADC(活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地黄、山萸肉、山药这三味“补”药上,但“三泻”与“三补”配伍后则能明显增强“三补”药的ADCC舌性,证实了六味地黄丸配伍的合理性。

窦丹波]17]等研究结果表明枳实消痞丸方能显著促进大鼠胃排空及提高血浆MOT 水平,其中的消法组药物作用最强,补法组也能显著促进胃排空,但其作用较全方组和消法组为弱。

提示消法组药物可能起主要作用。

2.2数学设计模式指导拆方研究王玉香[18]等运用正交t值法研究痹复康抗炎作用来筛选其处方组成。

结果表明甘草、丹参、苦参、当归、黄芪5味药起主要作用,五加皮起辅助作用,青风藤作用不明显。

认为痹复康的处方最佳组合为甘草、丹参、苦参、当归、黄芪、五加皮。

张永文]19]用均匀设计方法以肾气丸原方药味按不同的剂量配比组成6组不同的肾气丸方,结果显示:适当加大肾气丸方中桂枝与附子的用量可增强本方抗衰老以及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的作用。

根据回归方程,得出综合最优组合为:桂枝9g、附子12g、生地24g、山药、山茱萸各12g,茯苓、泽泻各9g、牡丹皮9g。

与原方相比,桂枝、附子用量有所增加,补阴药与补阳药比例为1.4 : 1 (原方为8 : 1),其余药物用量不变,为临床应用本方治疗肾阳虚证而加重方中的桂、附用量提供了药效学依据,并为掌握二药的剂量变化的范围提供了参考。

2.3植物化学理论指导拆方研究目前还不能从现代医药学角度深层次上阐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科学内涵,故研究方剂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是阐明方剂配伍规律、揭示方剂作用实质的重要途径。

王凌[20]等采用HPLC法对黄连解毒汤及折方中4种生物碱的含量及溶出率的变化进行测定,发现传统汤剂生物碱的溶出率较低,拆方和黄连解毒汤中各种生物碱的溶出量与单味药比较明显下降,由于配伍的不同,煎液中各成分的相互影响不同而使单个生物碱和总生物碱的减少也各不相同。

黄连与黄柏合煎具有加和性。

虽然复方中生物碱的含量明显少于单味生药,但临床上复方的疗效明显优于单味生药,说明多个生物碱以合理的比例同时作用于机体时产生的药效要优于单个生物碱的作用。

【参考文献】1 ]张运可.补阳还五汤及拆方对脑缺血再灌注SD大鼠模型脑组织含水量及Ca2+含量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3,21 (11): 1829.[2]李果,罗云,肖小洞,等.六味地黄汤及其拆方的配伍规律实验研究]J].中药材,2007,30 (2): 205.:3]王庆国,李宇航,牛欣,等.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慢性胃溃疡大鼠表皮生长因子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 (3): 137.:4]陈多,吴春福,王长洪,等.旋覆代赭汤促进胃肠动力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 (2): 4.:5]徐晓娟,金沈锐.不同配伍比例芍药甘草汤对痛经大鼠子宫组织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 (11) : 973.[6]王秋.交泰丸不同配伍比例镇静催眠作用的药效学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2,20 (1) : 85.:7]李盛青,黄兆胜,梁进权,等.黄连与吴茱萸的不同配伍比例对热证大鼠IL拟,6,IL拟8和TSH勺影响]J].广西中医药,2001,24 (6): 54.:8]李盛青,黄兆胜,黄耀权,等.黄连与吴茱萸的不同比例组成的方剂的不同的药理作用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 (1) : 48.[9]黄兆胜,李盛青,何春丽,等.黄连与吴茱萸的不同比例配伍对大鼠红细胞ATP酶活性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17 (5): 1.:10]陈艳芬.大鼠寒热型胃黏膜损伤模型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18 (2): 44.:11]陈艳芬.“左金丸”与“反左金”的药效反应比较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 (10): 67.[12]徐长化,孙江桥,李波,等.定喘汤及其拆方的药理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 (4): 202.:13]李兴高,陈琦,黄梦雨,等.炙甘草汤拆方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实验讲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 (3): 7.:14]何宏文,卢汉平,谢瑶,等.当归芍药散加味方及拆方对老年鼠脑组织和淋巴细胞B M AR密度的影响]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 (5) : 325.:15]肖洪彬,夏小晖,朴赞斗,等.消风散主要药效学及拆方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5,5(4): 21.:16]龚婕宁.六味地黄汤及拆方对大鼠巨噬细胞ADCC活性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7,3 (6): 23.:17]窦丹波,王松坡,蔡淦,等.枳实消痞丸方及其拆方对大鼠胃排空及血浆胃动素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5): 279.:18]王玉香,刘青云,彭代银,等.痹复康正交t值法药味组和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 (2) : 50.:19]张永文.肾气丸各成分不同剂量配比与药效学的关系: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 (4) : 308.:20]王凌,洪筱坤.黄连解毒汤中生物碱含量的拆方研究[J].中成药,2003,25 (11) : 9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