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李叔同—高考作文素材总结积累— 民国文人学者2

李叔同—高考作文素材总结积累— 民国文人学者2

[李叔同]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1918年6月30日晚,李叔同正式出家,不是带发修行的居士,而是入山苦修。

他只带了简单的生活用品,其他一概不带。

为弘扬佛法,他置生死于不顾。

1937年底,厦门轰炸不断,众人劝他避难,他却集众演讲,尽一己之力,渡劫众生。

1942年10月13日晚安详西逝,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一、人物生平【风流才子变身一代高僧】“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曲《送别》唱到今天,激起人们多少往日情怀!这首名歌的曲作者,是美国音乐家福斯特;而词作者,便是我国近代艺坛上的一位杰出的先驱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

李叔同曾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正如他的弟子——著名画家丰子恺所说,他是我国最早出国学文艺的留学生之一;是最早提倡话剧,最早研究油画,也是最早研究西方音乐的艺术教育家之一。

他终身的“艺事”——书法,更是达到极高的境界,被誉为20 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

这位20世纪初瑜亮一时的艺术家,中国现代艺术启蒙教育的先驱者,不啻如流星划过夜空,却想不到于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斩断世情俗怨,从此芒鞋布衲,托钵空门。

由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由峰而谷,这一极具戏剧性的转折,怎不令人愕然、惘然?在一本“纪念册”里,留有他年轻时饰演“茶花女”的倩影,也印着他安样圆寂于陋室绳床的情景。

关于李叔同先生皈依佛门的缘起,众说纷纭,但无论在俗、出家,李叔同的“尘缘”实际上从未断过,且十分认真执着和彻底。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9王国维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9王国维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09.王国维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王国维的辫子 (3)人物事件2:沉湖自尽 (4)人物事件3:“三重境界” (4)人物事件4: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6)人物事件5:严肃、认真、谦逊、务实的治学态度6二、经典语句 (7)三、名家评价 (8)四、作文文段 (8)话题1:勇气 (8)话题2:死亡与永恒 (9)话题3:耐住寂寞 (9)话题4:读书 (9)话题5:理想 (10)话题6:奋斗 (10)话题7:收获 (11)五、精选范文 (11)静水流深,方能致远 (11)莫逞高论,修道立德在自身 (12)秉承“六不”做学问 (14)花开无声,方显人生 (16)六、适用话题................................. 17 目录09. 王国维一、人物简介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

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其实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人物事件1:王国维的辫子王国维在受西学浸染极深的清华校园里,头戴白棉布瓜皮小帽,穿长袍,勒条粗布腰带,典型的冬烘先生模样,而且,他顶着一条辫子(那是在辛亥革命后重新续起来的)。

王国维的辫子留得不合时宜,却也并非是为忠君而留——溥仪的辫子已经剪掉了。

看来,保存一点对传统文化的纪念,作为与现实生活抗衡的文化品格象征,才是这条辫子存在的意义。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冯友兰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冯友兰

冯友兰人物简介人物简介1939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

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

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

碑文有言:“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却日渐消逝了。

然而,20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冯友兰,谈起20世纪的中国哲学,唯一绕不过去的人还是冯友兰。

一个事实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

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

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

就如坎坷动荡的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样,冯友兰的一生,坎坷与矛盾并生,苦难与责任共存。

冯友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80多岁,年老多病,“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150多万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笔录而成。

他的最后15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

写作中间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未写完。

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

冯友兰是拼着性命在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

书成后4个月,他安然而去。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文中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的作业古代先哲庄子曾经发出过“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感叹,形容人生短暂。

但是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则因人而异。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人生的作业至关重要。

民国文人素材

民国文人素材

阅读小报第一期特立独行梁漱溟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

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粱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

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

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会的悲剧。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

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

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

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

1972年毛泽东生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礼。

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纪长者的直言。

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

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

1921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

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的才称得上知识。

1973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

鲁迅沈从文之民国浪漫作文

鲁迅沈从文之民国浪漫作文

鲁迅沈从文之民国浪漫作文在民国那个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时代,有两位文学大家,就像两颗璀璨却又风格迥异的星子,各自散发着独特的浪漫之光,他们就是鲁迅和沈从文。

先说说鲁迅吧,提到他,很多人可能会先想到那犀利的文风,就像一把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旧中国的种种弊病。

但你可别以为他就只有严肃的一面,在他的文字里其实也藏着一种别样的浪漫。

他写百草园里的斑蝥、何首乌,写那月下刺猹的少年闰土,那是他对童年时光的浪漫回忆。

那些记忆像是被封存在琥珀里的小昆虫,虽历经岁月,却依旧鲜活生动。

鲁迅的浪漫还在于他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求。

他看不得人们麻木地活着,于是拿起笔来,想把大家从那“铁屋子”里唤醒。

这种浪漫,就像是一个孤独的勇士,向着无尽的黑暗挥舞着宝剑,他知道前路艰难,却毅然前行,这是一种充满热血和激情的浪漫,是对民族、对人性深沉的爱所催生出来的浪漫。

而且啊,鲁迅的爱情也很有故事性。

他和许广平的结合,就像是在那个压抑的社会里开出的一朵倔强的花。

他们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互相理解和支持中携手前行。

鲁迅给许广平的信里,字里行间虽没有那种甜得发腻的情话,但那关切、那信任,就是一种独特的爱情浪漫。

再把目光转向沈从文。

沈从文就像是从湘西山水间走来的吟游诗人,他笔下的世界充满了诗意的浪漫。

他写湘西的吊脚楼,那临江而建的独特建筑,在他的文字里仿佛是一个个娇羞的少女,静静地伫立在水边,等待着远方的来客。

沈从文自己也是个浪漫的人。

他对张兆和的追求那可是充满了文艺青年的执着。

一封又一封的情书,就像一只只带着爱意的鸟儿,飞向张兆和的心间。

他的爱是那么热烈又那么含蓄,就像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有着无尽的温柔和深情。

这两位文学大家,在民国这个大舞台上,用他们的笔书写着不同的浪漫篇章。

鲁迅的浪漫像是那汹涌澎湃的大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沈从文的浪漫则似那宁静悠远的湖泊,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他们的浪漫不仅仅属于那个动荡的民国,也穿越了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我们在不同的文学风景里感受着人性、爱情、理想的美好。

民国人物作文素材

民国人物作文素材

原文:。

抗战初期,蔡元培因病滞留香港,有位素不相识的青年从重庆寄来快信,自称是北大的毕业生,在重庆穷困潦倒,无以为生,请求蔡元培伸出援手,将他推荐给用人单位。

蔡元培当即致函某机关负责人,称那位青年学有所成,这封推荐信不久即发生效力。

然而那位青年到差时,所出示的毕业证书并非北大签发。

某机关负责人赶紧写信询问蔡元培,是否真的了解那位青年的底细。

蔡回复对方:不必在意那位青年是不是北大生,只要看他是不是人才。

如果他徒有北大毕业证书而不是人才,断不可用;如果他没有北大毕业证书而是人才,仍当录用。

笔记:2016-06-03原文:辜鸿铭一向狂傲,但他特别服膺蔡元培。

辜鸿铭曾在课堂上对学生宣讲:“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一个是我。

因为蔡元培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笔记:2016-06-03原文: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蔡元培)笔记:2016-06-03原文:章太炎从来不正眼看钱。

没钱了,他就卖字。

到了晚年,他更不晓得如何用钱了。

让仆役买一包烟时,他掏出五块钱。

儿子要做大衣时,他也掏出五块钱。

有一次,要盖房子了,他掏出来的,还是五块钱。

2016-06-03原文:当王国维在北京招国学研究生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来到清华大学,都想看到日夜思慕的大导师王国维,因为王国维当时的名声太大了!大家都在教室里盼望着……进来的将是什么样的一个风流倜傥的人物?铃声响了,踏进门来的王国维使大家很吃惊!很失望!只见一个五短身材,蓄八字须,戴缀有红帽结的瓜皮小帽,后面拖一根长辫子,着一件长袍,外套马褂的人缓步走入教室。

这就是我们的老师?这就是我们仰慕的伟大的国学大师?但是等到王国维一张口,一说话,一表述,一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就把这些学生领到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新境界、新学问、新天地!这时候,同学们都会由衷地佩服他。

2016-06-03《人间词话》之所以不同于前朝词话,就在于它融贯中西,在容纳西方比较文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典型的中式“境界”说。

民国技艺高超的人物作文

民国技艺高超的人物作文

民国技艺高超的人物作文
民国那些手艺绝顶的牛人。

咱聊聊民国那会儿,有个叫李墨的书法家,他的字儿写得,哎呦,那叫一个绝!你看了就知道,每个字都像是从画里蹦出来的,
那流畅感,就像是江水奔流不息。

还有王裁缝,那家伙的手艺真不是盖的。

不管你是想要旗袍还
是西装,他都能给你整得漂漂亮亮的。

他那针线活儿,简直就是艺
术品啊,看着都让人舍不得穿。

说到茶艺,不得不提张大师。

他那泡茶的功夫,简直了!每次
看他泡茶,我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那茶香味儿,隔老远就能闻到,
简直让人陶醉。

再说说那神医周大夫,他的医术可真是神了!不管啥病,到他
那儿都能给你治好。

而且他还特别有耐心,每次看病都跟你聊半天,让你感觉特别舒服。

这些人在民国那会儿,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他们的手艺,不
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每次提到他们,我都觉得特别骄傲,因为咱们中国,就是有这么一群手艺绝顶的人!。

作文素材人物:民国大师级男女代表人物

作文素材人物:民国大师级男女代表人物

作文素材人物:民国大师级男女代表人物林语堂+朱自清+汪曾祺独立什么人: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

什么事:他小时候就喜欢翻阅父亲的诗书,还能快速背诵,天赋甚高。

年轻时他曾赴海外留学,见识到了西方优秀的文化,开拓了眼界。

学贯中西的文化背景给予了他包容的心态,让他更加客观地审视社会。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提倡幽默和性灵的林语堂无疑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存在。

然而他却向往道家的智慧,渴望跳出旋涡,只做一个纯粹的文人。

什么点:正所谓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一位作家的人品,多多少少都会渗透在自己的作品中。

林语堂承认国民的缺点,尊重传统文化、接纳西方文明,不但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局限,还能坚持独立自由的思想。

幽默什么人: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

什么事:他年轻时曾赴海外留学,见识到了西方优秀的文化,开拓了眼界。

学贯中西的文化背景给予了他包容的心态,让他更加客观地审视社会。

生活处处有艺术,因为秉承这一观点,他习惯以一种诗意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林语堂的艺术创作大都来自于生活点滴,幽默的语言只是一层外壳,内里包裹的是一颗善于观察、长于思考的本心。

什么点:郁达夫曾说他“生性憨直,浑朴天真”,这高度概括了他直爽从容的人生态度。

于他而言,幽默是人生的本色,多一丝诙谐,生命将变得更加轻盈可爱。

创新什么人: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

什么事:在世人眼中,他是一位货真价实的文人。

但是林语堂却并不满足于这一种身份。

他的人生随性而为,不为自己设限,除了文学创作之外,林语堂对各种“发明创造”兴趣浓厚——为了造出中文打字机,他翻烂了书,每天夜以继日地研究。

这一研究就是半辈子,前后耗时数十年。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斥巨资研制的打字机最终成功问世。

什么点:林语堂曾说:“人必有痴,而后有成。

”靠着这一点“痴心”,他成为了文坛巨匠,也圆了儿时的梦想。

“痴”不仅仅是对一件事的专一,更是在漫长生命里对于未知世界不断的上下求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海外留学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

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

他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他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

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

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

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

季羡林这样回忆陈寅恪: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维解读1.学术标杆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

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

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

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

就深刻与广博而言,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流传最广的3 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

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

”理由有三: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

有了这“三不住”,陈寅恪还真是免谈的好,因为谈了也是白谈。

我想,易中天先生说的是实话,惟其说了实话,让我们看到了斯文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

2.人格独立在那个学人身不由己的时代,陈寅恪能够过滤净化自己的心灵,坚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文心,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学深思的中国文化习养。

作为一代文史巨擘,观其一生,很难用几句话评价陈寅恪其人,或许正如其在王国维墓碑上所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这两句话来评价他最为合适吧。

陈寅恪自始至终将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节放在第一位。

尤其在“十年动乱”期间,意识形态的高压管制也没有让陈寅恪在学术上做出丝毫让步。

相反,他提出,做学问不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

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是谈不上“现代化”的,更谈不上“世界之公民”。

【适用话题】标杆、平淡、坚守、操守、良知、沉潜、忧与爱、平凡之美、文化传承、人格独立、摒弃浮躁、学术自由、过滤心灵、人生的作业、寂寞与辉煌、看不见与看得见、这也是一种美丽【素材二】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胡适被称为“胡博士”,他一生共获得35 个荣誉博士头衔,中外罕见。

胡适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可以做一总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

”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颇值得玩味的。

胡适先生著述丰厚,在哲学、文化研究成果方面值得后人研究、借鉴的东西很多,他的墓志铭由台湾著名学者毛子水撰文,具体如下:“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殚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 2019 年,在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之际,北大设立了“胡适人文讲座”,以此欢迎胡适先生“回家”,但是,以胡适名义冠名的讲座,能在多大程度上承续他的人文情怀,传播他的自由理念,并契合时代精神,从而真正请回胡适一代人所代表的精神、气质和操守,尚需观察。

多维解读1.宽容的价值胡适代表的正是“五四”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且带有一点儿浪漫色彩的人文精神,足见在思想世界中,自由、人权、民主这些概念是不分地域的;在人性的领域中,宽容和尊重这些价值也是穿越时空的,它们共同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帮助和感念,从而设定了人类文明的高度道德规范。

2.有人味的社会“只有自由民主才能造就有人味的社会”是胡适一生的民主诉求,也是“美丽中国”应有的人文内涵。

法国哲人伏尔泰说得最好,“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赞成,但是我要拼命力争你有说这话的权利。

”这是多么有人味的容忍态度!自己要争自由,同时还得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便是容忍。

容忍,既是个人品德,也是政治德行。

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是有人味的体现;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宽容,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胡适的时代已远,胡适的墓木已拱,但自由、民主与科学这些理想的内涵意义与落实途径,始终有待思索实践。

【适用话题】宽容、自由、回归、别样的辉煌、有人味的社会【素材三】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很多作品成为东西方文学界、文化界所推崇的经典名著,版本众多、流传甚广,他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 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

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林语堂一生曾3 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被重印40 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边书”。

同时他本人也是发明家,曾发明过打字机,获得了美国专利。

林语堂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

他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为”的事。

他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自称,成功的秘诀是写的东西必须是心得之言,有见地,有力量。

鲁迅在世时,常把林语堂骂得狗血喷头。

可在鲁迅去世以后,林语堂这样写道:“鲁迅顾我,我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 林语堂的两个姐姐因家庭困难只好过早地辍学,回乡嫁人。

林语堂后来回忆说,他离家去上海读书时,二姐送给他四毛钱,并对他说:“和乐,你到上海要好好念书,做个好人,做个名人,我们是没有希望了。

” 这种真情厚望,林语堂终身没有忘记。

在《生活的艺术》中,他写道: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

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一个富有良知、担当道义的作家,应在著作里展示美好与希望,创造更多诗意的生活和空间,犹如他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里,塑造的道家女子形象姚木兰那样,身在乱世,始终“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

就是说,如果外部世界是邪恶的,只要自身周正,也能够安然度过灾患。

林语堂先生有这样一段关于文学阅读的精彩感悟:“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他始终是一个不成胎的卵子,不结子的雄蕊。

所喜爱的作家或文学爱人,就是他灵魂的花粉。

” 那么你有喜爱的作家吗?你有“文学爱人”吗?你的灵魂在飘荡吗?你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多维解读1.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把吾国吾民,看得何其之“艺术”!他说:“我觉得艺术、诗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的,是辅助我们恢复新鲜的视觉、富于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种更健全的人生意识。

”林语堂作为主流价值之外的边缘“智者”,其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启示着人文领域的现代知识分子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林语堂引领着我们在儒、道、佛、基督教世界中游历跋涉,在物质、精神、科学、人文的海洋中沉浮,智慧之火花频频闪烁,妙语叠出,精彩纷呈。

2. 快乐的真谛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以道德、教养为规范的享乐是人生至善之境。

快乐是一种美德,因为它不但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与赞美,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和轻快。

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终结,林语堂这位哈佛博士快乐、智慧的生活态度在如今喧嚣的尘世里更加显得有趣、可贵,也似乎更加让人难以企及。

【适用话题】灵魂、尊重、文化交流、人生趣味、精神家园、生活的艺术、科学和人文、文科与理科、快乐的真谛、万物静观皆自得、活出幸福的感觉【素材四】冯友兰——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1939 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

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 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

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