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 个人简介

合集下载

梁遇春

梁遇春

梁遇春语言风格浅析在“五四”名家众多的散文中.以“快谈、纵谈、放谈”(1)而有别于他者,自成一家,被视为一个“文体家”而存在,载入中国现代散文的演进史。

在现代散文的百花园里,是一株丰姿卓越、色彩绚丽的“奇花”。

作者的生命如同彗星一样短暂,而他的作品却如青松一样常绿,这就是梁遇春。

他的散文五音繁会、七色斑斓,有着狂放不羁的想象,有着激情与意气的流泄。

梁的散文里有一种意出尘外、行气如虹、神奇怪诞的“冒险”氛围,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却形成了他自己的怪诞恣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记不得哪位评论家曾说过:“真正的作家是需要为创造语言而冒险的”。

梁遇春就是这样的一位散文家。

本文试图就其他散文语言的“快谈、纵谈、放谈”的“冒险”特色略作分析。

一、梁遇春“快谈”语言风格的具体表现现在,知道梁遇春的人肯定不会多,就连中文系毕业的,读过梁遇春文章的大约也没几个。

1932年,26岁的梁遇春因病逝世。

他在这个世界只活了26年,却为人们留下了20多种外国文学译著和《春醪集》、《泪与笔》两本小品文集。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个不可多得散文作家。

读梁遇春的小品文,常常觉得奇怪,不明白在上个世纪的20、30年代,怎么会出现像梁遇春那样的标新立异、充满奇思异想的作家。

在梁遇春生活的那个年代,作家写文章一般都注重思想、立意,文内总藏着一种说教的心理。

即使是梁实秋,林语堂这样的号称张扬“性灵”的文字的作家,他们的雅致,幽默,有时也不免略显刻意,雕琢的痕迹,而年轻的梁遇春,文章不但真实率意,且幽默轻松,天生具备一种活泼恣肆的华丽,生机勃勃而不乏节制,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趣味”。

读他的散文,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思想的离奇。

他常常信口开河,有悖情理地说出一些不合常情的思想。

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珍惜晨光,早起努力是天经地义的古训,梁遇春偏偏把睡懒觉当成一门艺术来追求,他津津乐道“迟起的好处”和“迟起的艺术”;人们热衷于讨论“人生观”,梁遇春反其道而行之,讨论“人死观”;常规视悲哀为苦难,唯恐避之不及,梁遇春却认为“悲哀是最可爱的东西”,真正可怕的是“失掉了悲哀”的悲哀;一般人都认为笑比哭好,梁遇春认为“眼泪真是人生的甘露”,得出泪比笑好的反常结论。

梁遇春

梁遇春

美评在线作者简介梁遇春 (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0年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

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散文风格:他的散文多谈人生哲理,博学多思。

形成了非绅士的“流浪汉”风格。

怀疑、彷徨、恣肆、追求是其散文复杂的主题。

散文创造受到英国兰姆等散文家的影响。

代表作《梁遇春散文》为作者代表性散文的精选本,包括《春雨》、《泪与笑》、《论麻雀与扑克》、《春醪集》、《人死观》等名篇。

《春醪集》中“偷饮春醪”的豪情,与《泪与笑》中费尽心机而得的“空心的笑”,恰如少年激情与现实无奈的碰撞,也是梁遇春绚丽一生中的几许黯然。

周国平曾在《泪与笑》中评价:“他不受任何前辈先生的意见支配,他苦讨冥搜,他自己就是「象罔」。

” 在梁遇春的散文里,我们的确能感受到他在《谈“流浪汉”》中所提到的那种“无人无我,不失火气,也不失活气”的气质。

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独白;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

梁遇春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

然而,正如他在给徐志摩的悼文中所写的那个吻火者舞。

他在《观火》中说:“我们的生活也该像火焰这样无拘无束,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才会有生气,有趣味。

我们的精神真该如火焰一般地飘忽莫定,只受里面的热力的指挥,冲倒习俗,成见,道德种种的藩篱,一直恣意下去,任情飞舞,才会迸出火花,幻出五色的美焰。

”。

梁遇春个人简介

梁遇春个人简介

梁遇春梁遇春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师。

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

在26年人‎生中撰写多‎篇著作,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

中文名梁遇春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福建闽侯出生日期1906逝世日期1932职业语言学家,散文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英文系人物生平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民国散文家‎,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第一中‎学)。

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

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

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1930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

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1]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

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

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

他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

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

尽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成就虽不能‎与这几位短‎命的诗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丰富著‎述证明他们‎的才情与勤‎奋。

人物评价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

梁遇春散文

梁遇春散文

梁遇春散文初次接触到这个题目时,是在基础写作课上,老师给我们推荐了这位天才作家的散文,至今想不起来推荐理由,满脑子想的是一位天才作家作品会是什么样的……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生平:梁遇春(1906-1932)于1924年(时年18岁)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28年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时年26岁),英年早逝。

世人对他的评价:他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散文创作领域的一颗彗星,他逝世后,文坛痛惜失去了一位风格独特的“文体家”。

文学史家唐弢《晦庵书话》里指出:“我喜欢遇春的文章,认为文苑里难得有他那样的才气,像他那样的聪明绝顶,像他那样的顾盼多姿的风格。

每读《春醪集》,不免为这个死去的天才惋惜。

”文章简介:顾名思义,《泪与笑》写的是“我”在世间所遇到的流泪瞬间以及“惊心动魄”的笑,两者形成对比,最后得出泪水更具生活气息的结论。

在描写泪与笑的意义之后,又用年华消逝、泪泉干涸来表示惋惜,从侧面强化了泪比笑意义重大的观点,可算是构思巧妙。

读文梳句:(关于“我”们的笑的描写)“有时候我们倒霉起来,整天从早到晚做的事没有一件不是失败的,到晚疲累非常,懊恼万分,悔也不是,哭也不是,也只好咽下眼泪,空心地笑着。

”“我们一生忙碌,把不可多得的光阴消磨在马蹄轮铁,以及无味敷衍之间,整天打算,可是不晓得为甚这么费尽心机,为了活着用尽苦心来延长着生命,却又不知道活着有何用处,自己并没有享受生活过,总之黑漆一团活着,夜阑人静,回头一想,那能够不吃吃地笑,笑时感到无限的生的悲哀。

”“就说我们淡于生死了,对于现世界的厌烦同人事的憎恶还会像毒蛇般蜿蜒走在前面,缠在身上,我们真可说倦于一切,可惜我们也没有爱恋上死神,觉得也不值得花那么大劲去求死,在此不生不死心境里,只见伤感重重来袭,偶然挣些力气来叹几口气,叹完气免不了失笑,那笑是多么酸苦的。

”(关于他人口里传来的笑)“失望人的傻笑,下头人挨了骂对于主子的陪笑,趾高气扬的热管对贫贱故交的冷笑,老处女在他人结婚席上的干笑,生离死别时节的苦笑——这些笑全是‘自然’的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时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

梁遇春 先生 简介及作品

梁遇春 先生 简介及作品

梁遇春(1906—1932) 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

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

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记性猩红热,猝然去世。

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

译作多为英国的,亦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

从1926年始陆续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新月》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后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泪与笑》。

数量虽不多,但善于从“漫话絮语”中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

散文的艺术个性鲜明,深受英国随笔影响,在五四以来的散文作品中独树一帜。

他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

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

[著作书目]
春醪集(散文集)1930,北新
泪与笑(散文集)1934,开明
梁遇春散文选集1983,百花
[翻译书目]
近代坛论(论文)英国狄更生著,1929,上海春潮书局
英国诗歌选1931,北新
草原上(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31,北新
荡妇自传(小说)英国笛福著,,1931,北新;再版改名《摩尔?弗兰德斯》,1982,人文
红花(小说)俄国迦尔逊著,1931,北新
吉姆爷(小说)波兰康拉德著,1934,商务。

梁遇春作品分析

梁遇春作品分析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

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

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

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

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

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

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

他的散文别然总数不过五十篇,但是另辟蹊径,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

著作书目:《春醪集》(散文集)1930,北新;《泪与笑》(散文集);1934,开明;《梁遇春散文选集》1983,百花;《春醪集》1序2讲演3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4醉中梦话(一)5“还我头来”及其他6人死观7查里斯`兰姆评传8文学与人生9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10文艺杂话11醉中梦话(二)12谈“流浪汉”13“春朝”一刻值千金14“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泪与笑》1泪与笑2天真与经验3途中4论知识贩卖所的伙计5观火6破晓7救火夫8她走了9苦笑10坟11猫狗12这么一回事13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14毋忘草15黑暗16一个“心力克”的微笑17善言18KISSING THE FIRE(吻火)19第二度的青春20又是一年春草绿21春雨22GILES LYTTON STRACHEY,1880-1932梁遇春资料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

然而,正如他在给徐志摩的悼文中所写的那个吻火者,梁遇春留给后世的,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蹈火者形象。

吻火

吻火
吻火
梁遇春
作者简介
梁遇春,福建闽侯人。1924年入北京 大学英文系,1928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 学。大学期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其 中《英国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尤为 当时青年读者所喜爱。并出版散文集《春 醪集》《泪与笑》等。其作品多致力于人 生探索与内心世界的剖析,既对现实的黑 暗和灵魂的堕落充满愤怒,有热忱地追求 理想的境界与健全的人性。
徐志摩的人生历程
感情: 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法学——历史——政治经济学
学业:
创作:
单纯的自然、完美的梦境——关 照社会现实、关注下层人民
感情:叛逆,追求爱情、自由
学业:率性
创作:创新
积 极 的 生 活 态 度源自 初步感知本文是一篇精彩而独特的怀人散文。文 章通过对徐志摩的灵魂世界的描写,表现了 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 “吻着人生之火”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徐志摩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新月派” 的代表人物,其意外死亡曾引起巨大反映, 在文学界、教育界和新闻界都引发了声势浩 大的悼念活动。梁遇春和徐志摩似乎并无非 常密切的交往。他的散文主要发表在《新月》 刊物上。和徐志摩的交往就是《新月》做的 媒介。梁遇春的这篇悼念文章却另辟新径, 从数量极为可观的“悼徐”文章中脱颖而出, 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以“有一种人生像吻火”为题 写一段文字,用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你对本 文思想内容的深刻认识,150字左右。
惊奇、探索、含有无穷情调。
透过那“惊奇的眼神”,作者揭示了 徐志摩怎样的个性特征?
这惊奇的眼神反映出徐志摩对待生活的 一种心态,对人世的悲欢,对自然的美景, 对未知世界,他都是惊奇着,天天有兴致。 这种生活态度使这位浪漫的诗人时时刻刻对 生活充满热情,探索人生的美好、新鲜。哪 怕是面对悲哀,他也不垂头丧气,以一种积 极的态度来面对。

赏析:满眼春风百事非

赏析:满眼春风百事非

赏析:满眼春风百事非作者:华培民姜广平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08年第08期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根据现有少得可怜的资料,我们知道他1906年生于福建闽侯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1922年进北平大学预科学习,后入英文系,1928年毕业至暨南大学任教,人呼为’少年教授’,其实当然是个助教。

第二年回母校图书馆工作,以后不幸染上‘时疫’(即猩红热),于1932年6月25日在北京病故,人生的序幕还没有完全拉开就落下了。

”(吴福辉:《梁遇春散文全编·前言》)梁遇春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现代小品文的开山鼻祖。

梁遇春的文学活动始于大学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

据他师友回忆,他是当年北平大学区里稀见的文科奇才,风度翩翩若少年公子,耽于书卷而不受书卷支配,用“秋心”、“驭聪”等笔名发表文章于《语丝》、《骆驼草》、《新月》。

后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泪与笑》。

梁遇春的散文在现代散文中独树一帜,获得的评价也极高。

废名曾说过:“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稍纵即逝。

”郁达夫称之为“中国的爱利亚(即英国19世纪初著名散文大师兰姆)。

”梁遇春的散文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创作风格,表现着一种恬淡、悲观的人生态度以及独特和自由的思想,他受英国小品文的影响尤深,将“Essay”一词译为“小品文”是他对文学的巨大贡献。

梁遇春只是说自己的话,凭自己的性情著文,其语气措辞率真直白,一派天真无城府之气,笔调随意洒脱,飘逸着青年学子惯有的任性、率直、博闻、争胜的气息,操纵收放自如,行文炉火纯青,灿若云锦,意味深远。

文章极少方正的口吻,乃是一副温柔无恶意的游戏姿态,清朗活泼而不乏节制的力度,谈笑风生又极具内敛,呈现出一种“淡雅、清新、恳挚、亲切”的风格。

陈子善曾把梁遇春同梁实秋并举,说二者散文皆可称之“学者散文”。

其实跟梁实秋的老辣醇厚比起来,梁遇春更多一种书生气而少一层梁实秋的世故。

相较周作人的恬淡、林语堂的实际,梁遇春更多的是单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遇春梁遇春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师。

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

在26年人生中撰写多篇著作,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

中文名梁遇春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福建闽侯出生日期1906逝世日期1932职业语言学家,散文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英文系人物生平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民国散文家,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第一中学)。

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

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

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1930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

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1]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

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

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

他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

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

尽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成就虽不能与这几位短命的诗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丰富著述证明他们的才情与勤奋。

人物评价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

然而,正如他在给徐志摩的悼文中所写的那个吻火者,梁遇春留给后世的,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蹈火者形象。

他对火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因为他本人的生命也正如一团跳动的火焰,尽管最终剩下的也只不过是一点残灰,却仍然奋不顾身的投入到这场烈焰中去,从容起舞。

他在《观火》中说:“我们的生活也该像火焰这样无拘无束,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才会有生气,有趣味。

我们的精神真该如火焰一般地飘忽莫定,只受里面的热力的指挥,冲倒习俗,成见,道德种种的藩篱,一直恣意下去,任情飞舞,才会迸出火花,幻出五色的美焰。

”梁遇春的文正如他的人,即使是观火,也是一种把自己燃烧进去的视角。

他早已知道生命的火焰最终将熄灭,变成一堆灰烬,所以这投入就带上了一丝悲壮的色彩,也早已蕴涵了最为深刻的绝望与无奈。

梁遇春一生的散文创作,正如他在《谈“流浪汉”》里所说的“溶入生命的狂潮里写作”,率真随兴,昙花一现,而今天我们读他的散文,仍然还会为其中闪现的智慧灵动与强烈张力而惊诧、激动。

梁遇春倾心于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深受其影响,被郁达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爱利亚”今译“伊利亚”,是兰姆影响最大的笔名)。

从梁遇春散文的感伤色彩、夹叙夹议以及华美的词藻与丰富的想象,都可以看到兰姆的影子。

译路历程翻译是跨越两种文字,两种文化的艺术。

翻译大家傅雷在《论文学翻译书》一文中说: "一个成功的译者除钻研外文外,中文亦不可忽视……译事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著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

"回顾梁遇春短暂的一生,他的确具备一名成功译者的一切素养。

十八岁进北大就读英文系,成为叶公超等一代英语名师的得意门生,广泛涉猎英美文学,沉浸于色彩斑斓的英语文学世界。

毕业后留校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他在专业上的出类拔萃。

他为人敏感,且具有诗人的情怀。

友人刘国平在《泪与笑·序》里如此评价他:"什么东西都可以在他的脑海里来往自由一有逗留,一副对联,半章诗句都会引起他无数的感想和傅会,扯到无穷远去,与他亲密的人领会这错中错,原谅他,佩服他,引起同感非常曲折深邃……。

"在一篇文章里,他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进行对比。

他向往古今中外行过万里路的作家与诗人,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壮丽的篇章。

然而他自己的人生路却极其平凡,不外乎福州-北平-上海-北平,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作为学生和助教度过的。

因此在他短暂的青春中,他追求探索人生的基础和人生经验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书本,而非生活。

平时他看书极其驳杂,堪称博览群书的典范。

冯至在《谈梁遇春》也提到"他博览群书,受影响较多的,大体看来有下边三个方面:他从英国的散文学习到如何观察人生,从中国的诗,尤其是宋人的诗词学习到如何吟味人生,从俄罗斯的小说学习到如何挖掘人生。

"换言之,他的多读深思弥补了自己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缺乏。

而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则使他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他那两本广为传诵的散文集《泪与笑》与《春醪集》文章醇厚,文字隽永,被称为新文学的六朝文。

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长卷中,《泪与笑》和《春醪集》以其独特的风格曾经大放异彩。

翻译风格翻译特点梁遇春短暂的一生是孜孜不倦忙于创作译书的一生。

尽管他没有总结自己的翻译理论,但从他的译作中,我们不难窥见他的翻译原则和他在翻译上的追求。

下文谨以《英国小品文选》为例,对其翻译特点及风格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英国小品文选》是梁遇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译作。

据说那些三四十年代念大学的人在步入老年阶段还会津津乐道于这本著作。

这本书的深广影响或许应该归功于梁遇春采取了适合于那个年代的翻译策略--以读者为中心(readers-oriented)。

这一翻译思想首先体现在这本书采用英汉对照的形式,以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

这种想读者之所想的做法还体现在其详尽的译注中。

梁遇春试图通过自己的翻译和注解,在原著者和不甚了解英国历史、英国文学史和其他西方文化的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读者从这些译注中吸收知识,更好地了解原作。

此外,由于他对十七、十八、十九世纪英国文坛,尤其是小品文非常熟悉,他的注解给人以娓娓述说周围人逸事的感觉,很是亲切。

书中的译注主要包括(1)有关作者的介绍。

兰姆(Charles Lamb)在《一个单身汉对于结了婚的人们的行为的怨言》中写到:"……却是为了一个更结实的理由。

"原文中没有进一步解释,对兰姆不是很了解的读者就会有疑问-什么理由。

梁适时加注:"兰姆为了照顾偶尔发疯的姐姐而终身不娶。

"这么一来,读者就豁然开朗了。

(2)对文中涉及的一些作家作品的介绍。

如在兰姆的《读书杂记》中出现了三十多个历史人物,梁对此一一加注,其译风严谨可见一斑。

(3)对小品文及小品文作家的论述。

这些论述观点之精辟独到,涉及面之广,数量之多,实可结集为"小品文论",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

梁在《读书杂记》的一个译者注中称:"兰姆是对现在没有热烈的趣味,而无时无刻不沉醉于过去朦胧仙境的人,他最擅长的题材是'忆旧'。

所以他对新闻报纸没有什么爱好。

他说过, 'I cannot make these present times present to me.'深思好古的Hawthorne 也说,'I cannot understand the newspapers on history till it is at least a hundred years old.'凡是带这种癖性的人,写出的小品都情绪婉转缠绵,意味隽永,经得起我们的咀嚼,所以好的小品文作家多半免不了钟情于已过去的陈迹或异代的逸闻,如Montaigne就是一个显明的例子。

"又如在翻译William Hazilitt的《青年之不朽感》里有这么一个译者注: " Hazilitt把'过去'看得比'现在'还重,他是一个恋着肉化血枯的骸骨的人,曾做过一篇绝妙的小品文,论'过去和将来'。

本来回忆是小品文作家的一种好法子,不管什么东西经过时间宝库的储藏,拿出来都觉得带有缥缈蕴籍的气概,格外有趣,那种妙处正如白云罩着半露天外的远山一样。

Charles Lamb 最擅长做这种文章。

"这样的评论,随处可见,不甚枚举。

梁遇春这种译注法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在那个年代是必需的,也是极其合适的。

他生活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具有先进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也掀起一场革新运动,大量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化思潮,小品文也是在这个年代被大量引进和借鉴的。

一般读者对西方作家、作品、作者所处年代以及西方文化等不可能都像知识分子了解得那么深刻,因此在翻译西方作品时加以适当的译注无疑有益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翻译准则前文提过,梁遇春没有留下什么翻译理论。

他在自己的译作中是实践着某些翻译理论,其中之一即是同乡严复所提倡的"信","达","雅",他也以这种理论作为判断翻译优劣的标准。

如在艾迪生(Joseph Addison)《论健康之过虑》中,他加注道:"最近牛津大学出版部有一种E.J.Trechmann译的(Montaigne的小品),达雅两条件具备,至于信与否,则原文是十六世纪的法文,我连拿来对照看,都没有这勇气……。

"严复认为,"信"(faithfulness)指忠实,要求译者忠实于原作;"达" (expressiveness)指通达,要求译文语言畅达,能令人读懂;"雅"(elegance)即语言文雅。

这三个标准以"信"为中心。

从梁的译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奉行直译的原则,追求与原文基本一致的译文。

对双关语及费解的句子的处理方法是直译加译者注。

在《一个单身汉对已结婚的人们的行为的怨言》中,有一句这样的话:I could forgive their jealousy, and dispense with toying with their brats, if it gives them any pain; but I think it unreasonable to be called upon to love, where I see no occasion, … 梁译为:我能够原谅他们的猜忌,情愿不去玩弄他们的小孩子,若使他们因此感到什么痛苦;但是我想那是很无理的,我去'爱'他们的孩子,当我看不出有什么可爱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