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二课 克己复礼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2020-2021学年下学期语文版选修《论语》之《克己复礼》专题提升答案

高二语文2020-2021学年下学期语文版选修《论语》之《克己复礼》专题提升答案

第二课克己复礼一、知识小档案“礼”是颇为繁多的,其起源和核心则是祭祀祖先和尊敬。

“禮”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

大概礼之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各种仪制。

”【理解】★★★礼是用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简言之,礼是基本的行为习惯。

唐时,将《礼》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七经”之中,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

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从《礼记》中抽出、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

★★★主要掌握:礼治主张、礼仁关系、孝悌之情。

礼乐崩坏(“无道”,要恢复“周礼”)礼的规范(秩序,孝悌,感恩)复礼办法(克己,正名)二、必须掌握的实词解释1.重点实词解释。

(1)回虽不敏..:愚钝。

(2)五世希.不失矣:通“稀”。

少。

(3)子将奚.先:什么(4)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空缺,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

(5)于女.安乎:通“汝”,你。

(5)钻燧取火,期.可已矣: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

(6)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赞许(7)请问其目.: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

(8)孝弟..也者:孝,孝顺父母;弟,通“悌”,顺从和敬爱兄长。

(9)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孝顺父母;弟,敬爱兄长;鲜,少。

(10)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君,名词做动词,像个君主;信,诚然、果真;虽,即使;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通假字(1)周监.于二代:通“鉴”,借鉴。

(2)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通“稀”,少。

(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通“措”,放置。

3.成语积累(1)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克,克制。

(2)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3)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专题一 二 克己复礼 Word版含答案

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专题一 二 克己复礼 Word版含答案

话题链接——主张礼治天下归仁1.教材赏悟“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一切非礼的视听言行都必须加以克制,这就算有了仁德。

礼,指周礼,其实就是孔子认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

“克己复礼”是孔子主张道德上达到的自由自主的境界。

孔子注重自身修养,严于律己。

我们从“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来。

“克己复礼为仁”里面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克己”,即克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孔子经常用“君子”的标准对照自己,力求完善。

因为“君子”在孔子的心目中是“仁”与“礼”的化身,“仁”即君子的“质”,“礼”即君子的“文”,文质彬彬的君子就是一种理想的人格。

2.名句赏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孝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管子◆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左传》◆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左传》◆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谷梁传》◆唯宽可以宽人,唯厚可以载物。

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传》◆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德必报,怨不仇。

——赵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

——《旧唐书》◆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

——许衡◆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们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

——培根◆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歌德◆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

——洛克3.典例赏析礼之所起《礼论》原文: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二克己复礼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二克己复礼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1.论语·颜渊篇:“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论语·雍也篇:“克己复礼,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论语·子罕篇:“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论语》中“克己复礼”的经典论述,理解古代儒家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探讨“克己复礼”的现实意义,提高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能力。
2.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设置问题链、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针对素质方面的差异,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同时,加强团队合作训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尊重、倾听和表达。
4.在行为习惯方面,教师应注重课堂管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参与度。此外,通过课堂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研究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例如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实践案例。
-深入了解“克己复礼”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的具体表现,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节制欲望等。
-探索“克己复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分析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其中人物形象如何体现“克己复礼”的道德品质。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
-交互式电子白板
-投影仪
-学生用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
2.软件资源:
-电子教材《论语》选读
-文言文阅读辅助软件
-课堂管理与互动软件
3.课程平台:
-学校课程管理系统
-在线学习平台(用于发布预习资料、课后作业等)
4.信息化资源:

《论语》选读之二《克己复礼》

《论语》选读之二《克己复礼》
• 名正言顺,事情才办得成。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 子不子,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
• (1)君君:君主按照君主的守则去做。前一个“君” 字为名词,后一个“君”字为动词,以下“臣臣,父父, 子子”用法相同。
• (2)信:如果
•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 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 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 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 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 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 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
•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 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 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 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 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 可忍,孰不可忍也!”
• (1)孰:什么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
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
(1)监:通“鉴”。借鉴。从:依从
孔子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 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 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 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 见周公(1)。”
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
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

克己复礼(语文版高二选修精品教案设计

克己复礼(语文版高二选修精品教案设计

克己复礼(语文版高二选修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高二选修教材第四单元《先秦诸子》中的“孔子”章节,详细内容为《论语》中的“克己复礼”思想。

该章节主要围绕孔子关于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要求,强调通过克制自己的私欲,恢复社会礼仪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技巧,以及孔子的道德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论语》原文资料、随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案例,引发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思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克己复礼”。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论语》中“克己复礼”的原文,分析其内涵,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克己复礼”的例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一段与“克己复礼”相关的文言文,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克己复礼”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论语》中的“克己复礼”2. 主要内容:a. “克己复礼”的含义b. “克己复礼”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c. 文言文阅读与翻译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克己复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中的看法。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著作,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同时,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将“克己复礼”思想融入个人修养,提升自身道德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准确性与深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实践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突出与解决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思考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与引导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准确性与深度教学内容的选择需确保准确反映“克己复礼”的思想内涵,同时要深入挖掘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二课 克己复礼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二课 克己复礼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课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

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

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

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

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

政统与血统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1.字音字形(1)八佾.()舞于庭(2)觚.()不觚(3)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4)三年之丧.()(5)钻.()燧改火(6)期.()可已矣(7)旧谷既没.(),新谷既升(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2.重要词语(1)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问其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郁郁乎...文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______________(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曾是..以为孝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三年之丧,期已.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期.可已.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食旨.不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假字(1)周监.于二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字的用法(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虽有粟,吾得而.食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人而.不仁,如礼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词类活用(1)觚不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特殊句式(1)甚矣吾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有是哉,子之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野哉,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曾是以为孝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化常识(1)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5)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6)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8.成语积累(1)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是可忍,孰不可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名正言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犯上作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9.名句积累(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 第二课 克己复礼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 第二课 克己复礼 Word版含答案

第二课克己复礼“同学们好”“老师好”,放学铃声响起,记者在漯河市十五中校门口看到:16名老师和学生,分两排站立,每当有师生途经此处时,便90度鞠躬问好,而受礼后的师生,也会鞠躬还礼。

90度鞠躬施礼,让人感受到礼仪之邦的儒雅之风,但每天上学、放学,师生组队迎送,全校上千名学生,一天下来,需要鞠多少次躬?需要还多少次礼?作为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懂得文明对于立身处世的重要,让传统美德回归。

至于“见面礼”,我们更期望简洁、明快,大可不必搞形式主义的“克己复礼”。

[对应学生用书P7]1.有子 名字叫有若(字子若),比孔子小43岁。

《史记》说“有若状似孔子”,所以后来孔子去世,弟子思慕,就立有若为师,像对待孔子一般侍奉。

2.宰我 以宰为氏,讳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

宰我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孔丛子·记义》中记载,宰我出使楚国,楚昭王要送一辆华丽的车子给孔子。

宰我说孔子对奢侈华丽的东西以及娱心乱性的音乐,都不会接受的,替孔子拒绝了楚昭王的礼物。

孔子得知之后,对宰我的做法表示称赞。

在春秋时期,由于诸侯之间进行的争霸战争导致周代的礼乐崩颓,所以,一心要恢复礼乐制度的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说法,意思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一切[课标要求] 1.背诵12.1、3.1、16.2、13.3章。

2.掌握“敏”、“希”、“奚”、“阙如”、 “鲜”、“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 “目”、“事”、“诸”、“弟”、“女”在文 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 哉;是可忍孰不可忍;名正言顺;犯上作乱。

4.熟读课文,品味文段的语体和语气,关注特殊句式 的表达作用。

5.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

[发展要求] 1.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2.了解孔子所主张的克己复礼、君臣关系与宋儒所 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 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克己复礼》学案(含答案)

《克己复礼》学案(含答案)

《<论语>选读》复习学案二二克己复礼班级______姓名______座号______一、复习要点1.背诵12.1、3.1、16.2、13.3章。

2.掌握“敏”、“希”、“阙如”、“奚”、“鲜”、“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目”、“事”、“诸”、“弟”、“女”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顺;犯上作乱。

4、理解本章节的内容:孔子的礼治主张。

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二、成语解释(克己复礼、待贾而沽)克己复礼:是可忍,孰不可忍:礼崩乐坏:名不正,言不顺:手足无措:犯上作乱:待贾而沽: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匏瓜空悬:愚不可及:道不同不相为谋:三、阅读题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3·1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1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5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 16·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1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留下了尧舜相禅,人民在“圣王”统治之下沐浴德治教化的美好传说。

虽然这一时期的历史今天无稽可考,但是,这一时期的礼乐政教与民俗,为中国古代文化之“礼乐文化”奠定了基础。

后来周公正是顺承了这一传统,进一步“制礼作乐”,一方面为社会生活确立典章制度,另一方面为日常行为制定了基本规范,从而使中华文化沿着“人文化成”的道路大大前进了一步。

春秋时期,历史上出现一个礼崩乐坏、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兄弟阋于墙的时代,周公的一套礼乐制度由于并不为贵族集团所遵守,就只能徒具其表而缺乏实质内容,难以真正体现礼乐文化的作用和价值。

孔子为了实现安顺和乐的社会理想,注重从人伦关系出发,力图恢复社会正常的礼乐规范与伦常秩序。

为此,孔子十分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鲜明地突出了君主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还对居上者提出了“恭、宽、信、敏、惠”(即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用人不器”等德性上的要求。

与此同时,孔子也对处于与居上者相对关系的居下者的德性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君以忠”“事君,能致其身”等。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悌)”“夫和妻顺”“朋友忠信”等立身处世原则。

孔子提出的这些立身处世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1.字音字形(1)八佾.(yì)舞于庭 (2)觚.(ɡū)不觚 (3)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4)三年之丧.(sān ɡ) (5)钻.(zuān )燧改火 (6)期.(jī)可已矣 (7)旧谷既没.(mò),新谷既升 (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xiǎn )矣2.重要词语(1)克.己复.礼为仁:克,约束;复,回归,恢复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赞许 (3)请问其目.: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 (4)郁郁乎...文哉:文采丰富的样子 (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 (6)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空缺,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 (7)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信,诚然、果真;虽,即使;诸,“之乎”二字的合音(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孝顺父母;弟,敬爱兄长;鲜,少(9)曾是..以为孝乎:曾,乃、竟然;是,这 (10)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太,甚 (11)期.可已.矣:期,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已,结束 (12)食旨.不甘:美味,滋味甘美的食物3.通假字(1)周监.于二代:通“鉴”,借鉴 (2)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通“稀”,少 (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通“措”,放置4.“而”字的用法(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2)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3)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连接修饰语和谓语中心语 (4)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连词,表示顺承关系(6)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示假设关系5.词类活用(1)觚不觚.:名词活用作动词,像觚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词活用作动词,行君道,行臣道,行父道,行子道6.特殊句式(1)甚矣吾衰也:主谓倒装(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谓倒装(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宾语前置(4)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谓倒装(5)野哉,由也:主谓倒装(6)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7)曾是以为孝乎:介词宾语前置7.文化常识(1)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2)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作过不同解释。

主要的解释有“克己复礼为仁”“爱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主张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3)庶人:平民百姓。

(4)名:名称,名义,名分,此处应指周代礼乐制度的名称。

(5)孝:孝敬父母。

(6)弟:通“悌”,敬爱兄长。

8.成语积累(1)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克,克制。

(2)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3)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4)犯上作乱: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9.名句积累(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3)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5)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语段赏析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赏析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就是仁。

一旦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他仁德了。

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践仁德的细目。

”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究竟什么是“仁”呢?“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仁”的本质在于一切要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

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人都要注意克制自己的私欲,用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一切行为,使自己的一切都符合礼。

反过来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克己复礼”,视听言动都符合礼,整个社会也就实现了仁爱,达到了和谐。

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赏析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先生去治理国政,先生将先做什么?”孔子说:“那一定是纠正名分吧!”子路说:“先生的迂阔竟然到了如此地步啊!这又何必去纠正?”孔子说:“好粗鲁啊,仲由!君子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大概应该存而不论吧。

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百姓就会手足失措。

因此君子给事物定的名分和称谓一定可以顺当说出来,说出来的事情一定可以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辞,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算罢了。

”“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

“名”是社会秩序、规范、礼制的具体法则,谨守不失,即可“无为”而治,这一点“儒”“道”相通。

孔子要求“正名”,即在于这样才能指导人们去正确行动。

孔子的“正名说”千古流传。

古人讲究“人过留名”,办事讲究“师出有名”,现代强调“知名度”等。

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赏析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这种人很少;不喜好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

孝悌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儒家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孝敬父母,顺服兄长,那么在外就可以尽忠国家,就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情发生,这样就可维持社会的稳定、生存和延续。

儒学把“仁”的根本建立在日常生活即与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上。

把家庭中子女对父母情感的自觉培养,作为“仁”的根本、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赏析孔子说:“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乐呢?”“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重点研读1.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孔子认为“仁”的本质要通过“礼”的修养而达到理想的适当的外化;一个仁爱的人要根据礼的要求与外界协调。

所以当颜回问孔子,仁爱的人具体应该怎样做的时候,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乐”虽然重要,与“仁”相比,却是次要的,是附属于“仁”的。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仁”的品质在孔子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2.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答案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

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

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

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

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

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的句子。

这种倒装的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

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答案我们可以通过倒装句的特点体会《论语》的口语化风格,并通过对句式特点的探究把握语言蕴涵的思想情感。

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

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两句中,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

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得远较书面语为多,《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

合作探究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实现通过“礼”来达到,“克己”既是人修身养性、培养高尚操守(“礼”)的过程,也是实现“仁”的途径。

请以“也谈孔子的‘仁’与‘礼’”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 孔子所谓的“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孔子认为,只要人人懂得“克己”,言行有“礼”,仁政也就可以实施了,从而一个理想的社会也就建立起来了。

探究 第一步,研读《论语》,摘录孔子有关如何实现“仁”的话语,摘录有关阐述“礼”的话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