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测试题及答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练习及答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练习及答案一、基础部分1、辨字组词:幻( ) 赃( ) 箧( ) 窃( )幼( ) 脏( ) 筐( ) 窍( )2、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D、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3、雨果,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等。
希腊有,埃及有,罗马有,巴黎有,而东方有。
书信的开头要有,结尾要有,结尾最好有敬祝语。
4、请摘录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细细体味所含的思想感情。
对后文写对圆明园的破坏起什么作用?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9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我希望( ),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北京】《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练习

附件6
“议论性文章中作者的立场态度——以《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
特勒上尉的信》为例”课后练习
1.参考答案:
文章先用对比手法突出如今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法西斯罪行的批判。
接着,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要点等确凿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
然后,叙述参观者的见闻感受,揭露了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表达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最后,呼应首段,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2.参考答案:略
思考角度:
(1)观点鲜明;
(2)选好立场态度表达的切入点;
(3)注意内容安排的先后与详略;
(4)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使立场态度的表达鲜明独特。
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这封信主要表达了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盛赞圆明园的文艺术价值;二是抨击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二、朗读第3段,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一下圆明园的美。
再想一想: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参考答案:在雨果看来,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三、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国家、政府的形象是抽象的,用“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四、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示例:(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这句话中“更彻底,更漂亮”就是反语,讽刺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破坏程度之深,表明了作者对他们这种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
(2)“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这句中,“赞誉”也就是“谴责、批判”之意,再次表明作者态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蔑视之情。
五、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
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不是不够爱国,这展现的是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随堂课后作业含答案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01积累与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这是某种令人惊hài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明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惊hài(骇) 晨曦.(xī)瞥.见(piē)(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不可明状”,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不可名状”。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A.掠夺珐琅脂粉B.耗费绸缎制载C.赞誊缀满赃物D.分亨恍若行窃(解析:B.“载”应写作“裁”;C.“誊”应写作“誉”;D.“亨”应写作“享”。
)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座城堡富丽堂皇....,建造十分奢华。
B.他的钱早就花光了,钱包里荡然无存....。
C.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D.置身于广州花市,各种各样的鲜花让我眼花缭乱....。
(解析:B.“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儿没有留下。
此处用来形容钱包的“空”不合语境。
)4.填空。
雨果,法国作家,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被誉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5.学习本课后,你们班准备开展以“圆明园的昨天和今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请你积极参与。
(1)你所在的小组准备围绕该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假如你是负责人,你将策划哪些内容?【示例】①展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②陈述帝国主义对圆明园的暴行;③呈现圆明园的残垣断柱;④对圆明园未来的寄托。
(2)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标题。
(15字以内)【示例】圆明园遗址考古首次进行网络直播据圆明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推动公众考古的发展,也为了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圆明园的遗址考古和保护工作,今天,圆明园首次尝试在新媒体上直播远瀛观遗址考古现场,并通过实时互动,让更多人了解考古发现和考古知识,进一步传播历史文化,让公众走近文化遗产,也让文化遗产融入大众的生活。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含答案)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积累与运用1.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字。
珐琅()朱lù()晨xī()二、瞥()见箱箧()惊hài()一、1.fàlánɡ鹭曦piēqiè骇2.写出反义词。
文明()干净()朴素()赞誉()2.野蛮肮脏华丽贬低3.解释下列词语。
①独一无二:②眼花缭乱:③不可名状:④荡然无存:⑤富丽堂皇:⑥丰功伟绩:3.①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②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③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④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⑤宏伟美丽,体面气派大。
⑥伟大的功绩。
4.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是什么态度?表达他怎样的感情?4.雨果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给予强烈的谴责和辛辣讽刺。
对被侵略、被掠夺者表示巨大的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阅读比较比较阅读(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
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这封信主要表达了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盛赞圆明园的文艺术价值;二是抨击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二、朗读第3段,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一下圆明园的美。
再想一想: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参考答案:在雨果看来,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三、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国家、政府的形象是抽象的,用“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四、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示例:(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这句话中“更彻底,更漂亮”就是反语,讽刺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破坏程度之深,表明了作者对他们这种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
(2)“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这句中,“赞誉”也就是“谴责、批判”之意,再次表明作者态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蔑视之情。
五、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
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不是不够爱国,这展现的是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试题(含答案)

试题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填汉字。
晨xī()地jiào()dī()防惊骇.()荒miù()莲péng()憧jǐng()抢劫.()间歇.()瓦砾.()腋.窝()给予..()()鞠躬..()()珐琅..()()2.填空。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______国的作家______。
他的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希腊有________,埃及有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
(3)书信的开头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最好有敬祝语。
3.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王东张皇失措地跑到学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C.她已经精疲力竭,坐在那里休息了好长时间。
D.这是一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4.选出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鲜嫩的芦花像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B.母亲眺望的目光是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远方游子的心。
C.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D.每一朵盛开的花像一个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进攻下,南阳守敌弃城南逃。
B.欢迎志愿军凯旋归来。
C.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左右的距离。
D.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
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6.判断正误。
对的打“√”,错的打“×”。
(1)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2)《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统编版语文九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及答案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学常识本文的作者是(国别)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等。
二、根据字音写汉字:1. (zāngwù)3. (yǎn huāliáo luàn)4. (jīnghài)5. (xiāng qiè)6. ( zhìcái)7. (dàng rán wúcún) 8. (qiǎn zé)9. ( piējiàn) 10. (bùkěmíng zhuàng)三、这封书信的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2、3段,第二部分为4——10段。
这两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横线长短与答案的字数相符)二、根据字音写汉字:1.赃物(zāngwù)3. 眼花缭乱(yǎn huāliáo luàn)4. 惊骇 (jīnghài)5. 箱箧 (xiāng qiè)6. 制裁 ( zhìcái)7. 荡然无存 (dàng rán wúcún) 8. 谴责 (qiǎn zé)9. 瞥见 ( piējiàn) 10. 不可名状 (bùkěmíng zhuàng)三、这封书信的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2、3段,第二部分为4——10段。
这两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横线长短与答案的字数相符)第一部分,作者对圆明园的建筑艺术和价值进行了高度的赞赏;第二部分,先用“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一转,过渡到对侵略者暴行的直言痛斥。
第一部分为第二部分做了情感上的蓄势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测试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 下面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 呵护(hē)杀戮(lù)纳粹(cuì)颤(chàn)巍巍B. 瞥(piē)见给(jǐ)予珐琅(fǎ)赤裸裸(luǒ)C. 闪烁(shuò)肃穆(mù)鞠躬(jū)眼花缭(liáo)乱D. 箱箧(qiè)憧憬(chōng)瓦砾(lì)片纸只字(zhī)2. 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 恍惚荒谬地窑不可名状B. 脏物琉璃晨曦荡然无存C. 匍匐鞠躬拂晓丰功伟迹D. 制裁赔偿恳切永垂不朽3. 句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只要你一走进博物馆或展览馆,那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真可说是琳琅满目,叫人_____________,街的两边全是摊点,摆着的挂着的东西万紫千红,令人_____________,细瞧花盆,那千奇百怪的模样令人_____________:废暖瓶壳,破旅行杯,掉提手的小塑料桶,用过的可口可乐罐……A. 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啼笑皆非B. 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忍俊不禁C. 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啼笑皆非D. 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忍俊不禁4. 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沿池环水四周,新筑一道长约600多米的环池路。
_____________还有那修复完美的明代遗迹“临流亭”,四周环水,兀立池中,游客观望,感念不忘。
①形态各异的飞禽雕塑,浮游水面②水上画舫往返,笑声朗朗③路面铺设的鹅卵石,在碧波辉映下,色彩鲜艳,晶莹闪烁④路边垂柳依依,清风送爽A. ③④②①B. ④②③①C. ③④①②D. ④③①②5. 填写关联词都正确的是()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便也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_______来自于阅读,_______来自于直接经验。
_______我们依然热爱阅读,_______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便会自觉去芜存精,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
A. 虽然更假如或者B. 因为也只要并且C. 不仅更假如并且D. 不仅也只要或者6.. 有语病的一项是()A. 2005年5月28日,全国第十五届书市在天津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
B. 据报道,在芬兰,有18%的中学生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单纯为了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阅读。
C. 日前,法国和荷兰先后就是否批准《欧盟宪法条约》举行全民公决,由于反对票过半,而且未获通过。
D. 联合国把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7. 下面句子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A.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
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B. 女主人不好意思地说:“您的……心意我们领了,我们以后一定……”C. 我以为言就是花的香气,行就是花的形象和花期的久暂。
D. 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二、课内文段阅读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1. 解释下列词语。
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箧:2. 请你找出选段中的两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
(1)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第2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表现中心意思起到了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拓展阅读1944年春,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诺曼底空投了伞兵,青年安道特就是其中之一。
安道特着陆后,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农舍,他朝那房子奔去,急急地敲门。
开门的是一个三十岁的法国女人。
“我是一个美国兵。
”安道特说,“你愿意收藏我吗?”“哦,当然啦。
”法国女人说着,把他带进屋里。
她的丈夫和三个孩子坐在饭桌旁,惊异地盯着他。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搜查这附近唯一的一间农舍,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伞兵。
德国人按惯例,不加审讯,就把那个法国女人的丈夫拉到院子里枪毙了。
妻子和孩子大哭起来。
_____________于是把安道特暂时关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锁上。
棚屋后边有个窗户,越过田野就是树林。
安道特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发现了他,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
从当时的情况看,逃跑毫无希望。
他刚跑进树林——悉心经营的,没有什么灌木、杂树的法国树林子——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喊。
看来抓住他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不,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一注。
他往回跑,再次越过田野,来到小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法国男人的尸体。
他敲着厨房的门,女人来得很快。
她满脸苍白,眼泪模糊。
他们面对面,也许站了一秒来钟。
她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愿意收藏我吗?”他问。
“哦,当然啦。
快!”她毫不迟疑地又一次把他送到壁炉边的碗橱里。
德国士兵没有再来到这户人家。
三天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1. 在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入哪一句?A. 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倒有一场争议,而争议又无结果。
B. 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因为有一场争议。
C. 对于如何处置这个战俘的问题,德国士兵争了起来。
2. 文中法国女人说的两次话中都有“当然啦”,对这句话,下面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A. “我应该保护你,因为你为解放我们而战。
”B. 从道义上讲应该保护这个美国兵,但可能因此而家破人亡,这个法国女人只好用这样模棱两可的话来回答。
C. 第一次是模棱两可的,第二次是十分肯定的。
D. “我十分欢迎你,因为你是盟军。
”3. 法国女人第二次的话比第一次的多了一个字:“快”,这表现了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上下文看,“盟军”包括_____________国和_____________国的军队;而敌对的一方是_____________。
5. 第五段中“唯一的一间农舍”中“唯一的”能不能去掉?你怎么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第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两个破折号之间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七段中“押了一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第八段中“她满脸苍白,眼泪模糊”是_____________描写,说明她处在_____________之中。
接着,作者加上了一句:“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如果要为这篇文章加标题,你认为下面的题目各是从什么角度来定的,请选择。
(1)第二次选择(2)自我牺牲(3)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法国女人A. 主人公B. 情节C. 所表达的主题10. 给这篇文章加个议论性的结尾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 B2. D3. B4. C5. C6. C7. C(二)课内文段阅读:1.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盛大。
箧:箱子一类的东西。
2. (1)老额尔金和小额尔金,揭露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
(2)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揭示英法联军的野蛮和中国人的文明。
3. 反语。
使对英法联军的揭露更深刻,鞭笞更有力,也使中心意思表达得更鲜明突出。
4. 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滔天罪行的愤怒与不满。
(三)课外拓展阅读:1. A2. A3. 大无畏的牺牲精神4. 美法德军5. 不能。
正是由于“唯一”德国士兵才会如此快速地来到法国女人家进行搜查。
6. 解释说明环境推动情节发展7. 再次回到那农舍中藏起来8. 肖像失去丈夫的极度悲痛强调法国女人的牺牲精神9. (1)B(2)C(3)A10. 德国士兵想不到要再来搜查这栋房子,因而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在做过一次牺牲后,她毫不犹豫地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