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分类课件
精品《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诗鉴赏》 课件

——咏物诗鉴赏
猜猜下面诗歌的所咏何物。
一 爆竹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二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三 筷子
山珍海味只平常,苦辣酸甜亦饱尝。 不求门庭贫与富,只愿朝夕影双翔。
咏物诗鉴赏
高考考点链接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
• (托物言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 思想、感情,而是采用
• 象征、比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 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 一类诗歌。
• 既然是咏物诗,首先, 要能逼真地写出所 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 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
• 其次,还必须与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 )
未长成的小松 必将凌驾云端。
直待凌云始道高。
高耸入云后才称赞。
长成后的松树高高 凌驾云端的姿态。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 号九华山人。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 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 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 才居要职。
物象特征
埋没于深草 有凌云之志 时人不识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的特点 2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3掌握鉴赏咏物诗的答题步骤,
规范答题
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 读懂
会 鉴赏
பைடு நூலகம்
精 表达
:
(1)咏物诗: 客观的“物”(山 特点 (形态、色彩
借描写 川河岳、草木虫鱼)的__或__其__所__处__的__环__境__)
表达 诗人理想_、__志__向__、__情__怀。
高考诗歌鉴赏: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 PPT精品课件

醉落魄· 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 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 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 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 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试简要分析。 托物言志 象征
下面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对比
卜算子·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点(二):
同一物象可以表达不同情感、主题。
北陂杏花
——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注:①陂(bēi),池。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 ②这首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 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 止。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主要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 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 场景来衬托苍鹰的高傲、威武的的形象。
“男儿身手”句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 益壮的情怀。 “人间”句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 立业的志向。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细节之美:一枝一叶总关情 PPT课件

•
20、能力配不上野心,是所有烦扰的根源。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你要想得到,就得学会付出和坚持。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决定生活的样子。
(归有光《项脊轩志》)
通过老妪回忆先母事,一个细节,其 情其景历历在目,无怪“(妪)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读者能不感动吗?
动作细节描写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 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个。”
(孙犁《荷花淀》) 作者用“震动”、“吮”两个动词准确、细 致而生动地写出了水生嫂得知丈夫明天就要上大 部队去的消息之后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 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一个关心丈夫,体贴丈夫, 但又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思想进步的青年妇女 形象跃然纸上。
•
20、生活不会按你想要的方式进行,它会给你一段时间,让你孤独、迷茫又沉默忧郁。但如果靠这段时间跟自己独处,多看一本书,去做可以做的事,放下过去的人,
等你度过低潮,那些独处的时光必定能照亮你的路,也是这些不堪陪你成熟。所以,现在没那么糟,看似生活对你的亏欠,其实平,你想要比别人强,你就必须去做别人不想做的事,你想要过更好的生活,你就必须去承受更多的困难,承受别人不能承受的压力。
老家伙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 先把匣子往椅子上一放。
《宰相刘罗锅》有这么一个镜头:一 旦有好消息或是坏消息,刘墉的耳朵都要 动一动。
这就反映出他的性格,并且增加了电 视剧的可看性。
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母亲从野外回来 了,头上围着一条旧围巾,不住地咳嗽, 满手都是冻裂的口子,浸着鲜血,但见了 我和妻子就极开心地笑了起来,掂掂臂弯 里的菜篮,说:“总算挖够了……”
细节之美: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2年高考作文预备战
大笔勾勒
马致远《天净沙》: “小桥流水人家”
高考复习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诗鉴赏PPT (共23张PPT)

千回不厌痴--欣赏咏物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 注 ] 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 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 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 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柳 李商隐
(1)试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 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 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 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 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 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
青灯有味似儿时
--我熟悉的咏物诗
掀起你的盖头来
--认识咏物诗
概念:
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 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特点: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 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 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 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知人论世)
病 牛
李纲
此诗是诗人贬谪武昌 后所作,他官居宰相, 反对媾和,力主抗,终 被投降派所排挤,为相 仅70天。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修辞方法:拟人、比喻等 表现手法:烘托、对比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虚实结合等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ppt1

顾 况
作者: 顾况(?~约806后),唐代诗 人。字逋翁。苏州人,。至德 二载(757)登进士第。建中二 年(781)至贞元二年(786), 韩□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 度使时,曾召为幕府判官。 贞元三年为李泌荐引,入朝 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 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 月间贬饶州司户参军。约于 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 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 《华阳集》。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 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 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 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诗。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 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咏物诗的特点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 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 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作业一答案示例: 水滴 没有大海的浩瀚, 没有江河的奔腾, 却以穿石的不懈告白 ——什么是执着。
垂柳 没有松柏的挺拔, 没有梅花的孤傲, 却以柔枝的依依告白 ——什么是多情。
作业二示例
竹 有节向天映碧纱,无心招蝶不开花。 漫道红尘人情淡,横笛竖萧几融洽。
筷 子 山珍海味只平常,苦辣酸甜亦饱尝。 不求门庭贫与富,只愿朝夕影双翔。
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 鸣叫的夏蝉。(形状、食性)
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 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托物言志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 PPT课件 1

•
56、远大抱负始于高中,辉煌人生起于今日。
•
57、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
58、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
59、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从今天开始,每天微笑吧。
•
60、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天下皆难事。
•
61、在清醒中孤独,总好过于在喧嚣人群中寂寞。
•
62、心里的感觉总会是这样,你越期待的会越行越远,你越在乎的对你的伤害越大。
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 鸣叫的夏蝉。(形状、食性)
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 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托物言志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小知识:子规 子规:又叫杜鹃、杜宇、怨
鸟。传说为周时蜀国国君,后被 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鸟,啼声 悲哀。杜鹃的叫时,会“啼血” 因而古诗中杜鹃啼声中都表现一 种哀怨忧愁。例: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 (杜牧《杜鹃》)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柳永〈安公子〉
传闻望帝冤,底处最堪怜?(宋祁 《子规》 )
其诗多为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学生诵读:
子规 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 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 何树何山著子规。
赏析“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教师提示: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 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 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 悲凄。 “积”体现时间之久,“啼血”表现 冤恨之长。
一草一叶总关情——咏物诗鉴赏ppt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 2分 )
• 颔联描绘了长于山野、色泽清淡、 香气浓郁;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 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清高的 野菊形象。
•三、常见的题型
(一)物象型
问:诗中的物象具有什么特征 (品格)?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形 象?
•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卜算子· 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 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 香如故。
注:陆游生活在宋金交战的时代,他力主抗战,却遭到投 降派的排挤。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
【唐】骆宾王 《咏蝉》
• • • • • • • •
【元】王冕 《墨梅》 【明】于谦 《石灰吟》 【宋】王安石 《梅花》 【清】郑燮《竹石》 【唐】李贺 《马诗》 【唐】贺知章《咏柳》 【唐】骆宾王 《咏鹅》 【唐】杜甫 《严郑公宅同咏祝竹》
•二、题目的特点
• 1.直接以物象为题 • 2.咏(题、赞、惜等)+物象
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 •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 【注】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 于他晚年闲居之时。陂,水池。 •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步骤 一)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 “成尘 ”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 强调( 步骤二) ,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 想而献 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步骤三) 。
一枝一叶总关情

• ②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 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 将士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 悲壮宏浑,笔势豪放。高适、岑参、王昌龄、 李益、李颀。
• 由于唐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战争频繁, 统治者重武轻文,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 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 题材的作品,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 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 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边塞诗也就成了唐 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意 :诗人主观情感
意象
人
象 :诗中客观形象
物 景
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
• 松:坚韧不拔、常青不朽。 •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竹:有节、虚心。 梅:忠贞爱情或高洁品行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雪:绝尘脱俗、高洁傲岸 浮云:踪迹不定游子、比喻一切邪恶的势力。 •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 安不见使人愁” 秋风(西风):肃杀、悲愁 夕阳:衰败、残破 渔夫:象征隐者、明哲保身。
2、描写景物的技巧。 • 虚实结合(现实与想象、神话,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杜甫 • • • • • • • • • • • •
•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商山早行》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长安晚秋》 映衬、衬托(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暗对比(色彩明暗冷暖的搭配)等。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杜甫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 ;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长安晚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诗歌分类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常见的题材如下。
一、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咏史怀古诗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2、杜甫诗《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发了对时事兴衰感慨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内容:此类诗作者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常见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名城、历史遗迹等。
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今昔对比、借古讽今、衬托(正衬、反衬)、寓情于景、欲扬先抑等。
鉴赏方法:1.弄清触发情感的媒体,包括古迹、典故、历史人物等。
2.弄清史实,对作品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
3.体会写作意图,所写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作者的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4.体会感情,作者想借助这些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三、闺怨诗(闺情诗:闺中女子生活情趣。
苏轼《初夏》)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
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
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
闺怨诗都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四、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1、《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反映的是离别的愁苦之情。
2、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内容: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达思亲怀乡之情或抒发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或表现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简言之就是:文人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生活潦倒,互勉互慰,孤傲不群,珍爱友谊。
常见意象:月亮、孤雁、寒蝉、猿猴、落花、沙鸥、黄叶。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烘托、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比拟铺垫、虚实相生、对比抑扬等。
鉴赏方法:1.鉴赏时要明确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2.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勾勒诗歌意境。
3.掌握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
五、山水田园诗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生机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
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
代表作家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1、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内容:1.表达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2.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表现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
3.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4.反映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及人民贫困的生活。
5.表现自己遗世独立、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远离尘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尚情怀,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幽寂高雅。
常见意象:山水、草木、花鸟、虫鱼、林木、庄稼、家禽、家畜等。
常用表现手法:融情于景、比喻、拟人、夸张、白描、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等。
鉴赏方法:1.抓意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绘图画,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析情感,领会景物传达的作者情感。
4.找特色,分析诗歌语言表现技巧。
六、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也可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内容:作者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自己的情感。
在作者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草一木皆关情。
常见意象及表现的情感:月,思乡;莲,高洁;柳,送别;松,坚忍;梅,孤高;菊,坚强、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等。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兴、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白描、烘托等。
鉴赏方法:1.读懂全诗。
2.品味寄托。
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内在品性,联系作者自身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作者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揣摩作者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明辨技巧。
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写作技巧从整体上来说多为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
七、边塞征战诗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王翰等,这些诗多以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
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而见长。
1、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2、李益的《塞下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
内容:1.描摹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2.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3.赞颂边疆战士不畏艰苦、保卫边疆的战斗奉献精神。
4.描写将士的思乡念亲之情,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
5.控诉战争的残酷,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常见意象:烽火、狼烟、鼓角、征马、孤城、羌笛、雁、鹰、大漠、冰川、雪山等。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正侧描写、虚实描写、动静结合、情景相生、直抒胸臆、用典比兴、对比衬托、乐景哀情等。
鉴赏方法:1.知人论世,把握诗歌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豪放旷达、雄壮悲慨、委婉清丽,把握作者情感。
3.抓住边塞诗特有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八、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1、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
2、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四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九、赠友送别诗“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内容:送别诗一般通过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或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或重在写离愁别恨,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