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押韵、平仄
词律的名词解释

词律的名词解释什么是词律词律是指诗歌中的音韵规律和节奏感。
它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字音、字数和句子结构的有意安排和运用,使诗歌具有独特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词律的分类音节与字数根据音节与字数的组合方式,词律可以分为平仄、押韵、对仗等几种形式。
•平仄: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平声和仄声交替使用,形成一定的节奏感。
在古代汉语中,平仄通常由四个声调表示。
•押韵:押韵是指在一定位置上出现相同或相近的音韵。
押韵可以增加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对仗:对仗是指在句子结构上呈现出一定的对称关系,通过相似或相反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或情感。
对仗可以增强语言之间的呼应和协调。
句式与结构根据句式与结构的特点,词律可以分为平行句、排比句、重复句等几种形式。
•平行句:平行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结构相似的句子组成,通过平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相似或相反的意义。
平行句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表达力。
•排比句:排比句是指通过对一系列相似或相反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排列,以强调并增强修辞效果。
排比句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重复句:重复句是指在诗歌中有意地重复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子,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印象。
重复句可以使诗歌更加深入人心。
词律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不同文化中的诗歌有着不同的词律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文化中对词律应用的示例: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中的诗歌注重平仄和押韵,尤其是在古代汉语中更为突出。
中国传统诗歌通常采用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两种形式,每个字音都需要符合平仄的要求,并且每句之间需要押韵。
这种词律的应用使得中国古代诗歌具有独特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英语文化英语文化中的诗歌注重押韵和节奏感。
英语诗歌通常采用不同的韵脚和韵律形式,如押头韵、押尾韵、押中间韵等。
英语诗歌还注重句子长度和节奏感,通过对音节和重音的安排来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性。
日本文化日本文化中的诗歌注重音节和节奏感。
日本传统诗歌形式包括俳句、短歌和长歌等,它们都有着固定的音节和节奏规律。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2014-05-12 希望石阅 25623 转 325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一、古代诗歌体裁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的诗歌。
包括“诗经”“楚辞”、“乐府”等。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
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
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古代诗歌格律简介

古代诗歌格律简介【诗分古近体】:古体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包括杂言诗)近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律绝、七言律绝、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自唐代起有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
一种格律严格的诗歌在初唐得以定型,为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唐人将之称为“近体诗”或“ 今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主要指五律、七律和由五言、七言组成的长律。
符合格律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也包括在近体诗之中。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它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
唐以后凡不合近体诗格律的诗歌,都称为古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讲究格律,它在格律的作用下使古典诗歌整齐化、对称化、声律化,由此产生了多方面的美感作用,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对称之美、音韵之美、修辞之美与变化之美,它是中国语言文字之美在古典诗歌中的综合体现。
【近体诗格律】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曾把律诗的特点概括为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四个方面,我们把它稍加解释,排列如下:1、字数、句数有限定。
律诗每首限定八句,五律为五言八句,共四十字;七律为七言八句,共五十六字。
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2、律诗押平声韵。
每首只能用一个韵,隔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在中间两联。
一、律诗的韵诗歌要押韵,这是诗歌与散文最大的区别。
中国诗歌的用韵经历了三个时期:1、唐以前为第一期:完全依照口语来押韵。
自《诗经》以来,古体诗皆自然押韵,一般按方言押,在用韵上也没有什么限制;2、唐以后至五四为第二期:韵文的押韵,必须依照韵书,不能专以口语为标准;3、五四以后为第三期,除旧体诗外,又以口语为标准。
【关于韵书】《唐韵》与《广韵》:近体诗的押韵是随着六朝声律学的兴起、律诗的逐渐定型而日趋严格的。
唐初诗人用韵与六朝一样,没有韵书的标准限制,但随着进士科试诗赋的统一要求,唐开元天宝以后要求士人依官方颁布的韵书押韵。
唐人在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基础上改成《唐韵》,共206个韵部,成为官方规定的押韵的标准。
平仄的规则

平仄的规则平仄的规则一、概述平仄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诗句中字音的高低起伏。
按照平仄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形成很多不同的韵律和节奏,从而影响整个诗歌的格律和韵律。
二、基本知识1. 平仄分类平仄可以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
平声指的是字音发音时声调平稳,没有起伏;而仄声则是指字音发音时有明显的高低变化。
2. 平仄组合在古典诗歌中,每个字都有其所属的平声或仄声。
根据这些基本元素,可以组合出不同的平仄格律。
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上声下去”、“去声上升”等等。
3. 平水韵与反切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韵脚方式叫做“反切”。
反切将一个韵母分成两个部分来表示,其中一个部分表示这个韵母所属的“呼”,另一个部分表示这个韵母所属的“韵”。
比如,“江”字的反切是“见庚切”,其中“见”表示“上声”,“庚”表示“平声”,所以这个字的韵脚是“上平”。
三、平仄的规则1. 古诗词中的平仄古诗词中的平仄格律非常严谨,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一般来说,每个句子都要求有一个固定的韵脚,而这个韵脚必须符合特定的平仄组合方式。
比如,“平平仄仄平”、“上声下去入”等等。
2. 平水韵中的平仄在《切韵》等古代韵书中,有一种特殊的韵脚方式叫做“平水韵”。
这种韵脚不区分平声和仄声,而是按照字母表顺序排列。
比如,“a、ia、ua、o、uo、e、ie、ve、ai、ei、ui、ao、ou、iu”等等。
在使用平水韵时,需要注意每个字所属的声调,并根据其所属的呼和韵来确定其是否为平声或仄声。
3. 平仄变化在古典诗歌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导致平仄出现变化。
比如,“平平仄仄平”中的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上声”,则会变成“平平仄仄上”。
这种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其变化规则。
四、总结平仄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整个诗歌的格律和韵律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使用平仄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变化和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美动听的古典诗歌。
古体诗、押韵、平仄:最完整的诗词知识,都在这里了,为孩子收藏

古体诗、押韵、平仄:最完整的诗词知识,都在这里了,为孩子收藏有一个词叫诗语,意思是诗的语言。
了解这些“诗语”,可以让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分辨能力,更上一层楼!古体诗、近体诗、今体诗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
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形成于唐代。
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分绝句和律诗。
绝句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
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律诗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四言诗诗体名。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
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
诗歌的韵律和表达

诗歌的韵律和表达一、诗歌的韵律1.韵律的定义:诗歌中的韵律是指诗的音节、重音、停顿和节奏等方面的组织形式。
2.韵律的分类:(1)古体诗的韵律:以五言、七言为主,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
(2)近体诗的韵律:以律诗、绝句为主,有严格的平仄、对仗和押韵要求。
(3)现代诗的韵律:形式多样,不受平仄、对仗限制,注重自由发挥。
3.押韵:诗歌中相同或相近韵母的音节在句子末尾相押,形成美感。
4.平仄:古代诗歌的音调分类,平声和仄声的搭配。
平声柔和,仄声刚劲。
5.对仗:诗歌中词与词、句与句之间在字数、词性、意义等方面的呼应和对应。
二、诗歌的表达1.意象:诗歌中用来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具有象征意义。
2.意境:诗歌中所创造的具有情感色彩的艺术空间,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3.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增强表现力。
(2)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增强生动性。
(3)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突出其特点。
(4)排比:句子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增强语势。
4.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2)间接抒情:通过描绘景物、叙述事件来间接表达情感。
5.表现手法:(1)渲染:通过反复描绘,使事物形象更加鲜明。
(2)对比:将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其特点。
(3)象征:用具体事物代表抽象概念,增强表现力。
6.结构布局:诗歌的开头、结尾、过渡和照应等部分的组织安排。
综上所述,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是诗歌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掌握韵律规律和表达技巧,有助于创作出具有美感和表现力的诗歌作品。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判断以下诗句中哪个字的韵脚押韵?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解题方法:首先,找出诗句中的韵脚,即“光”和“霜”。
然后,判断两个字的韵母是否相同或相近。
在本题中,“光”和“霜”的韵母都是“ang”,因此它们押韵。
2.习题:请判断以下诗句中哪个字的平仄是正确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的分类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古代诗歌的分类1、按体裁可以作如下分类:(1)古体诗:古体诗,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
“歌”、“歌行”、“引”、“曲”、“呤”等诗歌也属古体诗。
特点是不讲究对仗,平仄和用韵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等。
注意:①先秦时期产生较早的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四言如《诗经》、五言如《古诗十九首》、六言如屈原《离骚》。
②乐府诗,源于西汉。
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如汉乐府《上邪》、《孔雀东南飞》等。
标题中有的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
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就是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2)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上都有严格规定。
①绝句,从形式上看是四句。
以五言、七言为主,称五绝、七绝。
②律诗,从形式上说—般为八句。
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分五言、七言两体,称五律、七律。
还有一种排律,每首至少五韵十句,也有多至百韵的。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
其特点:调有定格(自己的句式),句有定数(字数有规定),字有定声(用声非常严格)。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词以两宋成就最高。
(4)曲: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
散曲主要指元杂剧和金、元时期大发展的北散曲,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
小令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押韵、平仄

边练边悟2
(2006•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 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 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 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边练边悟2
对以下名句的原作进行分类,是哪一种体裁的诗歌
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七言绝句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古体诗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言律诗
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古体诗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词
认识格律诗
律诗基本格律——联
七言律诗(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排律/长律(至少五韵十句的律诗)
特点:字数、句数、段数、平仄、韵律都有固定格式,有词牌
(只有一段) 单调 (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 结构 双调 (有两段) 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段落) 三叠或四叠(分三段或四段)
字数 中调 ( 59-90 字) 又称“诗 余”“长 长调 (91字以上)
短句”
词
小令 (58字以内)
豪放词
风格
婉约词
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又称词 余。有曲牌和题目。
小令(独立的一支曲子)
曲
分 类
散曲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许多曲子(小令)组成了套数 套数(曲)
《夜行船》(秋思)
杂剧《窦娥冤》
边练边悟 1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石鱼湖上醉歌 [唐]元结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 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我持长瓢 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寄李儋元锡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元诗为 古 体 杂言 ,韦诗为 近 体 七律 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一联 首联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二联 颔联
第五句 第六句
第三联 颈联
第七句 第八句
第四联 尾联
律诗基本格律——押韵
押韵的特点及要求: 1、韵母完全相同的两个音节为押韵(钟功空虹) 2、韵母中主要韵母相同也可为押韵(阴森金晴)
(注意古今读音的演变) 3、押韵的音节对应的字为韵脚字 4、押韵一般押平声韵(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5、一首诗一般只押一个韵 6、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曲
散曲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曲)许多曲子(小令)组成了套数
分 类
《夜行船》(秋思)
杂剧《窦娥冤》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石鱼湖上醉歌 [唐]元结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 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我持长瓢 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转:对诗意的跳宕转折,在律诗中多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 片”。(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
合:收束全诗, 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 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 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
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
结构
(段落)
单调(只有一段) 双调(有两段)(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
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三叠或四叠(分三段或四段)
词
又称“诗 余”“长 短句”
小令(58字以内) 字数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豪放词
风格
婉约词
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又称词 余。有曲牌和题目。
小令(独立的一支曲子)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言律诗 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古体诗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词
认识格律诗
律诗基本格律——联
每首诗有四联八句,第一句和第二句为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 六句颈联,最后两句为尾联.每句字数必须相同,五字或七字. 每一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
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
近( 体格 律
诗
诗)
特点: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对 仗等都有严格规定。
五言绝句(五绝)
《江雪》
绝句 (四句) 七言绝句(七绝)
《早发白帝城》
分
类
五言律诗(五律)
《春望》
律诗 七言律诗(七律)
(八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排律/长律(至少五韵十句的律诗)
特点:字数、句数、段数、平仄、韵律都有固定格式,有词牌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律诗基本格律——押韵
送魏大将军 匈奴犹未灭 魏将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律诗基本格律——对仗
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独自的规则,即: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3、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是要求对仗的 4、首联的对仗可用可不用(五律首联对 仗的较多,七律也有但较少) 5、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例外,那 一般是流水对)
古体诗
诗
绝句:前两句写景,后 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
近体诗
讲究
律诗:前四句写景,
后四句抒情。
诗 歌
词
上 片
首句渲染气氛,)
“起 承转 合”
下片:抒情(主)
曲
起: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 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
• 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 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承:是“起”句的延伸、拓展,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 “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等。其主要作用是: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下文。
寄李儋元锡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元诗为 古 体 杂言 ,韦诗为 近 体 七律 诗。
边练边悟2 对以下名句的原作进行分类,是哪一种体裁的诗歌
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七言绝句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古体诗
律诗基本格律——押韵
律诗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压韵,可四韵或五韵,即二、 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第一句 第二句
首联
第三句 第四句
颔联
第五句 第六句
颈联
第七句 第八句
尾联
律诗基本格律——押韵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净无苔 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耘夜织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包括:《诗经》(《关雎》)、《楚辞》
(《离骚》)、《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歌”
、”歌行” (《长恨歌》)
(《燕歌行》、《琵琶
行》)、“曲”(《塞下曲》)、“吟”(《游
子吟》)、“引”(《李凭箜篌引》)等
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 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 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律诗基本格律——平仄
普通话分四个音,目前通常来说第一、第二声为平, 第三、第四声为仄
律诗平仄的基本规律: 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 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
(一联中平仄相对,也就是平仄相反)
3、联间的平仄相黏
(就是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除脚节外,平仄相同)
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 平平仄仄平平仄 大渡桥横铁索寒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中
国
( 按
古
诗 歌
代
题 材
诗)
歌
诗
(唐)
古体诗(古风)
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诗 人的仿作。
近体诗(格律诗)
形成于唐代的格律诗
词(宋)
小令
散曲
曲
套曲
(元) 剧曲
古( 古 风
体、 古
诗诗 )
特点:不讲对仗,押韵比较自由; 章 无定句,句无定式,句式可整可散, 篇幅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四言、 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律诗基本格律——对仗
对仗
第一联 第二联 第三联 第四联
律诗基本格律——对仗
对偶就是将同类概念或对立概念并列起来。诗歌中的对偶, 叫做对仗。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 是句中自对,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则是两句相对。
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 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 “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 “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