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例文 美学

合集下载

喜剧美学文献综述

喜剧美学文献综述

喜剧美学文献综述喜剧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够带给观众欢乐和娱乐,还能够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对社会现象和人性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喜剧的世界中,有许多经典的作品和理论,这些作品和理论构成了喜剧美学的宝库,对于我们理解喜剧的本质和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喜剧美学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喜剧的定义和分类的讨论。

罗伯特·韦尔斯在他的著作《喜剧的哲学》中指出,喜剧的本质在于通过幽默的手法,揭示人类的荒谬和可笑之处。

他将喜剧分为两种类型:情景喜剧和人物喜剧。

情景喜剧通过荒唐的情节和搞笑的场景来取得笑点,而人物喜剧则更加侧重于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的滑稽可笑。

另一位喜剧理论家亚里士多德则在其作品《诗学》中对喜剧作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喜剧是以善意为基础的,喜剧的目的在于通过嘲笑人性的缺点和愚蠢之处,让人们获得欢乐和智慧。

亚里士多德将喜剧分为“低喜剧”和“高喜剧”,其中低喜剧以荒诞和滑稽为主,而高喜剧则更加关注人性的深层次问题。

在喜剧美学的文献中,还有一些关于喜剧的历史和发展的研究。

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幽默》中探讨了幽默与无意识的关系,他认为幽默是一种表达内心欲望和冲突的方式。

通过幽默的表达,人们能够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情感解脱和内心平衡的状态。

此外,许多文献还探讨了喜剧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托马斯·维特格斯坦在他的著作《喜剧的力量》中,分析了喜剧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喜剧能够打破传统的权威和规范,让人们思考和质疑社会现象和价值观。

喜剧通过幽默和讽刺,让人们从笑声中得到思考和启示,提供了一种对抗社会压力和人生困境的方式。

综上所述,喜剧美学的文献提供了许多有关喜剧的定义、分类、历史、发展以及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的研究。

这些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喜剧的本质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喜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还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和反思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和人性的方方面面。

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文献综述】

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文献综述】

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专业: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是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

波德莱尔不但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而且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现代主义认为,美学上的善恶美丑,与一般世俗的美丑善恶概念不同。

现代主义所谓美与善,是指诗人用最适合于表现他内心隐秘和真实的感情的艺术手法,独特地完美地显示自己的精神境界。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出色地完成了这样的美学使命。

历来对于波德莱尔有各种不同的评论。

保守的评论家认为波德莱尔是颓废诗人,而他的代表作《恶之花》是毒草。

但他们不能不承认《恶之花》的艺术特色,福楼拜在给他的信中说:“您找到了使浪漫年轻的方法。

你迥异于任何人(这是所有优点中的第一位)。

风格独特取决于创作。

你的句子塞满了思想,以致都要爆开来。

”①兰波进一步指出:“波德莱尔是第一个通灵人②,诗王。

”③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作品,是诗集《恶之花》。

这部诗集1857年初版问世时,只收100首诗。

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

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

其中诗集一度被认为是淫秽的读物,被当时政府禁了其中的6首诗,并进行罚款。

此事对波德莱尔冲击颇大。

从题材上看,《恶之花》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似乎诗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生活采取厌倦和逃避的态度。

实质上作者对现实生活不满,对客观世界采取了绝望的反抗态度。

他揭露生活的阴暗面,歌唱丑恶事物,甚至不厌其烦地描写一具《腐尸》蛆虫成堆,恶臭触鼻,来表现其独特的爱情观。

所以他的诗是对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的冲击,而并非他人所谓“毒草”。

说他的诗歌是毒草的人,我认为他们并没有用心去感受波德莱尔诗歌中的各种美,而只是停留于诗歌的表面文字。

美术学文献综述范文

美术学文献综述范文

美术学文献综述范文美术学文献综述范文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题目:中国现代美术学研究进展作者:XXX时间:XXXX年XX月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中国现代美术学的研究进展。

首先,本文概述了中国现代美术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其次,本文重点介绍了中国现代美术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最后,本文总结了中国现代美术学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改进建议。

关键词:中国现代美术学;研究进展;未来发展趋势一、引言中国现代美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到现在的多元化发展,中国现代美术学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中国现代美术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

因此,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现代美术学的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中国现代美术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中国现代美术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时期。

当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绘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传统绘画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开始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现代美术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在20世纪中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现代美术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现代美术学开始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相结合,注重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

同时,中国现代美术学也开始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风格。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现代美术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现代美术学开始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多元化发展,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同时,中国现代美术学也开始注重学术研究和社会责任,为推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中国现代美术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目前,中国现代美术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美术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美术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美术教育文献综述范文美术教育文献综述是对相关研究和文献的系统回顾,旨在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理论观点以及研究方法,为读者提供对特定主题或领域的深入理解。

以下是一个关于美术教育文献综述的范文:标题:美术教育文献综述:理论、实践与未来发展引言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创造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美术教育领域相关文献的综述,系统总结美术教育的理论框架、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美术教育哲学观点不同的哲学观点对美术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美学的认知理论、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存在主义的个体关注等都在美术教育理论中找到了具体应用。

发展主义视角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教育理论强调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推崇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强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倡导在教育中融入不同文化元素,促进学生对全球文化的理解。

二、美术教育的实践经验艺术创作的教学方法文献中对于艺术创作教学方法的讨论涵盖了项目制学习、合作式学习、个别化教学等多个层面,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技术与创意的平衡在数字时代,技术与创意的平衡成为美术教育的热点问题。

研究者们讨论了数字媒体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也强调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

社区参与与社会责任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美术教育在社区中的作用,提倡通过社区参与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三、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科技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开始思考如何将新兴科技融入美术教育,以拓展学生的创造空间,同时也需要平衡传统手工技能的传承。

全球化视野美术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

跨学科融合将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如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的跨学科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综合和全面的学习经验。

张大千美术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千美术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千美术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古典油画的形式美探索张大千美术学院2007级4班指导老师:赵宁四年之前,我来到内江师范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

现在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

在这四年之中,我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我所就读的是美术学专业,在临近毕业之时,美术系的赵宁老师给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古典油画形式美的探悉》刚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非常的盲目。

那个时候,我还在内江市西林中学实习。

深深的思索一番,突然发现我对这个题目是那样的陌生。

我也突然发现,我的大学时代没有尽到最大的努力去学习知识,充实自己。

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实践操作中,理论的东西没有过多的在意。

可是,我要顺利的毕业,就必须要认真的,竭尽所能的将这个论文做完。

这是赵宁老师对我的期望,我不能辜负老师对我的这份真诚的期望。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边完成我的实习课目,一边查阅所有的资料。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逐渐地、比较全面地认识了一次“么是古典油画”。

古典油画是指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古典主义精神为内涵,追求理想与和谐的表现风格,力求创造一种完美、整体的典范。

欧洲传统的古典油画多以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历史故事为绘画题材,表现某种哲学理念和社会问题;或以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绘画为典范,塑造一种类型化的艺术形象。

在绘画技巧上,强调精神的素描技术,柔和为妙的明暗色调,使作品呈现雕塑般的简约与概括,构图形式力求宏伟庄重。

所以,古典油画首先是一种绘画,然后又是特定时期的产物。

知道了这两点,我就不会走入对古典油画的认识误区。

然后,我了解到了古典油画一般采用哪些表现形式。

古典油画表现形式主要有:第一,线条都不显著。

线条不表示具体的物象,仅作为两物象的界线。

第二,极注重透视法。

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

第三,很重解剖学。

第四,很重背景。

画面完全填充,不留空白。

第五,题材以人物为主。

例如《最后的审判》、《死之胜利》。

然后就是关于古典油画形式美的概述以及各类资料。

论文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的美学内涵文献综述定稿

论文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的美学内涵文献综述定稿

论《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的美学内涵摘要:词是宋代的一朵奇葩,最具代表性的是苏轼的创作创新理论“自是一家”以及李清照对词规范的“别是一家"的本色论,两位大家都从不同方面对词作出了贡献,通过对两位大家词学观的比较,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对词作了前所未有的改造更新和伟大的贡献业绩,给词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推进词的发展,为词能不断传承与延续作了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苏轼、李清照、“自是一家”、“别是一家”、词学观引言:对苏轼的“自是一家”可用《碧鸡漫志》卷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使知自振。

”来概括说明,其对词的改革创新可用刘熙载《艺概卷四》:“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

”进行说明,他是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的大词家,他的词体创作表现出独具魅力、鲜明亮丽的个性色彩,以兼济旷达的情怀,另辟蹊径,在他于熙宁七年创作的《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中抒发得淋漓尽致,从心所不逾的创新精神,突破了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内容狭窄、音律束缚、风格单一的固定局面,情景理的巧妙结合,自成一格,提高词的表现乐功能及文学地位,丰富词的表现风格及表现内容,对词进行全面的改革创造,突破词为“艳科”“本色”的传统格局条框,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过渡为独立的抒情文体,从本质上改变词史的发展方向几进程.王灼《碧鸡漫志》卷三:“若本朝妇人,当推﹙李清照﹚文采第一。

"一代女豪李清照的横空出世,引起了词的轰动,这位巾帼词人的出现使南渡词坛大放异彩,其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词论》的理论要求作词必须按照协律、铺叙、重典、情致、故实五个标准进行创作,为填词作曲提出了理论依据和标准规范,确立词的独特位置,“别是一家”说建立了词为之词的艺术规范和美学标准,是对词“自是花中第一流”整体美的追求,为词体创作提供了范式,形成了清楚明晰的理论体系和脉络,丰富与发展了词学本色论,在词学思想上首次明确诗词之别,词不仅对音乐性、节奏感有严格的要求,还要“分五音,有分五声,有分六律,有分清浊轻重"①为北宋的词学思想作了理论意味的总结概述。

美育文献综述范文

美育文献综述范文

美育文献综述范文美育是指通过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培养人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美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有很多关于美育的文献综述。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范文:美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培养人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美育不仅仅是传授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修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美育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美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化。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美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涉及到美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

一些研究聚焦于美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例如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另一些研究关注美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例如美育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美育在促进社会和谐、文化交流、创新等方面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文献综述关注美育的实践和发展。

他们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探讨美育的发展趋势和问题。

例如,一些研究关注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探讨如何更好地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另一些研究则关注美育在社区和家庭中的实践,探讨如何通过文化活动和艺术教育,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美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理念,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美育的文献综述涉及到美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美育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美育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可以更好地推动美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多学科视野下 美学的研究文献综述-政治学论文-政治论文

多学科视野下 美学的研究文献综述-政治学论文-政治论文

多学科视野下美学的研究文献综述-政治学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文学叙事揭示文学的深层结构,涉及到文学创作和接受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因此是一种美学的视角;而这种深层结构又在更深的层面上揭开了国家在叙事中的美学伪装,这已经深刻地披露了和文学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研究的视角更和学界最近探讨的美学课题密切相关。

其意义有如下几点:(1)本文涉及到美学文学三个重要的领域。

这三者中,本文以文学作为分析的文本,以美学作为重要的理论视角,着重点在于揭示新时期文学当中的意蕴,并进一步透视和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2)因此,本文将围绕着题目本身的逻辑,对比以往的研究成果,逐步分析总结美学的学科交叉研究现状,同时阐释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对于研究新时期文学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现今学术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倾向是它逐渐开始走向多元,出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

也就是通过不同的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和阐释,以新的学术视角,切入某一领域的研究对象,从而获得新的学术成果。

比如艺术心理学,便是通过艺术学和心理学的结合,来全面地剖析作家的创作心理和读者的接受心理。

而学和美学的相遇是早已有之。

如青岛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孙盛涛在《与美学的变奏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问题研究》一书中指出:与美学的关联,是与漫长艺术史和美学思想史相伴而生的重要理论课题。

在学术争鸣中,有关与美学内在关联问题的叙述话语,往往转换为艺术与的关系。

艺术与的紧密连接的历史,几乎与拥有实体的时间一样漫长。

[1]只要简略地回顾一下就知道,从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无不强调文艺对于的重要社会价值;在中国春秋时期,孔子便是第一个成功把艺术和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家。

这种影响源远流长,一直到20世纪初的中国文艺界,以鲁迅等为代表的文艺的现实主义路线和以林语堂等人为代表的为文艺而文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部手稿的出版引发新一轮批评。鲁塞(Jean Rousset)在其《形式与含义》中的一章《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中指出,在《让·桑德伊》时代,普鲁斯特已找到《驳圣伯夫》中集中体现的美学思想,但当时他未能成功实现生活与作品之间必不可少的分离与演变,同时尚未找到与主人公对其真理的摸索和渐进的发现相一致的作品形式———使《追忆似水年华》成功的形式:“封闭的圆形”( le cercle fermé),也即《在斯万家那边》的第一部分“贡布雷”与《追忆似水年华》的最后一部分“在德·盖尔芒特亲王夫人家的下午聚会”互相对称、互相衔接、互相孕育而生的形式。
(七)文本属远东文化研究
在国外对于普鲁斯特的研究中还值得一提的是弗莱斯( Luc Fraisse)的著作《普鲁斯特与日本风格》,它探讨了《追忆似水年华》中出现的属“远东”文化范围的内容。弗莱斯认为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若说同时存在中国、日本双重影响,二者却有一种“等级”差别。弗莱斯的观点虽然常有自相矛盾之处,然而其新颖的研究视角却在普氏研究当中显得独树一帜。
孔帕农(Antoine Compagnon)在《两个世纪间的普鲁斯特》一书中,以溯源批评为“捷径”将历史批评与文本批评相结合。他称普鲁斯特是“19世纪的最后一位和20世纪的第一位作家”。他认为,普鲁斯特的美学理论属于19世纪,他的小说却超越这一美学框架。孔帕农认为,正是作品与其时代的偏差,使作品在阅读中显出多重含义。为此批评家将《追寻》置于19世纪末的一系列文学论争之中,探讨小说家的取舍和其时代归属。
1971年成立的“普鲁斯特研究组”,以集体合作方式从事研究,其任务是对“普鲁斯特遗产”中的草稿和手稿进行清点、编目、誊写(出版)及批评性开发。1973年他们创立属“马塞尔·普鲁斯特手册”系列的年刊《普鲁斯特研究》。这些系统的研究、整理使对于普鲁斯特的批评开始走上正轨、走向系统化。
1972年(普鲁斯特去世50周年),纽约大学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联合组织了题为《普鲁斯特与新批评》的研讨会。批评家们在与他人的认同和区分中阐明自己的立场和方法。他们十分关注普鲁斯特作品中“(主题与)变奏”的写法:相同的主题对象、场景等在变化中重复出现,以及与此相关的作品的统一性( lpunité)问题。
(五)关于遗稿的整理与形式与含义之争
40年代末莫洛亚(AndréMaurois)撰写《寻找马塞尔·普鲁斯特》(la recherche de Marcel Proust)时,得到小说家遗产继承人许可,翻阅了普鲁斯特留下的大量手稿和草稿。不久法卢瓦(Bernard de Fallois)在同一批资料中发掘出《让·桑德伊》( Jean Santeuil, 1952 )和《驳圣伯夫》(Contre Sainte Beuve, 1954)。1962年,这部分掌握在私人手中的“普鲁斯特遗产”(Le Fonds Proust)由法国国立图书馆手稿陈列部收藏,随后图书馆又先后(1977、1984)获两小批手稿,这些遗产“代表了近乎作家全部的手稿”。这次手稿的大发现对于普鲁斯特研究有着里程碑的意义。随着文稿数量的增多,“大智者思维的沉舟残骸”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对于普鲁斯特的研究在中国搁浅了半个世纪。直到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思想的禁区不断被打开,中国学者才开始注意到了普鲁斯特在西方小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位置。
1982年,在《外国文学报道》上陆续出现了介绍普鲁斯特的文字,对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1986年《外国文学欣赏》第3期上,刊出了刘自强翻译的《追忆流水年华》(节译)(后又在1986年的第4期与1987年的第2期继续刊出,总共约两万字)。同年的《外国文艺》第4期上,发表了郑克鲁翻译的普鲁斯特早期写的两篇短篇小说,一篇叫《薇奥朗特,或名迷恋社交生活》(Violantedela Modernité),另一篇叫《一个少女的自由》(La confessiond’une jeune fille),均选自于他的短篇小说与随笔集《欢乐和时日》(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1988年,《世界文学》在当年的第2期上刊登了徐知免翻译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的第一部《孔布莱》的第一章。80年代中期,一方面,法国几家有影响的出版社竞相出版新版《追忆似水年华》,如伽利玛出版社于1987年推出了由让—伊夫·塔迪埃(普鲁斯特研究专家让·米伊(Jean Milly)的校勘版。另一方面,在国内,译林出版社也开始积极物色译者,准备推出《追忆似水年华》的全译本。
(二)心理学研究
1923年,里维埃又撰写了《马塞尔·普鲁斯特与实证精神》,从心理学角度对于普鲁斯特做出了全新的考量。正是在此文中,里维埃指出《追忆似水年华》的独创之处不在于其关于记忆的思考和在时间理论上显示出的某种柏格森的影响,而在于与弗洛伊德的某种接近,他们两人均试图通过情感的征兆来理解情感。将《追忆似水年华》作为心理小说阅读,并与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理论相联系进行研究,成为随后普鲁斯特批评的重要趋势。
以上主要为百年以来国外对于普鲁斯特的研究。而在国内,就《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伟大的作品来说,中国读者在它问世70年后才有机会一睹它的全貌,更不用说对于作家的专门研究了。我国对于普鲁斯特的关注较早而系统研究较晚,与其他许多伟大的外国作家一样,关注普鲁斯特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后的一段时间以及改革开放以后。
(八)最新研究
1997年7月在瑟里斯-拉萨尔举行的普鲁斯特国际研讨会上,聚集了一些当今的普鲁斯特专家和新一代读者及批评家,研讨会论文集《马塞尔·普鲁斯特2和3,普鲁斯特研究新方向1和2》(Marcel Proust 2 et 3, nouvelles directions de la recherche proustienne 1 et 2 )也于2000和2001年分两卷出版。布兰在第1卷“前言”中总结了这次研讨会的一些特点:关于所谓的“新方向”,他解释道:“它仅表明新一代研究者的来临,他们没有受到手稿或者‘理想的誊写’、批评版或者理论的纠缠”;另外在研讨会上“对普鲁斯特批评的所有倾向都进行了讨论”。批评的角度仍为文学理论、哲学、美学、精神分析学、文本溯源、互文性、对文本进行质疑(怀疑)、文笔研究等;而对文笔研究的兴趣依然很高:“在语言学或诗学、美学或精神分析学的辅佐下,它构成了小说的一个基础。”
1989年6月,由李恒基、徐继曾翻译的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终于与中国读者见面了。之后,译林出版社陆续推出了七卷本的全套《追忆似水年华》,全书有安德烈·莫罗亚的序(施康强译)和罗大冈的《试论〈追忆似水年华〉》(代序)。还有徐继曾编译的《普鲁斯特年谱》。七卷的书名与译者分别为: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李恒基徐继曾译)第二卷《在少女的身旁》(桂裕芳袁树仁译1990.6)、第三卷《盖尔芒特家那边》(潘丽珍许渊冲译1990.6)、第四卷《索多姆和戈摩尔》(许钧杨松河译1990.11)、第五卷《女囚》(周克希张小鲁张寅德译1991.10 )、第六卷《女逃亡者》(刘方等译1991.7)和第七卷《重现的时光》(徐和谨周国强译1991.10)。《追忆似水年华》全套出版不久后,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王道乾翻译的《驳圣伯夫》(1992.4)。1992年6月,由柳鸣九先生组织,沈志明选译的《寻找失去的时间》“精华本”分上下卷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普鲁斯特海外研究情况具体如下:
(一)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
《新法兰西杂志》负责人里维埃( Jacques Rivière)是最早对于马塞尔·普鲁斯特及《追忆似水年华》进行专门评论的重要批评家。1920年在《马塞尔·普鲁斯特与古典主义传统》一文中,他深度剖析普鲁斯特创作的思想根源,并将《追忆似水年华》与以拉辛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传统相接续。
美国批评家奥尔登(Douglas W. Alden)在《马塞尔·普鲁斯特与其法语批评家》(Marcel Proust and His French Critics,Lymanhouse,1940)一书中,探讨了作家及其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的声誉从一战后上升到30年代末衰落的原因。他认为,《追忆似水年华》属现代主义范畴,然而20年代初里维埃等批评家将其归入古典主义,延缓了对作品流派归属问题的正确理解。奥尔登认为,始终存在两种对《追忆似水年华》互相矛盾的解释: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解释。前者属维护作者声誉的一方,他们将其视为伦理作家和心理学家,肯定其作品结构严整周密,观察冷静客观;后者则认为其作品拥有波德莱尔开创的现代派文学的一些重要特征:主观性、非理性、否认人格统一、无道德感等。这一批评是对于先前研究的完全颠覆,也开创普学研究新的流派。
(三)文笔研究
两位德语学者库尔提乌斯( Ernst Robert Curtius)和施皮策(Leo Spitzer)研究了小说家的文笔。库尔提乌斯1925年在论著《马塞尔·普鲁斯特》中认为普鲁斯特的文笔表现为“理智主义和印象主义的非常独特的交织,一种极为严格的逻辑分析和对感性与精神现实的最为细腻微妙的再造的混合。”1928年施皮策发表德语论文《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文笔》(“Le style de Marcel Proust”),高度称赞库尔提乌斯的“精神语言学研究”方法,并分别探讨了小说家的句子节奏、语言和叙述者。
(六)诞辰纪念整合研究
1971年是普鲁斯特诞辰一百周年,是年成为批评家进一步品味普鲁斯特的重要契机。该年度出版了两部关于《追忆似水年华》的接受与批评的史料汇编。其一是贝尔萨尼(Jacques Bersani)编选的《本世纪批评家与普鲁斯特》。该书以时间为线索,汇集了从70年代(编者)的角度看不同时期《追忆似水年华》批评佳作的节选。其二是塔迪埃( Jean Yves Tadié)编选的《阅读普鲁斯特》。这一选本的范围超出了文学批评,纳入公众与作家的反响及传记作品。
就在曾觉之的这篇文章发表七个月后,还是在《大公报》文学副刊,发表了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开头几段的译文,以《睡眠与记忆》为题。著名文学家卞之琳在当时担纲翻译了首章中的第一部分。这是我国第一次对于《追忆似水年华》的译介。虽然中国读者当时所能阅读到的只是对于巨著的惊鸿一瞥,但是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无疑会是长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