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文综历史

合集下载

【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关键字】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内圣外王”之说不符孔子圣人规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四字综括孔子之道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

殊不知,内圣外王之说实有悖于孔子圣人观。

孔子本人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

他所视之为最高境界的“圣”,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必须兼备,即必须内外兼通。

《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圣”圣显然并非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更重外在的惠民济众——甚至连王天下之尧舜都不足以当此。

此“圣”虽然远超仁境,但却以仁为根本,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立人、达人至其极,即是博施于民而济众,亦即圣。

可见,即使是仁境,孔子也不认为其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还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至于作为仁之极的圣境,其必备化人之功,自不消说。

这一思想,孔子在他处还有更明确的表达。

在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但却远未臻圣境。

“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

显然,孔子所谓“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则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可谓不违训诂。

如认为“内圣外王”意指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仅把圣解作圣德,此解既不合训诂,又违背孔子的思想。

儒家经典《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此解与“圣”之转义正相通。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三文综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三文综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三文综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B. 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C. 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D. 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2.《史记·李将军列传》讲述了李广一生,在汉文帝时期为中郎将,无所事事;后来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一位抗击匈奴的重要将领,威震北边,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说明( ) A. 社会环境影响个人成就B. 时代变迁影响对人物的评价C. 英雄人物推动历史进程D. 统治者的好恶决定战争胜负3.北宋时,在与辽、夏等边境地区设置的贸易场所——榷场里面,书画交易只是偶然出现,并未形成气候。

到了南宋时期,宋金边境的榷场遂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兴盛起来。

据此可知( )A. 两宋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B. 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C. 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D. 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4.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 ) A. 经济的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 经济转型加速思想近代化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5.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

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和答案

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和答案

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

《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令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

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

《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

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

《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

高三文综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

高三文综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

石家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24. 卿大夫在X控胡的封色设立与诸侯国相应的鶴廷机构•并拥有独立的武装。

找佥政治上是治埋朝政的国君.在军驴上焰牡族武装的统帅。

隔并卿大夫势力的不斷强大.於个封邑之何开始相互争夺、兼并.并向诵侯国君发起挟战。

这时的士也不再为主效死.而是'•士无定主J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中央集权制道到破坏B.贵族政治袁落c・“家天下厌取代“公天下” D.宗族势力上升25. 宋仁宗下诏令京帅士庶,得衣黑褐地门花•蓝黄紫地撮卑花■女子得衣白褐毛琨褐帛。

又屡下诏禁涂销黄金为衣服器物之饰。

翕幷末.诏禁天下衣黑萦:可见A. 政治手段制约了纺织技术进步B•市民生活趋向单调C.统治者尚节俭,抑奢侈D. 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得以明确26. 《文献通考》载「•瑰晋以來•中书、尚书之行始真为宰相•而二公遂为备员•其故何也?盖■汉之典书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利人。

及叔季之世,奸雄之谋篡者,亦以私人居是官。

” 材料反映了A.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B.选官标准发生变化C.官员任命具有随慰性D.行政效率不断提高27. 理学家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王守「主张“毀良知”。

他们探讨的共同主題呆A.净化个人心灵B.树立独立人格C.解决百姓生计D.解释世界本源28. 辛亥草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岀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等团体'虽然她们以“追花木兰、梁红玉之芳尘”为号召.但当她们以“专制达于极点.满清之气运告终•共和程度既齐,汉族之河山当复”为宣言的时候.她们已经远远超越了花木兰和梁红玉的芳尘。

这主要反映了A.妇女成为革命的主力军B.民族平等思想深入人心C.涓政府巳成众矢之的D.民权意识的增强29. 久居中国的西方历史学宏傅吾康,曾这样描述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段历史: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切中国国内的纠纷。

国民党政府监狱中所有的冈共产主义或左派活动而被拘禁的人都释放其他逃亡到国外的人也冋国为民族事业而听从分配F列对此坤解正确的是A.中华民族因抵抗外族入侵而空前团结B.国民党欣认厂红军的合法地位C. “打倒列强•除军啊”退国人的共同愿望D.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30. 1967-1974年屮田对外径济关系的特点之一是对外按助数额庞大经济扱助.政治援助和军事援助等合计为1950-1967年的3倍多“ 1967〜1970年.年均对外接助额高达20 亿元左右,1971-1974年.除1971年不算太高外.其他几年对外援助实际交付斌占国家财政支岀的比亜均超过6%。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24.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

这说明()A.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C.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D.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25.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

这说明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C.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D.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26.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A.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B.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C.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D.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27.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

这种情况说明()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C.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28.光绪朝的荒政集前代之大成,可以称得上是比较完备周密的。

但《申报》的报道中记载,1906年湖南水灾,江西各地出现阻挠本地粮食救济湖南事件,而1910年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

这反映出()A.清廷的权威面临挑战B.官场腐败加速革命形势发展C.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D.清朝荒政政策导致粮食紧张29.近代中国关税、盐税、借款等,均存在外商银行,中国对外各种借款及赔款本息的收付,完全须经由外商银行。

这一现象意味着()A.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无序B.大量中国资本参与国际投资C.中国税收政策日益近代化D.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命脉30.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向满洲省委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提出,党在东北的总策略是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共同地与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选择题24. C 25.B 26.A 27.D 28.D 29.B30.C 31.D 32.A 33.C 34.A 35.B非选择题40.(1)土地产权制度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分化;政府政策的调整;江南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观念的变化;儒学的影响等。

(12分,每点2 分,答出其中6点即可)(2)特点:双向性和开放性;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贵族向下单向流动;中间阶层形成并日益膨胀;底层向无产阶级过渡。

(6分,每点2 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影响:有利于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推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加速了社会整合;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社会价值观的取向等。

(7分,第一点3分,后面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41.示例:论题: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分,论题明确、合理即可)说明:甲午战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面对民族危亡,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动戊戌变法。

这场运动成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合流,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宣传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共和思想,领导辛亥革命运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这场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北洋政府建立后,美日加紧侵华,袁世凯尊孔复古,陈独秀、李大钊等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发动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每点3分,3点即可满分,共9分,解读合理,论据充分,符合史实,逻辑严密)(示例仅供参考,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其他论题:如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等,只要论题明确、合理即可得分)44.(1)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康熙立储的影响;吸取“嫡长子继承制”的教训;雍正帝自身的经历和性格。

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出,党在东北的总策略是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共同地与日本帝国主
义及其走狗斗争。此后满洲省委着手联合其他抗日队伍,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后发展为抗日联军。这反
映出()
-1-/6
A.东北抗战得到了各阶层的有力支持
C.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考试的最后一场——殿试;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崇宁元年(1102年)地方官学也
实行“三舍法”。崇宁三年宋朝廷决定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由太学和各地方官学按“三舍法”取士。宣
和三年(1121年)罢天下“三舍法”开封府及诸路并以科举取士,惟太学仍存三舍,却仅限于以它考试升
选生员,到贡举之年,选送一部分合格生员参加礼部省试。北宋兴学和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虽然都只
B.官场腐败加速革命形势发展
D.清朝荒政政策导致粮食紧张
29.近代中国关税、盐税、借款等,均存在外商银行,中国对外各种借款及赔款本息的收付,完全须经由
外商银行。这一现象意味着()
A.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无序
C.中国税收政策日益近代化
B.大量中国资本参与国际投资
D.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命脉
30.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向满洲省委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提
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
平江府
时间
庆历中
赴试人数
200
分配名额
4
录取比例
50:1
(苏州)绍兴二十六年
绍兴二十六年
福州淳熙十年
开禧间
2000
3400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文综历史(原卷版)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文综历史(原卷版)

一.选择题(共48分)2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

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量的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直接派人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中国古代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政治上主要表现为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25、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

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

秦国“软件”是指A. 有效的管理制度B. 优越的地理位置C. 继承了西周疆土D. 首创了郡县制度26、欧阳修指出:“今大率一户之田百倾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

”这表明北宋时期A.佃户源于破产的自耕农 B.封建租佃关系比较发达C.佃户之间产生协作关系 D.劳动力商品化程度提高27、宋代理学家“专用心于内”,缕缕贬斥诸葛亮、王安石,结果“理学在现实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改革中扮演了保守乃至反动派的角色”。

这一现象反映出理学A.反对空谈,重义轻利 B.脱离实际,讲求事功C.崇尚空谈,急功近利 D.谈论心性,鄙视事功28、明人宋应星说:“(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

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

从中可以看出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C.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 D.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29、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称,雅典的公民“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权”。

材料说明了A. 城邦鼓励派别竞争B. 公民不具备实际权利C. 民主限制个人自由D. 法律不保护公民权利30、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历史24. 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

这说明A.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C.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D.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25. 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

这说明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C.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D.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26.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地区时间赴试人数分配名额录取比例平江府(苏州)庆历中200 4 50:1 绍兴二十六年2000 13 153:1福州绍兴二十六年3400 62 56:1 淳熙十年15000 62 242:1开禧间18000 54 333:1 A.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B.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C.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 D.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27. 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

这种情况说明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C.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28. 光绪朝的荒政集前代之大成,可以称得上是比较完备周密的。

但《申报》的报道中记载,1906年湖南水灾,江西各地出现阻挠本地粮食救济湖南事件,而1910年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

这反映出A.清廷的权威面临挑战B.官场腐败加速革命形势发展C.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D.清朝荒政政策导致粮食紧张29. 近代中国关税、盐税、借款等,均存在外商银行,中国对外各种借款及赔款本息的收付,完全须经由外商银行。

这一现象意味着A.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无序B.大量中国资本参与国际投资C.中国税收政策日益近代化D.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命脉30. 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向满洲省委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提出,党在东北的总策略是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共同地与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

此后满洲省委着手联合其他抗日队伍,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后发展为抗日联军。

这反映出A.东北抗战得到了各阶层的有力支持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C.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D.中国战场成为二战东方主战场31. 1955年底,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利用目前国际休战时间,利用这个国际和平时期,再加上我们的努力,加快我们的发展,提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刘少奇也提出:“如果不加快建设,农业和私营工商业未改造,工业未发展,将来一旦打起来,我们的困难就会更大。

”据此可知上述认识A.成为“一五”计划制定的依据B.源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政治意识C.吸取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教训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的标志32.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法学阶梯》中,将契约细分为四种实物契约、四种合意契约、口头契约和文字契约,除此之外还将其它的非典型契约统称为无名契约。

可见其A.具有注重形式和程序繁琐特点B.为民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C.注重维护身份平等和个人私权D.利于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应用33. 184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贝特亲王告诫她:身为立宪君主,面对党争应持不偏不倚的超然态度,注意利用在下院获得多数者为首相。

这体现出英国A.君主立宪制的成熟B.国王失去参政的权利C.内阁凌驾议会之上D.践行分权与制衡原则34. 1852年,马克思在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和打碎旧国家机器,但是对“打碎”的含义还没加以具体的阐释。

1871年6月,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打碎”包括破坏旧的国家压迫性机关,也包括改造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职能。

这说明A.工人运动有助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B.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工人运动C.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D.资本主义制度逐渐走向衰落35. 下面是北约部分成员国示意图,据此判断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华约组织的直接原因在于A.北约的建立B.联邦德国加入北约C.社会制度相同D.北约东扩至西亚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往往认为历史在时间的链条上延续,其不同时间段的内涵没有本质性的不同。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孟子认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创立“五德始终”说,认为王朝是按照“五行相胜”的规律依次兴衰更替,周而复始。

如舜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其代周而兴者当为水德,秦王朝就曾用这种理论为自己的统治寻找合法性依据。

韩非认为,“上古之世”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中古之世”鲧、舜治水,“近古之世”汤、武征伐桀、纣,都只是解决自己时代所面临的的民生问题。

而这三大时代的整体演替,未必就是由“落后”逐步走向“先进”。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对于重道德的中国文化来说,甚至可以理解为是“退步”。

——摘编自魏光奇《选择与重构: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文化观》等材料二近代中国精英人士认可“公理”、“公例”,即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演变体现了某种或某些共同的规律。

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

孙中山却指出:“以优胜略汰、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无公理”。

在此基础上,李大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则以‘物质生产力’为最高动因,全社会的表象都要依附于最高动因的变化,及经济构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的历史观,并对其进行评价。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精英历史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3分)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1777年大陆会议制定的《邦联条例》规定,美国是由当时13个独立州组成的邦联制国家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了美国实行联邦制原则1861-1865年联邦政府规定,各州不得自由退出联邦,公民必须首先是联邦的公民,然后才是各州的公民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威尔逊总统等都利用劳工与垄断寡头之间的紧张对立扩大了总统的权力20世纪30年代总统权力空前扩大,行政干预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要求:主题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4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自科举制创立以来,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

由此,宋代从太学入手进行改革。

元丰二年(1079年)政府颁布《太学令》,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法规,重点是建立一套全面而严格的太学考试制度——“三舍法”(外舍生、内设生、上舍生)。

《太学令》规定:“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舍生;间岁一次舍试,,补上舍生。

公试,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升内舍;内舍生试入优平二等,升上舍。

皆参考所书行艺乃升”。

上舍上等,相当于科举及第,可由政府直接授以官职;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殿试;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

崇宁元年(1102年)地方官学也实行“三舍法”。

崇宁三年宋朝廷决定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由太学和各地方官学按“三舍法”取士。

宣和三年(1121年)罢天下“三舍法”,开封府及诸路并以科举取士,惟太学仍存三舍,却仅限于以它考试升选生员,到贡举之年,选送一部分合格生员参加礼部省试。

北宋兴学和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虽然都只是探索,但共同点就是坚持把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取才应本之于学校。

——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

(6分)4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自法国殖民体系建立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几个世纪以来,法国遵循传统的老殖民主义政策,对殖民地采取直接的统治方式。

二战后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和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戴高乐政府改变对殖民地的态度,推行“非殖民化”政策,承认法属殖民地的独立,并及时推出了“合作”政策,设法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建立法国与新独立的法语非洲国家的合作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法国历届政府追随美国,孤立封锁中国,但是戴高乐政府支持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于1964年1月,同新中国正式建交,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

此外,在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上,戴高乐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而大胆的外交行动,1964年9月到10月,74岁的戴高乐又访问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拉美十国,并于他们签订了一系列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大大加强了法国同拉美地区的联系。

——摘编自《戴高乐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1)根据材料,概括戴高乐政府调整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的表现。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戴高乐政府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影响。

(9分)4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于成龙,清朝第一廉吏。

少年时代,勤奋好学,熟读诗书。

22岁考中乡试副榜贡生,但这远未能走上仕途。

在正式成为省级大员之前,于成龙出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并先后在广西、四川、湘广等地历练。

难能可贵的是,他以高龄在基层任职,并没有丝毫心灰意冷,也没有打算做一个太平官,而是要做到“天理良心”。

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第一次出仕,这一年他44岁,第一任官职是任广西罗域县知县。

罗域地处荒僻,族群关系复杂,民风强悍,条件十分艰苦。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于成龙兢兢业业,为民谋利、问民疾苦,设学校、兴教化,不久便取得成效。

一时间,罗域居民得以安居乐业,尽心于农耕。

他在做湖广黄州府同知时,将自己的积蓄赈济灾民并评定地方暴乱。

尽管战事紧急,但他仍关心民间疾苦,严令禁止在正常赋税之外再行征收,禁止私自加派,由此民心大安。

清康熙十七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江防道员,操练水师,亦卓有成效。

在直隶巡抚任内,告诫州县,不许搜刮百姓,馈送长官,如有违反绝不宽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