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动作发展的动力机制_基于动力系统理论_徐光辉
动作发展的理论研究

动作发展的理论研究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期,就有不少的心理专家研究了个体动作发展的问题,关于个体动作发展这一定义也被学者们众说纷纭,其中美国的心理学家格塞尔在1929年的时候,研究了一对双胞胎男孩爬楼梯的实验,当时认为儿童动作的发展和生理的成熟情况有密切的关系,生理上的成熟对动作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学者丹尼斯在1960年时研究了两组送往伊朗专门机构的孤儿,学者当时研究发现这些孤儿已经两岁了但依然还是不能独立的坐立和行走,主要原因竟然是这些孩子们在这两岁期间都是在摇篮中长大的,因此学者总结认为孩子的成长、生理的成熟是很重要的,但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动作的发展离不开后天的锻炼。
美国在1974年把动作发展重新定义为动作形式的成长发展,是成长的个体和成长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此定义既包含了成熟的说法又包含了经验的说法。
学者Haywood在1986年提出动作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和持续性的,这是个体年龄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个体的发展是从简单到粗略从复杂到精细变化的一个过程,把个体的动作调整到适应的年纪。
学者Clark在1989年将前人的观点进行的总结,认为动作的发展代表了人体行为变化和演化的过程,这一总结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是还有小部分的学者并不满意这种观点,认为动作的发展是人体行为变化的结果和必须的流程,并且这种变化和流程是有一定关联的影响因素的,这种解释不仅说明了动作的发展是动作行为变化的结果和进程的总和,更提出了这种关联的因素对于动作发展影响的重要性,因此这一定义被广大的学者认同。
儿童动作的发展机制 贾立倩

儿童动作的发展机制2014级学前教育专硕贾立倩一、动作的相关概念①(一)运动、操作和动作运动:是人体的一种运动机能,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基本能力,表现为有机体的一系列的骨骼运动,是“大肌肉群的运动”,而且涉及整个身体。
动作:具有一定动机和目的并指向一定对象的运动。
在运动学中,动作主要视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定下,表现为肢体、躯干的肌肉、骨骼、关节协同活动的模式,既指由多个部分共同构成的完整活动模式,也指某一部分的特定活动模式。
操作:是人体操纵一定的器具的运动,表现为腕关节的和手指运动,是精细的动作技能,具有很大程序的精确性动作是通过运动来实现的,但动作并不是个别运动的简单的机械的组合,而是复杂程度不同的完整和有目的的运动系统。
动作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达到自动化的地步。
这种自动化了的动作系列称之为技能动作,它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动作技能①动作技能的含义动作技能也称作操作技能或运动技能,是指完成动作所需要的一系列身体运动的知识和进行那些运动的能力。
日常生活的中的写字、绘画、打字;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田径、球类等都属于动作技能的范畴。
动作技能是习得的,是精确执行并且对组成的动作很少或不需要有意识的注意的一种操作。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按一定技能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精确、流利和娴熟的身体运动能力。
动作技能与不随意的和反射性的动作要相区别。
如:在眼前出现轻微刺激,人能迅速做出眨眼反应,这种反应不是习的,不属于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又称为心因运动技能,意指这里的动作不是简单的外显反应,而是受内部心理过程的控制。
②动作技能的分类根据动作的精细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来分:细微型(如穿针引线)和粗放型(打篮球);根据动作的连续与否来分:连续型(骑自行车、弹琴)和断续型(射箭、按电钮);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来分:闭合性(自由体操)与开放性(打篮球)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徒手型(太极)和器械型(弹吉他)。
促进儿童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基于动作领域的动态系统理论视角

促进儿童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基于动作领域的动态系统理论
视角
赵东群
【期刊名称】《教育导刊(下半月)》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游戏水平低下是当前幼教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基于动作领域的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剖析3-6岁儿童游戏水平现状,教育者可以从游戏环境的建设、儿童能力的提升、游戏任务的规划三个方面促进儿童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赵东群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13.7
【相关文献】
1.有效互动,促进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 [J], 喻兴艳
2.创设适宜的角色游戏环境促进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 [J], 张婧
3.创设适宜的角色游戏环境促进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 [J], 张婧;
4.在尊重儿童游戏性体验中促进儿童发展——以中班儿童结构游戏“火车火车朝前开”为例 [J], 王晓虹;
5.在尊重儿童游戏性体验中促进儿童发展——以中班儿童结构游戏“火车火车轰隆隆”为例 [J], 黄阔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个体动作发展研究——以踢毽子为例

生物学 、工程 学、非平衡力学 以及生 踢的闭环性动作 技能 ,涉及到摆动腿
态学 的原 理基 础上 … 发展起 来 的一 髋 膝关节的屈 、伸 、旋 内 、旋外等作
一
踢毽 子 ( 仅对 摆 动腿 分 析 )是 个 由髋 、膝 、踝关节组成 的复杂 、 多层 次的运动环 节系统 ,摆动腿对毽
一
不 同形态 ,以及这 种状 态下的肌 肉和 动 力 系 统理 论 认 为在 动 作 学 习 关节 自由度特点 ,才能很好的、有针 定环境 下经过不断 的学 习 ,肢体动 中,个体要想 学习并操作一项复杂 的 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 ,以帮 助学 生从
二、踢毽子动力系统分析
体 育 教 学 / 2 0 1 3 年 第 3 期哑
初 ,由 P e t e r Ku g l e r , S c o t t Ke l s o 和 运动系统 。从动 力系统分析 ,该系 统 解决组成该系统各个元素 的 自由度 问 Mi c h a e l T u r v e y 三位研究者在哲学、 主要在控制 下肢 关节的 同时完成各种 题 ,例如僵硬 的肌 肉和关节。
种崭新的动作 发展 研究理论 。该理论 用 肌 ,以及踝关节 内翻的作用肌等 。
包括动力系统理论和生态学原理。 从生态学原理分析 ,该系统的形成过 子 的控 制需要髋、膝 、踝三个关节 的 动力 系统作为探讨动作 发生 原因 程 中受物理和信息两 种因素的 限制 ; 相互 协调 。为了熟练地控制毽子 的飞
间 的关 系。环境 赋使是环境提供 给个
一
空 中飞 行 的过 程 中释 放 出 的不 同信 息 ,摆动腿的各个肌 肉和关节通过 自
我组 织的方式形成 了以盘踢为主 的动 作模 式 。B e r s t e i n 认 为 ,个 体动作模 式灵 活性 的增 加 ,就必定意味着需要 个 体直接 变量数 的减少[ 3 ] 。在 踢毽子 过程 中 ,变量 的减少实质是个体将下 肢存在一 定功 能性 联系的肌 肉群及相 关关节组合成 适合 一定条件下的协调 结构 ,如3 ~6 岁阶段 的蹦踢 。
0-6岁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的原则)
1、从上到下,头尾律
身体上部的发展先于身体下部的发展。从头部到下部,从上肢 到下肢逐渐发展。
2、从大到小
这是指儿童最初发展起来的是与大肌肉相联系的动作。如儿童 手的动作的发展,先发展的是与手臂大肌肉相联系的伸臂,以后逐渐 发展起来与手指小肌肉相联系的抓、握、拿等动作。
4、参加成员多少的变化。 从独自一人的游戏发展为合作的游戏。
谢谢观看!
2、认知动力说。
3、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 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二)游戏的分类。 1、创造性游戏。 2、教学游戏。 3、活动性游戏。(详情请见P192-193)
(三)游戏的发展变化 1、内容的变化。
4、眨眼反射
5、踏步反射
6、巴宾斯基反射。轻轻地抓或刺激儿童的脚心的时候, 就引起脚趾向上张开的动作。以后(约在八九个月时) 这个反射就逐渐消失了。
7、抓握反射。物体接触手掌的时候就握住不放,甚至 可以把物体悬挂起来(又叫达尔文反射)。大约到第二 个月时就消失了。
8、惊跳反射。当新生儿突然失去支撑或收到大声刺激 时常常表现为惊恐状态,如双臂伸开,又迅速收回胸前, 紧握拳头等。这个反射约在生后四个月消失,又叫摩罗 反射。
3、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身体个别部分的简单动作,如伸伸手、踢 踢脚、转头等,逐渐发展到同时转头、伸手、手眼协调的拿取物体, 进一步发展到能从事由多种动作组成的游戏活动。
4、从不随意到随意
动作的不随意性和随意性,是从动作的主动性和目 的性来区别的。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不随意动作,无目的, 由客观刺激引起,加头随着光线的方向转动,有东西接 触儿童的手,儿童的手就去抓摸。以后,随意动作逐渐 发展起来,这时客观刺激不在眼前或没有直接接触儿童, 动作也会出现,而且通过动作,主动的、有目的的去接 触事物,认识事物。如儿童在藏猫的活动中,主动的把 头转来转去寻找猫。这就是一种随意动作。
以“动”求“发展”——《小学动态式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实验阶段总结

以“动”求“发展”——《小学动态式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实验阶段总结卢玉霞【期刊名称】《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年(卷),期】2008(000)003【摘要】所谓“动态”就是采用“综艺化”、“民主化”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动态式”课堂教学模式,它研究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
它首先研究的是学生,然后才研究适合学生兴趣以及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师生的双边互动,“动”是其核心,通过“动”求“发展”,【总页数】1页(P104)【作者】卢玉霞【作者单位】吉林省前郭县哈萨尔路小学,吉林前郭13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4.21【相关文献】1.监利县实验小学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低年级语文“四情四趣”动态式2.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课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3.在自主活动中发展能力--构建“动态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4.百转千回变策略家园携手求合力——以自助式亲子主题活动优化0~3岁婴幼儿感知觉发展实践研究5.将阅读延伸到课外高考作文语言应有亮点意识初中英语过程写作的形成性评价探索影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与对策研究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初中体育课教学安全事故的成因及对策关于柔力球运动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的思考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情景教学研究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与鉴赏能力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答辩的方法对初中英语口语竞赛的建议和思考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开展对策研究刍议农村幼儿教师多途径培训幼儿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初探幼儿教育中的本土化资源利用探析利用美术活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动作发展的动力机制

儿童动作发展的动力机制作者:徐光辉秦金亮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06期[摘要]动力系统理论是近年来运用于研究儿童动作发展的新理论。
在动力系统理论看来,儿童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系统通过自组织产生新的动作模式。
关于儿童新动作模式产生的动力机制,动力系统理论给出了解释:系统内部的涨落是新动作模式产生的动力源泉:临界点的变动造成动作模式的突变,是新动作模式的发生机制:行为空间的吸引子决定了动作的发展方向,而吸引子的势井深度又决定了新动作模式的稳定性。
[关键词]动力系统理论;动作发展;动作模式;吸引子[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6-0035-04近年来,动力系统理论的发展为系统化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在研究儿童的动作发展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运用动力学语言,在理论(不涉及复杂的数学模型)层面探析儿童动作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儿童新动作模式产生的传统解释及困惑当我们在谈论儿童的动作发展时,常常会发问:动作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事实上除了意味着儿童个体的生理成长外,更多的是指儿童新行为模式的不断出现,从而使儿童的行为变得更复杂了。
分析这种新动作模式的起源及其产生机制,是儿童动作发展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对于儿童新动作模式的产生机制,传统上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是后天环境刺激的作用,另一种认为是先天生物因素的约束(成熟)。
行为主义者持的是第一种观点,他们大多用学习理论去解释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他们看来,新动作模式的出现是环境刺激下行为强化的结果。
和行为主义者持相反观点的是成熟理论学派。
他们认为儿童的动作发展是由遗传因素控制的有顺序的过程,是有机体固有的过程,其动作模式是有机体按成熟的顺序预先决定和表现的。
传统动作发展理论主要受上述两派理论的影响。
然而,不论是强调环境塑造作用的行为主义,还是强调生物约束机制的个体成熟论,均强调中枢神经系统对动作发展有绝对的控制权,其争论焦点在于到底是环境还是成熟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去激发并控制行为。
《幼儿动作发展》课件.

《幼儿动作发展》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幼儿动作发展》教材的第三章“基本动作技能”以及第四节“动作协调与控制”。
详细内容包括基本动作技能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动作协调与控制的原理、训练方法及其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本动作技能的分类,理解其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动作协调与控制方法,提高幼儿动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设计并实施动作协调与控制训练活动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基本动作技能的分类及其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动作协调与控制的训练方法。
教学重点:动作协调与控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视频、动作发展测试器材。
学具:笔记本、教材、动作发展测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基本动作技能的分类、作用以及动作协调与控制的原理。
3. 实例分析:分析动作协调与控制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项针对幼儿的动作协调与控制训练活动。
5. 课堂展示:每组分享自己的设计方案,全班讨论、评价。
7. 实践操作: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动作协调与控制训练实践。
六、板书设计1. 基本动作技能分类及作用2. 动作协调与控制原理3. 动作协调与控制训练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份针对幼儿的基本动作技能训练方案。
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份完整的训练方案,包括训练目标、内容、方法、周期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幼儿动作发展的相关研究,关注国内外动作发展训练的新动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
4. 作业设计。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1)基本动作技能的分类及其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详细补充:基本动作技能的分类包括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发展·近年来,动力系统理论的发展为系统化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在研究儿童的动作发展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运用动力学语言,在理论(不涉及复杂的数学模型)层面探析儿童动作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儿童新动作模式产生的传统解释及困惑当我们在谈论儿童的动作发展时,常常会发问:动作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事实上除了意味着儿童个体的生理成长外,更多的是指儿童新行为模式的不断出现,从而使儿童的行为变得更复杂了。
分析这种新动作模式的起源及其产生机制,是儿童动作发展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对于儿童新动作模式的产生机制,传统上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是后天环境刺激的作用,另一种认为是先天生物因素的约束(成熟)。
行为主义者持的是第一种观点,他们大多用学习理论去解释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他们看来,新动作模式的出现是环境刺激下行为强化的结果。
〔1〕和行为主义者持相反观点的是成熟理论学派。
他们认为儿童的动作发展是由遗传因素控制的有顺序的过程,是有机体固有的过程,其动作模式是有机体按成熟的顺序预先决定和表现的。
〔2〕传统动作发展理论主要受上述两派理论的影响。
然而,不论是强调环境塑造作用的行为主义,还是强调生物约束机制的个体成熟论,均强调中枢神经系统对动作发展有绝对的控制权,其争论焦点在于到底是环境还是成熟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去激发并控制行为。
正是在这一共同假设的前提下,形成了一些我们熟知的传统的动作发展原则,如中枢神经系统对动作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动作发展遵循从近端向远端的顺序,新生儿的动作是无意识的,等等。
然而,随着新的技术手段在动作研究中的应用,人们对儿童的动作发展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传统的发展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例如,大量研究已经证明,有脑伤的新生儿或早产儿,动作却能正常发展。
又如,Loria 对12名平均30周大的幼儿的上肢动作能力的研究发现,被试上肢的近端动作能力(伸手的能力)与远端动作能力(手部抓握的能力)的发展并不相关。
〔3〕Hofsten 对婴儿伸手取物的研究也表明,婴【摘要】动力系统理论是近年来运用于研究儿童动作发展的新理论。
在动力系统理论看来,儿童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系统通过自组织产生新的动作模式。
关于儿童新动作模式产生的动力机制,动力系统理论给出了解释:系统内部的涨落是新动作模式产生的动力源泉;临界点的变动造成动作模式的突变,是新动作模式的发生机制;行为空间的吸引子决定了动作的发展方向,而吸引子的势井深度又决定了新动作模式的稳定性。
【关键词】动力系统理论;动作发展;动作模式;吸引子【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6-0035-04儿童动作发展的动力机制———基于动力系统理论徐光辉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通讯作者: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qjl@幼儿教育(教育科学)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ducational Sciences)2011年第6期(总第514期)No.6,2011General No.514儿一出生便有能力进行有意识的活动,只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力气。
若是给予婴儿有力的支撑,婴儿便有能力伸手取物。
〔4〕二、动力系统理论关于儿童新动作模式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假设首先,动力系统理论提出新动作模式是系统以自组织的方式获得的。
这也是其与传统发展理论最大的区别。
自组织是指在没有外在指令的情况下,生物体自身在内部复杂系统各元素的交互作用中或与环境系统各元素的交互作用中产生新模式及新秩序,并且通过这些自身的活动改造自身。
在动力系统理论框架内,儿童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从分子细胞层次、感觉运动层次、家庭层次到自然和社会文化层次,这些层次彼此嵌套,相互影响。
〔5〕动作不是由专门的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
新动作模式是系统以自组织的方式获得的,受到包括生物力学因素在内的多种约束机制的影响。
其次,动力系统理论提出动作发展是非线性的,并且可以用非线性的热力学原理来解释。
第一,系统存在稳定的状态。
对于动作发展来说,这个稳定的状态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动作模式(如爬行)。
第二,这一稳定状态存在边界条件,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存在而不会改变(如行走的稳定状态存在于有重力的世界里;当个体有足够的力量和平衡性来支持时,行走就会存在)。
第三,稳定状态的变化将只在被称作“控制参数”的有关约束条件超过某一关键值时才会发生。
在这一临界点,稳定状态将经历一个相对突然而不稳定的过渡状态,直至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状态。
〔6〕三、基于动力系统理论看儿童新动作模式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机制1.动力源泉———系统涨落依据动力系统理论,一个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其可测的宏观量是众多子系统的统计平均效应的反映。
但系统在每一时刻的实际数值总是与平均值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这些偏差被称为“涨落”。
涨落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随机的。
物理学研究表明,一个系统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时,它的能量与运动是均匀分布的。
例如,在一个装有盐水溶液的封闭的瓶子里,由于和外界隔绝,盐溶液是均匀分布的,不存在能量的流动。
在封闭的平衡系统中,涨落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系统能够保持稳定,不会有新的形式出现。
而在开放的系统中,热力学非平衡状态将放大系统的涨落,促使系统行为出现变化。
儿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大量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经常是不同质的,如属于分子、细胞、个体或者种系。
因此,在儿童身上,围绕稳定动作模式的涨落与变动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由于不断从所处环境中吸收能量,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生物系统都处于热力学非平衡状态。
〔7〕热力学的非平衡性放大了系统的涨落,致使系统变得混乱,极大地降低了行为的稳定性。
这种被放大的系统的涨落为儿童行为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动力。
“这些涨落———系统动态的运动着的轨迹———是行为发展中新形式产生的源泉。
”〔8〕2.发生机制———临界点的微小变动造成了动作模式的突变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热力学系统相对于其子系统来说非常大,所以涨落的幅度通常很小,即使偶尔有大的涨落,也会立即被耗散掉,系统总是趋于稳定。
因此,在儿童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里,动作模式会因为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而保持稳定,因为系统本身的结构有抵制变动的能力。
例如,对儿童来说,行走是非常稳定的一种动作模式,他们能穿着各种鞋走过房间,能在不同的路面上行走,甚至说着话或吹着口哨也可以行走。
然而,当系统处在临界点(即所谓阈值)附近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时的涨落可能会被不稳定的系统放大。
在控制参数越过临界点时,原来的热力学分支失去了稳定性,最后促使系统达到新的宏观态,儿童则表现出新的动作模式。
这种在临界点附近控制参数的微小改变导致系统状态明显的大幅度变化的现象,叫作突变。
促成系统突变的微小变动可能是明显的系统参量的改变,也可能是系统中潜在的不明显因素的变化。
例如,Thelen 和Fisher对新生儿移步消失的研究表明,身体的重量及组成成分也许是导致新生儿移步消失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传统解释认为的高级脑中枢反射的抑制。
事实确实如此。
当研究人员把婴儿放入水中,减少腿部的机械负荷时,移步的动作又会出现。
身体的脂肪沉积是一个增长性的变化,它并不是专门针对腿部运动的,但是通过对系统产生影响,结果就会造成动作模式的突变。
〔9〕3.新动作模式的选择———吸引子作为复杂的开放系统,儿童具有非常多的不同质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极第6期2011年幼儿教育(教育科学)徐光辉秦金亮:儿童动作发展的动力机制———基于动力系统理论其复杂的,存在着多重因果关系。
从理论上分析,这种多重的因果关系造成的结果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各组成部分间可以通过无数种方式自由地进行组合。
然而,儿童的新动作模式只是其中的一种子集,因为系统会习惯性地选择一些有限的动作模式。
那么,系统是如何选择动作模式的呢?在动力系统中,这些被选择的动作模式被称为“吸引子”,这是“因为系统———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这种状态有种亲和力”。
若用数学语言描述,则是因为一个动力系统的状态空间是任意维空间的一个抽象的建筑物,它的坐标定义了集体变量的可能状态,吸引子则是系统偏好的一些特定位置。
〔10〕儿童发展中一些看似程序化的动作模式也是吸引子选择的结果。
婴儿的爬行运动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9个月大的婴儿,其肌肉和运动神经的发展水平为爬行运动模式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当环境刺激使婴儿有自主移动一段距离的愿望时,比如去床的另一端的妈妈身边,可他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协调性来支持站立时,爬行就成了系统当时的吸引子状态,即系统偏爱的动作模式。
于是婴儿通过自组织选择了爬行作为新的动作模式。
新动作模式的出现是系统的一种吸引子状态,但它只是一种统计上的可能性,却不是程序化的必然选择。
不是所有儿童都会选择一样的动作模式,比如有些儿童在发展中没有经过爬行阶段。
4.新动作模式的稳定性———吸引子的势井深度儿童通过自组织机制产生了新的动作模式,然而这些模式之间却有很大的差别。
有的动作模式能够稳定维持,而有的动作模式却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或偶尔出现。
动作模式的稳定性是如何决定的呢?动力系统理论认为,因为系统内部涨落的存在,所以任何系统行为都只能维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行为模式的相对稳定性是由吸引子的稳定性———势井深度决定的。
传统上,一般用势能景观图来通俗地解释吸引子的稳定性。
在一个有山峰、山谷的景观(地形)中,一个球在其中滚动,它的滚动显示了集体变量的状态。
当球在山顶时,只要受到很小的推力,球就将沿着山坡向下滚。
此时,系统的状态是非常不稳定的,因为任何小的推力都会使球离开山顶。
然而,当球在山谷中时,却需要相当大的外在推力才能改变它的位置,即在山谷中时势井较深,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吸引子。
另外,当球在一个浅的山谷中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时,如果给予其足够强的推力,球就会移动到邻近的山谷中。
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所有的球都会停在一个最深的山谷中。
〔11〕可见,儿童动作模式的稳定性是由吸引子的势井深度决定的。
如果吸引子的势井较深,稳定性很强,儿童的新动作模式就会对系统的涨落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从而成为稳定的模式被保持下来。
反之,动作模式的稳定性较差。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儿童动作的发展并不是由基因或环境单纯决定的,也不完全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
新动作模式的出现是生物体、环境和任务约束相互作用的一个动态的、自我组织的过程。
动力系统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消除了基因与环境等的两重性,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研究发展着的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动力系统理论解释了系统什么时候是稳定的,什么时候是变化的以及什么原因造成了变化。
但是,正如Wolff所说,“新异模式产生的过程,也许是所有发展科学独有的、最重要的悬而未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