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团圆习俗及其原因探析
中秋节与团圆饭的文化背景

中秋节与团圆饭的文化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中秋节常常与团圆饭联系在一起,成为家人团聚、友情交流的象征。
本文将从中秋节和团圆饭的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以及文化含义三个方面入手,探索中秋节与团圆饭的文化背景。
一、中秋节的历史背景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它与农历中秋时节的天象变化有关。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农民们按照农历来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时间,中秋节正好是秋天的中间,也是农作物成熟的时候。
因此,中秋节成为人们庆祝丰收、感恩的节日。
二、团圆饭的传统习俗1. 家人团聚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常常通过举办团圆饭来欢庆这一节日。
团圆饭是家人团聚的象征,许多人会尽可能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共度中秋佳节。
家人团聚的场景经常出现在中秋节的电视剧、电影以及文学作品中,表达了人们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向往。
2. 角色分工在团圆饭中,角色分工是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
通常,女性会负责准备食物、烹饪和摆设菜肴,而男性则负责赏月、祭拜祖先等仪式。
这种分工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道德观念和性别角色分配。
3. 饮食文化团圆饭的饮食文化也是中秋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常常会准备一桌丰盛的菜肴,如烤鸭、蟹肉、月饼等。
其中,月饼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它的圆形象征团圆和完整。
此外,赏月的同时,品尝月饼也成为中秋节的重要仪式。
三、中秋节与团圆饭的文化含义中秋节和团圆饭不仅仅是民间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它们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含义。
1. 家庭观念中秋节和团圆饭彰显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重要性。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被视为个体生活的中心和根基。
中秋节和团圆饭强调了家人之间的亲情和团结,传承并弘扬了这一价值观。
2. 感恩与祭拜中秋节和团圆饭也是人们感恩和祭拜的时刻。
在中秋节这一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常常通过祭祀祖先来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同时,也是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感恩之情的表达。
3. 文化认同中秋节和团圆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和文化认同。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与意义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与意义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庆祝,是为了祈求丰收和团圆的节日。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蕴含着家庭团聚和美好祝愿的深厚意义。
一、赏月祭拜中秋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赏月。
在古代,人们会在这一天欣赏明亮的月光。
这是因为据传在古代,月亮上住着嫦娥仙女,而中秋之夜,她会带着玉兔来到人间。
为了表达对嫦娥仙子的敬意和祈求美好的愿望,人们会祭拜月亮,放上香烛,摆放水果和糕点。
家人们围在一起,共同欢度这一美好的时刻。
二、吃月饼吃月饼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有各种口味,如莲蓉、豆沙、核桃等。
它的形状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在中秋节,人们会互赠月饼,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思念和祝福。
吃月饼也成为了加强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桥梁,增进亲情和友情。
三、猜灯谜猜灯谜是中秋节另一个受欢迎的传统活动。
在节日里,人们会将灯谜挂在门前,并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参与猜谜游戏。
灯谜的猜测既考验了人们的智慧,同时也增加了节日的氛围。
猜对灯谜的人可以得到小奖品,这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热情和参与度。
四、舞狮表演在一些地区,人们还会举办舞狮表演来庆祝中秋节。
舞狮表演通常由男子扮演的两个人组成,一个扮演狮头,一个扮演后腿。
舞狮的动作矫健、生动活泼,象征着希望迎来好运和吉祥。
这一传统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也为中秋节增添了喜庆和热闹的气氛。
中秋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有着美食和娱乐活动,更重要的是它背后蕴含着家人团聚和美好祝愿的寓意。
在这一天,亲人们聚在一起,共同分享欢乐和美好。
无论亲人们身处何地,他们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庆祝这一节日,以表达对彼此的思念和深情厚意。
总结起来,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与意义与祈愿丰收、家人团聚、友谊增长等内容密切相关。
人们通过赏月祭拜、吃月饼、猜灯谜、舞狮表演等活动来庆祝这一节日,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秋节传统习俗与文化意义解读

中秋节传统习俗与文化意义解读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深远,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感恩和美好愿望。
一、赏月与家庭团聚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赏月。
在这一天,人们会在户外或者室内观赏皎洁的明月。
这是因为中秋节恰逢秋分时节,月亮最圆最亮。
赏月的习俗源远流长,据传说古代中国的人们在这一天会在户外摆放桌椅,家人围坐在一起,共赏明月。
这象征着家庭团聚和团结,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月饼与团圆中秋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是吃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特色食品,制作精细,口感独特。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据说起源于明朝,当时人们用月饼传递秘密信息,以抵抗外敌的统治。
而今天,月饼则成为了表达感情和团圆的象征。
在中秋节,人们会互赠月饼,表达对亲朋好友的思念和祝福。
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团圆和亲情的重视。
三、诗词与文化传承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涵就是诗词。
自古以来,中秋节就是文人雅士吟诗作赋的时刻。
许多著名的古代诗人都创作了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杜牧的《秋夕》等。
这些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了中秋节的美好意境和人们对团圆美满生活的向往。
同时,这些诗词也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词的传唱,中秋节的文化价值得以传承和弘扬。
四、民俗活动与习俗传统除了赏月、吃月饼和吟诗作赋,中秋节还有一些其他的民俗活动和习俗传统。
比如,一些地方会举办舞龙舞狮、打秋千等活动,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
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中秋灯会,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精美灯笼,给人们带来视觉的享受。
这些民俗活动和习俗传统都是中秋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习俗风情。
中秋节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的背后,蕴含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习俗和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的象征。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举行。
中秋节源自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1. 月亮崇拜:中秋节以月亮为象征,月亮是中秋节的核心元素。
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认为圆月象征团圆和完美。
月亮崇拜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亲情关怀,意味着团聚和幸福。
2. 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必备的传统美食。
中秋节吃月饼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它象征着团圆和祈福。
传统的月饼一般是圆形,寓意着圆满和完美。
除了传统口味外,现代的月饼还有各种创新口味和造型,丰富了节日的庆祝方式。
3. 赏菊花:中秋节也是菊花开放的季节,因此赏菊成为了一种习俗。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视为君子之花,代表着高洁、清雅和坚强之气质。
赏菊不仅欣赏花朵的美丽,更是欣赏花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4. 点灯笼:中秋节夜晚,人们会点亮各式各样的灯笼。
点灯笼象征着照亮人们的生活和希望,也意味着祈福和庇佑家人平安。
传统的灯笼多为红色或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给人以节日的喜庆感。
5. 赛龙舟:中秋节有着悠久的龙舟竞渡传统。
龙舟竞渡起源于中国古代对于伟大诗人屈原的纪念活动,后演变为一项具有极高观赏性的比赛。
赛龙舟不仅展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也弘扬了中国古代的力量和智慧。
6. 诗词赋咏:中秋节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日子,人们会朗诵和创作相关的诗词赋咏。
通过写诗赋咏表达对中秋节的热爱和美好祝愿,也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凝结了中国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习俗通过代代相传,不仅使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欢乐,也增进了家庭、亲友之间的情感联系。
同时,这些习俗也传递着中国人对团圆、美好生活和对未来的祝福。
总结起来,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每个习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月亮崇拜,吃月饼,赏菊花,点灯笼,赛龙舟,还是诗词赋咏,它们都折射出人们对团圆、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为什么是团圆的节日

中秋节为什么是团圆的节日中秋节为什么是团圆的节日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是团圆的节日。
此外中秋节月亮圆满,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的神话传说传说还很早很早以前,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妻子名叫嫦娥。
有一次后羿向王母求得了一包服下即能成仙的神药。
但后羿舍不得妻子,就把神药交给嫦娥藏起来。
三天后,后裔有事外出,盗匪待后羿走后不久,持剑闯入了嫦娥的家中,威逼嫦娥交出神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盗匪的对手,于是危机之时拿出神药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盗匪早已逃走。
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
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习俗禁忌中秋节习俗禁忌1、男不拜月旧时汉族中秋节的拜月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秋节“惟供月时男子多不扣拜。
中秋节为何要团圆

中秋节为何要团圆中秋节,是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备受重视的一个,自古以来,团圆就是中秋节不变的主题。
在这个月圆之夜,人们纷纷踏上归家的路途,只为与亲人相聚,共享天伦之乐。
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团圆呢?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情感和社会因素。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古代,人们就对月亮充满了敬畏和崇拜,认为月亮的阴晴圆缺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变化。
中秋节正值秋季的中间,是农作物丰收的时节,人们在这个时候庆祝丰收,感恩大自然的恩赐。
而团圆,则是人们对家庭和睦、生活美满的一种期望和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的团结和延续至关重要。
中秋节的团圆,便是对这种家族观念的传承和强化。
中秋节的团圆也与亲情的维系紧密相连。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平日里往往难以与家人相聚。
而中秋节就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家庭聚会日”,给了人们一个放下繁忙、回归家庭的理由。
无论身在何处,距离有多远,人们都会想方设法在这一天回到家中,与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相聚。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月饼,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和喜怒哀乐。
这种亲情的交流和温暖,是无法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的。
此外,中秋节的团圆还具有心理慰藉的作用。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感到孤独和无助。
而家庭,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和避风港。
在中秋节与亲人相聚,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被关爱、被支持,从而获得重新出发的勇气和力量。
这种心灵上的慰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团圆的中秋节也是一种社会和谐的体现。
当千千万万个家庭在这一天团圆相聚,整个社会都弥漫着温馨、和睦的氛围。
邻里之间相互问候,朋友之间互道祝福,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中秋节的团圆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对于孩子们来说,通过参与中秋节的团圆活动,他们能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家族的历史和渊源,增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中秋团圆习俗重温八月十五的家庭聚会传统

中秋团圆习俗重温八月十五的家庭聚会传统中秋团圆习俗——重温八月十五的家庭聚会传统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家庭团圆的时刻。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人们都会欢聚一堂,共享美食、赏月、感受家人之间的温暖。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秋团圆习俗不仅延续了千百年来的传统,也承载着家庭情感和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承。
本文将重温中秋节的家庭聚会传统,探索其中的深度和意义。
一、赏月祭祖,思念家人中秋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是赏月。
在这个夜晚,亲友们会一起聚集在一起,设宴款待,同时将桌子摆在户外,以便更好地欣赏月亮。
这不仅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比较圆,也寓意着亲情的圆满。
赏月的同时,人们也会祭祀祖先,表达对先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这是传统文化对家庭观念的体现,也是对家族的连续性和传承的重要表达。
二、共享美食,传递关爱中秋团圆餐是中秋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家庭条件如何,人们都会尽可能精心准备丰盛的晚餐,以表达对家人的爱和关怀。
传统的中秋团圆餐多以月饼、柚子、螃蟹等为主要食材。
月饼象征着圆满和团圆,柚子寓意吉祥和平安,而螃蟹则是象征着家庭的和睦和团结。
通过共享美食,亲人们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和理解。
三、亲情友情,相聚忘年中秋节家庭聚会不仅是亲情的体现,也是友情的延续。
亲戚朋友们会趁着中秋佳节的机会相聚在一起,抛开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事务,互相倾诉心声、分享彼此的故事。
这个时刻,亲情和友情相互交织,让人们更加感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与支持。
无论是年长的长辈,还是年幼的小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独特的角色,共同营造一个快乐、温馨的氛围。
四、文化传承,家庭价值观念的延续中秋节的家庭聚会传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家庭价值观念的重要延续。
通过团圆聚会,家长们不仅可以向下一代传递传统的习俗与礼节,更重要的是传承家庭中的核心价值观念。
在家庭聚会的过程中,人们会教育孩子们尊敬长辈、关爱亲人、团结和睦等重要的品质与道德观念。
中秋节的家庭团圆意义

中秋节的家庭团圆意义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是继春节之后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不仅是一个赏月、吃月饼的日子,更是家人团聚、情感交流的重要时刻。
中秋节的家庭团圆意义,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情感联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秋节在家庭团圆方面的重要性。
家庭团圆的象征中秋节被誉为“团圆节”,其中团圆二字便蕴含着浓厚而温暖的人文情感。
这个期间,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一同分享美食,感受皎洁的月光,构建起强烈的集体归属感与安全感。
在农村地区,中秋之夜常常伴随着围坐在一起赏月,悠扬古朴的歌声穿流于夜空,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从而形成了独特且持久的家庭记忆。
在华人文化中,家庭被视为一个人的依靠与归属,而团圆则是让这种关系更加紧密的重要方式。
无论身处何地,中秋节时跨越千山万水回到家乡的人数逐年增加。
这种现象不仅彰显了人们对家的向往,更折射出家庭凝聚力的重要性。
月饼与情感连接月饼作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了人们对亲情、友情与爱情的美好追求。
这种圆形的饼象征着团圆和完整,每一口都散发着浓厚的亲情。
在中秋前夕,家家户户开始制作、购买各式各样的月饼,寄托着对家人祝福与思念。
不同口味的月饼代表着不同的寓意,或甜蜜、或咸香,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表达。
传统习俗中,人们还会赠送月饼给远方的亲友,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这一传统习俗不仅丰富了节日文化,也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加深了亲友间的情感。
可以说,月饼不仅是食品,更是家庭关系维护的重要纽带。
传承与文化认同中秋节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家庭聚会,更是文化认同和传承的重要时刻。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而中秋节正是我们能够重温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机会。
通过这个节日,人们可以向下一代传达关于家庭、亲情和团圆的重要性,让年轻一代意识到家庭是人生旅程中的基石。
绘制灯笼、赏月吟唱、猜灯谜等传统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内容,更让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到了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的团圆习俗及其原因探析
作者:朱奕霖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12期
摘要: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即为“中秋节”。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众多的说法,其具体的起源时间现已不可考察。
中秋节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体现了我国特有且强烈的家庭观念和百姓对团圆的企盼。
研究中秋节习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乡情和家庭情感。
关键词:中秋节;传统文化;团圆
我国古代的节庆活动极多。
以唐朝为例,根据历史学家杨联陞先生的考证,唐代一年约有53天的节庆假日[1]。
从年初到岁尾,比较重要的节日有元日、立春、人日、上元、晦日、中和节、二社日、寒食、清明、上巳、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下元、冬至、腊日、岁除[2]。
这些大多是汉族人的节日,在元代、清代不仅有数量庞大的汉族节日,还夹杂着各少数民族的节日。
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节庆,不仅是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所奠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结果。
因此,我国节日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传统节日中我们可以了解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包括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
能够称为“节”的,一般是一个民族集体认可的特殊日子,节日一般都具有约定俗成的特征,当然也不乏由官方推动的特殊纪念日。
但就其广度来说,节日往往覆盖整个民族;就其深度来说,节日作为民族记忆的深层基因,通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已渗透到每个人的民族认同和文化生活中[3]。
现代社会由于各民族混杂居住,从肤色、血缘和语言上已经很难追溯一个人的民族特征了,而各民族仍然保留着对节日的记忆,成为他们最显明的民族特性,比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藏历新年”。
因此,了解传统文化可以从节日入手。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即为“中秋节”,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众多的说法,其具体的起源时间现已无从考察。
不过历史学家指出,中秋节与传统农业生产关系密切,而且可能与古代帝王对月神的祭祀有关。
中秋节正式成为节日是在隋唐时期,相传隋朝裴寂以圆月为原型发明了月饼,此后,中秋赏月吃月饼逐渐成为民间的重要节日。
在古代,关于中秋节的诗文、习俗和传说十分丰富,而在当代,中秋节是我国政府规定的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体现了我国特有且强烈的家庭观念以及百姓对团圆的企盼。
中秋节蕴含了中华文化特有的乡情和家庭情感。
这种情感在有关中秋的诗词歌赋中均有体现。
例如唐诗中有少不了关于中秋的词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透露出的是秋思的深沉和乡愁之苦,但谁能说,这种思乡之情就不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呢?“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李朴·中秋),千山万水皆有月,诗人将月亮化作中秋独有的象征符号,同时也将中秋与团圆联系在了一起。
纵观这些文学作品,中秋节始终与一个主题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团圆”。
中国人具有很强的家庭观念,而“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境遇又往往意味着人的成长总是伴随着离开故土、在外地闯荡,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国古代使用的历法以月球的运动为标准,因此,时间的变化会在月相上表现出来,在八月十五这天,月亮
由亏变圆。
由月相的变化推及到人事,月的缺代表着人间的离别,而月亮变圆则让人们联想到家庭的团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使是相隔万里,但欣赏的却是同一个变圆的月亮,因此,这种分享式的想象同样也变成了一种团圆的替代。
但这仅仅是中秋节与“团圆”传统相对应的一个心理学假设,中秋节及其“团圆”传统为何会出现?何以成为可能?要回答这些问题,还不得不从社会文化方面寻找原因。
第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中秋节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前提,同时也成了中秋节各种繁华绚丽节日景象的最初来源。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各种便利,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在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日益凸显,城市作为政治文化的中心,成为各民族、各地域的商人往来贸易的中心。
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自然也积聚了大量的居民和商户,由此各种娱乐活动、中秋节才显现出十分热闹的样子。
“转岸回船尾,临流簇马蹄”(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的熙熙攘攘,“楼开万井上,辇过百花中”(王维·观禊饮应制)的万人空巷,如果没有发达的城市经济作支撑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中秋节出现的前提条件。
在战乱纷飞的时期,人们能够保证人身安全和温饱问题就已经十分满足了,根本没有心思进行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只有在太平盛世,人们在解决了生计问题之后才有闲暇时间享受生活情趣。
这一点通过唐代安史之乱后各种节日的凋敝和没落可以看出。
安史之乱后,诗人羊士谔在《乱后曲江中》曾经追忆到“游春人静空地灰,直至春深不似春”,可见,繁华的节日盛景并非每朝每代都有,只有在经济发达,社会安定的时期才可能出现。
第三,中秋节的“团圆”主题的出现,是以“团圆”的反面为前提的。
换言之,正是由于“离别”成为可能,才使得“团圆”变得必要和迫切。
中秋节常常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表现出浓烈的乡愁,而对于一直团圆的家庭来说,这种感情反而要淡得多。
从故乡到他乡,从边地到京城,这种空间的迁移并非如今天一样轻而易举,加之通讯不便,离开故土的人对于亲人的思念是可想而知的,而这种乡愁又特别容易在节庆的欢乐时光中猛然想起。
可以想象,远游之人沉醉于城市节庆日的灯红酒绿,然而一瞬间的蓦然回望,眼前闪现出故乡的人与物,他乡与故乡的对比便凸显出来了。
但另一方面,乡愁并不是悲苦的,而是一种十分健康的情绪,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温馨记忆,也有一种念念不忘的归属感。
而更为重要的是,这时期的游子之所以在外远游,并非因战乱所迫,并非是由外在的强力推动,而是游子主动将自己置身于祖国的广阔疆域之中。
由于我国疆域的持续扩大、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征战的增多,国家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除了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庙堂之外,还有从军和入幕,也是加官进爵、获取声名的大好机会,而且后者更直接,更能体现年轻人的豪气和英雄品格。
因此,那些远游的人,又何尝不是抱着出走边塞、投身幕僚、结交权贵的决心?他们在城市中奋斗,希望能够一朝功成,扬名天下。
远游和乡愁是一对矛盾,游子们不愿在家乡隐姓埋名,而都城靠近政治文化中心,只有在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市才蕴藏着大量的机会,才能为游子施展抱负、实现理想提供足够宽广的平台。
可以说,乡愁是远游的伴生物,远游既是必须的,则乡愁的生成也就必然的。
中秋节对“团圆”怀念和伤感的乡愁,可以看作是对于远游与乡愁之张力的想象性的“治
疗”,通过乡愁的审美功能排遣远游的忧愁,安慰离家的孤独。
“鲈鱼堪脍”的故土情感永远只是一种冀望,不会有太多人选择无功而返,而这正是中秋“团圆”存在的意义。
最后,中秋节的“团圆”主题之所以存在,还与我国重视家庭、宗族的观念密不可分。
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所说,中国文化惯于以家庭伦理生活为整个社会其他关系的基础和根据,“举整个社会各种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4]”。
这一论断可以解释我国很多传统的文化现象,而在中秋的“团圆”习俗中,恰好贴切的诠释了这一点。
中国人缺少终极关怀和宗教价值,而这种缺位是由家庭伦理来替代完成的,家庭寄寓了中国人的文化寄托和人生追求。
这种思想使得中秋节成为一个以团圆为主题的节日。
参考文献:
[1]杨联陞.东汉的豪族[M].商务印书馆,2011:322.
[2]刘志华,于志鹏,成曙霞.经济视野下的唐代文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233.
[3]闻一多.神话与诗(精)[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