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教材版本“万有引力定律”的比较
物理教材版本比较哪一年级的知识更贴合学生水平

物理教材版本比较哪一年级的知识更贴合学生水平物理教材版本比较:哪一年级的知识更贴合学生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物理教育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物理教育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依据,不同年级的知识安排与学生水平的贴合度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之一。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比较物理教材版本,找到更贴合学生水平的知识呢?一、教材内容贴合度在比较不同年级的物理教材版本时,首先要考察的是教材内容与学生水平之间的贴合度。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有所不同,教材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发展需求进行科学分配。
以初中物理教材为例,七年级的物理教材往往从基础概念和实验技能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随着年级的增加,教材内容逐渐深入,涵盖了更多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相比之下,高中物理教材则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扩展学生对物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教材通常以物理常识和背景知识作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面对高级的物理问题,并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从教材内容的角度来看,不同年级的物理教材在贴合学生水平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二、教材难易度和循序渐进性除了教材内容的贴合度,物理教材的难易度和循序渐进性也是比较的重要标准。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材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合理设置。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教材难度适中,能够提升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而高中学生需要面对更复杂的物理问题,教材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此外,教材在循序渐进性方面也应该注重。
随着年级的增加,教材内容应该有序地展开,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和巩固之前学习的知识。
这样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和思维模式,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材应用与实践性物理学科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物理教材的应用与实践性也是评价物理教材贴合度的重要方面。
高中物理教科版与沪科版教材对比——以《行星的运动》为例

高中物理教科版与沪科版教材对比——以《行星的运动》为例摘要:在《行星的运动》一节中,涉及到丰富的物理史料,教师如何深度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需要对比各个版本的教材,深挖其异同。
通过对比教科版与沪科版教材,希望能对一线教师教学活动有一定的推动。
关键词:教材;对比;教科版;沪科版1.引言新课改以来,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渗透到每堂课的教学之中,教师也逐渐认识到在教学设计中需要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是由教师直接教出来的,而是学生经历体验、感悟、思考、探究等学习过程间接养成的,因此,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是提升核心素养的关键。
《行星的运动》位于必修二《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第一节,是承上启下的一节内容,又要通过前面的圆周运动知识解释天体运动,讲解史实。
又要通过史实引导出后面万有引力定律,因此,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不仅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还要把握所讲内容的连贯性。
1.教材内容对比2.1教材的结构教科版和沪科版虽然采取的标题不同,但内容都是以陈述性的方式给出,都是从史实入手,以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对立过渡到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都以人类对星空的好奇为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同的是,教科版特地介绍了中国的浑天说和浑天仪,强调在欧洲,16世纪才出现与之对应的仪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属于隐形的爱国教育,这是沪科版没有的。
沪科版的每个小标题都是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沪科版的优点。
2.2插图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突破时空的局限,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知识和科技成果等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
从数量上看,教科版插图一共7张,沪科版8张;内容上两者都有人物插图,椭圆的绘制,哥白尼日心系示意图,并都做出解释。
看得出两种教材对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都十分重视。
2.3栏目对比教科版栏目设置有:讨论交流、发展空间。
沪科版栏目设置只有:拓展视野。
初中物理三种版本教材力学习题的对比分析

初中物理三种版本教材力学习题的对比分析张平(1995-),女,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理学科教学研究.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客体,其内容设置应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物理教材习题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有效衔接了物理与生活,合理设置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起到很大帮助.本文以初中物理人教版、沪科版、北师大版教材力学习题为例,主要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力学习题在数量、性质、呈现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希望为后期教材的改进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1 三版教材力学习题数量及类型的比较《义务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学生课后作业不应仅仅局限在对物理习题的演算上,阅读材料、观察调查、实践体验等课外活动都应成为学生课后作业的一部分.”可见按照课标理念,作为课后作业主要部分的习题应在合理安排数量的同时,尽可能设置多种类型,力求使习题资源在学生物理学习中发挥出最大价值.人教版、沪科版、北师大版教材中1/ 7力学习题的数量及类型统计见表1和图1.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教材力学习题的数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沪科版93题,主要集中在选择、填空、简答、计算题部分,占总题量的82.79%;人教版68题,主要集中在简答、计算、作图题部分,占总题量的95.58%;而北师大版总共有60题,主要集中在填空、简答以及计算题部分,占总题量的76.67%.从习题栏目看,沪科版习题包括“作业”和“本章练习”两个栏目,相对于其他版本教材的习题多了一个栏目,“本章练习”栏目共有21题.结合表1 和图1不难看出,习题所涵盖类型方面,沪科版最为丰富,包括选择、填空等八种类型,其中以填空(25.81%)所占比例最大,虽然实践(3.23%)与科技论文(1.08%)两种题型占比较小,但也算体现了课标要求,丰富了题型.北师大版次之,包括六种类型,其中以简答(40.00%)占比最大,实践题(6.67%)也有涉及.而人教版题型最为单一,仅有简答、实验、计算、作图等四种类型,其中以简答占比最大,达到一半以上(52.94%),而对于选择、填空、实践、论文等类型丝毫没有涉及.依据习题类型看,选择、填空的难度通常较低,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多以记忆理解为主.计算题主要考察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难度中等.简答、实验、实践以及科技论文类习题难度较大,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因此,从上述分析可以2/ 7看出,沪科版力学习题数量最多,类型全面,主要题型所占比例较均衡,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都有考虑.人教版力学习题数量居中,但类型最少,且简答题数量达到一半以上,可见其习题难度较大,更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明显缺少一些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题等.而北师大版习题数量最少,类型虽然也比较全面,但主要也是以简答、计算为主,其习题难度也不低.2 三版教材力学习题性质的比较习题类型虽然多达八种,但如果按照习题的性质,基本可以将习题归结为应用型和理解型习题两大类.应用型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主要包括填空、选择、计算、作图等题型.理解型习题以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为主,重在发展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主要包括简答、实验、实践以及科学论文等题型.从表2可以看出,沪科版教材中应用型习题的比例占到67.74%,而理解型习题仅占到32.26%,可见,沪科版教材力学习题更加重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人教版教材中理解型习题占到57.35%,而应用型习题仅占42.65%,人教版力学习题在重视学生课堂知识掌握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认知及思维的发展.而北师大版教材中两类习题基本持平,说明北师大版教材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掌握,而且也比较重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3/ 73 三版教材力学习题内容呈现的比较课标中明确指出“教材的呈现形式要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文字叙述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其内容呈现也应尽量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紧密联系生活、通俗易懂.以下从配图与文字叙述两方面对习题呈现进行分析.3.1 力学习题的配图比较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特点,作为习题文字叙述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联系实际,获得感性认识,有效提升对习题的分析解答效果.从表3可以看出,三版教材力学习题的配图中,沪科版最多(49),人教版比例最低(45.59%).在有配图的习题中,沪科版、北师大版、人教版中仍有35.48%、35.00%、27.94%的题目与生活相关.可见,针对力学内容抽象以及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欠缺的情况,教材编者们已充分考虑将习题与生活和配图相结合,以此来降低学生习题理解的难度.任何插图在教材中都承担着一定的教学功能,基于此,可以将习题配图分为模型示意图、生活相关图、实验图、图表等四大类,详细统计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三版教材力学习题配图中均以模型示意图、生活相关图居多,图表数量最少.从纵向比较不难发现,沪科版、人教版在模型示意图、生活相关图两类上基本持平,尤其人教版配图中更以生活类图居多;而北师大版习题配4/ 7图中以模型示意图占比最大(35.00%).然而表3显示,三版教材中北师大版与生活相关的力学习题占比最大,达到78.33%.由此不难看出,北师大版力学习题虽然多数选自实际生活,但在其配图中却多以一些加工过的图片即模型示意图来代替,这或许与北师大版配图风格略偏漫画风有一定关系,这类图片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也易激发学生兴趣,但相比之下,学生对真实图片的共鸣感可能会更强一些,真实图片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力学习题的解决.3.2 力学习题文字表述的比较力学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除了在习题中配图外,习题的文字叙述也非常重要.根据文字叙述的特點,力学习题基本可以分为实际情境描述(生活化)和抽象情境描述(抽象化)两大类,相应统计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三版教材力学习题的文字叙述还是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风格的,习题中生活化语言叙述类均占到了50%以上.其中,北师大版中生活化叙述的习题占比最大,达到60.00%,高出抽象化叙述类20.00%,这充分体现了课标要求,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力学习题的难度.沪科版中两类题目共88道(这里没有统计3道考察纯知识点的习题以及2道没有任何情境依托的计算题),相差最小(仅8.60%),生活化叙述习题略高于抽象化叙述题.而人教版中抽象化叙述的习题是三个版本中占5/ 7比最大的,达到45.59%,不难理解,由于人教版习题抽象化叙述比例较高,习题的难度也相对较大一些.总之,配图和文字叙述是习题内容呈现的两种重要形式,恰当的配图及文字表述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版教材力学习题的内容呈现各有千秋,彼此应尽量做到取长补短,使其力学部分习题更加完善、合理.4 结论与建议教材习题是学生巩固知识、拓宽视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结合以上对三版教材力学习题的分析,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4.1 习题类型和数量要适当习题是学生对课堂知识学习的巩固和延伸.习题数量过多,针对性不强,会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影响学习效果.从前面分析可见,人教版虽然数量适中,但由于题型片面,多以考察学生综合应用及思维发展为主,这也使得习题的难度有所增加.因此,教材习题设置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合理安排其数量及类型,在保证填空、选择等基础知识考察题型的基础上,尽可能多样化习题类型,增加诸如实践类、科技论文类等题型,力求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习题资源,发挥习题在物理学习中的价值.4.2 习题内容要贴近生活力学习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而初中6/ 7学生思维主要以直观形象为主,这也就造成部分学生习题理解上存在困难.对此,力学习题内容应尽量联系实际,通过配图及生活化文字叙述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对习题的理解.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三版教材力学习题普遍缺乏配图及文字表述的有效结合,尤其北师大版中有78.33%的习题是与生活相关的,而且60.00%的习题是用生活化情境来表述的,但其在配图方面却以模型示意图居多,真实生活图片较少.如果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其习题的质量及难度可能会更加适合课标要求及学生的发展.4.3 习题设置要有层次学生物理学习的发展是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力学习题同时承载着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以及思维特点养成等功能.因此,教材习题的编排应该遵从分层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原则.习题中不仅要有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还应有物理与生活联系的现实问题的解决,同时还应考虑符合中考要求的内容等,通过对这些内容逐层递进的编排,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一定的科学思维,实现对物理知识的有效学习.7/ 7。
科学思维导向下三个版本物理教材的对比研究——以《万有引力定律》为例

科学思维导向下三个版本物理教材的对比研究——以《万有引力定律》为例陈敬业; 张军朋; 许桂清【期刊名称】《《物理教学探讨》》【年(卷),期】2019(037)011【总页数】4页(P19-21,24)【关键词】科学思维; 万有引力定律; 教材对比【作者】陈敬业; 张军朋; 许桂清【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71 背景分析2017 年12 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颁布,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正式提出[1]。
基于当前全国高中物理教材已经出现“一标多本”的局面,广大物理教师如能够对不同版本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汲取精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将更加有效。
《万有引力与航天》(人教版和沪教版)或《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粤教版)一章是“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这一主题的一部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
在这一章节中的托勒密模型、哥白尼模型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中,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建模思想。
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质疑、创新,通过著名的“月-地检验”证实了他的假设的正确性,这又体现了科学思维中的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思想。
由此可见,学习《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章,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以物理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为导向,对人教版[2]、粤教版[3]、沪教版[4]教材中《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章前半部分内容进行研读和比较(“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部分不在本次研究范围内)。
2 三个版本教材的对比研究2.1 教材内容的对比研究2.1.1 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笔者首先从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入手,以便从整体上把握不同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意图。
经过收集、整理、分析,汇总三个版本教材中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及所在章节,如表1 所示。
表1 三个版本教材中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及所在章节版本建立过程人教版粤教版沪教版托勒密“地心说”到哥白尼“日心说”,再到开普勒在第谷的基础上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第1 节。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3A6.3万有引力定律课件 (共30张PPT)

T = 27.3天≈2.36×106s
月亮轨道半径: r ≈ 60R
?1
计算验证: a月 3600 g
计算结果:a月=
4 T
2 2
r
=2.72
10 3m / s 2
1g 3600
结论
地球对月球的力, 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力, 太阳对行星的力, 是同一种力,且都遵从“与距 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关系
牛顿的思考: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 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 D、m1与m2受到的引力大小总足相等的,
而与m1、m2 是否相等无关
例题分析
设行星绕恒星的运动轨道是圆,则其运行周 期T的平方与其运行轨道半径R的三次方之比
为常数,即,那么k的大小决定于( B )
A、只与行星质量有关 B、只与恒星质量有关 C、与行星及恒星的质量都有关 D、与恒星的质量及行星的速率有关
Mm G r2
m (2 )2 r T
k r 3 GM T2 4 2
例题分析
如下图所示,在半径R=20cm、质量M=168kg 的均匀铜球中,挖去一球形空穴,空穴的半径为要, 并且跟铜球相切,在铜球外有一质量m=1kg、体 积可忽略不计的小球,这个小球位于连接铜球球心 跟空穴中心的直线上,并且在空穴一边,两球心相 距是d=2m,试求它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物理科目的各教材版本对比分析

物理科目的各教材版本对比分析在教育领域中,教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而对于物理科目而言,不同教材版本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本文将对物理科目的各教材版本进行对比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版本的特点和优势。
一、教材版本一教材版本一是传统教育体系下的主流版本,它通常基于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编写而成。
该版本的特点是知识内容丰富全面,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教材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基本认识和应用能力。
然而,教材版本一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教材内容较为繁杂,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难以完全消化吸收。
其次,教材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应用的例子和实验指导。
这导致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二、教材版本二教材版本二是相对较新的教材版本,它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并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该版本的特点是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兴趣引导,通过实际案例和情境设计,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材版本二的突出优势在于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实验案例和实践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总结。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教材版本二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该版本的教材通常较为简化,内容相对较少,可能不能覆盖传统教材中的全部知识点。
其次,这些教材常常强调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但缺乏对基本概念的深入分析和解释。
这对于一些注重基础知识的考试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
三、教材版本三教材版本三是以追求完美主义为核心理念,旨在将物理学的前沿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
该版本的特点是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欲望。
教材版本三的优势在于其深入挖掘了物理学的细节和难点问题,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要求较高。
这种教材版本适用于对物理科学有较高兴趣和天赋的学生,能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体验。
高中物理不同版本教材的章节内容比较5

新课改教材和旧版教材的比较(形变和弹力)关于导学:新教材在每一章节的开始都精心设计了导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兴趣,希望老师们不要忽视导学部分的引导,教材中引入“阿迪力”高空行走的生动事例,让学生对物体的平衡先有感性认识,这些生活经验对今后的解题及建模有一定的帮助。
建议引入“女子体操项目:平衡木”“台湾101大楼顶部悬放抗风阻尼铁球结构”等事例。
1.第一课时“A1:力重力”的教学建议:本节内容以回顾初中力学知识为主,初中的学生只学过力的图示,而高中阶段力学研究还可以用力的示意图研究,且更简便,要让学生了解这两种画图方法的区别。
初中几乎所有的力都是用F表示的,例如:支持力F N,摩擦力F f,要让学生明确,初中力的符号表示方法在高中依然适用(新教材就是采用这种表示方法),但如果支持力用N 表示,摩擦力用f表示,也是很常见和普遍的。
知道根据力的性质(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对力进行分类,或根据力的效果(如动力、阻力、压力、支持力、回复力、向心力)对力进行分类。
知道重力的定义,知道重力实际就是地球对物体吸引力的一个很大的分力,因此重力近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对于公式G=mg,初中的学生已经学过,知道g=9.8N/Kg,但由于知识点的局限,初中课本里是不给出g的中文表示的,因此有必要强调,g是重力加速度,它的单位可以是“N/Kg”也可以是“m/s2”知道重力的测量一般可用弹簧秤或台秤。
知道重心的测量(悬挂法),知道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2.第二课时“A2:形变和弹力”的教学建议:了解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的概念;了解形变的形式(拉伸形变、压缩形变、弯曲形变、剪切形变和扭转形变等),引导学生分析图2-6中形变的形式。
顶部横梁属弯曲形变,挂钩处剪切形变,吊灯处拉伸形变,罗马柱压缩形变,螺丝刀扭转形变。
在探索桌面的微小形变时,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做该演示实验,实验的方式可采用本教材中设计的方案,也可参考全国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强调该实验方案利用了镜面放大的效果,即镜面转动θ角,反射光线转动2θ角。
三种教材版本“万有引力定律”的比较

三种教材版本“万有引力定律”的比较“万有引力定律”是高中物理各版本必不可少的内容。
这些不同版本教材是如何呈现这一重要内容的呢?下面笔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6版物理必修第一册(简称人教版旧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物理》(简称人教版新教材)、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物理》(简称教科版教材)三种版本教材为研究对象,就教材内容、科学方法教育及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情况作一个比较分析。
一、教材的章节安排比较1.人教版旧教材把“万有引力定律”安排在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占据了近三个页面。
2.人教版新教材安排在必修二第六章第二、三两节,占据了近五个版面。
3.教科版教材安排在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占据了近四个版面。
三个版本的教材都把“万有引力定律”放在了“圆周运动”“天体运动”后面。
因为推导万有引力定律必然要用到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知识。
同时,天体间引力的存在,引力规律的探讨在开普勒总结出天体运动三定律后变得更加迫切,同时开普勒第三定律也是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人们清楚、正确地认识了天体的运动规律之后,自然需要进一步探究天体运动的原因,引力问题的提出和研究顺理成章。
因此,三个版本教材的编辑都遵循了人类的认知规律。
但是,“万有引力定律”内容多,有问题的提出,有古人的猜想,有牛顿的推导和论证,因此作为一节教材显得内容多、任务重,因此人教版新教材分成了两节。
一节“太阳与行星的引力”,这节教材得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遵循平方反比规律就结束。
紧接着安排了一节“万有引力定律”,这节教材进一步提出地球与月球、地球对其周围的物体的引力是否也遵循相同的物理规律这一问题,着重介绍月——地检验,简要介绍了引力常量。
二、教材的主要内容比较1.人教版旧教材(1)问题的提出与历史的回顾。
教材首先提出问题:开普勒三定律回答了天体运动的规律,人们自然会提出天体为什么要这样运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种教材版本“万有引力定律”的比较
作者:黎国胜
来源:《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年第01期
“万有引力定律”是高中物理各版本必不可少的内容。
这些不同版本教材是如何呈现这一重要内容的呢?下面笔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6版物理必修第一册(简称人教版旧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物理》(简称人教版新教材)、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物理》(简称教科版教材)三种版本教材为研究对象,就教材内容、科学方法教育及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情况作一个比较分析。
一、教材的章节安排比较
1.人教版旧教材把“万有引力定律”安排在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占据了近三个页面。
2.人教版新教材安排在必修二第六章第二、三两节,占据了近五个版面。
3.教科版教材安排在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占据了近四个版面。
三个版本的教材都把“万有引力定律”放在了“圆周运动”“天体运动”后面。
因为推导万有引力定律必然要用到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知识。
同时,天体间引力的存在,引力规律的探讨在开普勒总结出天体运动三定律后变得更加迫切,同时开普勒第三定律也是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人们清楚、正确地认识了天体的运动规律之后,自然需要进一步探究天体运动的原因,引力问题的提出和研究顺理成章。
因此,三个版本教材的编辑都遵循了人类的认知规律。
但是,“万有引力定律”内容多,有问题的提出,有古人的猜想,有牛顿的推导和论证,因此作为一节教材显得内容多、任务重,因此人教版新教材分成了两节。
一节“太阳与行星的引力”,这节教材得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遵循平方反比规律就结束。
紧接着安排了一节“万有引力定律”,这节教材进一步提出地球与月球、地球对其周围的物体的引力是否也遵循相同的物理规律这一问题,着重介绍月——地检验,简要介绍了引力常量。
二、教材的主要内容比较
1.人教版旧教材
(1)问题的提出与历史的回顾。
教材首先提出问题:开普勒三定律回答了天体运动的规律,人们自然会提出天体为什么要这样运动的问题。
显得非常自然,也符合力学的研究程序——先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再揭示运动的原因。
紧接着教材用了近600个字来介绍人类的认识历程:从古人的神学观点——圆周运动是最完美的运动,因而是最神圣的,不需要理由和原因;再到伽利略的合并趋势观点,到开普勒磁力作用观点,笛卡儿的以太观点,胡克的平方反比猜想,最后是牛顿的精彩证明。
(2)建立了理想模型。
质点与匀速圆周运动模型。
为了简化天体运动,把天体看成质点,把天体的椭圆运动简化成匀速圆周运动。
(3)推导过程。
先给出向心力公式,由于行星速度不便于测量,但周期便于观察,所以把线速度替换成了周期,紧接着教材直接换成了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形式,这里没有给出这样换的原因,显得非常唐突。
得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二者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教材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牛顿认为行星对太阳也应该有一个引力,且引力也应该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然后就给出了正比的表达式,最后写成公式。
教材以阅读材料的形式给出月——地检验,然后推广到任意两个物体之间,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
(4)接着教材介绍了引力常量G、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5)教材花了近200个字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重大意义,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者试图将人文气息融入教材的意图。
(6)教材用了近800个字来介绍卡文迪许实验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而且安排在正文中。
(7)练习的设计。
教材设计了5个习题。
第1、2题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万有引力的认识,通过简单地应用公式就可以解决。
第3、4题分别计算天体之间、微观粒子之间的引力,目的是让学生领会到天体间万有引力起决定作用。
第5题通过万有引力常量G、地球半径R及重力加速度g,请学生尝试计算地球质量。
第5题编者的意图:一是教材在介绍卡文迪许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后,算出了地球质量,习题与教材两相呼应。
二是真实领略到G的测量的实用价值。
三是为下一节教材“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做好铺垫。
2.人教版新教材
与人教版旧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动:
(1)教材拆分成两节。
第一节有问题的提出、历史的回顾、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推导、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得出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公式,到此结束。
第二节首先提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是否与地球对附近物体的引力一致?然后以正文形式详细介绍月——地检验,证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重力是同一性质的力,得出太阳与行星、地球与月球、地球对周围物体的引力遵循同一规律的结论。
然后自然地提出,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都遵循相同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
(2)教材未介绍卡文迪许实验。
而是直接给出了引力常量G的值。
但是教材给出了一幅彩图:卡文迪许实验室,并且对此实验室进行了简略的介绍。
(3)教材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后,并没有直接给出公式的适用范围,而是以方框的形式给出,以提醒学生注意。
(4)增加了“说一说”栏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5)两节教材共设计了5个练习题。
第1题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力学研究的两类问题及方法,第2题引导学生回顾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
第二节的3个练习题与旧教材相同。
(6)教材更加注重推导过程,每一步都清楚地给出了变形的理由,非常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3.教科版教材
与人教版教材不同的地方有:
(1)以“苹果受到地球的引力而落后地面,月球为什么不以其初速度作直线运动而要围绕地球运动”来引入新课。
教材的图片充分体现了运动合成分解的思想方法:月球的运动分解成切线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引力方向的运动,这样引入既注重了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又注重了合成、分解思想方法的应用。
(2)教材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后以彩色方框的形式引用了费曼的名言:你能认出真理,因为它既美又简单。
编者试图引导学生感悟物理规律的简洁美、对称美,充分体现科学规律的人文价值。
(3)教材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后给出一个图表——引力与距离的图像,多了一种描述物理规律的方法——图表法。
这个图像的意义笔者认为不大,因为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比,图像自然是一条曲线,学生进入高中后对物理图像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
(4)教材以“发展空间”的形式介绍卡文迪许实验,对该实验有些削弱。
(5)月——地检验,放在了阅读材料里面,字数非常少,引导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验证。
编者的意图很明显,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容易受到忽略,得不到重视。
(6)教材设计3个练习题。
第1、2题与人教版旧教材的题相同,第3题涉及到引力的合力为0的问题。
练习题难度相对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三、三种教材科学方法教育的比较
三种教材的相同点:
(1)都建立了理想模型——质点和匀速圆周运动,应用了理想模型法。
理想模型法是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2)推导过程中都应用了对称性——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应当遵循相同的规律。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通过圆周运动的知识、牛顿第二定律容易得出,容易让学生信服。
但是,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仅仅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提出的猜想,它并不具有必然性。
这一点,虽然体现了自然万物的平权、平等,但缺乏严格的物理证明。
三种教材对此都没有做出说明,正因为如此,万有引力定律提出来后还需要经过广泛的验证才能得到公认。
(3)牛顿在推导了太阳——行星的引力,月——地检验后大胆地提出任何两个物体间都有引力,而且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这里显然采用了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它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但是这种推理方法的结论还需要实验的检验。
而三种教材都没有明确说明这一点,都是在后面教材——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中通过海王星的发现等来进一步证实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笔者认为,三种教材既没有明确归纳法,也没有指出归纳法的缺陷,更没有说明使用归纳法的注意事项。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起注意,适当的时机要告诉学生教材所蕴含的科学方法,并且将归纳法的知识巧妙地、有机地、明确地提出来。
(4)关于卡文迪许实验的思想方法。
卡文迪许实验不仅有重大的认识论意义,还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这一点三种教材都没有涉及。
第一,实验利用了放大的思想方法。
这是一种测量微小量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
第二,对称思想的应用。
对称思想是物理学的基本思想,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思想。
在这里可以给学生以适当的介绍。
综上分析,三种版本教材的编排各有优缺点,编者都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科学研究的过程、渗透科学规律的人文意义方面进行探索。
但是科学知识、规律中所蕴含的科学方法
比较隐蔽,需要任课教师进行显化、巧妙地进行渗透,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双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