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2.2《氧气》教学案(2)(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课题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5.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他们的合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氧气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动植物呼吸、火灾等现象,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和好奇心。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氧气的分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氧气的性质。
3.创设生活情境,如氧气急救、潜水和登山等,让学生思考氧气在这些场景中的应用。
3.阐述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医疗急救、潜水和登山等。
4.通过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讲解氧气参与的化学反应,如燃烧、氧化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题目:“氧气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氧气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氧气的性质和作用。
2.提问:“你们对氧气有什么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性质及其重要性。
3.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氧气的概念、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具有氧化性等。
2.讲解氧气的制备方法,如分解过氧化氢、氯酸钾等化合物制取氧气。
5.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讲解氧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氧气的性质和作用。同时,教师还布置了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家庭实验中观察氧气在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3.通过小组评价、同伴评价等方式,让学生互相反馈,共同进步。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和鼓励。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新人教版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的教案资料,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图表、视频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等知识,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 实验器材:本节课涉及实验操作,需要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如集气瓶、烧杯、导管、橡皮塞、火柴、蜡烛等。在实验前,要确保所有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受伤或器材损坏。
简短介绍氧气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氧气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氧气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氧气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氧气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氧气的特性和重要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掌握不够熟练,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安全教育。其次,在课堂讨论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氧气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入实际案例和应用场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实验操作的细节和注意事项不够清楚,容易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于氧气的用途和实际应用场景不够了解,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安全教育。同时,通过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氧气的用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在化学学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三化学:2.2《氧气》教学案(1)(人教版)

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三化学:2.2《氧气》教学案(1)(人教版)

《课题2 氧气》(第1课时)教学案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谢晓春审核:备课组【学习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通过氧气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的实例,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学习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学习过程】一.定向入境1.揭题示标2.情境激趣: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氧气、二氧化碳?二.自学建架知识模块——(一)氧气的物理性质Ⅰ.个人自学1.阅读:P34第1段2.建构:色、态、味: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性:3.即学即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氧气一定是一种无色的气体B、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C、高原反应,是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小D、氧气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Ⅱ.个人(小组)疑问知识模块——(二)氧气的化学性质Ⅰ.个人自学1.观察:演示实验[实验2-2]---[实验2-4]2.建构:二、氧气的化学性质:(边看演示实验边填)1、能使带火星木条3.即学即练⑴(10河北2)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能供给呼吸B.化学性质比较稳定C.具有可燃性D.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⑵(10株洲中考)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D.蜡烛燃烧的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Ⅱ.个人(小组)疑问三.精讲补架1、为什么木炭、硫、铁丝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2、为什么硫、磷、铁丝在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时,要预先在集气瓶中放一些水,能不能用沙子代替?4、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为什么铁丝要弯成螺旋状?为什么还要在末端系一根火柴梗?铁丝在实验中没有燃烧起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四.归纳完型(请你归纳本课主要知识,形成知识框架,利于知识巩固)五.达标巩固1、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中,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是()A.空气里含有氮气和氧气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氧气液化时变为淡蓝色D.氧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2、下列化学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A.把盛有硫的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硫立即燃烧B.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碳在氧气里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3、为鉴别分别盛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三瓶气体,应选用的最佳方法是:()A.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

【初三九年级上册化学】2.2氧气第二课时(教案1.人教版)

【初三九年级上册化学】2.2氧气第二课时(教案1.人教版)

【初三九年级上册化学】2.2氧气第二课时(教案1.人教版)课题2 氧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3、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2、学习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化学实验中获取信息。

3、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保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辨证规律的观点。

4、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欣赏实验现象美,逐步认识到氧气使世界充满了美。

教学重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提高兴趣、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拓展思维。

教具准备1.教师用:有关氧气的幻灯片、氧气(三瓶)、木条、硫、木炭、细铁丝、石灰水、水、细沙、燃烧匙、火柴等。

2.学生用:木条、木炭、火柴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氧气的性质。

第二课时:化学反应。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化学反应复习导课请大家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填写下表。

(幻灯片)分析课本实验2—1、2—3、2—4,填写下表空白。

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反应物、生成物种类的角度分析。

⑴都是两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⑵反应物中都有氧气;⑶燃烧反应都很剧烈,且反应都放热;⑷反应的条件都是点燃。

授新课通过实验和讨论,我们发现氧气与磷、硫、铁的反应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

(幻灯片)1.化合反应: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化合反应不是几种物质简单地掺和混合在一起,关键是发现化学变化,且反应物是多种,生成物只能是一种,凸出体现“多变一”的特征。

2.2氧气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

2.2氧气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

课题2氧气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情感价值观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难点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三、教学分析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活动1【导入】一、引入新课[视频]观看《新闻现场》高原反应的视频;[讲解]“高原反应”是人们短时间内进入了高原低压低氧的环境当中形成的一种生理性疾病;[提问]由此可以得知氧气有怎样的一种性质呢?[学生回答]具有供给呼吸的性质;[过渡]回答的好,那么氧气除了这一条重要的性质以外还有那些其他的化学性质呢?[整合点] 媒体导课,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常识与化学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

[软件]图形演示软件PowerPoint及媒体影音。

活动2【活动】二、实验演示,寻找规律,展示能力[讲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下面请一位同学演示镁的燃烧实验。

[学生演示] 某同学操作镁在空气中的燃烧,并回答出实验现象。

[引导] 那么物质燃烧的现象从哪几个方面去着手呢?[学生]火焰颜色。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2《氧气》教学设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2《氧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如燃烧、呼吸等)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存在和作用。
2.提问:“什么是氧气?它的化学式是什么?它有哪些性质和用途?”
二、自主学习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氧气的概念、性质、用途等。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掌握氧气的化学式、分子构成及基本化学反应。
三、课堂讲解
1.讲解氧气的性质、用途及制备方法。
5.提高环保意识:结合氧气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氧气的性质、化学式、分子构成及基本化学反应。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氧气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2.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技能。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燃烧的蜡烛、火焰喷射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氧气这一概念。
-提问:“大家观察到的这些燃烧现象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氧气有什么关系?”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师总结并指出:燃烧需要氧气,氧气是支持燃烧的重要物质。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果。
-使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展示氧气的性质、制取过程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与氧气相关的资料,提高信息素养。
5.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
2.结合实验,讲解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四、实验演示与操作
1.教师演示制取氧气的实验,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的教学设计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提问,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生活实例和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将一根木条点燃,然后将其放入一个密闭的容器中,木条很快熄灭。接着提问:“为什么木条在空气中可以燃烧,而在密闭容器中却熄灭呢?”这个问题将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中某种物质的作用。此时,我会揭示这种物质就是氧气,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氧气。
7.作业布置:布置与氧气相关的习题和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8.情感教育:通过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9.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原子、分子、元素等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和实验操作。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氧气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面层面,如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然而,对于氧气的制备、性质、检验等深入知识,学生掌握程度不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指导。
6.情感态度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对氧气的认识,以及氧气在环保、健康等方面的意义。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作业布置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量适中,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负担。
2.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3.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学案第一单

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学案第一单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案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陈友楼审核:备课组【学习目标】1.学会对蜡烛燃烧、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实验探究的操作方法;2. 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步学会实验报告的填写方法。

【学习重点】蜡烛燃烧、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实验探究的操作【学习过程】一.定向入境1.情境激趣:T(投影)——中、西方古代化学实验室2.揭题示标:T——学习目标二.自学建架——(一)知识模块——(一)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Ⅰ.个人自学1.P:蜡烛及其燃烧2.阅读:P12~P13相应内容3.建构:⑴蜡烛燃烧的产物分别是和 ,可用(填试剂)检验可用(填操作)检验。

⑵蜡烛燃烧过程中,熔化属于变化,因为;燃烧属于变化,因为。

4.即学即练Ⅱ.个人(小组)疑问三.精讲补架——(一)1.通过操作或现象推断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方法,注意两者要对应。

2.蜡烛燃烧产物的多样性及常见产物检验方法,说明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四.知识模块——(二)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Ⅰ.师生共建1.预备知识⑴师: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成分较多,只检验其中三种物质——二氧化碳、氧气和水含量的多少。

⑵生:阅读:P14“活动与探究”⑴⑵⑶部分2.气体收集——收集2瓶呼出气体、2瓶空气⑴师:如何把人体呼出的气体收集起来?⑵生:生活中可能用的方法⑶师生:用排水法收集2瓶呼出气体操作要点:3.二氧化碳含量多少的检验⑴操作⑵现象:空气中呼出气体中⑶结论4.氧气含量多少的检验⑴操作⑵现象:空气中呼出气体中⑶结论5.水蒸气含量多少的检验⑴操作⑵现象:空气中呼出气体中⑶结论6.综合结论: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各成分多少比较(填“>”,“<”或“=”)吸入空气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Ⅱ.即学即练(厦门中考)在“人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有水蒸气生成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Ⅲ.个人(小组)疑问五.精讲补架——(二)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2 氧气》(第2课时)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学会辨别化合反应。

2、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学会区分燃烧与缓慢氧化。

【学习重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定向入境
1.揭题示标
2.情境激趣:用拟人化的方式描述一下“氧气”这个人物。

二.自学建架
知识模块——(一)化合反应
Ⅰ.个人自学
1.讨论:P35“讨论题”,记录在书本的表格中。

2.建构:
三、化合反应:
3.即学即练
⑴烟雾弹:将装有白磷(P)的烟雾弹引爆后,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再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大量烟雾(主
要含有五氧化二磷)将目标隐蔽。

写出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反应。

⑵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
A.过氧化氢水 + 氧气 B.铁 + 水 + 氧气铁锈
C.铁 + 硫酸铜硫酸亚铁 + 铜 D.汞 + 氧气氧化汞
Ⅱ.个人(小组)疑问
知识模块——(二)氧化反应
Ⅰ.个人自学
1.讨论:P35“讨论题”中上述三个反应还有什么共同特征?
2.建构:
四、氧化反应:
3.即学即练
下列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的有( )
A .水 +
氧化钙 氢氧化钙 B .碳酸 水 + 二氧化碳
C .蜡烛 + 氧气 水 + 二氧化碳
D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Ⅱ.个人(小组)疑问
知识模块——(三)燃烧与缓慢氧化
Ⅰ.个人自学
1.阅读:P36
2.建构:
3.即学即练:
例举几个生活中“缓慢氧化”的例子: 、 、 、
等。

Ⅱ.个人(小组)疑问
三.精讲补架
1、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吗?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吗?请分别举例说明。

2、铁丝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以后会生成铁锈,其原因是铁丝与空气中的氧气等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比较一下这个反应和上述反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归纳完型(请你归纳本课主要知识,形成知识框架,利于知识巩固)
五.达标巩固
1、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动植物的呼吸
B、食物的腐烂
C、酒和醋的酿造
D、燃烧
2.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
A.水氢气+氧气 B.氨气 + 水 + 二氧化碳碳酸氢铵
C.锌 + 硫酸硫酸锌 + 氢气 D.镁 + 氧气氧化镁
3、下列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的有()
A.二氧化碳 + 水碳酸 B.碳酸钙氧化钙 + 二氧化碳
C.甲烷 + 氧气水 + 二氧化碳 D.碳 + 氧气二氧化碳
4、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 铝 + 氧气氧化铝
B 蜡烛 + 氧气二氧化碳 + 水
C 氨气 + 水氨水
D 氨气 + 氯化氢氯化铵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 凡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C.凡是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D.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6、二氧化硫(SO2)遇到臭氧(O3)微热,即被迅速氧化成三氧化硫(SO3),SO3跟水反应生成硫酸,这是除去废气中SO2的理想方法。

写出SO2与O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该反应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种类看是反应,从物质与氧结合的角度看是反应,其中氧气提供,具有性。

7、氧气的化学性质:具有性,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