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是科学调查和理性思维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它具有客观、系统、可操作和可衡量性,强调学习者对外界客观现象和思想理论的科学调查和推断。
它以自然科学实验法为基础,以经验的方式获取和阐明客观的法则,其核心理念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了解、改善解决问题。
人文主义教育观,也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实用主义知识,主要强调知识和技能应用,侧重于通过合理解释,通过论述和推理,把教材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接结起来。
他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创造性思维和"明白"。
人文主义教育还着眼于学生的情感和精神发展,强调教师为学生构建信任和宽容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洞悉全局,建立合理的生活观念和品行规范。
两种不同的教育观,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我国的教育发展至今,它们在不同教育领域表现出色,但同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使得两种教育观发生内在的融合。
当今,我们不仅要兼顾两者的特点、优点,而且要更加注重各自的问题所在,尽可能的提高两种教育观,使之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应答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努力。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林杰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是有别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对概念。
它们是两种价值理念的绝对对立。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中西方古代的科学教育都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使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得以产生,并从人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也完成了向现代人文(学科)教育的转型。
但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却为科学主义思潮的孕育提供了温床。
科学主义视科学为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视科学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唯一典范,视科学为一切人生问题的解决之径。
“科学主义教育”贯彻了这种哲学主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无限夸大了科学的工具理性价值,把科学作为信仰的基本立场,将其提升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
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回应,新人文主义也应运而生。
新人文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令新人文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是,科学主义的扩张已侵蚀到人文价值领域,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在教育结构、内容方面独尊自然科学教育,排斥人文学科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
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与近代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新人文主义者自然不能容忍科学主义对人类主体价值的漠视,于是试图纠偏,重新强调人性中情感、直觉的一面。
然而,他们矫枉过正,自诩包容了“人”的全部,视科学为道德堕落的渊薮。
至此,近代人文主义由最初科学主义的启蒙者变为科学主义的掘墓人。
为了将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区别于古典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主义,我们不妨统称之为“人本主义”,并将近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
一、早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及科学主义思潮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
而从科学发展史的观点来看,文艺复兴(14-17世纪上半期)是不可缺失的环节。
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发展趋势及
其启示
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两种主要形态,两者
发展趋势呈现出反抗,补充且渐进的特点。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科学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在增加,而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也在增加。
科学主义教育是基于科学思维方法的知识教育,注重现实问题的
研究和解决,使学生具有实践分析问题、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能力,以承担复杂任务、解决非经典问题而主要实施。
因此,科学主义教育
包括问题解决,数学,实验技术,信息技术,逻辑思维等。
科学主义
教育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普及普及,作为社会的决
策制定者越来越偏重科学技术的运用。
相对应的,人文主义教育是基于人文思维,把人中心化的课程形式,通过理解文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修养,追求完整自我发展、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因此,人文主义教育包括文学,历史,哲
学,艺术等。
在当今的社会,不仅对数理化的学科要求更严格,而且对艺术和人文学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两种教育发展趋势的变化表明,教育在重视科学的同时,也很重视人文,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统一,融合发展。
这使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的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磨练意志,提升道德素养,培育无私之心和博爱之情,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体现。
同时,通过深入探究让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补充,达到协调发展的平衡,为现代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浅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浅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摘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两方面,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制约下,人们受认识能力和偏见的影响,往往重视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本文就科学教育及人文教育的分离和演进,,二者分离的根源和后果,以及如何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和统一的问题做了初步探索。
ABSRACT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indispensable spects of educ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historical conditions,Influenced by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prejudices,people often focus on one aspect and neglect another aspect. This paper made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for separation and evolu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wo separation and how to realize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integration and the unification issue.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全面发展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及其演进在经历了蒙昧和落后的远古时代之后,人们逐渐积累了一系列的人文和科学知识。
人们利用这些知识一步步摆脱了消极被动的受大自然支配的状态。
从此,人们才真正走向了文明和进步。
当时科学和人文的知识都很少,而且二者的教育是合一的,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加之人类知识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就逐渐偏向了某个方面。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1.引言在教育领域,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它们分别注重科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综合评估这两种教学论,并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2.科学主义教学论科学主义教学论强调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教学的客观性和理性化。
在科学主义教学论中,教学过程被看作是一种科学实验,教师和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实验和观察。
这种教学论强调了量化评价和客观标准,追求教学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
然而,科学主义教学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过分强调了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标准化的评价体系。
过度追求科学性和系统性可能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僵化,剥夺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科学主义教学论需要在注重科学方法的更多地关注教学的人文关怀和个体差异。
3.人本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在人本主义教学论中,教师被视为学生的引路人和伙伴,注重了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这种教学论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和个性化,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思辨能力。
然而,人本主义教学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过分注重个体差异和情感关怀有可能导致教学过程的主观化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标准。
过于强调个性化教学可能会忽视教学的普遍性和标准化,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
人本主义教学论需要在关注个体差异的更多地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4.综合评价与展望从综合角度看,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偏向于其中一种教学论,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灵活地运用两种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更加全面、深入和灵活。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是教学理念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分别强调了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的整体性,秉持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的精神,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和丰富的教育体验。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谁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感谢主席!对方辩友,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哪一个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所谓科学主义,是指认为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其高于一切其他类的对生活的诠释的一种哲学观念;而人文主义则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与人性的解放和自我价值体现,以“以人为本”为精神内核的,注重强调人的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的一种哲学思潮和世界观。
由于人文主义强调理性思维,因而这里的“以人为本”并不是主观主义,而是在遵从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注重人性关怀和人类需求的满足。
而判断哪一个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标准则在于,二者哪一个更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所需的各个要素的进步。
我方坚持认为,人文主义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理由如下:其一,人文主义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力发展包括三个要素:生产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其中,生产者是生产力三要素的核心,生产者利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才能产生生产力。
人文主义注重对于个人能力的培养与发挥,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同时与科学主义生硬冰冷的理论和数字相比,人文主义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思想也更能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更有助于生产者能力的施展,使他们得以更好地利用劳动工具,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而与之相比较,科学主义的作用则是作用于劳动工具,我们承认科学主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出更加高级和先进的劳动工具,但是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工具只是作为生产者的辅助。
对方辩友提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显然没有真正正确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邓小平文集》中对这句话的诠释是:科学技术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生产力,一旦科学技术被劳动者运用于物质生产,那么科学技术将发挥出巨大作用,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可见,劳动者才是生产力的核心,人文主义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发展,也就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更有利于社会发展;其二,人文主义更有利于人生活的提高。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孙海波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有鉴于此,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
我们认为,通过对当代教育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深刻的剖析,澄清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由来及其教育主张“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是19世纪末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大发展、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提倡而出现的。
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技术在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的成功不仅带来了人们对科学的普遍信任和尊重,而且带来了人们思想上对教育的重新认识。
这样,科学教育就自然地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得到了大力提倡和迅速发展。
随之,在不断向社会输送大量科技人才的同时,科学教育中渐渐出现了一种重理轻文的“科学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的出现除了有其社会原因外,出现于19世纪的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也为“科学主义”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实证主义的奠基人孔德就认为,人类精神从神学经过哲学终于发展到了实证的阶段,即科学的阶段,只有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才能使政治、社会科学和哲学得到改造而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实证主义还有一个著名的“可证实性原则”:当且仅当一个陈述或是逻辑分析或是经验可以证实时,才是有意义的。
这样,经验自然科学的命题是可证实的,因而是有意义的;而其他不可证实的、无所谓真假的陈述应当作为“形而上学”或伪科学而被清除。
[1](P326)“科学主义”的基本内涵是:科学是探索真理的唯一模式和途径,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科学主义”还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观察和一些量化的测量手段而得到的。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科学主义教学论主张将科学的逻辑和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知识,以及通过科学研究来改进教育实践。
人本主义教学论是另一种教育理论,强调个体的尊重、情感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教学论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交能力,强调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情感需求,重视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不同于科学主义教学论注重科学方法和研究,人本主义教学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情感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科学主义教学方法可能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测试,追求效率和标准化;而人本主义教学方法可能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强调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联系。
在教学实践中,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互补的。
科学主义教学论提供了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估工具,帮助教师更有效地传递知识;而人本主义教学论则强调教育的人性化,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情感需求。
综合运用两种教学理论,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值》 一文, 其答案是 自然科学。在他看来 , 知识的价
值就 是给 人所带 来 的作 用 的大 小 , 给人 带 来 幸 福 的 程度 , 为人 完美 生 活 做 准备 的效 果 。斯 宾 塞 还 建 立
了 以科 学 知识 为核 心 的教育 内容 体 系 , 该 内容 体 系
包括 : 涉及 直接保 全 自己知识 的生理 学 和解 剖学 ; 涉
了宗 教 神学 对科 学 的禁 锢 , 才 得 以萌 芽 、 发展 , 也 即
科 学主 义教 育 的产生 正是 得益 于特 定历 史环 境下 人
文主 义教育 为之 孕育 的土壤 。科学 取 向探索 事物 规 律, 求真 , 人 文 取 向把 握 方 向 , 求 善 。在 新 的历 史 条
件下 , 在教 育改 革进 入更 深层 次 的背景 下 , 研 究科 学 主义教 育 与人文 主 义教育 的发展趋 势及 其对 当代 教 育 改革 的启示 具有 特别 的意 义 。
科 学 主 义 教 育 与 人 文 主 义 教 育 发 展 趋 势 及 其 启 示
郭连 锋
( 郑州大学 教育系 ,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1 )
受 一受 — 炱 一 一 免 、 受 一 女 一 受 — 受 一鱼 一 一 寞 一受 一 受 一 受 — 吏 一女 一 奥 — 、.
一 一垒 一寞 一 一 一 一 一 叁 一套 一套 一 ,
蔓 一受 一 一 I ^ — 一套 一蔓 一炱 一 ~ 、 一 一 - 夤 一- 嗅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炱,
在 传统 观念 里 , 科 学 主义 教 育 和 人 文 主 义教 育 两 种教 育思潮 在 各 自漫 长 的发 展 历 程 中 , 冲 突 远 远 多 于二 者 的结合 。 比如 , 美 国 学 者布 鲁 巴克 认 为 这
及 间接保 全 自己知 识 的语 言 、 文学 、 算学、 逻 辑学 、 几 何学 、 力学、 物 理学 、 化学 、 天 文学 、 地质 学 、 生 物 学和
都在 这个 开创 阶段 做 了大量 的基 础性 工作 。科 学 时 代在 思 想 上 带 来 的 变 化 主 要 表 现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_ 2 j ( 第一 , 增 强 了知 识 的 实 用价 值 , 构 建 了新
种 冲突 持续 了整 个 十八 、 十九世 纪 , 甚至 到 了二十世 纪 还在 持 续 … 。其 实 , 人 类 所 创 造 的 每 一 种 文
化 也是 在 与其他 文 化及所 处 的社会 环境 交流 互动 中
演 化发 展 的 。科 学 主义教 育正 是 因为人 文 主义解 除
的传播 和推 广 。英 国哲 学 家 培根 被称 为 “ 科 学教 育
的知识 体 系 。第 二 , 破 除 了对 旧有 知识 和古 代 权 威 的盲 从 , 自然科 学 知识 获得 空前增 长 。第 三 , 用 机械 论 的科 学性世 界 观替 代 了宇 宙 的 神秘 性 , 使 科 学 的 自主性 和思想 的 自由精 神得 以确 立 。这些 变化 促进 了教 育 内容 和教 育 研 究 方法 的科 学 性 。 当时 , 一 些 具有 远 见卓识 的科 学 家 、 思想 家积 极 倡 导 科 学 知识
一 寞 一 受 — 虫 — 兔 一奠 一奠 一 — 受 — 寞 一 奠 一 女
摘
要: 科学主义教育的产 生得益 于特定 历史环境 下人 文主义教 育为之 孕育 的土壤。科 学主 义教 育和人 文主 义 教育的发展 趋势 已经超越冲 突走 向融合 , 伴随着这种转 变, 当今 的教 育必须在教 育 目标 、 教 育 内容 以及教
科学 主义教 育 与人 文主 义教 育的产 生
要 内容 。但 二人 并没 有建 立起 真正 的 比较 成 熟 的科 学主义 教育 内容 体 系 。这 项任 务是 由斯 宾塞 等人 完 成 的。英 国教育 家斯 宾 塞 发 表 了《 什 么知 识 最 有 价
一 伴 随 着文 艺 复 兴 和宗 教 改革 的兴 起 , 宗教 神学对 科 学探 索 的限制有 所松 动 , 随着 1 6 6 0年前 后 机 械论 宇 宙 观 的 出现 , 1 7世 纪 的 欧洲 迎来 了科 学 时 代 。天 文 学 家 开普 勒 、 科 学 家伽 利略 、 思想 家 培根 和 哲 学家 笛 卡 尔 以及科 学 家 牛顿
之父” , 他 提 出 了“ 知识 就是 力 量 ” 口号 , 强 调 注 重科 学 知识 的实用 性 , 首 次 总结 出科 学 实 验 的 经验 一归 纳法 , 并 构 建 了 由历 史 ( 包 括 自然 史 ) 、 诗学 、 哲 学 ( 包括 自然哲 学 ) 三部 分组 成 的新 的科 学 知 识体 系 。 在 培根 教育 思想 的 深 刻影 响下 , 夸 美 纽 斯 提 出了泛 智 主 义教育 思想 , 主张 课 程应 以 自然 科 学 知 识 为 主
第3 O卷第 2期
2 0 1 4年 4月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Vo 1 . 3 O No . 2 AD r . 2 01 4
o u ma l o f No r t h C h i n a Un i v e  ̄i t v o f Wa t e r Re s o u r c e s a n d E l e c t r i c Po we r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育过程上进行改革 , 以 形成 新 的教 育 观 。
关键词 : 科学主义教育 ; 人 文主义教 育 ; 融合 ; 教 育改革
中图 分 类 号 : G 4 0
一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 - - - 4 4 4 4 I 2 0 1 4 ) 0 2 —0 1 o 4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