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历史_专题复习_备考笔记_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开辟新航路“三合一”备课笔记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开辟新航路“三合一”备课笔记 新人教版必修2

第5课开辟新航路15世纪以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

通过丝绸之路,欧洲人认识了瓷器、丝绸等中国商品,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秘的国度中国。

但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来往非常少。

从这张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可以发现,当时的欧洲人认为世界就是欧洲、北非以及亚洲的一些地方,一片广阔陆地的尽头是万丈深渊。

15世纪末到16世纪,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一些勇敢的欧洲航海家克服种种困难,追波踏浪,开辟了由欧洲前往亚洲、美洲等地的航路,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东方的诱惑原因: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危机;客观条件-主观条件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

自《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人们对书中关于中国等东方国家遍地黄金的描述深信不疑,很多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长期以来,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把东方的商品,如丝绸、茶叶和香料等,辗转运销西欧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令其他西欧国家的商人垂涎不已。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

于是,很多西欧人都渴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那时西欧局势动荡,各国争斗激烈。

葡萄牙和西班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同时,教会也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

而这一时期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更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地理知识的积累。

◎新航路的开辟历史纵横15世纪时,欧洲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能造多桅帆船。

这种船大大提高了航行速度,水手们能够在各种风向中操纵自如,非常适于远洋航行。

欧洲人的海船上还普遍装上中国人发明的罗盘,可以确保在茫茫大海上航行不会迷失方向;同时,船上还装上了火炮,以对付航行中可能遇到的海盗袭击。

15世纪中叶,有“航海家”之称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组织人对西非等地沿海探航,推动了葡萄牙海外探航的发展。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复和掌握相关内容。

第一章秦汉帝国
- 法家思想:以法律为中心,重视法治,代表人物为李斯。

- 战国时期的变局:列举了战国七雄,并简要介绍了秦国崛起的背景和过程。

- 一统天下的始末:分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和影响,以及秦朝的衰落原因。

第二章希腊罗马的文明
- 古希腊城邦:讲解了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和各类政治制度。

- 古希腊的哲学与科学:介绍了古希腊哲学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以及古希腊的科学成就。

- 古罗马帝国:概述了古罗马帝国的建立、扩张和衰落的历史过程。

- 古罗马法的影响:介绍了古罗马法的特点和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影响。

第三章民族大迁徙与北欧海盗
- 民族大迁徙的背景:分析了民族大迁徙的原因,包括汉族与契丹族之间的关系。

- 北欧海盗的活动:介绍了北欧海盗对欧洲的影响,包括维京人的扩张和海上掠夺活动。

- 西方封建社会的形成:讲解了西方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特点,包括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级。

- 典型封建国家的比较:对比了英法德等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制度。

第四章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的创立:讲解了的创立和基本教义,以及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

-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介绍了阿拉伯帝国从麦加开始的扩张和征服,以及对所征服地区的统治和文化影响。

- 阿拉伯文化的传播:概述了阿拉伯文化在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的繁荣和传播。

以上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详细内容请参阅教材。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笔记、提纲(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笔记、提纲(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笔记、提纲(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考纲要求】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4、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5、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将世界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西欧国家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前提。

3、两次工业革命后,亚、非、拉美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终于形成。

4、单元线索: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渐解体。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曲折发展。

◇【知识整合】一、新航路的开辟1、开辟瓣航路的背景:(1)、必要性(原因):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欧洲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动机)。

③、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一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条件):①、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

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暴风角)。

②、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直达印度。

③、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影响(1)、对世界:①、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对欧洲:①、欧洲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记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⑴我国古代始终很重视农业浇灌,闻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建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浇灌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全部制,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持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意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持续的重要缘由。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

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古代农业文明1、农耕经济黄河流域粟长江流域水稻2、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3、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Ps: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ps:北魏到唐均田制(国家授予无主荒地)▲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四、赋税制度★五、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郑国渠③西门豹在河北修西门豹渠2、秦:灵渠(湘江——珠江)3、两汉:①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②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水利工程,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灌溉工具①春秋战国:戽斗翻车②隋唐五代:北:立井水车南:高转筒车③宋:水转翻车④明清:风力水车▲人力→水力→风力六、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③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笔记(三)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笔记(三)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笔记(三)2015-08-05 高中历史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措施(1)实行余粮收集制(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3)取消自由贸易(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评价(1)余粮收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2)但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很多政策超出战时需要)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内容(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3)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4)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5)废除实物分配制4、特点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5、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922年底,“苏联”成立。

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评价(1)积极: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全册复习要点(精)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全册复习要点(精)

历史必修2复习资料学习方法与习惯提示: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多看多读多背。

当你感觉很无聊的时候,不妨靠看复习资料来打发时间,可以让你度过时间,也能学到知识。

祝愿你能成功!!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详见第一课及第四课第一节内容)(1)主要耕作方式的变化: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耜耕)。

封建社会:铁犁牛耕。

(注意耕作工具的变化)(2)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氏族土地所有(生产力低下的原因)②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表现为“井田制”。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形成过程:注意鲁“初税亩”和秦商鞅变法)特点:土地私有,准许买卖。

影响:造成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激化矛盾→危机统治。

政策:限制兼并:北魏至隋唐采用均田制;明清按田亩和人口纳税。

•(3)基本特点:自成体系的发达农业;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基本史实:①冶金:青铜铸造以商周为辉煌(注意著名的青铜器)。

冶铁从西周晚期开始→战国→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及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利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②制瓷业:商:原始瓷器。

东汉的青瓷。

北朝的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系统。

宋瓷五大名窑。

明清:瓷都景德镇,有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③丝织业:商有织机、斜纹提花织物;汉有素纱单衣;宋有丝织品的写实风格;明清丝织中心:苏州和杭州,有花楼机,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特征:①素称发达、历史悠久的官营手工业②艰难经营但后来居上的民间手工业③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享誉世界。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概貌:先秦时期:商朝时出现商人并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时扩大并打破官营,有了民营。

高考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考点清单分享

高考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考点清单分享

高考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考点清单分享高考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考点清单分享历史是一门看似古老却承载着现在和未来的学科。

高考历史必修二是我国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掌握好其中的知识点和考点,对于考试成绩的提升和大学录取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下面是我总结出的高考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考点清单,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演变1.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内容,并能够对各朝代的生产方式变化进行比较。

2. 理解农民起义的原因和情况,理解中国历史上几个有代表性的农民起义。

3. 了解封建土地制度和官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

考试重点:在考试中,历史考题最主要的考点就是古代社会生产方式演变。

因此多留意相关历史课本和书籍,同时多看历史影视剧,培养出自己的直觉。

二、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经济落后对比1. 掌握汉唐时期的经济繁荣程度,能够叙述原因和依据。

2. 了解明清时期的商业文化和经济繁荣,同时能够分析为何会有落后产生。

3. 了解中国古代银行制度和纸钞的崛起。

考试重点:高考历史必修二考试中,经济方面的问题和历史落后的原因都是重要考点。

因此需要加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和分析,以便在考试中更好地解答问题。

三、中国古代外交政策及其发展1. 了解中国古代对外开放和和平共处的历史性实践,掌握相关政策和措施。

2. 理解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掌握它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3. 分析中国古代外交政策对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考试重点:中国古代外交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此考生需要重点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点,从而在考试中更好地解答相关问题。

四、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1.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特点,能够分析为何会有文化衰落的产生。

3.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能够叙述相关的发展历程和成果。

考试重点:在考试中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是较为重要的考点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整理】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笔记(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试大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事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以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知识整合】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铁农具和牛耕及其发展。

春秋初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

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普及。

从此,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不断进步)●耕作技术:精耕细作;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中国犁耕技术成熟。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及原因: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国发展的需要;②、许多私田出现;③、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A、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B、多种所有制形式(分三种形式)。

(1)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2)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3)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C、土地兼并的危害:①、税收减少;②、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D、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形成:春秋战国。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评价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①、比较稳定;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阴碍近代社会发展;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③、容易引发生态矛盾。

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E、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1)经济思想:以农为本;(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3)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夏商周三朝: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主要手工业部门及成就①、冶金业A、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铜器: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先进;B、冶铁技术:春秋出现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

②、制瓷业地位: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③、纺织业(中华文明的象征)丝织业: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丝国”;丝绸之路;棉纺业:明代: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官营手工业: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资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历程1、商业的兴起商朝时期:“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特点: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帛、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表现: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隋唐时期: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2、商业的繁荣宋朝:彻底打破高、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①、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明清: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一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古代商业发展特点:①、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②、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③、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④、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1、明朝产生:①、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出现部门: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③、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⑤、目的: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2、清朝发展: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区增多。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②、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4、阻碍因素: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进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具体表现在:①、国家政策(重农抑商、禁海与闭关政策);②、国内市场狭小;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重农抑商”政策1、产生: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2、原因:①、“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②、巩固封建统治。

3、推行的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4、主要内容把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倍加重视和保护;对商业活动是进行抑制。

5、重农抑商政策的特点:①贬低商人地位;②限制经营范围;③重税;④禁止对外贸易。

6、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①、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初期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②、消极作用: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且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海禁”与“闭关锁国”1、原因:①、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②、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③、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

2、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3、危害: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考纲要求】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4、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5、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将世界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西欧国家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前提。

3、两次工业革命后,亚、非、拉美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终于形成。

4、单元线索: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渐解体;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曲折发展。

◇【知识整合】一、新航路的开辟1、开辟瓣航路的背景:(1)、必要性(原因):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欧洲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动机);③、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一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条件):①、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暴风角);②、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直达印度;③、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影响(1)、对世界:①、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对欧洲:①、欧洲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最主要影响)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1、荷兰殖民扩张①、主要方式:进行海外贸。

17世纪时,荷兰达到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殖民帝国和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②、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

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拥有最大的储存仓库和金融设施,成国际金融中心③、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2、英国的殖民扩张(1)、过程:①、英国早期一方面进行正常的对外贸易,一方面从事海上掠夺,并得到政府的支持,被称为“海盗国家”②、17世纪英国势力渐增,进行一系列商业战争,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殖民国家。

③、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成为最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2)、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①、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②、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③、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④、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