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虫纲(Trematoda)是扁形动物门的一纲

合集下载

属扁形动物门吸虫纲

属扁形动物门吸虫纲

虫体前段
(二) 虫卵形态特征:
1. 形状 2. 大小 3. 颜色 4. 卵壳 5.内容物 前窄后圆钝 29 μm ×17 μm 最小蠕虫卵 淡黄色 较厚 卵盖 肩峰 小疣 毛蚴
二. 生活史
(一) 发育过程:
( 粪便 虫 入水 毛 成肝 虫胆 卵 淡水螺 蚴 管 ) 胞 蚴 雷 蚴 尾
出螺入水 淡水鱼虾
肝 吸 虫 成 虫 病 理 切 片
肝硬化腹水
肝吸虫病人
四. 实验诊断
病原检查:
1.检查阶段:虫卵
2.取材: 粪便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 3.方法: (1)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检出率低 (2)集卵法 如水洗离心沉淀法
醛醚离心沉淀法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离心沉淀检查
因虫卵小,多用集卵法
免疫学诊断
注: 红色区域尚未见报道
(2)集卵法 氢氧化钠消化法
查童虫 皮下结节活组织检查
免疫学诊断
五. 流行及防治
关键因素: 防治关键:
当地人群有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 淡水蟹、喇蛄的习惯 勿生食淡水蟹、喇蛄 生、熟食菜板要分开

囊人食入 童 虫 蚴
终宿主
成 虫
第一中间宿主 (无性增殖)
第二中间
宿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性生殖)
(二)生活史要点
1.宿主关系: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豆螺 沼螺 涵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终宿主:人 保虫宿主:食肉动物如猫犬等,食草动物如兔等
2.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食入含囊蚴的鱼肉而感染 3.寄生部位(成虫):小肝胆管内 成虫寿命:一般20~30年
五. 流行及防治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及保虫宿主
中间宿主:1st 关键因素:

吸虫概论与肺吸虫常用资料

吸虫概论与肺吸虫常用资料

5)亚临床型:无症状,但多项免疫检查阳
性。
卵模向前连子宫,开口于腹吸盘附近的生殖腔,在以生殖孔开口于体外,另有劳氏管,起于输卵管,开口于背侧体壁。
金黄色,椭圆形,大小为80~118×48~60微米,前段最宽处有卵盖,卵壳厚薄不均匀内含一个卵细胞和十余个卵黄细胞。
吸虫发育过程中,具有世代交替现象, 即有无性生殖阶段,又有有性生殖阶段。
盖,卵壳厚薄不均匀内含一个卵细胞和十余个卵黄细胞。
2.生活史(LIFE CYCLE)
在外界发育
虫卵 毛蚴 胞蚴
雷蚴(母/子) 尾蚴
囊蚴
(粪/痰) (水)
(第一中宿主) 川卷螺
(水) (第二中宿主) 溪蟹/蛄
在人体内发育
囊蚴 (蟹/ 蛄)
童虫 (小肠)
成虫 (肺)
童虫/成虫 (皮下/肌肉/肝)
生活史要点 :
感染阶段 — 囊蚴人因食入生的或半生溪蟹、蝲蛄。
3. 消化系统不完整,缺乏肛门。 消化系统不完整,缺乏肛门。
消化道开口于口吸盘,肠在腹吸盘前分叉成二肠支,沿虫体二侧向后末端均为盲管。
虫卵 毛蚴 胞蚴 雷蚴(母/子) 尾蚴
4. 除血吸虫外,其他吸虫均为雌雄同体。 吸虫生活史复杂,常需1-2个中间宿主,幼虫营无性生殖。
吸虫概论与肺吸虫
一、吸 虫 (TREMATODA)
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成 虫多为雌雄同体,缺循环系统,有消 化道。生活史发育复杂。成虫多寄生 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体内。为人兽共 患。
(一)形态结构
成虫两侧对称,体扁呈叶状或圆柱状 ,有口、腹吸盘,无体腔,体壁与器官 之间充满实质,生殖器官发达。 1.体壁 由上皮层、肌肉层。组肌肉层有 外环肌和内纵肌组成。
斯氏狸殖吸虫

还志高吸虫的体内结构

还志高吸虫的体内结构

还志高吸虫的体内结构吸虫(trematode)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ClassTrematoda)。

寄生人体的吸虫属于复殖目(OrderDigenea),称为复殖吸虫(digenetictrematode)。

复殖吸虫虽然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活史复杂,但基本的结构和发育过程略同。

形态与功能大多数的复殖吸虫的成虫外观呈叶状或长舌状,两侧对称,背腹扁平,通常具口吸盘(oralsucker)与腹吸盘(acetabulum),内部结构如下:体壁组织吸虫成虫体表有凹窝、凸起、皱褶、体棘、感觉乳突等,其形态、数量、分布等随虫种与虫体部位而异。

体壁由体被(tegument)与肌肉层组成。

中间为实质组织(parenchymaltissue)和埋在实质组织中的消化、生殖、排泄、神经系统等,缺体腔。

体被为具有代谢活力的合胞体(syncytium),从外到内由外质膜(externalplasmamembrane)、基质(matrix)与基质膜(basalplasmamembrane)组成。

基质膜之下为基层(basementlayer)。

肌肉层由外环肌(circularmuscle)与内纵肌(longitudinalmuscle)组成。

体棘位于基质膜之上。

感觉器位于基质中,有纤毛伸出体表,另一端有神经突(nerveprocess)与神经系统相通。

此外还有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核糖体(ribosome)、吞噬体(phagosome)、线粒体(mitochondrion)、高尔基复合体(golgicomplex)和各种分泌小体(secretorybody)等(图142)。

体被具有保护虫体、吸收营养物质、感觉等生理功能。

在结构上,体壁可随虫种、环境条件、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差别,也可出现更新。

结构的差别与更新通常也有生理功能上的意义。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由口、前咽(prepharynx)、咽(pharynx)、食管(esophagus)和肠管(intestine)组成。

东方簇盾吸虫和中华杯盾吸虫的比较研究论文

东方簇盾吸虫和中华杯盾吸虫的比较研究论文

东方簇盾吸虫和中华杯盾吸虫的比较研究【摘要】盾牌类吸虫被认为是吸虫纲最古老的族类,东方簇盾吸虫和中华杯盾吸虫是盾盘亚纲里很常见的两种吸虫,本文通过对两种吸虫的比较,考察吸虫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宿主变异,为深入研究这类吸虫进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东方簇盾吸虫;中华杯盾吸虫【中图分类号】s9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012-01吸虫纲(trematoda)是扁形动物门的一纲。

按照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亚纲:单殖亚纲(monogenea)、盾腹亚纲(aspidogastrea)和复殖亚纲(digenea)。

其中盾腹亚纲是寄生在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或其他器官内,营寄生生活,少数种类寄生在软体动物体内。

据张浩博士(2006年)报道我国已记录了8种盾盘亚纲吸虫:贝居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conchicola baer, 1827);东方簇盾吸虫(lophotaspis orientalis faust et tang,1936);印度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indica dayal,1943)、饭岛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ijimai kawamura,1913)、中华杯盾吸虫(cotylaspis sinensis faust et tang,1936)、黑龙江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amurensis achmerov,1956)、似螺腹盾吸虫(a.limacoides)以及新种重庆腹盾吸虫(a.chongqin-gensissp.nov)[1]。

盾腹吸虫在进化上最接近于复殖吸虫的根。

因此,这类吸虫在研究吸虫纲的分类及寄生蠕虫的演化具有独特的位置和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东方簇盾吸虫和中华杯盾吸虫的比较研究,从而为研究其他盾盘吸虫作好准备。

1危害性关于盾腹吸虫的致病,有研究表明感染了盾腹吸虫的鳖,葡伏于食台或漫游于水面沉不下去,全身浮肿,腹部近似于白底板。

第二章 吸虫纲

第二章  吸虫纲

一、形态
1.成虫
• 呈椭圆形,虫体肥厚,背侧略隆起,腹面扁
平,似半粒黄豆。
• 大小:(7.5~12)mm×(4~6)mm×(3.5~5.0)mm。 • 口、腹吸盘大小略同,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
腹吸盘位于体中横线之前。
• 消化系统包括口、咽、食管及两支弯曲的肠支。
• 卵巢一个,分5~6叶,与子宫并列于腹吸盘
• 概论 • 一、形态
• 二、生活史
• 三、致病
• 四、实验诊断
• 五、流行与防治
概论
•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又称肺吸虫,成虫寄生
于人及猫、犬科动物的肺脏,引起
肺吸虫病(paragonimiasis)。以在 肺部形成囊肿为主要病变,主要症 状有烂桃样(铁锈色)血痰和咯血。
• 2.防治措施 • 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猪粪便通过各种途径污染水体;
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勿生食水生植物,如菱角、茭
白等。勿饮生水、勿用被囊蚴污染的青饲料喂猪;在流 行区开展人和猪的姜片虫病普查普治工作,消灭扁卷螺。
• 3.治疗药物
• 吡喹酮是首选药物,中药槟榔也有较好的疗效。
第三节 卫氏并殖吸虫
水鱼、虾。
• 感染阶段:囊蚴。 •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人和猫、犬等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
二、生活史
三、致病
• 轻者无明显症状,或出现疲乏、上腹不适、消化不 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头晕等
• 严重感染者常见的体征有肝肿大,胆管炎、胆囊炎、
胆结石、肝胆管梗阻等 • 成虫偶尔寄生于胰腺管内,引起胰管炎和胰腺炎。 • 儿童严重感染可导致侏儒症。 • 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
传播媒介:水生植物,如茭白、菱角和荸荠等;

人体寄生虫学-副本吸虫概论、肝吸虫

人体寄生虫学-副本吸虫概论、肝吸虫
• 2002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广西肝吸虫人群感染率为 9.76%(横县 高达28.78%), 居全国第二位。
广西肝吸虫病流行情况
高流行区 中流行区 低流行区 未知
广西60个县(市、区)有肝吸虫病流行或病例报告。
影响因素
• 1、饮食习惯:广西南宁周边人群喜欢吃鱼 生,横县80%的人吃过鱼生,男性接近 100%,男女老少都喜欢吃。
华支睾吸虫感染 的 晚期病人
肝、脾肿大;门脉高压、 腹水。
实验诊断 一、 病原检查 1. 直接涂片法 2. 集卵法:如水洗离心沉淀法等 3.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 二、免疫诊断:IDT 、 IHA 、 ELISA等

华支睾吸虫病分布
流行
• 国内流行非常广泛,全国已遍及27个省 (市、自治区)、其中:广东、广西、 流行最为严重,感染人数最多,估计全 国感染人数达1200~1500万。
吸虫 (Trematoda)概 论
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
成虫形态特征
1. 外形:背腹扁平,两侧对称,叶状 2. 吸盘:口、腹吸盘 3. 消化系统:消化道不完全。口、咽、食管、肠 4. 无体腔:体壁和器官之间充满实质组织
5. 体壁
体被:保护虫体,吸收营养物质、感觉等 肌肉层: 外环肌与内纵肌
防治 一、 加强卫生宣传,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二、 注重粪管 三、 治疗病人:首选吡喹酮
成虫为有性生殖 4. 感染阶段多为囊蚴,经口感染 5. 多数种有保虫宿主
华支睾吸虫感染 的 晚期病人
肝、脾肿大;门脉高压、 腹水。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 (一)成虫: 1、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窄,后端钝圆,葵瓜 子仁大小,10~25mm,3~5mm 2、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后者位于体前1/5处 3、肠管沿虫体两侧直达后方,中途无明显曲折。 4 、睾丸2个,分支状,前后排列于体后1/3 5、受精囊椭圆形,在睾丸与卵巢之间 6、卵黄腺在虫体两侧, 自腹吸盘水平至受精囊水平

医学微生物学PPT:吸虫概论 肝吸虫

医学微生物学PPT:吸虫概论 肝吸虫

储精囊
子宫 卵模
卵巢 输出管
睾丸 排泄孔
咽 肠 生殖孔
卵黄腺
卵黄腺管 受精囊
排泄囊
一、形态
虫卵
29×17μm 芝麻粒形,黄褐色 卵壳较厚,前端有卵盖, 后端有一小疣状突起 内含一毛蚴 人体寄生虫卵中最小者
粪便中的虫卵
一、形态
吸盘
囊壁
囊蚴
138×115 μm
幼虫
排泄囊
椭圆形
透明无色
两层囊壁
内含一幼虫,可见口、腹吸盘、部分肠管和一大的黑色排泄囊
二、生活史
在人体内的发育
成 虫 随粪便排出
肝胆管
1月 血管 腹腔 胆总管
后尾蚴
十二指肠
在水中的发育
卵 入水
淡水螺吞食
毛蚴
胞蚴 雷蚴
沼螺 豆螺 涵螺
100天
经口食入
尾蚴
入水
15~25℃ 1~2月
囊蚴
淡水鱼虾
二、生活史
• 人体内的发育
感染(Infection):
阶段:囊蚴 途径:经口 方式:生食或半生食含肝吸虫活囊蚴的鱼 体内移行:囊蚴经消化液作用托囊孵出童虫
• 人体内的发育
离开人体(Separation from human body):
阶段:虫卵 途径:随胆汁流入肠道,随粪便排出
在粪中难以查见虫卵的原因:
胆管受阻,感染度低
生活史特点
• 宿主,整个发育需三个宿主
– 终宿主:人、猫、犬、猪、鼠等多种食鱼类哺乳动物 – 第一中间宿主:沼螺、豆螺 –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淡水虾
三、致病
常见体征:
肝肿大。脾肿大少见。虫卵、死亡虫体常可诱发胆道结石。
临床表现类型:

《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
精选课件
扁形动物门
三、皮肤肌肉囊
肌肉组织(环肌、 纵肌、斜肌)与外胚 层形成的表皮相互 紧贴而组成的体壁 称为皮肤肌肉囊。
功能:保护、 强化运动、促进消 化和排泄。
精选课件
扁形动物门
四、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有口而无肛门,称为不完全消化系统。寄生种类消化 系统趋于退化(如吸虫)或完全消失(如绦虫)。
精选课件
1.形态 体长10-15mm,身体扁平柔软,头部有一对耳突。背面 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密生绒毛。 2.体壁 由三层构成: ●表皮层: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里面分布有杆 状体,具防御功能;腹面上皮细胞 外表面长有纤毛。 ●基膜:为非细胞结构,有弹性,位于表皮下面。 ● 肌肉层:分为三层,环肌紧靠在基膜下;斜肌位于 中间,肌层薄;纵肌位于内层,肌层厚。
其功能是什么? ►吸虫纲有哪些主要的寄生虫? ►简述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 ►简述绦虫的构造和生活史。 ►举例说明寄生生活适应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精选课件
寄生生活的环境条件:简单而稳定 适应结果:身体的结构部分退化,部分加强
精选课件
扁形动物门
取食方便而直接→消化和运动器官退化 对外界刺激的感应减弱→神经和感觉器官退化 抵御寄主体内酶的侵蚀→表皮特化成皮膜 固着在寄主体内的寄生部位→产生固着器官吸盘、钩、爪等 寄主转换过程中的大量死亡→生殖系统特别发达
精选课件
尾蚴 子包蚴
虫卵
毛蚴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精选课件
日本血吸 虫生活史
精选课件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尾蚴
尾蚴
精选课件
扁形动物门
日本血吸虫的危害: ●肝脾肿大,肝腹水; ●成人丧失劳动力; ●妇女不孕; ●儿童侏儒症; ●重症病人死亡。 日本血吸虫的控制和预防: ●普查、治疗病人,消灭虫源; ●消灭钉螺; ●做好粪便、水源管理; ●加强防卫意识,防止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虫纲(Trematoda)是扁形动物门的一纲。

营寄生生活。

按形态特征和生活史形态不同分为三个个亚纲:单殖亚纲(Monogenea)、盾腹亚纲(Aspidogastrea)和复殖亚纲(Digenea)。

单殖亚纲的种类寄生于鱼类、两栖类的皮肤、鳃腔、口腔内;其他两亚纲,盾腹亚纲和复殖亚纲的种类寄生在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或其他器官内,少数种类寄生在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体内。

生活史趋向复杂,外寄生种类生活史简单,通常只有一个寄主,一个幼虫期;内寄生的复杂,常有2个或3个寄主,具有多个幼虫期,如从受精卵开始经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到成虫(在不同种吸虫、幼虫期有所差别),且幼虫期(胞蚴、雷蚴)能进行无性的幼体作繁殖,产生大量的后代,无疑它有利于几次更换寄主,这些都是适应于寄生生活的结果。

单殖亚纲的种类营内寄生或外寄生生活。

生活史简单,直接发育,不更换寄主。

主要寄生在体表和排泄器官或呼吸器官等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内,如口咽腔、鼻窦、眼、耳、泄殖腔、直肠腺等,少数寄生在膀胱内。

最多在鳃室,有时在皮肤上。

常缺少口吸盘,体后有发达的附着器官,其上有锚和小钩、眼点有或无。

排泄孔一对,开门在体前端。

生活史简单,没有无性生殖世代,亦无宿主的交替。

常常是卵生,有的是胎生。

从卵中孵化出的幼虫为钩毛蚴,体上有纤毛,并有一个后端附着盘。

复殖亚纲的种类成虫是各类脊椎动物的体内寄生虫。

生活史复杂,需要2个以上的寄主,由数个无性生殖世代和有性生殖世代相交替。

卵中孵化出的幼虫体披纤毛,称为毛蚴。

无性生殖世代中的胞蚴、雷蚴及尾蚴寄生于水生或陆生的软体动物腹足类,有的种类寄生于瓣鳃类。

囊蚴(metacercaria)因种类的不同可分别寄生于甲壳动物的虾、蟹、昆虫、软体动物、鱼类、人以及植物等生物体上。

成虫有吸盘一个或2个,体后部无复杂的固着器,成虫无眼点,而幼虫有退化的感光器。

这类寄生虫寄生在肠内的一般称为肠吸虫,例如布氏姜片虫;寄生在肝脏、胆管内的称为肝吸虫如肝片吸虫;寄生在血液中的则称为血吸虫。

单殖吸虫引起的鱼病诊断及防治1.指环虫病[病原体] 为指环虫科、指环虫属的许多种。

指环虫系雌雄同体的卵生吸虫,虫卵的孵化时间依温度的高低而定。

在28~30℃的水温中,1~3天可孵化发育成纤毛幼虫,,附着于鱼鳃上发育成为成虫。

虫体有可感觉光线明暗的眼点,如果遇到鱼的阴影出现,虫子就会追逐前往附着于鱼的体表,先期在表皮,l~2天可爬到鳃部。

[症状] 指环虫分布很广,在夏、秋季流行,病鱼一个鳃片上往往可以有60个以上的虫体。

指环虫病在鱼种阶段发病较多,对幼鱼杀伤力颇大,但对健康的成鱼并无大害。

病鱼初发病时症状不明显,随着寄生虫体的增多,鳃丝组织遭到破坏,鳃盖上的粘液不断增加,鳃部明显浮肿,鳃盖微微张开而难以闭合,鳃失血,鳃丝转为暗灰色或苍白色,精神呆滞,游泳缓慢;严重时停止摄食,呼吸困难,逐渐消瘦而虚弱,最终因呼吸受阻而窒息死亡。

指环虫及拟指环虫本症病原体为单殖类吸虫,终其一生只有一个寄主。

指环虫及拟指环虫后端都有大吸盘,盘上有大锚钩及小钩,二者可由这些后吸盘上的钩状构造来区分。

指环虫常见寄生于鱼类的鳃、鳍及皮肤,而拟指环虫主要寄生鳃部。

少量寄生尚不足危害鱼体,但若大量寄生时,则会刺激鳃部表皮细胞分泌黏液及鳃薄板愈合,导致呼吸困难。

本症易合并感染其它传染性病原.大量寄生时,病鱼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鳃丝暗灰色,摩擦身体,收缩鳍叶,体色变黑,离群缓慢独游,不摄食,逐步瘦弱而死亡。

发病原因是由于指环虫用锚钩和小钩钩住鱼的鳃组织,并不断在鳃上活动,破坏鳃丝的表皮细胞,刺激鳃黏液细胞分泌过多的粘液,阻碍呼吸,呼吸急促,发生浮头,从而影响鱼的正常代谢作用,甚至缺氧死亡.[治疗方法] 可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敌百虫溶液浸泡病鱼5~1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三(3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或用百万分之零点一(o.1ppm)的敌百虫溶液泼洒,或用百万’分之二十五至四十(25~40ppm)的甲醛溶液浸泡2~3天,或用百万分之一百八十(180ppm)的甲醛溶液浸泡l一1.5小时,或用百万分之二百五十至三百(250~300卯m)的甲醛溶液浸泡30分钟, 2天后重复一次,或用百万分之一(1ppm)的三氯松溶液浸泡3天,或用百万分之一百(100ppm)的三氯松溶液浸洗1小时,均可获得较好疗效。

2.三代虫病[病原体] 三代虫没有眼点,据此特征,容易与指环虫区分开来。

三代虫营胎生生殖,在每一个成虫的身体中部,可见到1个椭圆形的胎儿(第二代),而在胎儿体内,又开始孕育着下一代(第三代)的胚胎,故称之为“三代虫”。

三代虫繁殖的最适宜水温为20℃左右,因而4—5月为其繁殖最盛的季节,也是此病最流行的季节。

[症状] 三代虫在成鱼、鱼种和鱼苗体上都可寄生,而对鱼苗和鱼种危害最大。

较大的鱼体上虽有三代虫寄生,但症状往往不明显,危害也较小。

患三代虫病的幼鱼,鱼体开始褪色而变得苍白无光泽,体表粘液增多;鱼鳍下垂,末端卷曲且逐渐裂开;呈现极度不安状态,时而狂游于水中或急侧游于水底,企图摆脱寄生虫的骚扰,继而食欲不振,游泳迟缓,逐渐消瘦,严重时引起病鱼死亡。

鱼鳃上寄生三代虫后会造成呼吸困难,不久即窒息死亡。

[治疗方法] 与指环虫病的治疗方法相同。

目前为止,治疗此类吸虫病最常用且有效的药物首推甲醛(福尔马林液)。

用福尔马林液驱杀吸虫时,其剂量一定要足,否则会导致吸虫产生耐药性,形成具有抵抗力的突变种,而使药物难于驱杀。

一般用药有两种方法:一是低剂量长时间,如用百万分之二十至四十(20~40ppm) 药浴24小时后,进行换水二分之一以上;二是高剂量短时间,如用百万分之二百至二百五十(200~250ppm)药浴1小时后,进行换水90%以上。

由于病鱼被吸虫寄生时需氧量较大,故在治疗中要不断打气增加溶氧。

单殖吸虫属扁形动物吸虫纲的单殖亚纲Monogenea,目前描述的虫种有3000种左右,张剑英等编的《鱼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描述了35科共168个属。

单殖吸虫绝大部分是外寄生虫,宿主主要为鱼类.少数种类可寄生于甲壳类、头足纲两栖类及爬行类.其典型寄生部位为鱼类的鳃。

但也可以寄生在皮肤、鲳和口腔、鼻腔、膀胱等处.有极少数寄生于鱼类的胃肠及体腔。

锚首虫科、指环虫科、双身虫科和三代虫科是我国内陆水体单殖吸虫的典型种类。

3、片盘虫病【病原体】病原体为片盘虫(Lamellodiscus)。

【症状及病理变化】片盘虫寄生于养殖的真鲷和黑鲷等鱼类的鳃丝上,鳃丝由于受到虫体的刺激和后固着器的损伤,分泌大量粘液,影响鱼的呼吸。

大量寄生时,病鱼体色发黑,身体瘦弱,游动缓慢,呼吸困难而死【流行情况】片盘虫属至今已报道约有15种,全部寄生在海水鱼的鳃上,主要危害鲷科鱼类,我国真鲷上寄生的一种是优美片盘虫(L.elegans)。

广东网箱养殖的石斑鱼也经常发现有片盘虫寄生。

【防治方法】 1、经常清出池底污泥,放养密度要适宜。

2、用晶体敌百虫(90%)全池泼洒,药物浓度为0.3~0.5mg/kg。

4、海盘虫病【病原体】病原体为海盘虫(Haliotrema)。

常见种类有:黑鲷海盘虫(H.kurodai)和石斑海盘虫(H.epinepheli)。

【症状及病理变化】海盘虫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的鳃上,大量寄生时,鳃丝粘液增多,颜色变淡,病鱼食欲减退,浮于水面,呼吸困难而死。

【流行情况】该病在我国主要危害养殖的石斑鱼、真鲷、平鲷等,是一种常见病,危害较大,通常与瓣体虫病并发,死亡率为5%~10%。

【防治方法】未见报道。

5、本尼登虫病症状及病理变化】本尼登虫用后固着器和前吸盘寄生在鱼的皮肤上,不断的伸缩运动,有时用后固着器固定虫体,虫体前部左右摆动,有时前吸盘和后固着器交替固着,像尺蠖虫一样在鱼体上爬行。

在头部和背部最为常见。

虫体以宿主的上皮细胞和粘液为食,在鱼体出血时也可吸食血细胞。

寄生数量多时,鱼的皮肤受到刺激分泌大量粘液,体表粗糙,局部变白。

病鱼焦躁不安,游动失常,往往在水中狂游,有像与其他物体相摩擦的感觉。

食欲减退或停止摄食,营养不良或出现贫血,最后瘦弱衰竭而死。

【流行情况】鰤本尼登虫主要危害养殖的鰤鱼,此病是日本养鰤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

我国水族箱中养殖的鰤鱼也经常发生,全年都可发生,春秋季较为流行。

据报告,福建养殖的大黄鱼也流行鰤本尼登虫病,且危害较大。

石斑本尼登虫主要危害养殖的石斑鱼、真鲷、平鲷等鱼,在广东南澳网箱养殖的石斑鱼感染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80%。

【防治方法】1、淡水浸洗病鱼5~10分钟,虫体可自行脱落。

这是最安全、有效而又经济的方法,但卵对淡水的耐受力较强,最好半月后重复治疗1次。

2、用0.05%的福尔马林浸洗4分钟,或0.025%浸洗10分钟也有效。

3、用过氧化焦磷酸钠0.1%浸洗病鱼2.5分钟,或者0.25%~0.3%药物浓度浸洗2分钟。

1、生活史:单殖吸虫是单性l量代吸虫。

生活史中没有世代交替.除三代虫为“胎生外,其他为卵生.成虫通过自体或异体交配而受精,产下的卵附着在宿主的寄生部位或落入水体之中.2、感染方式相应的,单殖吸虫对宿主的感染有二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由自由游泳的纤毛幼虫从水体中直接吸附到宿主上而完成,这是绝大多数单殖吸虫的感染方式:第二种感染方式为鱼体相互接触时由已感染的宿主个体转移到新的宿主上,三代虫以此第二种感染方式感染宿主。

Sproston发现在水族箱中,未感染的比目鱼Salea solea 和8.1asc-~'is 可以从感染的Ssolea。

上获得鳎内吸虫;keam 用水族箱进行的试验中,通过使S.solea相互接触,也成功地使鳎内吸虫的成熟和未成熟个体感染到了新宿主之上。

单殖吸虫的食物为上皮细胞、腺体分泌物、血液中的一种或几种。

不少单殖吸虫.如坏鳃指环虫、四钩虫等主要以血为食;三代虫科几乎仅摄食粘液和上皮细胞。

三、单殖吸虫种群的季节变动大多数单殖吸虫种群具有季节变动。

变动的情况很复杂。

即使是同一属的不同种类,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感染率与丰度的变化,并不一定一致。

影响种群季节变动的原因有水体中溶氧、水温等非生物因子和宿主的种类、行为、迁移、免疫等生物因子以及这些因子的相互作用,在这些因子中.水温起主要作用。

姜乃澄等研究了钱塘江鲴鱼类的寄生单殖吸虫,其中l3种寄生高峰期均在春夏两季夏晓勤等研究了小鞘指环虫种群的季节变动.发现小鞘指环虫种群从每年的冬季开始出现,到次年春束(4月).其感染率与丰度均发展到高峰,此后丰度随着水温的上升而迅速下降.到6月上旬种群消失。

姚卫建等嘲究了1995.-1996年问水生生物研究所水池内鲢和草鱼鳃上寄生指环虫的种群季节动态。

鲢鳃上的指环虫感染率全年基本稳定在较高水平.但出现两个高峰.2 月,9~I1月均为l00‰其他几月分别为75%—94%;从感染强度看,全年出现二次高峰.一次出现在4--5月.另一次出现在7月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