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经李征君故居翻译赏析
文徵明书七言诗卷(禽鸟不知宾客乐,江湖空有庙廊忧)

文徵明书七言诗卷(禽鸟不知宾客乐,江湖空有庙廊忧)
文徵明行书《李令君登君山二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释文:
同江阴李令君登君山二首
浮远堂前烂漫游,使君飞盖作遨头。
烟消碧落天无际,波涌黄金日正流。
禽鸟不知宾客乐,江湖空有庙廊忧。
白鸥飞去青山暮,我欲披縰踏钓舟。
云白江清水映霞,夕阳栏槛见天涯。
乱帆西面浮空下,双岛东来抱阁斜。
万顷胸中云梦泽,一痕掌上海安沙。
扁舟便拟寻真去,春浅桃源未有花。
承示和二岛之作,感荷,拙章不敢自隐,辄往一笑。
徵明顿首上禄之选部侍史小扇拙图引意四月十三日。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咏史怀古诗--2022届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咏史怀古诗一、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①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②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①本词写于作者出任江宁知府之时。
金陵系六朝古都,从公元222 年东吴在此建都起,东晋、宋、齐、梁、陈亦先后在此建都。
②谩嗟:徒然感叹。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时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 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下片由上片的写景转入怀古,以陈后主奢靡颓唐以致国家灭亡为例,引发出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答案】1.整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悲愤交织的情感。
①通过追思六朝皆因竟逐繁华而相继覆亡的史实,引发出作者对六朝兴亡的悲伤感慨之情;②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对于人们遗忘六朝亡国的惨痛教训愤慨之情;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不满之情,委婉劝告宋统治者励精图治,莫蹈六朝灭亡覆辙。
【解析】词的上片描写词人登高所观的肃爽壮丽之景,体现出古都的壮美风貌;词的下片写词人登高所感,“念往昔”笔锋一转,切入怀古的主旨。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词人发六朝兴亡的感慨,突出门外楼头的旧事,其实是借古伤今;“于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从后人感怀的角度,把感叹的深度和力度推向极致;“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春天百花盛开的诗句

春天百花盛开的诗句
1、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
——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
2、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李白《别储邕至剡中》
3、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杜甫《为农》
4、玉容寂寞泪栏杆,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
5、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
——范成大《再赋简养正》
6、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范成大《碧瓦》
7、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壮。
——杜甫《暮春》
8、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9、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10、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王维《临湖亭》
11、一抹雕栏,喷清香桂花初绽。
——洪升。
12、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白居易《南湖早春》
13、寂寂空庭春欲晓,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春怨》
14、嫩竹犹含粉,初荷未聚尘。
——徐陵《侍宴》
15、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
16、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杜甫《十二月一日》
17、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18、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
——洛宾王《晚泊》
19、月胧胧,一树梨花细雨中。
——陈克《豆叶黄》
20、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新旧版古诗对比阅读(八下)

八下1(一)得乐天书元稹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贬谪通州(今四川达州),当年八月,挚友乐天也从长安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同时乐天罢苏州刺史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1.两首诗标题中都提到与两位作者交好的“乐天”,他是谁?三位诗人都遭遇贬官的相同命运,元稹得乐天来信和刘禹锡获乐天赠诗各有什么情感表现?2.《得乐天书》一诗并未叙写信中所言及读信所感,着重写的什么?刘禹锡酬答诗的颈联现在常被人引用,人们赋予了它什么样的新的含义?(二)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唐)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三)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请结合相关词句,分析这两首诗由周郎引发的感慨有何不同。
(四)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金陵驿二首①(其一)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天津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天津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从塞北充满蒙古风情的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到彩云之南()的哈尼稻作梯田生态系统;从江南水乡()的桑基鱼塘系统,到甘南青藏高原边缘的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如果你对中华民族迁徙历史和客家文化感兴趣,你可以去看看江西崇义的客家梯田、福建尤溪联合梯田,看看南迁民众特别是客家祖先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创造出人间奇迹;如果你对少数民族风土文化感兴趣,你可以去湖南新化紫鹃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众多的少数民族不仅()出深入云端的壮美梯田,而且还搭建了吊脚楼、板屋,他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经年欢愉······我们能够从农业文化遗产中寻找幸福,这幸福来自于我们本就渴望的田园风貌。
农业文化遗产,是最中国的遗产,()着中国文化中最根源的那些信息。
一起走吧,暂离浮华都市,走向农田,走上田埂,做一个幸福的人。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层出不穷参差不齐开发包罗B.层层叠叠纵横交错开垦蕴藏C.层层叠叠参差不齐开发蕴藏D.层出不穷纵横交错开垦包罗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截至到2022年底,我国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已经达到15项。
B.截至2022年底,在我国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已经达到15项。
C.截止到2022年底,我国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已经达到15项。
D.截止2022年底,我国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已经达到15项。
3.选文中涉及了中华民族的田园文化,下列与田园相关的文学常识,不恰当的一项是A.《芣苢》一诗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
咏史怀古诗鉴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咏史怀,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思念古迹来到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丧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两个“笼”字,既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又寄予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2)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外表上,诗人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其实,在场听歌的应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句实乃对那些达官显贵不以国事为重而贪图一时享乐的抨击。
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
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那么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
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
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
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两句何意?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歌鉴赏系列之怀古诗[5篇范文]
![歌鉴赏系列之怀古诗[5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2ab0553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3.png)
歌鉴赏系列之怀古诗[5篇范文]第一篇:歌鉴赏系列之怀古诗歌鉴赏系列之“咏史怀古诗”概述◆课前学习【教学目标】1、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与技巧。
【知识链接】一、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咏史怀古诗的历史源流: 1.先秦两汉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
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
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
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2.唐代咏史怀古诗:1)初唐咏史怀古诗: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
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
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
《过魏文贞公宅(一作题魏文贞)》原文及翻译

《过魏文贞公宅(一作题魏文贞)》原文及翻译第一篇:《过魏文贞公宅(一作题魏文贞)》原文及翻译过魏文贞公宅(一作题魏文贞)作者:唐·杜牧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过魏文贞公宅(一作题魏文贞)》注释①全诗校:“一作题魏文贞。
”魏文贞:魏徵,卒溢文贞。
②蟪蛄:蝉类,生于夏日,生命短暂。
《庄子·逍遥游》:“蟪姑不知春秋。
”③封德彝:唐太宗时宰相,名伦,以字行。
传见(旧唐书》卷六三。
唐太宗即位之初,与群臣商议国政事,魏徵主张圣哲之治,而封德彝则认为魏徽施仁政的主张是书生“好虚论,徒乱国家”。
后太宗采用魏徵的意见,天下大治。
时封德彝已卒,太宗说:“此徵劝我行仁义,即效矣。
惜不令封德彝见之!”事见《新唐书·魏徵传》。
《过魏文贞公宅(一作题魏文贞)》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杜牧的诗全集栏目。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经李征君故居翻译赏析
《经李征君故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
其古诗全文如下: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已迷。
惆怅羸骖往来惯,每经门巷亦长嘶。
【前言】
《经李征君故居》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
此诗描绘了作者亡友李羽的故居阴冷、荒凉、凄清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深切悼念之情。
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注释】
⑴李征君:即李羽,飞卿的挚友。
征君:不受朝廷征召的隐士。
⑵萋萋:草木茂盛貌。
⑶五更:夜里三点至五点。
⑷芳筵(yán):对筵席的美称。
⑸榭:高台上构筑的木屋,多用于游观。
⑹羸(éi):瘦弱。
骖(cān):泛指马。
此句一本作“风景宛然人自改”。
⑺每:一本作“却”。
亦长嘶:一本作“马频嘶”。
【赏析】
此诗开篇便是“露浓烟重”四字,可想而知,草木定然一副脉脉
低垂之态,似是也在为李羽的亡故而垂头伤悼,全诗沉郁的调子由此而定。
飞卿于夜阑天将晓之时经过李羽故居,这个时间选择得极好,正是阴冷凄清之时,配上五更残月、落花满院、野草萋萋、露浓烟重、荒凉台榭诸景,直教人感觉如同走在阴森的墓地间orG。
虽然堪称“有声有色”,但这种几近恐怖的画面着实让人难以想象是出自一贯“风花雪月”的飞卿之手。
若一般人偶然初经此地,大概都会被吓得惟恐避之不及。
但飞卿毕竟不是一般的路人,这里的一切,除了荒草外,对他而言都太熟悉、太亲切了,所以他才显得如此“大胆”。
然而,故物犹在,故人却亡,连老马都识得此地且懂得伤情,更何况感情细腻的飞卿。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