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人反遭讹诈”满足了谁
扶不扶老人的议论文600字优秀4篇

扶不扶老人的议论文600字优秀4篇扶不扶作文篇一不久前,在街头看到的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我。
近几年来,媒体报道了多起老人讹人的事件:扶起摔倒老人反而被讹诈的事频发,让很多成年人宁愿冷眼旁观也不敢施以援手,还有的人即使上前帮助也要找认证或是用手机录下凭证,以备不时之需。
但即便是这样,也挡不住一些乐于助人者的热情。
我在大街上走着,看到一辆车子没有来得及刹车,撞倒了一个老人,我目睹了整个过程。
当时的目击者很少,看到的都离开了现场。
事发后,许多群众都围在那儿议论纷纷。
“肯定是碰瓷的!”“不像啊,你看他穿得那么好。
”“这都是干这行的新装备呀!”……总之,都是些讽刺的话。
过了许久,也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去扶,我也没有勇气。
这时,过来一个年轻的阿姨她大步上前。
边上的人都劝她不要去,但她依然果断地去扶老人。
这位阿姨问老人:“你还好吗?”老人痛苦地说“帮我叫救护车……”后来,老人被医生接走了。
阿姨这种难得的勇气感动了我。
不要把世界想象得那么糟糕。
其实,很多人都是无辜的。
当时的情况很危急,迟一秒救助就多一分危险。
我可以从旁观者的对话中听出,并不是所有人都误会老人,但就是没有勇气上前扶。
如果没有这位阿姨,老人真不知道会怎样。
正因为她的勇敢,让我们看到了人善良的一面。
扶不扶作文篇二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好人、坏人、有爱心的人、没爱心的人。
但是,好人还是居多的。
新闻上经常报道老人摔倒在地,好心人扶起却被讹的报道。
在我的身边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
去年冬天,我和小伙伴一起玩,看到一位老奶奶摔倒在地,虽然有许多人围观,但是他们却无动于衷。
我们两个小孩子上前去探察了老奶奶的气息,确定只是昏迷了以后,我的伙伴就想去将老人扶起送走。
我拦住了他:“你不要轻率行动,先给老人垫上我们的羽绒服,打120,救护车来了再说,省得老人如果有心脏病,会病情加重。
”他本想反驳,听了我的话,觉得有道,也就妥协了。
周围的人们对我们俩人指指点点的,“这俩孩子真好管闲事!”“小心被讹哦!””……”。
再次警醒大家-老人要扶,措施也要做足,防人之心不该无

再次警醒大家:老人要扶,措施也要做足,防人之心不该无浙江金华近日又发生一起“扶老人反被讹”的闹剧。
腾先生在骑着电瓶车正常行驶的时候,其后方的一位同样骑着电瓶车的老人摔倒。
腾先生下车去扶却被老人认定为“凶手”,当时位于现场的一位目击者也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竟然也指认腾先生是“凶手”。
而警察在赶来后因为当时路段正在检修,事发时没有监控视频被保存下来,一时无法认定腾先生是否无责。
后来老人因为伤得不轻被送医救治,而伤者的妻子在和腾先生在交警队相遇时,屡次出言不逊,谩骂腾先生“无德”。
而伤者的儿子也称腾先生为“白莲花”。
幸而在警察的不懈努力下,当时位于事发现场的一家店的监控视频被找到了。
通过这个监控视频警察终于可以判定腾先生无责。
而感觉到自己受到了侮辱和诽谤、并且差一点就被造成更大伤害(比如因为污点而形象受损甚至丢掉工作)的腾先生,愤而提出要起诉伤者,要求赔偿一元并公开道歉。
后来腾先生在费尽心力帮助自己寻到监控视频的警察劝说下放弃起诉,但是腾先生现已获立案,重又要求伤者登报公开道歉,并赔偿一元。
有关腾先生要求赔偿一元并且要求对方公开道歉的行为,部分网友表达了自己的不解,他们大致提出这样的观点:“事情清楚了就行了,你也没受到多大的损失,何必这样斤斤计较呢?”但是知著君以为,慷他人之慨,实非君子所为。
正如腾先生自己说的那样,于个人而言,如果当时腾先生未能自证清白,这个污点一定会毁了他的形象并且导致流言四起,甚至被单位开除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于社会而言,如果在当初“扶不扶老人”的话题过去这么久之后还是不能让善良的人宽心,公众道德是否将会走上下坡路也未可知。
所以,在知著君看来腾先生的行为是值得鼓励的。
而且腾先生并非是穷追猛打紧咬不放,在被帮助了自己的警察劝阻后,腾先生就已经放弃了自己起诉的想法,只是转而要求对方道歉并赔偿一元而已,这无可非议。
同时,知著君还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见到有老人摔倒的时候,“扶”是一定要扶的,但是我们更要吃一堑长一智,一定要有把握的扶。
201415【时文选粹】“不是你撞的为啥扶人”看清这句话的巨大危害

【时文选粹】“不是你撞的为啥扶人”看清这句话的巨大危害编者按:自彭宇案以来,“扶与不扶”的确是个问题,因为倒地者和扶人者一旦有了争论,“不是你撞的为啥扶人”很容易被拿来佐证倒地一方的观点,而且乍一听,似乎挺有道理。
其实“不是你撞的为啥扶人”是一个危害巨大的悖论。
我们不妨大胆以此推理:袁隆平院士,不是你让国人食不果腹的,你为啥要稻子高产呢?钟南山院士,不是你派新冠病毒危害人类的,你为啥要挺身而出呢……显而易见,这种推理本身就荒谬至极,结论的正确性就更难保证了。
“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要是倒了就扶不起来了!”唯愿每一个人都擦亮眼睛,看清“不是你撞的为啥扶人”这句话的巨大危害,给予扶人者强大的后盾支持,更给予倒地者及时扶起的温暖!“不是你撞的为啥扶人”看清这句话的巨大危害题目即观点,指向明确,发人深省。
①5月25日,广西南宁市一名老人骑电动三轮车时,因同向有摩托车超车不慎翻车摔倒。
开车路过的一个小伙下车帮忙,将三轮车扶起,老人也自行站起。
没想到,小伙准备离开时被老人一把抓住,老人称是小伙撞的他,要求赔偿500元,还说如果不是小伙撞的话为什么要扶他。
老人扯着小伙腰带不让其离开,小伙无奈报警。
最终,交警勘察现场并调取了行车记录仪,对老人的讹诈行为批评教育。
开篇概述事件。
小伙助人反被讹诈,交警对老人的讹诈行为批评教育。
②这位老人的一句“不是你撞的你为啥扶”,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在不少类似的事件当中,都可以听到这类语言。
不管事实真相如何,这句话都伤了不少人的心。
比如2015年9月,安徽淮南一名女大学生扶起一位倒地老太太,“没撞为何陪老人来医院,又为何垫付医疗费”等话,被老太太家人用于质问该女大学生。
当双方围绕“是撞是扶”展开争论时,此话极易被拿来佐证倒地一方的观点。
紧承上文,提出问题。
“不是你撞的你为啥扶”极易被拿来佐证倒地一方的观点。
③正所谓“锤子的眼里只有钉子”,提出“不是你撞的为啥扶”这类问题的人,会认为所有上前扶起倒地者的人,都带有自私的目的,而不少老人摔倒之后,由于紧张、疼痛、记忆力减退等原因,的确难以准确记忆当时的场景。
老人跌倒扶不扶的道德与法律解析

老人跌倒扶不扶的道德与法律解析作者:郑坤万雅琴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30期摘要对于老人跌倒“扶不扶”这一困局,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通常会从道德和法律两种极端的角度加以解读;相应地,关于如何破解“扶不扶”难题,也有两种截然对立的主流观点,即道德调整和法律调整。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
“扶不扶”既是一个道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法律问题;只有综合运用道德和法律两种调控方式,才能顺利破解“扶不扶”的难题。
关键词扶不扶举证责任责任豁免敲诈勒索作者简介:郑坤,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万雅琴,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课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0-164-02老人跌倒“扶不扶”,这原本不应当成其为问题,但如今却已经俨然成为横亘在社会公众面前的一个巨大而现实的难题。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从来不缺乏道德楷模,历史上,舍身求法者前赴后继;现实中,舍己救人者亦层出不穷。
普通民众虽无法达到此等境界,但一般而言,面对老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绝大多数人都会给出肯定答案,毕竟中国人相信“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更何况,面对跌倒老人伸手搀扶,举手之劳便可救人性命,何乐而不为?但现实偏偏与依据常理作出的推断相背离。
一、“扶不扶”的困局由来(一)被误读和放大的“彭宇案”“扶不扶”问题的始作俑者大概要属2006年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
据称当时26岁的小伙子彭宇在下公交车时与一位徐姓老太相撞,随即将她扶起,并与后来赶到的徐某的家人一起将她送往医院治疗,其间还代付了200元医药费。
事后面对老人10多万元的医疗费、护理费和精神抚慰金的索赔,彭宇辩解称自己只是在做好事,人并不是自己撞的,而徐老太及其家属则一口咬定彭宇就是肇事者。
《扶》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扶晴月天一直雾着,从上往下看,楼下那片树林顶端的叶子,晶莹莹如泪人的眼,水光水光的。
我用手摸摸房间里的被子,湿乎乎的,想躺又躺不下去,便走出来,坐电梯下楼,去寻那片树林。
走出宾馆,过一个拐角,我就找到了那片树林——一些很大很茂密的榕树,有的长在宾馆楼下,有的长在道路的两边。
空气很潮湿,并不见有水滴落下来,地上却湿漉漉的。
林荫道上,有几位老人漫步。
我为他们担忧起来,这么湿的地面,他们这么大年纪,一不小心滑倒就不好了。
不过,我很快就发现,这担忧是多余的。
在这里漫步的,都是本地的老人。
他们习惯了这雾天,也习惯了湿地,走在上面悠闲自在,稳稳当当,半点儿摔倒的意思都没有。
唉!万事就怕遇到像我这样倒霉的人。
当我从一个拄着拐棍的老太太身边路过,准备走向不远的条椅时,咣当一声,老太太的拐棍滚落在地上,老太太像落叶一样,飘落在我左脚的脚尖上。
我想伸手扶一把,意念刚动,许多看到老人摔倒,好心扶一把,反而惹一身麻烦的镜头,便马蜂一样向我涌来。
就在前几个月,丈夫由于工作不够缜密,不但受处分,还冤枉地赔进去几十万,我的家庭就这样陷入困境。
眼前这位倒下的老人……扶了,没事还好,若真遇上碰瓷的,我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何况,儿子正在这个城市的考场紧张考试,我又怎么能出事呢?可不扶……我低头看向倒下的老人,她脸如纸白,额头浸着虚汗,似乎已不能动弹。
不管的话,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阿姨,你是心脏病犯了,是吗?我想救老人,却不敢去碰她。
因曾见过邻居阿姨心脏病发作,情况大致相同,便这样问。
老人家勉强点了点头。
我便喊起来:快来人啊!这位阿姨犯病倒在地上了!前面几位散步的老人闻声赶了过来。
有个人笃定地说:她这是心脏病犯了,得赶紧给她弄药吃。
我一听,慌慌地从口袋取出速效救心丸,倒出几粒就朝她嘴里喂去。
这速效救心丸对我的晕车很有缓解作用,久而久之,每出远门,我口袋里便总备着它。
我刚喂老太太吃下速效救心丸,就有一位老先生告诉我,她脖子上有钥匙和电话号码,还是给她家打个电话好些。
作文素材-救人被诬事件汇总

作文素材-救人被诬事件汇总在当今社会,助人为乐本应是一种被广泛推崇的美德,然而,现实中却屡屡发生救人者被诬陷的事件,这不仅让善举者心寒,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的道德风尚。
本文将对近年来发生的救人被诬事件进行汇总,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以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
一、救人被诬事件回顾1. 广东男子救助摔倒女子反被诬陷2023年7月16日,广东一街道上发生了一起女子骑电动车摔倒的事件。
一名男子见状立即停车上前救助,却被女子指认为肇事者并报警。
幸运的是,男子车上的行车记录仪记录下了整个过程,证明了他的清白。
2. 江苏南通大巴司机扶起被撞老人反被讹2011年8月26日,江苏南通一位大巴司机殷洪彬在路上扶起了一位被撞伤的石老太,却被老太及其家人指认为肇事者。
经过调查,大巴车上的监控录像还原了真相,证明司机是无辜的。
3. 湖南大学生救助受伤工人反被诬陷2012年4月1日,湖南长沙某工地上的农民工老钟的儿子在工地上受伤,被两位大学生赵新攀和李升志送往医院。
然而,老钟却误将两位好心人认作肇事者,要求他们赔偿。
经过警方调查,最终还了两位大学生的清白。
二、原因分析1. 社会信任危机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逐渐降低,导致一些人在面临困境时选择诬陷他人以逃避责任。
这种信任危机不仅让善举者心寒,也加剧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2. 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人在面对问题时缺乏法律意识,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人们的善良和无知进行讹诈行为。
3. 媒体报道倾向一些媒体在报道类似事件时往往过于追求新闻效应,忽视了事件的真相和细节。
这种倾向不仅误导了公众的判断,也加剧了社会的不信任。
三、应对措施1.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通过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
同时,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和约束。
2. 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老外扶大妈遭讹”让真相飞一会儿

观点2 媒体不能丢了职业操守
众多媒体官微应该反思。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称,图片拍摄者表示“他判断伤势不严重,故认为‘疑遭讹诈’”。而有官微转载时,确认地表述为外国人“遭讹诈”,揣测于是“坐实”。媒体为吸引眼球,一次次不负责任地报道或不加核实地转载更恶劣和更冷漠的事件。
媒体要做的,恰恰是及时地对不实信息进行澄清。本次新闻首发在一图片网站,事实上,近年来以图片说明的形式传递信息失实的现象屡有发生。比如,今年9月14日,武汉一小区内,一名年轻女子遭家暴后,将2岁的儿子放在14楼窗户外的衣架上。图片说明称,该女子“要将孩子抛下楼”。但当地媒体采访发现,她是想抱着孩子跳楼。“抱子跳楼”和“抛子跳楼”可谓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薛易)
观点1 必须谴责捏造新闻者
网上捏造“扶人被讹”事件,看似是个人行为,是在打发光球,也自我放弃了公民责任,是往当下社会道德的那个已经被撕开的伤口上撒椒盐,让伤口裂得更开、更大。
作为公民,越是在这样背景下,越要肩负一份责任,保持一份清醒,不能以看客身份去当“网络哄客”,为道德的缺失煽风点火。
观点3 网友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爆料者当初为什么会把这组照片冠以“老外扶大妈遭讹”爆出来,究竟是一时的认识错误,还是为了追求眼球效应故意哗众取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爆料者的错误并不能成为我们原谅自己盲信的理由。
面对爆料,网友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选择了百分之百相信,进而站在道德的角度对被撞大妈进行了批判。当真相终于水落石出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经历了摔倒老人讹人事件之后,是不是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是不是已经习惯于相信不会有人无缘无故扶起摔伤的老人,扶起摔倒的老人就有可能遭讹诈?面对摔伤的老人不敢扶、不愿扶是道德的滑坡,那么,我们的这种思维定势是不是加速了这种下滑趋势?或许现实真的很残酷,但这绝对不应成为我们时刻把任何事情都往最坏的方向想的理由。
《扶》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扶晴月天一直雾着,从上往下看,楼下那片树林顶端的叶子,晶莹莹如泪人的眼,水光水光的。
我用手摸摸房间里的被子,湿乎乎的,想躺又躺不下去,便走出来,坐电梯下楼,去寻那片树林。
走出宾馆,过一个拐角,我就找到了那片树林——一些很大很茂密的榕树,有的长在宾馆楼下,有的长在道路的两边。
空气很潮湿,并不见有水滴落下来,地上却湿漉漉的。
林荫道上,有几位老人漫步。
我为他们担忧起来,这么湿的地面,他们这么大年纪,一不小心滑倒就不好了。
不过,我很快就发现,这担忧是多余的。
在这里漫步的,都是本地的老人。
他们习惯了这雾天,也习惯了湿地,走在上面悠闲自在,稳稳当当,半点儿摔倒的意思都没有。
唉!万事就怕遇到像我这样倒霉的人。
当我从一个拄着拐棍的老太太身边路过,准备走向不远的条椅时,咣当一声,老太太的拐棍滚落在地上,老太太像落叶一样,飘落在我左脚的脚尖上。
我想伸手扶一把,意念刚动,许多看到老人摔倒,好心扶一把,反而惹一身麻烦的镜头,便马蜂一样向我涌来。
就在前几个月,丈夫由于工作不够缜密,不但受处分,还冤枉地赔进去几十万,我的家庭就这样陷入困境。
眼前这位倒下的老人……扶了,没事还好,若真遇上碰瓷的,我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何况,儿子正在这个城市的考场紧张考试,我又怎么能出事呢?可不扶……我低头看向倒下的老人,她脸如纸白,额头浸着虚汗,似乎已不能动弹。
不管的话,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阿姨,你是心脏病犯了,是吗?我想救老人,却不敢去碰她。
因曾见过邻居阿姨心脏病发作,情况大致相同,便这样问。
老人家勉强点了点头。
我便喊起来:快来人啊!这位阿姨犯病倒在地上了!前面几位散步的老人闻声赶了过来。
有个人笃定地说:她这是心脏病犯了,得赶紧给她弄药吃。
我一听,慌慌地从口袋取出速效救心丸,倒出几粒就朝她嘴里喂去。
这速效救心丸对我的晕车很有缓解作用,久而久之,每出远门,我口袋里便总备着它。
我刚喂老太太吃下速效救心丸,就有一位老先生告诉我,她脖子上有钥匙和电话号码,还是给她家打个电话好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人反遭讹诈”满足了谁
作者:曹林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4年第12期
近来微博上众多媒体官博爆出一条猛料:北京街头,一位中国大妈讹上了一个外国小伙子。
一东北口音大妈在经过骑车老外时突然摔倒,自称被撞,并死抱对方不撒手,急哭外国小伙,最后经调解,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方才作罢离开。
一天的疯转后,媒体调查发现,此新闻失实,有目击者证明,外国小伙的确蹭到了那位大妈,由目击者提供的视频中,那小伙不断用中文辱骂被撞者。
又是一起关于“扶人反遭讹诈”的乌龙事件,又是媒体差不多集体中招,从《环球时报》到《钱江晚报》等等无数媒体官方微博,都转了开始那条描述“外国小伙扶人反遭讹诈”的微博。
为什么人们本能、先入为主地相信了这是一起“扶人反遭讹诈”的事件?起初被这条假新闻牵着鼻子走的人,看到最新的报道后,恼羞成怒地将问题归咎于媒体的不负责任,认为自己被误导、欺骗和蒙蔽。
可问题不只是被误导这么简单,“外国小伙扶大妈反遭讹诈”的信息一出现就被疯转,除了“聋子听哑巴说瞎子看到鬼”式的浮躁传播外,更重要的是这条假新闻太符合很多人的想象、期待,太符合传播者的需求。
问题首先出在新闻源上,首先发布这条新闻的人并没有客观的描述,而是将自己预设的立场嵌入到新闻标题中,“扶大妈反遭讹诈”其实不是事实,只是记者和网友的想象。
但当这种想象变成新闻标题时,在这个“不看事实只看标题”的浮躁阅读时代,已经设置了议题,人们只会被这个倾向性很明显的标题牵着鼻子走,而缺乏颠覆“标题党”误导的独立审慎能力。
一些媒体的官方微博之所以不加核实就立刻转发和评论,只因这条新闻太符合他们对新闻价值的要求了:多有冲突性,多有故事性(中国大妈讹诈外国小伙,可谓“中国大爷”讹诈中国小伙的升级版,国际元素的加入增添了不少反讽反衬色彩),多能激起网友的愤怒,多能反映出这个社会的道德变异!
这条假新闻不仅满足了一些媒体及其官方微博的期待与需求,还迎合了很多人内心的想象、期待与需求,于是能够迅速攻陷网友本就不堪一击的理性防线,被疯狂转发。
扶老人反遭讹诈,这类新闻信息非常能够滋养一些人内心的道德优越感。
很多人之所以喜欢消费这类负面新闻和反道德事件,不只出于审丑的需求,更在于这些新闻最能按摩他们的道德优越感。
在庸常的生活中,谁也不比谁高尚,但面对“自己摔倒了,人家好心来扶你,你反而去讹诈别人”的“小人”,平常不太高尚的我们立刻显得高大起来,立刻有一种站在道德高地上俯视小人的优越感。
以这种“消费负面新闻”的方式寻找优越感,很有挑逗性和诱惑力,正如一些人爱听别人不幸的经历来衬托自己的幸福感。
说说你不高兴的事儿,让哥高兴高兴;看看那些阴暗无耻的事儿,让哥体验一下高大感,这显然是另一种方式的幸灾乐祸。
为什么人们本能地相信那个摔倒的大妈是在诬陷那个年轻人?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常常忽略其中的话语权问题。
每次发生这类事情,人们都会本能地站在年轻人那一边,为什么呢?无关正义感,也没有是非,无非是屁股决定脑袋的站队罢了。
毕竟,当下主宰着网络话语权的不是那些可能摔倒的大伯大妈、老奶奶老大爷,而是年轻人。
当我们看到“扶老人反遭讹诈”的新闻时,我们很容易立刻进入角色,选择一个最符合自己身份的角色,让自己进入到那个被老人讹诈的年轻人的位置上,自然去充满正义感地去批判那个无耻的“讹诈者”。
人们轻易选择相信“扶人反遭讹诈”,还源于大众骨子里的一种劣根性: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不是我们不想做好事,而是外在的环境逼着我们不敢做好事。
你看,做好人被讹诈了,不是我没有道德担当,不想做好人,而是人心险恶,这样做有很大的风险。
很多人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选择相信“是扶人而不是撞人”,潜意识中想为自己的冷漠寻找借口,为自己推卸责任寻找正当性。
当然,还可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撒娇,为自己的赌气和推卸责任找到一个借口:我以后也不扶人了。
其实,助人的道德,是源于内在的一种良心驱动,这种道德,不应该因为一两个小概率事件而改变,不要为自己坚守这种道德设置什么条件。
做好事不需要理由,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做,自己心安、自己快乐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