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核心考点速记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综重点知识点汇总.doc

2019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综重点知识点汇总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对态度的理解: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都是内部倾向;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理解: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品德形成具有后天性,品德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1) 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4)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书笔记以及重点(同名40353)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书笔记以及重点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教育与教育学1:中外教育名言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2:教育的概念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学校教育的产生. 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
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
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 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和规范性等特点。
2. 教育学的学科分类: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
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经历了宗教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国家教育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4. 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包括教育目标论、教育内容论、教育方法论、教育评价论等。
5.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二、教育教学理论1. 教育目标的分类和特点: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等,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等特点。
2. 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等。
3. 教学设计原则:包括任务导向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4.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法等。
5. 教学评价方法和标准:包括定量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自评、互评等。
三、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 学生发展的阶段理论:包括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等,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2. 学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体差异等。
3. 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4. 学习动机的理论和分类:包括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成就动机等。
5.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包括心理压力管理、情绪调节、心理咨询等。
四、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1. 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
2. 教育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国家教育政策、地方教育政策、学校教育政策等。
3. 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管理等。
4. 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和监督: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教育监督机构的职责等。
安徽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考点大集锦

(涵盖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改革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模块)NO.1 教育学模块:教育与教育学第一章考点一、教育与教育学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广义的较育: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3.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报据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捉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其中最根木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5.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或教育影响)。
6.教育者是指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等方面发展变化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引导年轻一代,尤其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
7.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它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
8.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9.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主要包括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等。
10.教育手段:指教育话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包括教育者教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活动中达用的一些物质器具等,如教师教具、实验设备、教育辅助材料等。
1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标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考点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奴隶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即学校。
安徽教师招聘教育学必备知识点(自己整理)

教育学一、教育1、教育的概念: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一中途径——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
反之无目的(疼痛)、对动物、本能(吸奶)2、教育一词最早《孟子。
尽心上》,教和育分开解释源自许慎的《说文解字》3、教育的形式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上指学校教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或特指的教育:德育兼顾社会和个体,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4、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5、教育的结构与功能:教育的结构分为教育活动的结构和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包括教育者(主导性因素)、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三者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有机结合。
教育系统的结构:教育层次的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类型结构(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特殊教育)办学形式结构(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函授、网络)教育管理体制结构(公办、民办、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私人办学)教育的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根据分类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6、教育的发展P169、孔子-春秋末年儒家论语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的教育家10、孟子——大丈夫,性善论,明人伦11、荀子——性恶论,闻见知行12、墨子——兼爱非攻13、道家——道循自然14、《学记》世界教育史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战国末年——教学相长、藏息相辅、豫(预防)时(及时)孙(谦逊)摩(观摩)、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逆),学不躐等(循序渐进)15、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西方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问答法——先讽刺再定义然后助产术16、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17、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人的自然的观点,是全面教育的思想源泉,和谐教育18、昆体良古罗马人——教学法,技巧方面《雄辩术原理》也叫《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第一步教育学著作19、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当做独立的学科,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发展奠定方法论的基础20、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最新最全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必背考点速记

最新最全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必背考点速记本文档旨在提供最新最全的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必背考点速记,希望能够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考点速记:1.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问题的科学。
- 教育学的分类:社会教育学、心理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
- 教育学的特点:科学性、实践性、规律性等。
2. 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渐进性、差异性、整体性等。
- 儿童心理发展常见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爱因斯坦智力发展理论等。
- 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等。
3. 教育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权利与义务等。
- 国家义务教育法:确立了国家义务教育的法律地位和保障义务教育的内容。
- 师德师风建设规定:明确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
4. 课程与教学理论:- 课程的概念:是指根据一定的学科目标和教育任务,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通过教学活动实施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过程。
- 教学设计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情感价值导向等。
5. 教学评价与测量:- 教学评价的类型:形成性评价、总评价、自评等。
- 教学评价的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
- 教学测量的方法:标准化测验、非标准化测验、观察法等。
以上仅为一些重要的考点速记,希望对考生备考教师招聘考试的教育基础知识有所帮助。
请考生结合相关教材深入学习,全面掌握考点内容。
祝您考试顺利!。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详细知识点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详细知识点XXX" Detailed Knowledge Points (XXX)I。
XXX1.Pedagogy XXX.2."Xue Ji," written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d of China。
isthe world's first XXX issues。
which is about three XXX ideas include "not to pull up seedlings to help them grow," "XXX" (reflecting the principle of progressive teaching)。
"teachingwithout constraining。
forcing without suppressing。
opening without reaching the limit" (reflecting the XXX)。
and "XXX and learning" (reflecting the teaching law of the unity of teacher-ledand student-centered roles).3."The Great Didactic" by John Amos Comenius in 1632 was the first XXX.4.XXX's "Democracy and n" emphasizes "child-centeredness" and proposes the method of "learning by doing," laying the XXX "XXX."5.XXX's "Thought and Language" takes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goal of teaching.6.XXX's "The Process of XXX.7.XXX's "Advice to XXX" and "XXX" are known as the "living pedagogy" and "XXX."8.XXX: in a broad sense。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必背简答题汇总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必背简答题汇总教育学部分(19年下)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古代教育的特征(记忆技巧:街道专刻象)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二、近代教育的表现和变化(记忆技巧:公义世法)1.公历教育兴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三、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记忆技巧:全民多现身)1.全民化2.民主化3.多样化4.现代化5.终身化四、教育一次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许慎(宋)在《说文解字》上对教育做了逐字解释。
五、教育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六、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学习在动物和人身上都有)。
七、朱熹爱神话;本能生利西;心房源美梦;凯米爱劳动。
八、中国奴隶爱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中世纪有教会七艺和骑士七技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记忆技巧:容发组够龟速;内人解手龟速)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变革二、教育的经济动能(记忆技巧:牢记科;唠嗑技巧)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4.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记忆技巧:两圈一亩地一内容)四、【2016年小学简答】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口诀:人鱼公主)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记忆技巧:慕容芳)六、【2018年中学简答】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记忆技巧:宣传融创)七、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2.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3.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的发展4.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记忆技巧:数质结流)八、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记忆技巧:数质结流)1.控制人口的数量2.提高人口的质量3.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九、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记忆技巧:影响教育三要素;观内数制剂)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十、【2017年中学简答】教育的科技功能(记忆技巧:载体科研;开工再制)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动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利用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一、遗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核心考点速记考点1教师的角色(1)教师的一般角色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管理者角色。
④示范者角色。
⑤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⑥研究者角色。
(2)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①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考点2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3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考点4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考点5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1)教学上——授受关系。
(2)人格上——平等关系。
(3)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的关系。
考点6课程的含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以及进程的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考点7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考点8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
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亦称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结构(五部分组成):(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
(5)附录。
考点9教学的一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考点10教学过程的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考点11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缺点:难以因材施教;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灵活性。
考点12德育的概念广泛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考点13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考点14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考点15课外活动的形式(1)群众性活动。
①报告和讲座;②各种集会;③各种比赛;④参观、访问、调查、旅行;⑤社会公益活动。
(2)小组活动。
①学科小组;②技术小组;③艺术小组;④体育小组。
(3)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
它往往与小组或群众性活动相结合,由小组或班级分配任务,根据个人的兴趣、才能,个别单独地进行。
考点16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特征:言语和概念发展速度惊人,思维集中化和不可逆,只注重状态。
3.具体运算状态(7~11岁)标志:出现“守恒”的概念,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开始发展到形式阶段。
皮亚杰提出,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考点17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1.为了对人的聪明程度做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工具,这些工具被称作智力量表。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智商:即智力常数,它是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分数来表示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简称IQ。
计算公式如下: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2.智力的差异:包括智力的个体差异和智力的群体差异。
(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智力超常,IQ低于70的人属于智力低下。
)3.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反思型与冲动型、整体性和系列性、心理自我调控等方面。
考点18联结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尝试—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根据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2.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会判断泛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将不同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2)强化的程式;(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4)消退;(5)惩罚。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交互决定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起作用)(2)观察学习(分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和创造性观察。
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3)对强化的重新解释(除了直接强化外,班杜拉还提出了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考点19认知学习理论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
(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2.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就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教材要有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意义的同化:三种模式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
(4)组织学习的原则以及策略:逐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
考点20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加涅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考点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
该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其基本观点有:(1)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
知识并不能概括世界的法则。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2)学习观: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3)学生观:学习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校情境的。
考点22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透因两个方面构成的。
具有激活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
考点23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理论(1)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的。
(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方式: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3)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2.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马斯洛提出的。
(2)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动机归因理论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
4. 自我效能感理论(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2)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3)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4)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暗示,情绪唤醒。
5.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相反倾向的部分组成,一种称为力求成功,另一种称之为避免失败。
由于两种动机所占比重的差异,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人,一种称为避免失败者,另一种称之为力求成功者。
避免失败者往往选择容易完成的任务,而力求成功者则喜欢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倾向于选择成功率为50%的任务。
考点24学习动机的激发1.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
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
考点25知识的含义及实质知识属于人们的认知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
根据知识的概括水平,可以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根据知识的功能,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
考点26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掌握,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接受和占有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认知结构。
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归属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可分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三个彼此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阶段。
考点27知识的理解1.理解在学习中的作用(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2)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3)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