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让子弹飞》看四川方言的推广
四川方言喜剧中的经典语录

四川方言喜剧中的经典语录1、要聪明就要喝奶,要想帅就要多吃藤藤菜—王宝器2、你面带猪相,心头嘹亮一身稀脏,冒充港商。
牙齿焦黄,冒充内行,屋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还飘飘3、男人可以在战场上撤退,但绝不可以在麻将桌上崩溃—王宝器4、耙哥说了,全天下的鸡蛋联合起来都打不赢石头—王宝器5、你娃儿硬是,说了你又不听,听了你又不做,做你又做错咯,做错你哈要撒谎,撒谎了你哈不承认6、看老娘今天不把你这个干虾儿打成熊猫—花喜鹊对王宝器说7、我给你说,铁公鸡那个人,借钱之前是热心加耐心加诚心,他哄得你开心;借钱之后是狠心冷心绝心,骗得你伤心8、田菜农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礼让三分;人再犯我,斩草除根9、耶,你娃儿耍长了哦—凤姐10、哟喂,没得点本事我还敢梳分分头哦?—王宝器11、耙哥说的,人不是在放纵中学坏,就是在沉默中变态—王宝器12、晓不晓得轮胎是啥子,“轮胎”就是轮回几世都是胎神—王宝器13、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吃肉要变瘦—王宝器14、你少跟我两个在那“灯儿荡米花糖”的15、跑得脱,马脑壳16、你不要把我对你的容忍,当成你不要脸的资本—钢豌豆对铁公鸡说17、你就是黄瓜,开黄腔,做瓜事—田菜农18、你就是胎盘,脑壳是胎的,走路是盘的—甘豇豆19、喊你娃儿练刀你娃练剑,上剑重剑不练,你偏偏去练下剑(贱),金剑铜剑不用,你娃偏用银剑。
——田菜农20、快乐关不住,就穿七分裤。
说你宝,你说你身体好。
说得轻巧,说跟灯草。
21、凤姐说:我要喝农药,你就给我瓶瓶;我要上个吊,你就给我绳绳;我要跳井,你就给我接盖盖22、花喜鹊说:王宝器,我今天不打得你满面春光,你不晓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23、宝器对耙哥说:天涯何处无芳草,根本不在本村找,数量又少何况质量又不好24、王宝器说:舍得宝来宝得宝,舍得珍珠换玛瑙25、田菜农说:你不要一二三五六,木得四(事)找四哦26、干豇豆买电脑的时候说肥肠粉,脑壳里装的是乒乓,眉毛下挂的是汤圆。
称唤四川话

称唤四川话四川话,在中国各省市的方言中独具特色,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四川人的豪爽、热情和幽默。
四川话不仅是四川人民的日常用语,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四川的独特魅力和风情。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四川话的魅力所在。
四川话,作为汉语方言的一种,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
在四川人的生活中,无论是在家庭、街头还是工作场所,都能听到四川话的各种各样的用法。
四川话的发音独特,音调起伏,语调变化多端,让人听起来既有亲切感又有趣味性。
四川话中常用的一些口头禅和俚语更是让人忍俊不禁,让人感受到四川人的幽默和风趣。
四川话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之一就是各种俚语和口头禅。
比如,“几把”、“几把事”、“几把劲”等等,这些词语在四川话中被广泛使用,用来表示程度、强调或者表达情绪。
四川人在交流中常常用这些俚语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让人听起来不仅好笑,而且更易于理解。
除了俚语和口头禅,四川话中还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比如,“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瞅你咋的”、“走走看看”等等,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四川话中是司空见惯的。
四川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这些词语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让人听起来既有亲切感又有趣味性。
四川话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更在于其蕴含的文化底蕴。
四川人民勤劳朴实,热情豪爽,这种性格特点也反映在他们的语言中。
四川话中常常流露出一种亲切、真诚和幽默的气息,让人感受到四川人的热情和友善。
四川话中的一些俚语和口头禅更是让人忍俊不禁,让人感受到四川人的幽默和风趣。
总的来说,四川话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方言,不仅是四川人民的日常用语,更是四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话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更在于其蕴含的文化底蕴。
希望通过今天的探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四川话,感受四川人的热情和幽默。
愿四川话这种独特的语言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发扬,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添上一抹别样的色彩。
有关方言衰退的若干思考

有关方言衰退的若干思考摘要:在经济大发展,贸易全球化的年代,地方语言和通用语言矛盾突出。
矛盾反映在中国,即方言与普通话日渐冲突。
能听会说的越来越少、词汇量越来越贫乏、使用范围越来越窄:这就是如今方言的尴尬处境。
还记得去年大红的电影《让子弹飞》刚刚上映的时候,网上由于国语版本上传不及时,不情愿的只得找来四川话版本的来看,看过之后发现四川话原来是如此优美而富有魅力。
与之后看过的普通话版本相比,前者无论是对白还是歌曲,其意境是国语难以企及的,因为其中总是包含有普通话难以表达的特殊韵味。
语言是文明的载体,文字是语言的凝结。
感谢我们英明的祖先,创造出奇特而优美的汉字,让中华大地上涌现出灿烂的文化结晶。
不同地域的人们,用着相同的汉字,却有不同的发音,这是非常奇妙的事情。
而在语言问题上,“一刀切”显然不可能。
正是语言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灿烂和多姿多彩。
试想如果世界只有一种语言,那将会何其单调乏味。
在经济大发展,贸易全球化的年代,地方语言和通用语言矛盾突出。
矛盾反映在中国,即方言与普通话日渐冲突。
为了建设文明、高效的社会,推广普通话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也使方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语言的多样性受到严峻考验。
现实残酷的摆在我们面前:方言的消逝正在发生,语言的消逝也正在发生。
我有一个同学来自福州,常常听他说起家乡的事情。
我们谈的最多的内容之一,就是福州方言了。
他有时候感叹道,会说、肯说福州方言的孩子越来越少。
要想听到正宗的福州方言已经越来越难,更不要说唱福州童谣了。
即使是能听懂福州话的人也越来越少。
虽然从表面上看,还有很多福州人说福州话,但是作为一种方言,它的使用环境已经缩小。
会议、媒体不采纳福州方言。
地方方言只在一定范围、特定群体内被使用,时间长了,词汇也就贫乏了。
闽剧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他的家乡,老人喜欢闽剧,年轻人并不感兴趣。
原有的一些福州方言词汇消失了。
以前福州话说“电影”是“影影戏”,“留声机”是“洋戏”。
四川方言部分语气词的历时研究

四川方言部分语气词的历时研究(一)嗦查北大语料库,我们发现,“嗦”这一字最早出现在《祖堂集》中。
《祖堂集》是中国禅宗最早的史籍,出现于五代南唐。
而在这本史籍中,“嗦”实际是“索”的意思,意为催问、催请。
[7]例句:如是三度嗦后云:“明镜当台,请师一照”。
“嗦”字从口,在这里有“询问”的意思,再加上“三度”的强化和“速道!速道!”的语气,更显“催问”的意思。
到了清代,“嗦”这个字又有了新的意思。
例如《红楼梦》中“老嬷嬷道:‘我们小爷罗嗦,恐怕还有话问。
’”这句中的“嗦”表示说话烦多。
《七侠五义》(上)中“只冻得他哆哆嗦嗦。
”这里的“嗦”表示身体不由自主地颤动。
《七侠五义》(下)中“旁边又有一个喽兵说道:‘他既不肯将话告诉你,就将他打出去便了,何必在此同他罗嗦’。
”这里的“嗦”也是说话烦多的意思。
《狐狸梦全传》中“作什么多这一番罗嗦?”在这句中“嗦”既表示行为繁琐又有催促的语气在里面,和《祖堂集》中的“嗦”的意思有相似的地方。
《施公案》中“那龙爪断折在下面,嗦然一声,全行突下。
”这句中的“嗦”是一个拟音词,没有其他意思。
在现代白话文作品中,“嗦”有以下几个含义:(1)“嗦”表示身体不自主地颤抖。
例:陈白露注视着黄省三,注视着他的嘴唇无声地哆嗦了一下。
(曹禺《日出》)(2)“嗦”表示说话繁多。
例:我觉得无须在剧本上啰嗦。
(曹禺《日出》)(3)“嗦”表示音译,无实际含义。
“盘嗦里”指朝鲜族的说唱音乐。
(4)“嗦”表示声音,在这里是拟音词。
例:我又向老板娘要了一碟炒米粉,悉悉嗦嗦,风扫残叶一般,也卷得一根不剩。
(白先勇《孽子》)(5)“嗦”表示质问语气,这里与四川方言中“嗦”的功能相同。
例:我强行超车,听见后面警笛大作还在大喇叭里骂,龟儿子,你想死嗦,靠边,停车。
(李承鹏《寻人启事》)“嗦”在四川方言中有其独特的功能。
如:(1)“嗦”在现代四川方言中作为疑问语气词在句末,既能表明说话人自己的态度,向对方传达某种信息,也能传达由周围事物或对方的说话内容引起的不满、质问、征询、否定等情绪。
“散打”川话

“散打”川话“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儿骑白马,白马跳得高,胖娃儿耍关刀,关刀耍得圆,胖娃儿滚铜圆,铜圆滚得远,胖娃儿跟倒撵,撵又撵不上……”曾经外婆口中哄我们入睡的童谣,最近被改编成了一首川普版“神曲”,随着两只熊猫宝宝奶声奶气地唱词,四川各?风景名胜一一展现。
这首创意版《胖娃儿上成都》一经推出,就快速登上微博热搜榜,受到网友们热议的不仅有歌曲的创意,还有自带几分逗的川话。
从古蜀有人类活动记录以来,四川这片土地就一直生机勃勃,这片土地因其特有的历史背景,孕育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文化。
而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不仅有博物馆橱窗后的艺术品,它还历经变迁幻化成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最为依赖的沟通方式――语言。
在四川,除了“基础版”的成都话以外,还有错综复杂、发音各异的各地方言。
据专家研究,由于蜀地居民多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居住地呈块状分布,相对集中地保留了原迁出地的方言,因此,隔河音异、隔山词殊的案例在川话里举不胜举。
据传,在一处名为群力村的荒河坝上,有一座老院子,院儿里住有游、杨、韩三家人。
其中游姓为广汉人,最早居于此院;而杨、韩二姓为彭州人,是后来迁进来的。
外人进院儿找人,从来不用担心找错,这其中玄妙就在一个“吃”字,广汉游姓人说“吃”,而彭州杨、韩二姓人则说“吃儿”。
所以外人一听发音,就能够判断出这家人姓何名谁。
方言不仅是一个人从何地而出的“身份”象征,还带来了四川语言的丰富性,比如蛇的叫法,在四川话里,就有“梭老二、梭梭儿、老梭、梭二爷、梭针子、梭匠、干黄鳝、长客、长居士”等十余种。
方言的多样性造就了川话的风趣、幽默、霸道,让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有一种带劲儿感,这在当年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姜文本人也曾表示,他最为满意的就是川话版的《让子弹飞》。
“四川方言有前景”,香港导演王晶也对川话情有独钟。
10年前,因为电影《血战到底》他与四川话结下不解之缘。
随后,在他执导的电影《澳门风云》中,他也大胆使用四川方言。
算逑歌歌词

作为一句普通的四川俗语,“算逑”的意思就是“算了,罢了”,但经过发哥演绎之后,这个词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蹿红,先是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和网络签名,之后又出现在网络词典里,甚至还被加上了“《让子弹飞》中黄四郎曾多次使用”这样的解释,足见影片之深入人心。
如今,“算逑”这个词又成了一首歌的名字,也就是《让子弹飞》近日曝光的影片插曲《算逑歌》。
虽然《算逑歌》是在影片上映后才曝光的,但记者了解到,其实“算逑歌”最早就出现在影片里。
有网友透露,早在影片首映的时候,他们就发现片中有一首以“算逑”为歌词的小调,在张牧之率领众兄弟和老汤初到鹅城时“惊艳亮相”,有几个若隐若现的女声合唱“算逑,算逑,算逑”,优美动听却又喜感十足,用在这场戏里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既能舒缓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还给接下来黄四郎与自己的替身过招埋下伏笔,配合得非常巧妙。
影片上映后不久,就有不少网友在网上查询这首歌的相关信息,希望片方能提供片段给他们作为手机铃声。
昨天,这首名为《算逑歌》的插曲终于正式曝光。
女声合唱由黑鸭子组合完成,诙谐的曲调、通俗的方言搭配严谨优美的歌声,令人在听歌的同时也能不自觉地想起影片中的幽默场面。
歌词如下:黑鸭子黑鸭子游过来悠哉呀乐哉把水波采浑然不知树下痴情人望对岸把谁等待黑鸭子黑鸭子游过来夕阳坠落叶飘仍自在浑然不知多少伤心人酒醉后为你喝彩啊打过去的浪儿可曾把你的逍遥覆盖飘过去的雨儿可曾让你把水面离开开过去的花儿可曾让你无止的伤怀飞过去的蜻蜓可曾慰藉过你的无奈啊呼过去的风儿可曾把你的眼泪吹干走过去的云儿可曾给过你父般关怀开过去的歌声可曾让你把往事感慨伤过去的心儿可曾让你不再择悲哀啊---music---黑鸭子黑鸭子游过来夕阳坠落叶飘仍自在浑然不知多少伤心人酒醉后为你喝彩啊打过去的浪儿可曾把你的逍遥覆盖飘过去的雨儿可曾让你把水面离开开过去的花儿可曾让你无止的伤怀飞过去的蜻蜓可曾慰藉过你的无奈啊呼过去的风儿可曾把你的眼泪吹干走过去的云儿可曾给过你父般关怀开过去的歌声可曾让你把往事感慨伤过去的心儿可曾让你不再择悲哀啊啦啦啦啦啦啦啦啦黑鸭子黑鸭子游过来黑鸭子黑鸭子游过来全集在线观看: 高清下载观看: 。
电影对文化的影响

电影对文化的深远影响
哎哟喂,说起电影对咱们文化的影响,那可真是个长远又深刻嘞事儿!你瞧,现在哪个娃儿不晓得漫威的英雄,哪个大人没看过几部冯小刚、张艺谋的片子?这电影啊,就像是一股子清泉,悄悄咪咪地就渗进了咱们生活的角角落落。
以前,咱们了解历史、传说,多半靠书本、老人摆龙门阵,现在好了,大屏幕上一放,那画面、那音效,直击心灵,让人身临其境。
比如《霸王别姬》,看一回哭一回,京剧的韵味、旧社会的沧桑,全给演活了,文化传承那叫一个自然。
再说那些方言电影,像《疯狂的石头》、《让子弹飞》,里头四川话的幽默诙谐,全国观众都爱听,不仅让咱们自己的文化走出去,还让大家伙儿觉得亲切,增加了对四川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还有啊,电影里的服饰、饮食、建筑,都是文化的直接展现。
看《功夫熊猫》,里头的中国元素多到数不清,熊猫、面条、太极、竹林,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爱上了中国风。
总而言之,电影就像个万能胶,把咱们的文化和世界各地的文化紧紧粘在一起,既传播了咱们的好东西,又吸收了别人的精华。
这种深远的影响,真是既看得见,又摸得着,让人不得不感叹,电影,真是个好东西!。
四川话中另一种“言子”

四川话中另一种“言子”
四川人口中的“言子”就是歇后语,说歇后语叫“展言子”。
如“半天云挂口袋——装风(疯)”。
展言子的方法与歇后语的方法一样,由两部分组成,前面说出“谜面”,后面说谜底。
在四川还有另一种展言子的方式,四字成语隐去最末一字,这隐藏的字才是要表达的意思。
如,
1、安安送(米):“上街去买点安安送。
”——买米
2、杀人放(火):“师傅,借个杀人放。
”——借火点烟。
3、刘全进(瓜):“他是个刘全进。
”——骂他是傻瓜。
来源神鬼故事《唐王游地府》中的〈刘全进瓜〉。
4、十三太(保):“你真是个十三太。
”——骂人是宝器。
“保”借指“宝”,骂人宝器“二百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让子弹飞》看四川方言的推广
作者:陈实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3期
摘要:随着2010年《让子弹飞》川话版在全国的热映,四川话首次以电影的形式展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四川方言的直白、幽默诙谐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本文从《让子弹飞》这部电影来浅析四川方言的传播。
以及通过将四川方言作为语言载体的四川方言剧、方言节目、川剧几个方面来浅析四川方言的推广。
关键词:《让子弹飞》、四川方言特点、推广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3-0142-02
一、四川方言的特点
方言是流行于一定地域的语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承载工具。
“四川话,又称四川方言、巴蜀方言,是流行于中国四川省及重庆市境内的语言,属汉语西南官话,北方语系,和湘语、客家话、粤语、赣语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保留了大部分ng声母),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南方官话。
它是古蜀语融合巴语以及中原汉语,融入了元末明初和清前期的两次湖广大移民的移民方言逐步形成统一的四川话。
(一)语音特点
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话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shāng],四川话为[zǐsāng] 注2 (音同“子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shì],四川话为[cáosǐ](音同“曹死”);”支持”普通话为[zhīchí],四川话为[zīci](音同“资瓷”)。
在四川话 (但不包括成都话)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通读为“l”。
如“南方”,四川话中音同“兰方”。
成都话的“n”在“i”前腭化为舌面鼻音。
音节中或末尾的鼻音大都能区分,而成都附近、眉山、乐山等地的前鼻音(咸山摄)弱化成鼻化元音,如成都中派“an”的发音为国际音标中的[ae~]。
音节”ing”与”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完全通读,统一发音为”in"、”eng” 与”en”在大部分音节中通读为”en”,如“痕”与“恒”同为[hen];“棱”发为[len]。
但是”eng”和”en”而在声
母”b”、”p”、”m”、”f”后能够区分,前者变为”ong”,而后者仍然发”en”的音。
音节”un”
在”d”、”t”、”n”、”l”、”z”、”c”、”s”后发”en”音,其余不变。
音节”wu”固定变化为”vu”,如“五”、“雾”等,”hu”变化为”fu”,部分地区声母”h”后介音为”u”的字,声母变为”f”且无介音”u”。
(二)语气词丰富
西南官话里语气词非常丰富,比普通话和北京话多多了。
善于表达微妙的意思,所以讲西南官话的人要顽强地保护自己的语言。
哦(语调上扬)——表肯定语气,是这样。
啊(语调下降)——表肯定语气,不错,是这样。
是3(san)——四川大部分地区使用,表肯定语气,”正确”,”对头”。
是唦(两音都拖长)——主要通行于重庆市.意同”是3”,“唦”有的写成“撒”。
(以上三个用法在电影《抓壮丁》中,三个女人回答王保长的问题时接连使用)
哈——语气助词,1、轻微的疑问;2、友好。
例子:欢迎多伦多的朋友哈!
嗦(发音so),有人写成“说、嗖”——疑问,并且马上肯定。
例子:原来在这个地方嗦?!
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
例子:咋个这些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
(三)语法特点
四川话与普通话除了音调不同外,其他特点都基本相近,且四川方言又有它独特的语法特色,明显特征是习惯于副词、动词和形容词的后缀,强调的语气比较重,比如普通话说“很高兴”、“很舒服”,用四川话来说就是“高兴得很”、“安逸得很”、“巴适得很”。
被动句中的“被”字一般说为“遭”,但此时带有不情愿、不高兴的感情色彩,所以平时被动句使用较少。
如“他遭开除了。
”普通话中说为“他被开除了。
”
(四)生动、诙谐幽默
四川方言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生动、机智和幽默。
随着社会发展,有的名词、土语和旧的行业隐语消失了,但语法和语言特色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方言词汇仍然非常丰富。
还有不少四
川方言词汇如雄起、下课、勾兑等,因其独特的表现力,已在全国广为流传。
四川方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借喻,比如“雄起”一词原反映的是四川人好热闹,喜欢打抱不平的性格特征,后被四川球迷用在足球场上替代传统的“加油”,类似形象生动的引申词语还有“下课”等,已在全国广为流传。
在地方语言中,四川方言的幽默是无与伦比的。
四川方言里鲜有表现悲伤、痛苦的词汇,比如:“今天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我摔得好痛啊!”这句话如果用四川话来表现就非常有意思:“今天绊了一跤,把老子疼安逸了!”“疼”和“安逸”本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四川人在表达痛苦的时候还不忘把自己调侃一番,这两个词的连接运用,充分显示了四川人乐观的性格。
二、《让子弹飞》
(一)《让子弹飞》电影的简介
2010年一部《让子弹飞》的电影红遍了中国,本片是姜文导演的第四部电影作品,电影改编自四川作家马识途的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节。
最终以7.24亿元骄人业绩圆满收官。
毫无疑问,《让子弹飞》已成为2011年贺岁档最大'黑马',成为贺岁片神话,成为中国国产商业大片票房新标杆。
《让子弹飞》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洋年间,南部中国。
一场惊天动地的火车劫案之后,号令山林的绿林悍匪张牧之,遭遇行走江湖的通天大骗老汤,两人从生死宿敌变成莫逆之交,然而真正的决战才刚刚开始,南国一霸黄四郎虎视眈眈镇守鹅城,一场场情杀命案连环上演,华南三王各自为阵,鹅城双艳粉墨登场,乱世枭雄的混战一触即发。
《让子弹飞》商业上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让子弹飞》影评也在首映后呈现井喷之势,而且好评如潮。
(二)《让子弹飞》川话版
川话版的《让子弹飞》在全国上映,得到许多观众的好评。
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将普通话版和方言版在全国范围内上映。
这使得四川话活跃在荧幕上。
《让子弹飞》不是在电影中引用方言,而是干脆以普通话和四川话两个版本打进川、渝、贵、鄂市场,妄图“一炮双响”。
推出川话版,首先是因为这部电影是改编四川籍著名作家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
里面有些精髓只能用川话表达出来。
根据不完全统计,川话版《让子弹飞》观影过程中观众们的笑声与普通话版相比只多不少,特别是片中地道的俚语俗话如“瓜娃子”、“不乐教哦”、“走起”等一一出现时,观众反响特别热烈。
(三)《让子弹飞》川话版对四川话传播的影响
该片四川话版更忠于马识途的原著。
何世平“我希望全国人民,包括北京上海的影迷都能看到说四川话的《让子弹飞》,让四川话的魅力走出去。
”。
《让子弹飞》除了周润发和刘嘉玲选择了配音演员,基本上所有的大腕都亲口说四川话。
这样的名人效应再加上全国的范围的
上映,这必然会对让更多其他地方的人认识到四川话,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四川话。
所以《让》的川话版的上映,会对四川话的推广有着积极的作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四川话。
对川话版的节目的发展也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四川方言的传播
近几年以东北方言为代表的方言电视剧在荧屏上火爆,缘于东北话与普通话接近,四川方言剧除了在重庆和云、贵、川效果比较好外,在全国其他地方的反响却不是太大。
200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川台选送的《耙耳朵》小品,由于编导担心直播时全国大部分观众会听不懂,便弃用方言,改用川普台词,结果失去了特色,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010年《让子弹飞》的川话版在全国的上映,将原汁原味的四川话展现在了国人的眼前。
相信这部红遍整个大中国的电影会给四川话的传播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四川话展现其魅力提供了一个平台。
[结语]
方言流行于民间,其妙趣只能意会,所以一般靠口头来传承,用书面语言来表达就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四川话向外展示自己语言特色时的巨大障碍。
四川方言把“干什么”叫做“做啥子”,另一个表述语言“咋子”,更带有一层不耐烦的情绪,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字,有的网友用“爪”来替代“咋”(za)字,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另一层意思。
另举一例:指被人羞辱时的感觉“铆人巴沙的”,如果用书面语言表现出来后,别说外省人看不懂,四川人看了也不一定马上会反应过来。
所以,从事语言研究的专家学者,若能在方言的书面表达和注释上仔细推敲、严格规范,将更充分展示四川方言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