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的诗的赏析《黎明的通知》和《我爱这土地》

合集下载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知识点及练习(附参考答案)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知识点及练习(附参考答案)

1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知识点及练习(附参考答案)作者简介艾青(1910年03月27日—1996年05月05日)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

浙江金华人。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

出版了《艾青选集》等。

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

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

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诗歌风格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

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经典名言1.1.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2.人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

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3.3.个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4.4.人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5.5.因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6.6.一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诗两首_我爱这土地》详解

《诗两首_我爱这土地》详解
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学习目标
1.了解艾青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理解“鸟”、“土地”等意象在文中的象征 意义,把握作者的情感。 3.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 海澄,浙江金华人。当代诗人。诗 集有:《大堰河——我的保姆》 《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关于艾青
时代背景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 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 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 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 抗日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 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 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 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 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 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结构: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 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升华主题,以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 真挚的心:“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流露出怀恋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我也要欢快的歌唱
六、回顾目标 课堂小结
1.了解艾青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理解“鸟”、“土地”等意象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把握作者的情感。 3.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七、达标检测 反馈提升
达标测试
1.蒋海澄 《大堰河——我的保姆》 2.D 3. 对国家对人民有着深沉的爱的赤子形象。 4. 土地 祖国的大地 河流 满腔的悲愤 风 愤怒的反抗 黎明 光明的未来
【艾青】(1910~1996) 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 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 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之后赴法国 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 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 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 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 成名。1935年出狱次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 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艾青《我爱这土地》中“黎明”意象之新探

艾青《我爱这土地》中“黎明”意象之新探

艾青《我爱这土地》中“黎明”意象之新探作者:陈晓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我爱这土地》中的“黎明”意象不同于其在艾青以往诗中仅是单纯讴歌光明,而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

首先,文章由诗中的指称代词“这/那”的分析得出“黎明”所象征的光明和胜利是未来式的,仍未实现;既然光明尚未到来,眼前面临的是民族深重的苦难,加之笼罩全诗的死亡气息,“黎明”意象沾染上了忧郁的色调,但这忧郁并非消极的情绪,而是一种促人进发的力;此外,诗中的“黎明”是建立在战争和苦难基础上的憧憬,具有更深广的社会容量和现实基础,更具现实性和可行性,体现了艾青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手法的深化。

关键词:《我爱这土地》;黎明;未来式;忧郁化;现实化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003-02在《我爱这土地》之前,艾青写了大量歌颂太阳、黎明、光明的诗歌。

骆寒超把艾青的诗歌意象世界归结为三个系列:土地系列、波浪系列、太阳系列。

而黎明作为太阳系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是光明、胜利的象征。

在艾青“黎明”意象系列的发展过程中,《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黎明”有着其独特的意象内涵和艺术特征。

一、未来式之黎明《我爱这土地》诗中,艾青在组合“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几个意象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指代词:“这……土地,这……河流,这……风,和那……黎明”。

为什么前面三个意象用“这”来指代,最后却使用“那”来指代黎明?“黎明”与前三个意象相比有何特别之处?我们在日常交际中会这样来使用“这”与“那”:“我手上这支笔是他的”“远处那朵云真美”“刚才那只手镯比现在这只好看,不过说不定等会又会出现更合你心意的那一只”。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解释:这,指示/代替比较近的人或事物;那,指示/代替比较远的人或事物。

这说明“这”与“那”的使用取决于说话者与指代物之间的距离远近,并且这距离既包括空间距离也包括时间距离。

艾青 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

艾青 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

艾青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

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

并由生前的歌唱。

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

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

直抒胸臆。

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

炽热的爱国之心。

作品名称,我爱这土地。

创作年代,1938年。

作品出处,《艾青诗选》。

文学体裁,现代诗。

作者,艾青。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英文译文。

I Love This LandIf I were a bird,I would sing with my hoarse voice:Of this land was buffeted by storms,Of this river turbulent with our grief,Of these angry winds ceaselessly blowing,And of the dawn, infinitely gentle over the woods...——Then I would die,And even my feathers would rot in the are my eyes always brimming with tears?Because I love this land so deeply...。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

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

1938年10月。

武汉失守。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

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

汇集于桂林。

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艾青诗选》如何读诗-初中语文必读名著之方法指导

《艾青诗选》如何读诗-初中语文必读名著之方法指导

把纤绳深深
—— 祖国啊!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我是贫困,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我是悲哀。
喂养了
我是你祖祖辈辈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 沸腾的我;
痛苦的希望啊,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是“飞天”袖间
去取得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忧郁”是渗透了诗人的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是 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可以把它叫 做“艾青式的忧郁”。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道: “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旷野》中写道:“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等。
散文化了的诗情律动
艾青的散文式的诗句常以长短相间,自由活泼地表现, 无拘无束;加上鲜活朴实的口语,力求一种随诗情而产生 的“内在旋律美”,与诗行内在节奏、音律与意象相一致 和融合的色彩感受;他的诗,意象愈发丰满,显得那般绚 丽;诗体自由的新诗创作追求,亦是他一生诗歌事业的伟 大贡献。如《献给乡村的诗》和成名作《大堰河——我的 保姆》都显示了这一特色。
主要篇目:
《向太阳》《火把》,借助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 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
《黎明的通知》,以“黎明”的口吻,呼唤“诗人啊,/ 你起来吧”,让所有热爱生活的人 们、所有的“城市和村庄”做好准备,迎接“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的到来。
1978年以后主要作品特点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名著导读 《艾青诗选》 如何读诗【考点精讲版】

名著导读 《艾青诗选》 如何读诗【考点精讲版】

早期 留学法国及归国 抗战时期
《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 中国的土地上》《北方》《向太阳》
1934年到1945年(第一个高峰期)《我爱这土地》《火把》等
中期 1946年到1957年 《礁石》《在智利的海岬上——给巴勃罗·聂鲁达》等
1958年到1977年 创作基本中断
晚期 1978年以后 《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等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 他毕生致力于诗歌创作,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 了非凡的成就。代表诗集有《吉檀迦利》《新 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母爱和童真 是他诗歌的重要主题。
内容概览
代表诗集
主要内容
“生命之歌”。诗人以欢唱之笔歌唱生命的枯荣、 《吉檀迦利》 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抒
——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一九三八年二月四日 潼关
要点批注
此诗中,诗人既悲叹北方的贫瘠落后以及战 争给北方民众带来的苦难,又讴歌北国民众自古 具有的不屈的生存意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具有 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全诗多用意象抒情写意, 勾勒出一幅幅富有动感的北国乡土画面,形象生 动,准确传”。诗人化身为天真的孩子或慈祥的母 亲,以儿童的想象力和母亲的怜爱之心,描绘出一 个个憨态可掬、神形兼备、纯洁无瑕的儿童,表现 了母亲与孩子间最真挚、最深厚的爱。
内容概览
主要类型
代表篇目及主题
忧国伤时
代表篇目:杜甫《春望》《登楼》,杜牧《泊秦淮》,韦庄《金陵图》,刘禹锡 《乌衣巷》。 主题: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表达对国家 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边塞行旅
代表篇目:王昌龄《塞上曲》《出塞》,高适《燕歌行》,王之涣《出塞》。 主题: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

艾青的爱国主题诗歌

艾青的爱国主题诗歌

艾青的爱国主题诗歌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带来艾青的爱国主题的诗歌,欢迎大家阅读!1、《太阳的话》在《太阳的话》中,艾青用太阳象征光明和希望,用紧闭着门户的木板房比喻当时人民生活的闭塞、陈旧、落后的环境,以第一人称代表太阳呼唤国人改变现状,迎接光明。

诗歌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以满腔的热情唤起民众,投身到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改变现状,为中国开辟光明美好的未来前程。

2、《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3、《黎明的通知》《黎明的通知》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42年所作的一首新诗。

这首诗以黎明的口吻热切地唤起一切事物来迎接美好新世界的到来,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对新社会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歌赞美了解放区朝气蓬勃的美好生活,同时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全诗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排比句式,两行一列的结构使得全诗节奏非常明快,富于音乐感。

4、《向太阳》《向太阳》长四百余行,是三十年代艾青最长的一首诗,由九个各自独立又前后呼应的章节组成。

尽管在诗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场景和人物,但并不以叙事为主。

作者仍然以他那朴素坦诚富有个性的抒情方式进行创作,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的“我”(也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作为全诗的主线和命脉。

武汉当时作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一个重镇,正轰轰烈烈地掀起保卫大武汉的群众性活动。

艾青立即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个显示着民族觉醒和战斗决心的现实世界。

心中鼓荡着的激情和创作欲求,与现实结合的强度显然达到了燃烧的程度。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评论家一致把它誉为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优秀诗篇。

《艾青诗选》名著阅读中考考点及试题汇编

《艾青诗选》名著阅读中考考点及试题汇编

《艾青诗选》名著阅读中考考点及试题汇编一、教材出处:九年级上册“名著阅读”《艾青诗选》二、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三、主要作品第一个高峰期,20世纪30年代,诗歌充满“土地的忧郁”,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1《《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他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全诗分为四部分。

诗人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2《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3《北方》:诗人写“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写“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一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新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用近乎散文的诗行,传达出极为深厚的爱国之情。

4《黎明的通知》:全诗热情歌颂了光明、幸福的象征——黎明,抒发了诗人期待胜利的强烈愿望,倾吐了诗人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它不仅给人以情的感染,还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中的“我”就是黎明。

在诗人的笔下,黎明是一个将光明带给世界、将温暖带给人类的美好的艺术形象。

5《我爱这土地》:诗人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地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而心力交瘁的境况。

6《向太阳》:这首诗借歌颂太阳,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全诗贯穿着一个总体的象征形象,那就是太阳,以太阳来象征民族的觉醒和希望;从“我”一个饱经忧患的知识分子的角度,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抒发抗战高潮到来之时的激奋之情。

7《火把》:借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上所完成的事历史的“综合”任务。

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中国诗歌会诗人“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其“优质的叫喊”的弱点,批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

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向: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诗人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发展向上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正是从这种美学思想处出发,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

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

运用土地和太阳意象最好的两首诗是《我爱这土地》和《黎明的通知》,下面分别进行赏析。

我爱这土地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怀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投身于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他拿起诗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我爱这土地》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抗战初期,是藉土地激发诗人情绪的代表作。

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

意象即意境。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

我们从诗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再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素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艾青的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

悲怆的诗句,反映热切的情。

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中回荡着忧郁的调子,郁积着深深的忧伤。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句中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但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是感情极度热切的反映。

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

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

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爱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试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了。

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

强烈的对比,映射执著的爱。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是作者在开头留给我们的悬念。

正当读者为诗人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至此上面的悬念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需要指出,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是诗人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的新的艺术追求。

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这首诗可以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描述,那就是:朴实意象凝聚深爱,悲怆诗句道出真情。

黎明的通知艾青是我国当代诗坛上有深刻影响的诗人,他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写的《黎明的通知》是诗歌园地上的佳卉奇葩,在广大读者心里刻着久远而常新的记忆。

全诗热情地歌颂了光明、幸福的象征——黎明,抒发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它不仅给人以情的感染,而诗中的“我”就是黎明。

在诗人的笔下,黎明是一个带光明给世界、带温暖给人类的美好的艺术形象。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城市和乡村“沉浸在苦难里”。

在这漆黑的夜里,广大人民渴望着黎明的到来,盼望着自由、幸福和解放,他们虔诚地“您是天边”眼睛被“渴望所灼痛”。

诗人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大地,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怀着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强信心,代表黎明发出了通知。

作品一开头,黎明便以无比激动地心情,含着欢乐的泪花,呼唤诗人赶快起来通知人类,报告黎明即将到来的消息: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着波涛的海上来人们常说写诗作文开头最难,在这里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纯净优美的文字进行了生动地描绘,一下子把黎明到来之前的壮阔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嫩绿的小草,晶莹的露珠,启明星在天空闪烁,广阔的大海波涛翻腾。

这种传神的描写,把读者引入诗的意境中,仿佛诗人看到火红的黎明踏着大海的层层波涛,冲破黑夜想我们飞奔而来,它犹如花枝招展的姑娘,迈着轻快的舞步笑着唱着跑向田间,又像健壮的小伙子挥动手臂呼喊着奔向层林,奔向深山,它来到哪里,哪里就光明照大地,山岗凝翠色,春风阵阵。

在这里,诗人避开妇女饭的议论,从黎明这个司空见惯的自然景物中独具慧眼地提炼出抗日即胜利、光明的中国即将出现这一闪光的思想,并成功地熔铸到使得艺术形象中,朴实的诗句蕴含着作者的爱和恨,美好的画面显露出了作者的信心与希望,使读者触摸到诗人盼望黎明的激跳的脉搏,引起人们对光明的热烈向往。

在描绘黎明的前奏之后,黎明向城市、乡村各个阶层的人们,向“一切的不幸者”,向“一切爱生活的人”发出了普通而恳切的号召,号召他们以欢乐的心情,以战斗的姿态去迎接新的生活。

在这里,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对人们迎接黎明的景象进行了广泛的描写。

作者在用“打开所有的窗子来欢迎,打开所有的门来欢迎”作概括的描写后,从容不迫地推出一个个电影特写镜头细致而具体地描写了人们欢迎黎明的情形。

接着,作者的笔锋转向对各种人迎接黎明的神态描写上。

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起来了,他们舒活筋骨,抖擞精神,用双手去拥抱日日夜夜盼望的黎明,迎接祖国的新生。

奇特的想象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诗人甚至联想到歌唱家放开了歌喉,用“草与露水所渗合的声音”唱起了还清解放的胜利之歌,舞蹈家披上了“白雾的晨衣”翩翩起舞。

诗人饱蘸笔墨,恣意发挥,多方面开拓,把眼前景和胸中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便诗的感情更加深沉,利益更加高远,把渴望光明、渴望美好新生活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的最后,黎明再一次恳请诗人赶快通知人类:请他们准备欢迎,请所有的人准备欢迎当雄鸡最后一次鸣叫的时候我就到来请他们用虔诚的眼睛凝视天边我将给所有期待我的以最慈惠的光辉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来了这首诗的结尾,如洪钟震地。

作者指出:“夜已快完了”,金色的黎明再胸肌最后一声鸣叫的时候就要到来,这既是对日本侵略者的有力宣判,对光明的深情呼唤,也是向广大人民发出的战斗号召。

简洁的结尾,创造出了寓意深邃、发人联想的艺术意境,使作品富有一股内在的感情冲击力。

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

爱情曾说:“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摇撼人们的心。

”又说:“并不是没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

”《黎明的通知》就是诗人“通过自己的心”写出的诗。

当时,作者在延安,同边区人民一起过着战斗生活,人民热爱新生活和英勇斗争的精神,给他以积极的影响,使他更加热爱光明,更加坚定了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心因而他才如此准确生动、如此深刻有力地用自己的“由衷之言”说出了人民的心声,写出了高亢、激越、欢快的诗篇。

为了表达这种真情,诗人把个人之情同时代之情,灵魂的声音同人民的声音融为一体,通过自己独特的真实的感受,巧用拟人化手法,运用含情的画笔,写景抒情,寄托怀抱。

始终没有任何的直接说教,而是把盼望黎明的感情溶入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之中,寓深刻的思想意义于诗的艺术形象之中,创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美好愿望,激起读者对光明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并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黎明的通知》的语言像徒弟一样淳朴、像麦苗一样青新,诗中没有雕章琢句的痕迹,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富有启示性。

诗人尽可能地用人们的口语,但又注意从生活中提取丰富、鲜明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和感情。

诗中用“打开所有的窗子来欢迎”,形象地描绘了黎明时的动静,从“门”和“窗”,使人自然地联想到光明和出路。

“打开那糊有花纸的窗子”,“打开那贴着春联的门”,以“花纸”和“春联”形容门和窗,不仅把黎明的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喜气洋洋的气氛。

优美的诗意和朴素的语言结合在一起,诗人反复咀嚼,余味久在。

这首诗么有特意追求形式和音韵的美,表面看来是“散文化”了,其实诗人胸膛跳动的则是一颗真正的诗心,具有诗的内核。

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复铺陈,层层递进,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

虽然没有韵脚,但节奏鲜明,使人读之朗朗上口,有珠走泉流之妙,从情绪、语言到节奏构成了诗的内在旋律,具有一种迷人的艺术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