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安多藏族服饰艺术——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藏族服饰艺术鉴赏

藏族服饰艺术鉴赏摘要:藏族服饰文化和藏族的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关系密切。
除服饰本身的制作外,它还和原料的选择,加工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民俗事象有关联,所以考察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服饰本身。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藏族服饰的兴起佛教僧侣服饰兴起这一时期的服饰发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佛教僧侣服饰的兴起。
公元八世纪,西藏出现了第一批僧人,服饰由赞普府库供给,后由百姓、政府共同供养。
佛教服饰亦形成等级区别,并有节日与平时的不同装束,自成体系。
不少上层僧侣生活奢侈,衣着华丽,"下坐重裀,上张伞盖,身衣锦缎……"。
早期西藏僧侣服饰受印度影响甚大。
据传说贝霞帽最早则是由印度国王赠给宁玛法王莲花生而流传下来,成为西藏僧帽中的一种,但后来西藏僧服衍变发展较快,极具地方色彩。
朗达玛灭佛后二百余年,佛教重新兴起,并且形成众多的派别,各派不仅在佛经教义的诠释上不同,而且在服饰穿着上也不相同。
古老的宁玛派僧侣着红色袈裟,故又被称为红教。
而噶举派则以戴红帽或黑帽以示各支派的区别。
这种以服饰表征身份、信仰的现象正是西藏服饰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西藏服饰史上颇具特色之处。
元代元代,西藏隶属于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与元王朝发生了密切的交往,服饰上所受的影响也较前朝为大。
元王朝在西藏分封安抚使、招讨使、万户等各级官吏,不同品级穿着不同花饰的藏袍,戴不同的顶冠,以至民主改革前噶厦政府的四品官的一种官服名称还保留着元朝的叫法"寸扎花尔白玛"(藏语意为莲花纹样的蒙古袍)。
官品的主要标志也表现为蒙古式的"江达"(即圆冠)上的顶饰的差异。
官吏贵族的管家、随从、佣人的帽子也有一定的形式,大管家在举行仪礼时要戴"索夏"(即平顶围穗蒙古帽)等等。
藏族服饰论文

藏族服饰论文谈到藏族,我就想到几年前的暑假曾到九寨沟和黄龙好好欣赏了一番自然美景,惊叹于那里的五彩池、长海、诺日朗瀑布、珍珠滩瀑布以及树正瀑布。
虽然那时的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炎热的夏季,但由于海拔高,温度依就维持在20°C左右,也离太阳更近了,显得格外刺眼,而在阳光的照映下,原本就有青山绿水的九寨沟和黄龙,清澈的水面显的波光粼粼,就像是散落在山林中宝石,吸引着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
跟随着导游的介绍,我也学会了第一句藏语,“扎西得勒“,意思是美好的祝福,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藏族文化之旅。
在旅行的第三天的晚上,我参加了一个藏族文化的展示会,演员们都身穿藏族特有的服饰,让我大饱眼福。
在展示会期间,热情好客的藏族人们还为我们递上了雪白的哈达和青稞酒。
第一次双手接过那雪白的哈达,内心激动不已,这是藏族人民欢迎外宾的基本礼数。
而那一小杯的青稞酒,度数虽不高,但隐约中有种淡淡的酒香,令人陶醉,而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服饰的特色和其中所蕴含的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为此,我也先查找了些资料,毕竟,行万里路也还是建立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丰富自己的知识,也才能了解一个地域的文化。
目前我国藏族人口大约有460多万,生活的地方主要是西藏自治区及临近的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11个藏族自治州。
在这片与众不同的土地上,生长着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他们与我们生长在江南一带的人不,又或者是电视,网络上,只要有人穿了藏族衣服,哪怕看上一眼,我相信都能准确地识别出来。
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藏族人都喜欢穿着代表他们自身独特韵味的藏族服装。
但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的不断改变,审美观念和风俗习惯的不一样,不同地区的藏族服饰,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藏族服饰大概可以分为西藏自治区藏族服饰,青海省藏族服饰,甘肃省藏族服饰,四川省藏族服饰,云南省藏族服饰,僧侣服饰,原西藏地方政府官员服饰。
即使在同一个藏族地区,由于季节不同、场合不同,服饰也会有种种差异。
甘南地区藏族服饰——以甘南觉乃三格毛藏族服饰文化为例研发与创新

藏族服饰为例,以传统藏族服饰的特点为视角,研究藏族服饰的特色、特性和特征。从历史、民族起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也将贯穿其
他民族对藏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又将在传统藏族服饰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研发。
关键词:卓尼藏族服饰;民族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K892.23源自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1-0129-002
一、觉乃三格毛藏族服饰历史文化的挖 掘与研发
(一)觉乃三格毛服饰历史文化的挖掘 一片片肥沃的土地是孕育和发展的摇 篮,一条条小溪是人类繁衍的命脉,民族是 历史的产物,服饰是文化特色的形成。在社 会早期,受条件限制,为了基本需求的保暖 和防御,衣服是从最原始的兽皮演变而来, 但是关于藏族先民们穿着考古资料几乎不 见,杨清凡《藏族服饰史》[1] 中提到,“手 经指挂,其成犹网罗,仍然很粗疏”,不难 发现,都兰县出土的毛制品和皮革为古羌人 的文化产物,大概距今三四千年前,就已经 具备了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秦汉时期,纺毛线织氆氇已经在公元 4 世纪前后出现,后受中原纺织工艺的影响, 以牛羊毛为原材料,经染色、纺织等加工而 成,经久耐用。 随着社会的慢慢演变,人们的审美也不 断提升,服装的装饰也开始日益呈现,动物 的皮毛被用来做服装的边饰,并作为衬托。 藏族丝绸服饰是唐蕃政治、经济联系的 结 果, 甘 南 又 是 重 要 枢 纽, 在 交 流 中 获 得 便利。 (二)觉乃三格毛服饰创新研发 觉乃三格毛服饰汇集了满、汉、藏三个 民族的文化融合,特征明显,在甘南藏族服 饰中独具特色,也代表着卓尼藏族服饰文化 的先进性。 觉乃三格毛藏族服饰与人们所处的环境
甘南藏族服装作文

甘南藏族服装作文
在甘南藏族服装服饰文化中,装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特别
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讲究,藏族人和其他民族一样,有自己独
特爱美的方式和装饰风格。
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肥大。
直线宽边,色彩对比强烈。
男女藏袍均归习惯以粗纺厚毛呢
为料,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钉一个纽扣,或是用红、蓝、绿、雪青等色布做成两条飘带,穿时结上。
男式藏袍多为黑、白两色,领围、袖口、衣襟和底边,镶在色布或绸子底边,古朴浑厚。
夏天或劳动时,一般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前搭在左肩上,也
可左右袖均不穿。
女式藏袍,分有袖和无袖两种,夏秋两季藏无袖。
里面多衬有红、绿等色彩鲜艳的衬衣,衬衣翻领在外,衣袖要长于
胳膊一至二倍,长出部分,平时卷起,舞蹈时放下,舒展飘逸、潇
洒自如。
藏族无论男女均喜欢佩饰,耳穿大环,手腕金银,顶戴珠链,尤其是腰间,男挎长剑,女佩腰刀,更显得粗犷彪美。
面是金
银器物,另一方面主要是天然宝石,这是藏族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
中对美的特有追求和表达方式,也是西藏传统文化中精神与物质文
化完美结合的体现。
不同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方式决
定了与此协调的各类区域服饰、季节服饰、民俗服饰,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决定了西藏服饰文化的纵向发展和各类等
级服饰、职业服饰的千差万别。
由此可以看出,日渐完善的藏族服
饰文化既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又有许多等级和地域性的差别,还有
一些特定的服饰制度。
其特点是内涵丰富,结构复杂、层次多样、
特点鲜明。
雍容华贵的甘南藏族服饰

雍容华贵的甘南藏族服饰生活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的藏族人民,由于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从而造成了其生活方式及人文环境的独特性,他们在日常的生产劳动及社会生活中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节日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以及绘画、雕塑、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
严酷的自然环境、恶劣的生存条件使得藏族人民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表现在服饰方面,他们用各种金银及珊瑚、玛璃、松石、蜜蜡珠、玻用等珠宝饰物来装扮自己,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
藏族服饰文化是藏族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其宗教信仰和总体环境的相对稳定使得藏族服饰在总体上具有长期延续性。
但是藏区各地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使得现代藏族服饰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大致可分为卫藏、阿里、工布、康区、安多几大类型。
安多藏区按藏族区域传统划分属多康地区下部,包括今青海省(玉树州除外)全部地区,四川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及祁连山北麓的所有藏区,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
镶有珊瑚的圆形银盾发饰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玛曲、碌曲等牧区及卓尼、迭部、舟曲等农区的藏族人民,其服饰在日常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不断地演变发展为或华贵艳丽或朴素庄重的独特风格。
夏河县的藏族妇女头饰多为碎辫子,她们将头发辫成数十根细辨,下面接上黑色或咖啡色的丝线,一直坠到脚踝;头部还坠有缀田、玛玻或银碗形饰物的硬布条;部分藏族妇女在头顶脑门处饰有较大的绿松石串;自腰部起有垂及踝部的硬布条,上缀有碗形银质饰物或数行银圆、铜圆,多至数十枚。
未婚女子则流两根辫子,饰以缀有数行红珊瑚或蜜蜡珠的红布条。
舟曲地区因气候较暖,妇女常着薄而宽大的黑长袍,外穿一短上衣,腰束黑色或蓝色宽幅长腰带,长袍下摆挽在腰带里;裤子很宽,裤口束起,有些还扎裹腿布;头缠折叠成二寸宽的头帕,胸前及上腰部饰有串连的整块珊瑚,胸前经常戴一个直径为26厘米的被称为“欧斗子”的圆形银盘子,上面绘饰有八宝吉祥图案。
浅谈甘南藏族服饰特点和传承

浅谈甘南藏族服饰特点和传承作者:拉木草来源:《文化产业》2016年第01期摘要:介绍甘南藏族服饰种类和特点,了解这一独特服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使其继续发扬、传承。
甘南藏族服饰形式多、种类多、款式独特、用料精美、做工精细、面料考究、色泽艳丽,花纹图案构思精巧,能衬托出本地区藏族特有的气质和文化特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服饰特点;发展状况;保护措施一、服饰特点(一)夏河、碌曲、玛曲、卓尼、迭部县及合作市藏族服饰特点夏河、碌曲、玛曲、卓尼、迭部县及合作市藏族男、女穿着基本相似,属于上下连属式样藏袍。
只是在女服束腰后下摆与脚踝齐不齐,男服下摆提高到膝部的位置高低上区分。
应季节在当地称“然拉”、“嚓日”、“仔花”。
“然拉”用布料和绸缎做成。
“仔花”用羊皮经手工揉搓熟化缝制而成,不挂里外面料,即内有长毛外为光板的皮袄制成。
“嚓日”用羊羔皮或短毛皮作里,外罩毛料或布料而制成。
1、男装威武雄壮,头戴狐皮帽,毡帽、烟筒帽,花帽,圆锥形羊羔皮帽,冬天身着“仔花”。
领口、袖口、襟边、下摆均用豹皮、水獭皮、貂皮、氆氇及黄丝带包边。
“仔花”内穿高领斜襟衬衫,面料多为绸缎,喜用蓝、白、灰等颜色,穿“仔花”时袒露右臂,将袖子系在腰间,在胸前留一个空隙,酷似一个袋子,外出时可以放物品。
夏天穿“然拉”,用布制做的夹袍,面料颜色多偏深。
春秋穿“嚓日”,其领缘、袖口、下摆、襟边部分均用氆氇和水獭、豹皮及黄丝带镶成边饰。
下身穿黑色或深蓝色裤子,足蹬黑色或棕色长筒牛皮靴子。
(自制的牛皮靴子很少见到),腰挂藏刀,戴珊瑚项链和象牙项链以示美观、庄重。
2、女装均为大襟右边开口,头戴“狐皮帽”、“礼帽”、“羊羔皮帽”等,冬天穿“仔花”、装饰华丽、色彩鲜艳,领面镶豹皮或水獭皮外,还在领脚饰以红、黄、蓝、绿各色布条。
下摆、襟边处用三种纹样氆氇点缀,有的在氆氇之上镶较宽红、绿、黄布条。
袖口同样缝缀豹皮或水獭皮及各色布条,氆氇和锦缎。
浅谈甘南藏族服饰的雍容与华贵

【6】符伟.湘西阳戏声腔中的“二律意象”田.中国音乐(季刊)2008
年第4期
r7J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E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鳊写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I{概况.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zwy201004180.aspx
音乐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民族音乐学。
滕攀.女,土家族(1985一)湖南吉首人,现为陕西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杨小红 甘肃省甘南州博物馆,747000 大众文艺 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 2010(4)
一、甘南藏族服饰的特点
1.肥腰大袖 为了适应高寒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牧区的生活方式,甘南藏 区服饰基本结构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 服装夜间和农而眠可以当被。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 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则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 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 有的风格,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藏族服饰的这种基本特征大 约远在战国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浓厚的高原民族特点。 2.男女皆爱饰物 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较多,有银、金、珍 珠、玛瑙、玉、松石、丝、翡翠、珊瑚、琥珀等。运用广泛,有 头饰,发饰、鬓饰、耳环、项链、胸饰、腰饰,戒指等。造型美 观,多为自然形状。妇女都喜欢戴珊瑚、玛瑙、项链和银质佛 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种腰刀、火镰等饰物、也有戴耳环、戒指和 手镯的。 3.配色大胆精巧 藏族服饰的另一特点还突出地表现在色彩的依次递增和构 图上。牧区皮袍的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竖立色 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lO 厘米宽的黑、红、绿、紫色条纹依次排列。她们常用十字纹样的 花领袍和靴上作装饰。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 与紫等对比色,并且巧妙运用复色、金银线取得明坑邙又和谐的 艺术效果,配色十分大胆、精巧。
藏族服饰论文

藏族服饰文化摘要:在漫长的人与自然界的斗争中,藏族人逐渐以其独特的坚韧和智慧,在高原上站立起来,使自己成为地球陆地之颠的万物之灵。
这时,随着抵御自然界侵袭能力的增强,藏族人已有可能对于自己生活本身的内容进行思索了,而物质生活的基本保证,又使他们升起了对生活前景的企盼和憧憬。
于是,对生活内容的思索和企盼、憧憬,便很自然地被他们反映在离他们生活最贴近、最亲密的服饰上了。
由此,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诞生了。
藏族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文化艺术的形成和藏族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除此之外,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所以藏族的服饰文化包括了十分广泛的内容。
In the long struggl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ibetans gradually stand up on the plateau with its unique tenacity and wisdom, and make themselves the crown of creation on the earth. At this time,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invasive ability to resist nature, it has been possible for Tibetans to think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ir life itself, while the basic guarantee of material life also make them raise the wish and vision for prospect of life. So the ponder, wish and vision for the content of life has naturally been reflected on the costume, which is the closest andmost intimate to life. As a result, costume as a cultural and art was born.Generation of Tibetan costume and formation of costume culture and art have a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y live, in particular, with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different styles of production and life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stume. Therefore, the culture of Tibetan costume includes a very wide range of content.关键词:藏族;服饰元素;文化;1、藏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理念的结合点紧张的现代生活导致了人们长期的心理压抑制与情感失衡,这必然唤起人们追求个性化、多样化、自由与人情味的本能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 族 是 我 国历 史 悠 久 的古 老 的 民族 之 一 ,是 我 国 5 6个 民族 的 重要 成 员 之 一 。安 多 地 区 的藏 族 是 它 的优 秀成 员 中 不 可 缺 少 的组 成 部 分 。安 多 藏 族 的 地 域 是 指 阿 尼 玛 卿 山西 北 、甘 肃 河 西 走 廊 一 带 的 小 积 石 山 以 西 的 广 阔 地 域 。 安 多 藏 族 的 中 心 在 阿 尼 玛 卿 山 至 青 海 湖 一 带 。其 着 装 富 丽 , 季 用 的 藏 袍 装 饰 面 料 以 丝 绢 、 冬 裘皮为主 . 不似 卫 藏 等 地 以相 对 素 朴 的 氆 氇 等 为 面 料 。 帽 子 也 多 饰 裘 皮 , 帽 布 料 上 多 以绿 、 、 、 等 色 为 衣 金 黄 红 主 的 图 案 装 饰 。由 于安 多 地 区受 蒙 古 和 汉 族影 响 较 多 , 所 以在 习 俗 和体 形 特 征 方 面 颇 具 独 特 性 ,安 多 藏 族 普 遍高大 . 形丰满 。 体 安 多 服 饰 以式 样 新 颖 、 彩 富 丽 、 饰 考 究 、 格 色 装 风 独 特 而 著 称 于 世 。以 甘南 藏 族 自治 洲 为 例 , 服 饰 共 计 其 8 0多 种 ,可 分 为牧 区 与半 农 半 牧 区 两 大 类 。牧 区 以夏 河 、 曲 和 玛 曲 为 代 表 , 有 卓 尼 的 车 巴 、 山 一 带 和 碌 另 北 迭 部 之 上 迭 一 部 分 地方 。他 们 一 般 以裘 皮 为 料 , 服饰 厚 重 、 缛 . 合 于 高 寒 区 的 放 牧 生 活 。半 农 半 牧 区 则 以 繁 适
先导 。
拉 卜 女 式 藏 装 为 传 统 的 右 衽 。大 襟 斜 领 和 旁 无 楞
长筒 皮 靴 , 穿 藏 袍 , 于膝 下 , 得 疏 松 宽 大 。 系 装 身 齐 显 腰 饰 、 用 兼 备 的 短 把 带 鞘 携 花腰 刀 。 女 装 款 式 修 长 , 实 色 彩沉静 典雅 , 饰少 而得 体 , 失其高 雅文静 之风 貌 。 装 不 男 装 给 人 以英 俊 洒 脱 之 感 。 碌 曲 、 曲 、 河 牧 区藏 族 。 括 卓 尼 北 山 、 巴 等 玛 夏 包 车
地 , 装 均 以白羊皮为 基调 , 配 以各种装 饰布料 , 冬 再 银 边 走 线 , 有 旷拙 大 方 之 风 貌 。女 服 也 较 肥 大 , 具 紧袍 边 饰 水 獭 皮 及 各 式 氆 氇 , 各 种 色 布 分 开 局 间 , 戴 银 饰 用 背
为银钱 、 瑚 、 白、 瑙等 , 珊 蜡 玛 装饰 繁 缛 , 彩 富 丽 , 而 色 华 不 艳 , 雍 容 华 贵 之 感 , 欧 拉 、 玛 和 郎 木 寺 三 地 为 有 以 尼 其 盛 。男 装 除 与 夏 河 相 近 外 , 其 引人 注 目的 是 特 别 宽 尤 大的豹皮 领 , 间再 附之 以茧绸丝 带 , 插长腰 刀 , 腰 横 一 耳饰 大 耳 环 , 头戴 狐 皮 帽 , 得 十 分 粗 犷骁 悍 。 它 较 其 显
2 1 第 1 期 0 1年 4
总 第 2 7期 0
T ESL 0 D H IKR A
鱼 绢互 移 j
民俗 文化 I
浅论安 多藏族服饰艺术
— —
, 肃 合 作 7 7 0 ) 甘 甘 4 00
[ 要 ] 多藏 族 的中心在 阿 尼玛 卿山 至青海 湖一 带 。 多藏族 着装 富 丽 , 季用 的藏袍 装 饰面 料 以丝绢 、 摘 安 安 冬 裘皮 为 主 , 不 似 卫藏 等地 以相对 素 朴的 氆氇 等为 面料 。帽子 也 多饰裘 皮 , 帽布 料上 多 以绿 、 、 、 衣 金 黄 红等 色为 主 的图案 装饰 。 [ 键词 ] 多藏族 ; 关 安 服饰 艺术 ; 民俗文 化 [ 中图分 类号 】 8 22 K 9 .3 [ 献标 识码 ] 文 A [ 文章 编号 】0 5 3 1 ( 0 1 0 4 0 4 - 2 10 - 15 2 1 ) 1— 0 6 0
他 藏 区 保 留 了更 多 的 藏 族 服 饰 之 古 老 传 统 。惟 车 巴沟
男 子 留 长 辫 盘 于 头 顶 , 插 葫 芦状 银饰 或 红 布 条 。这 些 鬓 服 饰 虽 有 许 多 大 同 .但 在 色 彩 搭 配 和 服 饰 上 亦 有 一 些 小 异 。在 卓 尼 农 区 , 子 多 头 戴 石 榴 帽或 珊 瑚 斑 玛 , 女 脑 后系三条辫子 , 上缀 以 银 牌 、 环 、 芦 状 银 饰 , 以 珠 银 葫 嵌 宝, 之“ 谓 阿珑 ” 钱 。 再 系 以 “ 才 ” 饰 以 海 贝 , 作 银 差 , 叫 “ 达” 龙 。耳 坠 有 半 圆形 和 塔 形 等 多种 。身 穿 蓝 、 等 各 绿 色 布 料 长 袍 。 上 身 着 马 甲 。 花 边 金 银 线 为 饰 , 系 青 有 腰 白花 丝 带 。 紫 、 色 裤 , 蹬 红 腰 满 帮绣 花 “ 巴腰 子 穿 红 足 连 鞋 ” 卓 尼 农 区女 装 是 一 种 具 有 田园 风 格 的 服 饰 , 。 既 有 别 于 拉 卜楞 女 装 之 城 市 风 貌 .又 有 别 于 牧 区草 原 风 格 。男 子 服 饰 与 牧 区式 样 无 大 异 . 为 布 料 所 做 , 饰 多 装
舟 曲 、卓 尼 和 迭 部 的下 迭 为 主 。服 饰 材 料 多 以 布 料 为
主 , 之 以 皮 绒 , 特 征 为 简 单 质 朴 , 利 于农 业 劳 动 。 辅 其 有
以合 作 市 、 河 县 的 拉 卜 镇 等 为代 表 的 七 县 一 市 , 夏 楞 则
另 有 城 市 风 格 之 势 .可 能 成 为 未 来 服 饰 演 化 与 变 革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