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教科一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捕蛇者说》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捕蛇者说》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捕蛇者说》引言《捕蛇者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著名的寓言故事,它以生动的方式深刻表达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传达了做人做事应当有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一份小学语文教案,教学内容以《捕蛇者说》为主要教材,通过分析故事内容、理解含义、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意义。

教学目标1.熟悉《捕蛇者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2.掌握生字和生词词义;3.进一步训练朗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4.发现和探究故事中的道德或人生哲理。

教学步骤第一步:裂讲《捕蛇者说》1.教师简要讲述《捕蛇者说》的背景和主要情节,让学生快速了解故事大意;2.请学生跟读故事,逐渐进入故事情节;3.教师在学生跟读故事时,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故事意义。

第二步:生字和生词认读1.教师列出生字和生词,让学生进行阅读和发音练习;2.让学生自主查找生字和生词的解释,并朗读出来,教师对学生的发音进行纠正。

第三步:理解故事寓意1.教师提问学生《捕蛇者说》所想要表达的道理是什么;2.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于寓言故事所表达的意义的理解;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深入探究故事所揭示的道德和人生哲理。

第四步:朗读练习1.教师进行测读,逐句检查学生的发音和语调;2.让学生进行集体朗读和分组朗读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们深入理解了寓言故事《捕蛇者说》所表达的人生哲理与道德意义,并全面提高了语文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让他们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册《捕蛇者说》-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第五册《捕蛇者说》-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第五册《捕蛇者说》-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课题捕蛇者说课型新授本课题教时数:3 本教时为第一教时备课日期11月8日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1. 熟读课文。

2.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板书课题和作者:捕蛇者说柳宗元简介文体和作者: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

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

唐顺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

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

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

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

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

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

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检查预习学生活动自读一遍课文,二人小组互读。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投影片,检查学生对下列字音掌握的情况。

啮(niè)御(yù)得而腊(xī)之挛踠(luán wǎn)瘘(lòu)疠(lì)当(dàng)其租入嗣(sì)几(jī)死者戚(qī)莅(lì)事者<SPAN style="ms。

九年级上册语文《捕蛇者说》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捕蛇者说》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捕蛇者说》教案以独特的写法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九年级上册语文《捕蛇者说》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九年级上册语文《捕蛇者说》教案教材分析:《捕蛇者说》选自义务教育江苏版初三课文,这篇课文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文言文。

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理念:平时文言文教学比较烦索,字、词、句、篇等都要一一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结论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教学思路: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改变以往逐段讲授式或逐题提问式,变为以一点提挈全文,学生讨论式。

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文章的朗读和及时巩固。

教学流程:教学目标:a、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b、了解“说”的体裁特点;教学重点:a、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b、“说”的体裁特点;教学难点:a、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讨论、点拔、朗读;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

[师板书课题,作者]3、学习这篇课文,除了要掌握字、词、句的含义之外,我们还需要学习以下两点内容。

[师投影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二、检查预习,讲授新课:1、老师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①指名简介作者;②检查预习题中字音、字义两项内容。

2、通过检查的结果看,同学们课前作很认真的准备,很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捕蛇者说》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捕蛇者说》教案 苏教版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本文的词语。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

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

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

逐句、逐段讲解。

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 作者简介。

2 “说”的特点。

3 正音、诵读。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四、朗读课文。

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

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理解课文。

六、布置作业1 弄懂词句。

2 思考各段段意。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 第1—3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 段意概括。

教学过程逐段讲解课文第1段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提问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讲解: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王命”)给带来的。

第2段一、叫一名同学朗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第3段一、全班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四、布置作业1 熟读第1—3段。

第13课《捕蛇者说》教案

第13课《捕蛇者说》教案

第13课《捕蛇者说》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柳宗元。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

在了解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熟悉的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而”等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毒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提起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恐怖”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

那你们想知道天天面对这种毒蛇,而且以捕蛇作为自己职业的人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千多年前永州人的捕蛇的奇特生活。

二、介绍作者及“说”这种文体。

请同学们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强调重点内容。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早年曾在朝中做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

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

但这次革新很快就失败了。

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任刺史。

最后死在柳州。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他擅长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文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我们曾经学习过《马说》。

这种文体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

“说以感动为先”,文中蕴涵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

《捕蛇者说》中就蕴涵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

这篇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

三、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教师范读。

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

啮腊挛瘘疠当其租入嗣几死者数矣莅蹙殚踣曩隳恂缶谨食之熙以俟夫请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读前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

读毕,酌情讲评。

四、疏通文义。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也可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实词。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捕蛇者说》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3)了解古代捕蛇业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2)学会对比阅读,从文章中汲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捕蛇者说》,感受文章的韵律美;2. 字词讲解:梳理文中的生僻字词,解释重点句式;3. 文章背景:介绍古代捕蛇业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4.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5. 对比阅读:挑选相关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拓宽视野。

三、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2. 文章中重点字词和句式的掌握;3. 古代捕蛇业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四、教学难点1. 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2. 对比阅读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捕蛇者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僻字词和不懂的句子;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重点字词和句式的讲解,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5. 对比阅读:组织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享阅读心得;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对比阅读:评估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实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代捕蛇业的兴趣;2.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3. 鼓励表达: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捕蛇者说》教案一、教学目的。

1、本文在于揭露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2、背诵第4、5段,注意语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4、理解并掌握“对比”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课文第4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1)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

(重点)(2)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难点)2、紧扣课文的“阅读提示”和课后有关练习读课文。

3、采用“读读、议议”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回忆学过的“说”,讲清这一文体的特点。

3、引导学生看课文“阅读提示”,了解背景和。

写作目的。

(二)指导预习。

1、参照课文注释,阅读全文。

2、弄清“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

3、了解“黑质而白章”和“得而腊之以为饵”两句中“而”所表示的关系。

4、掌握实词“质”“章”“啮”“当”“已”“得”“赋”等含义;了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腊”的活用。

(三)研析新课。

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明确: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

④“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

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

(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杀三虫。

)(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

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语文教案-《捕蛇者说》

语文教案-《捕蛇者说》

语文教案-《捕蛇者说》知识目标1.了解《捕蛇者说》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基本情节;3.学会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手法;4.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并能够灵活运用。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使用比喻的能力;3.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词汇来进行表达。

情境引入请学生听一首歌曲《捕蛇者说》。

然后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1.歌曲中的“捕蛇者说”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说”有何不同之处?2.歌曲中的“捕蛇者”在哪些方面与我们不同?3.歌曲中的“蛇”是什么意象?它代表了什么?内容展开1. 《捕蛇者说》的背景和作者1.1 背景介绍《捕蛇者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是唐代传奇故事《杜鹃山记》的一部分。

传说中,有一个捕蛇者去杜鹃山上捕捉蛇儿。

在路上,他遇到一个形容怪异的老人,约请老人为他指婚姻方向。

老人说,他后来会娶一个美丽、聪明而且有成就的女人,但是这位女子将带来他的不幸。

于是他开始矛盾不已,究竟该选择爱情还是事业?1.2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号“乐天”,是唐代受人尊敬的大诗人之一,被尊为“诗仙”。

他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琵琶行》以及《东篱乐府》等,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

2. 文章的主题和基本情节2.1 主题《捕蛇者说》表达了对于“爱情与事业”的无奈,折射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

白居易通过表面上看来是一个养蛇人的故事,揭示人生选择的矛盾、并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2.2 基本情节故事中,捕蛇者拿着头上一朵花的蛇去市场上卖,结果没有人问津,他一怒之下把蛇放了,就坐在路边,对一只蛇说,为什么大家骂我是养蛇人呢?你们不是被我救了吗?这时旁边有一个异样的人插话说了几句,随后离去了。

深夜里这个人来到捕蛇者的家里,告诉他将来会娶一个美丽、聪明、有成就的女子,然而她会是他的不幸之人。

最后,捕蛇者不情愿地选择了自己的事业,而舍弃了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永州之野 / / 异蛇 。 永之人/争奔走焉。 产 吾祖 / 死于是 。 若 / 毒之乎 ? 余 /将 告于 莅 事者,更/若 役,复/ 若 赋, 则 何 如? 则 /吾斯役之不幸,未若 /复 吾 赋 不 幸 之 甚也 苛 政/猛 于 虎 也 孰 知/赋 敛 之 毒/ 有 甚是 蛇 者 乎? 以 俟/夫观 人 风 者/得 焉

一、给下列汉字注音: xú 啮( niè 恂( n )莅( lì)徙( xǐ ) ) nǎng 殚( dān 嗣( sì ) )踣(bó )曩( ) xiāo 嚣( ) 缶( fŏu) 隳( huī )蹙( cù) 二、给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注音: ng ) 1、当其租入。( dà xī 2、得而腊之以为耳。( ) 3、几死者数矣。( jī )( shuò ) 4、死者相藉。( jiè ) 5、谨食之。( sì )
许用蛇)抵他的赋税,永州的老 百姓都争先恐后去干捕蛇这个差 事。
阅读第一节再思考以下问题:
毒性
外形
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 医疗 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 效用 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 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 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 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3、蛇非常“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说 1、永州的蛇具有什么特点?(用文中 2、文中从几个方面写 “永州之野产异 明了什么问题? 的一个字回答) 4、从表达方法来看,第一节运用了哪些表 蛇”中的“异”?
完成诗句并说说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1、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2、( 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3、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 封建社会: 赋税 ——灾难
捕蛇者说
柳宗元 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 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 “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 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 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 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特 点是在末尾点明主旨,即所谓“卒章显 其志”。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第一层:说明永州毒蛇之异; C、用自己的话复述第一段的意思。
第二层:记述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
永州之野产异蛇, 永州(地名)的野外生长一种 黑质而白章;触 奇特的蛇,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 草木,尽死;以 的花纹;(蛇)碰到草木,(草 啮人,无御之者。木)全都枯死;(蛇)如果咬了 然得而腊之以为 人,(人)没有抵御蛇毒的办法。 饵,可以已大风、然而捉到这种蛇,把它晾干,制 挛踠、瘘、疠, 成药饵,可以用来治好麻风病、 去死肌,杀三虫。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肿脖子 其始,太医以王 病和恶疮,除去坏死的肌肉,杀 命聚之,岁赋其 死 各种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 二,募有能捕之 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 者,当其租入, 两次,招募能够捕蛇的人,(准 永之人争奔走焉。
赋敛之毒甚于蛇毒
达方法? 5 “永之人争奔走焉”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整体感知 理清层次
1、本文具体写“捕蛇者”不幸遭遇的 文字是哪几节?
2、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简要说 明。 3、既然毒蛇毒性很大,可是人们却争 着去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由此可 见本文要揭示的主题是什么?
四、自学课文第一节: A、自由朗读第一节,结合文注, 了解大意; B、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给第一节划分层次, 并说出各层大意:
2、“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文学家( 韩愈

(柳宗元 )和宋代文学家(欧阳修 )、( 洵) 苏
( 苏轼 )、( 苏 辙)( 王安石 )、( 曾 巩)
“欧韩柳苏”,“三苏”,“韩柳” 3、“一门父子三词客,天下文章四大家”中 苏轼 苏辙 “三词客”指 苏洵 (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四大家”指(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 河东解人(今山西永济)。顺宗时,参加王叔文 集团革新政治的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 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柳州刺史,死于柳州。 世称柳柳州、柳河东。在文学上反对六朝以来 华而不实的文风,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并称“韩柳”。散文作品 峭拔遒劲,语句凝炼,功力很深。山水游记《永 州八记》等,简练生动,情景交融,尤为后人称 诵。诗多抒发自己悲愤抑郁和离乡去国的情思。 著作汇集为《柳河东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