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二上】8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8《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
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
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
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
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
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望庐山瀑布》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帘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一、教学效果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
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
我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诗意。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诵读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整堂课下来,效果极佳!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
从课上我们也发现,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很强。
这次尝试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成功之处1、在学习这两首诗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着“读”来做文章。
而且让学生有目的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诗意,环环相扣,浑然天成。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低年级古诗教学既要落实识字、写字教学任务,又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在遵循儿童认知特点的前提下,以读为本,采用随文识字,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理解诗歌内容时,采用诵读想象、借助多媒体手段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中,感悟诗句的优美,教学反思《《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1.将识字、学词、理解词义巧妙地融合到一起。
例如在学习生字“危”时,通过讲述“危”的字理帮助学生牢牢记住“危”,同时出示“危”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又理解了“危”在诗句中的意思是“高的,陡的”。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掌握“读诗句、想画面”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两首古诗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诗句进行想象。
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在想象画面中渐渐感悟到古诗的意境。
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学生想象自己仿佛一抬头就看到星星在眼前眨着眼睛,一伸手就能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
低见牛羊”中更是想象到了碧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有着肥肥壮壮的牛羊。
富有童真童趣的想象,正是学生个性理解的再现。
3.借助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
在理解难词难句时,借用课文插图或课件图片来帮助直观感受。
例如在理解“敕勒川”“阴山”“天苍苍”“野茫茫”等词语时,通过图片介绍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但是图片的选用一定要恰当,不能滥用图片,不能剥夺学生的想象力,最好在学生想象之后,或者学生想象遇到困难时加以运用。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1课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1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一)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村居》一课时,我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教学情景中。
在这美丽的春天里,采用了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配上音乐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并在自己的头脑中模模糊糊地创造出古诗所特有的意境。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没有让学生来说一说古诗的意思,没有一句一句地讲解古诗文,而是让学生在吟诵古诗中感悟语言,在歌声中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创造图画。
学生们学习的兴致盎然,这节课结束了,但古诗的韵味永存。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本节古诗教学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体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咏柳》整堂课的教学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对柳树的观察到充满奇妙的想象所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的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
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如果在课中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让学生能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能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
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容易一些。
(二)《古诗二首》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村居》是清朝文人高鼎写的一首诗。
早春二月,绿草茂盛,黄莺飞舞,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的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全诗展现了春天生机盎然、儿童活泼可爱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篇)》,快快拿去用吧!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回乡偶书》和《赠汪伦》这两首诗都是唐诗中的极品。
它们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是难以估量的。
要把握好低年级古诗教学很难,讲浅了学生不明白,讲深了学生还是无法理解。
到底该怎么把握才是恰到好处呢?我认为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能忽视识字写字,低年级无论什么课文,识字写字都是教学的重点。
古诗教学时,同样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生字。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识字,并主动创设生活情境,利用课文中出现的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或书面交流。
第二,朗读感悟古诗的意思时,不必逐词逐句地串讲和赏析。
由于古诗的语言精炼,表达简洁,意蕴深长,低年级孩子的领悟能力又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情感、意境、韵味的感悟,是需要日后不断地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
老师需要加强朗读的`指导,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塞读、评读、表演读,让学生体验情感,积累巩固,感悟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第三,老师要有主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可适当向学生提供一些描写思乡的、送别的古诗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并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丰富课程资源。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的课文,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
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把自然知识蕴含文字当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
全诗共有五小节,全诗共五节,第1节激发学生思考:植物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第2、3、4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分别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第5节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新知识。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本课是唐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
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杜甫的《绝句》,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地学习本课时,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到这两首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当学生感受到两位巨匠描绘的意境而陶陶然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们提出再吟诵“李杜”其他诗歌的要求,利用“积累运用”中的两首古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人物背景。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这两天上了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和《所见》。
我发现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正确地朗读古诗都没有多大的问题。
但在想象古诗的意境的时候,学生就不太流畅了。
我让学生在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让学生闭眼伴着老师的范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然后让学生来述说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可是发言的学生们寥寥无几,即使发言了也是语言平淡,没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诗意重复一遍。
我很茫然,为什么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如此贫乏,语言的表达是这样的枯寡。
想想可能在课堂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我把一首古诗全扔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来描述。
对学生来说,难度可能是较大的。
因为一方面学生来还没有掌握想象的方法,很有可能学生眼睛是闭上了,但是脑中一片空白。
另一方面即使想象了,但不知道如何来表达。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想这样调整也许会好些:首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牧童骑黄牛。
然后引导: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个牧童的形象是怎样的?学生充分交流,并在头脑中形成丰富多样的牧童的形象后再引导:他骑在黄牛身上会是有怎样的神情?会有什么样的动作?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引导,我想学生的想象空间就能得到一定的拓展,并且缩小了表达的视点,循序渐进,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的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的教师教学反思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的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0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的教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的教师教学反思 1本课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
每首时都是五言绝句。
诗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应该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这两首诗浅显易懂,感情真挚,深受儿童的喜爱。
教学中,我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勤,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感受其中。
说到动情处,我配乐范读,出示画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体会诗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诗人的感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应多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练读,并且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这样做既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也就能熟读成诵了。
《锄禾》和《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脍炙人口的感叹诗。
前者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作的情景,从而使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
后者则对当时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抨击。
这两首古诗在《好书伴我成长》上有过,利用晨读的时间也教孩子们读过,背过,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但是真的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一年级的学生可能无法做到,尤其是第二首《悯农》。
课上我充分的利用了课文的.插图,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图画:在烈日炎炎的天气下,农民们在忙着干什么?他们种的地多不多?从而理解了无闲田一词。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 《古诗二首》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两首诗都从不同角度写景,所以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的认识。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可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同时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理,并理解诗中几个词语的意思。
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两位诗人的背景资料和学过的相关诗文;再让学生通过或相关资料,以及联络诗文的方法,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大致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对于学生仍然不能理解的地方,进展交流,老师讲解的方式共同解决。
因为两首诗歌比拟相似,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比照的方法,一边比拟,一边区分进展理解:比方教学《登飞来峰》时,引导学生抓住“千寻”等词语体会飞来峰的高耸入云,并且用传说引发学生联想“鸡鸣见日升”的辉煌情景,进一步体会在飞来峰上视野开阔,诗人朝气蓬勃,信心充分的情景,从而得出“登高望远”,“站的高,看的远”的道理。
在教学《题西林壁》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重点理解“题”字的意思,然后抓住“横、侧、远、近、高、低”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庐山景象的“各不同”,同时也借助庐山的图片帮助学生,感知庐山在不同角度观察时,所呈现的不同景象,让学生边读边感受庐山风景,激发学生的联想,最后引导学生抓住“不识、缘”等词语进展比照,从而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才能有所提升,掌握了一定理解古诗的方法,同时可以理解诗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课堂效果良好。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2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
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活力。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早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
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本章节包含两首经典古诗,《春晓》和《静夜思》。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内容主要包括:朗读与背诵两首古诗;学习生字词,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挥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古诗的魅力。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中的自然美和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分析诗人的情感,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对某些部分仍然存在疑问。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对于他们的疑问要进行及时的解答,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1.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的朗读与背诵:通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与背诵两首古诗,掌握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举例:《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指导学生注意“春眠”与“处处”之间的韵律,以及诗句的平仄。
(2)生字词的学习:掌握古诗中的重点生字词,如“晓、眠、闻、啼、月、光、床、前、疑、举头、低、思”等。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朗读体验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享受这个过程,也在互动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但同时,我也观察到一些学生在讨论中不够主动,可能是因为性格原因或者是对话题的不熟悉。为此,我考虑在下次的活动中,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平常的古诗教学,一般我们是一首诗一节课,各自完成,有时一节课一首古诗完成得还很紧张,有时又觉得一节课40分钟的学习效率太低了。
于是,对于六年级的这“珍惜”单元的这两首古诗,我抓住了它们同是送别诗的特别来组织一节课的学习,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落实。
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习更明确
教学这《古诗二首》,我先用了3分钟赶时间让孩子把《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读准读通读顺,接下来让孩子们利用15分钟的时间进行前后桌四人小组的共同学习:每位同学都要找出两首诗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一点以上,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同时,我在PPT上提出具体的交流要求:1、每人都要交流观点2、不设组长总结,汇报时收获较少的同学先汇报,同组成员不断补充,同时补充要做到不重复。
提出这样的要求改变了以往让一名优秀同学总结汇报,其余同学无所事事的作法,让每个孩子都在学习中担负一定的责任,他们将倾听得更认真。
佐藤学老师提过:同质同层次的协作学习,看起来十分热闹,其实只不过是把学习的观点和建议进行重复,而不是真正的学习;如果文化和能力相差较大的协作学习,难以进行下去,会变成由一个霸占,由他来完成学习,而其他弱势的同学甚至会受到欺负,瞧不起;杜威也说过: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注意“观看”,就会进入“思辩”之中,如果注意“倾听”就容易成为当事者参与其中。
十五分钟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洋溢着幸福,他
们与同学交流所得时那份自豪,或是那份逐渐消融的胆怯正被激情所替代。
而我就成了个“大闲人”在教室里“闲逛”着。
让倾听与串联成主旋律
十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首先发言的是手举得最高的同学——那个令人头疼的小豪,他说:“题目都有写送谁,但《送元二使安西》还写了送他到哪里去。
”他话音刚落,马上有许多同学想说,甚至也有孩子表示与课题有关的内容应放在一起讲才不会浪费时间,不会造成内容的重复。
言之有理,最后小组形式的汇报又被取消了,大家就顺着一个又一个的发现发表自己的看法,全班又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发言倾听,老师串联反刍:接着小豪的话语:两首诗老师是送别诗,结合单元主题“珍惜”,都表达了他们对友情的珍惜,但珍惜的方式不同,高适是安慰勉励,王维是依依不舍。
小杰说:不同的情感在朗读时是不一样的,高适的“莫愁前路……”要读得豪迈,但王维的“劝君……”要读得不舍。
于是我便请他进行朗读,鲜明的情感变化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接着是平时恬静的小玉小声地说:“柳色新”的“柳”在这里能理解成“挽留”吗?老师曾在《凉州词》里讲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柳”在古代有折柳表挽留的意思,是吗?说实在的,我真的感动了,这样一个交响的课堂不仅在佐藤学老师的书中课堂里呈现,在我的课堂里也呈现了,而且孩子能够真的倾听,并把之前的所学的知识点与今天的知识进行串联,这何尝不是成功呢?我激动地对孩子说:“请允许我独自一个把掌声送给她,并要借你们的手把掌声送给她。
因为她懂得把知识进行串联,这是一个很好
的学习方法。
此时,你们也可以先停下来想想,我们之前学过什么知识在这诗中也可以运用。
”就这样,课堂一直在师生们的倾听交流、串联反刍中进行,“借景抒情”、“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两首诗”等观点不停地在教室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这就是所谓的“连锁效应”。
在合作学习,合作探究中,一个人的发现会唤起其他人的发现,从而产生新的发现的连锁效应。
因为倾听真正地实现了,它更有实效性了;因为学习扎实地推进了,它更焕发魅力了;因为课堂悄悄地改革了,它更充满了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