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分析哲学传统下的形而上学复兴的新路径——从斯特劳森“描述的形而上学”视角看

合集下载

形而上学简介

形而上学简介

形而上学简介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这种命名方式的出现是个巧合。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圣经,但是他本人生前倒是没有运用这种叫法,而是称为"being as being",即一切存在背后的存在,或可称之为道。

,他死后200多年,他的后继者着手编他的手稿,在编完了物理学《phusika》之后,开始编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手稿,然而这个人却想不出合适的名称,于是干脆就叫《物理学之后诸卷》希腊文也就是〈ta meta ta phusika>然后人们去掉冠词,就成了〈metaphusika〉而正好meta这个前缀在希腊语中不仅有之后的意思,也有超越,基础的意思。

这正好和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概念相符合)从这简短的介绍里,我们可以看到,形而上学包含有很多东西。

存在背后的存在,基础存在背后的存在,基础这个东西中国古代也有人思考过但是,略有差别。

中国古代“形而上学”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背后的存在,差别在于,亚里士多德指向语言以外,中国却没有做到那么清楚,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就只是说语言叙事要准确,这个差别非常小,就是这个微小的差别,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走向,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语言里明显可以区分,亚里士多德表述清楚,直指语言之外,孔子所叙,含混不清。

关于形而上学和形而上,还有形而,都与形相关.形就是事物中的相互关系网,可以用信息表达方式描写出来.。

因此,形而也就是如何构造或描绘自然的事物.用符号描述感觉出来的语言文字句,也就构造了一个小的形而上学片段.我们现在就不纠缠哲学史了。

对形的理解,这个与存在背后的存在直接有关。

形不是这个“形”字,而是指向外部的自然事物关系的构造或存在性状,语言学,是形而上学的第一学科,中国古代的那些训诂,其实也是哲学意义的,很实际的东西,可以这样说,训诂就是具体的哲学。

字词,直接关系到描述,表达等等。

(南海浪人;形者,刑名之刑也。

形而上学与资本主义——索恩-雷特尔经济认识论评析

形而上学与资本主义——索恩-雷特尔经济认识论评析

形而上学与资本主义———索恩-雷特尔经济认识论评析李永虎【摘要】隶属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传统的索恩-雷特尔认为,康德先验哲学和现代自然科学背后存在一种“永恒的”“普遍的”知识论逻辑,只要这种非历史思维不能被历史地理解,知识的有效性无异于成了唯心主义的信念。

他在取法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特别是在聚焦于马克思对商品交换关系的形式分析基础上,揭示出纯粹知性范畴起源于交换社会的现实,它们本质上不过是资产阶级脑力劳动拜物教的经典表现。

尽管索恩-雷特尔误判了现实抽象的真正来源,但他创造性提出的“资本主义的本质不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却极具启发性。

【关键词】索恩-雷特尔;现实抽象;形而上学;经济认识论;商品交换中图分类号:B516 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1)02-0030-07作者简介:李永虎,湖北十堰人,哲学博士,(西安710128)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基金项目:陕西省普通高校第三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研究项目索恩-雷特尔(AlfredSohn-Rethel)是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哲学家。

1921-1989年,他数易其稿写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以下简称《脑体劳动》)一书①,提出了“纯粹知性的社会起源的命题”②,认为以康德先验哲学为代表的先天认识论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着隐蔽的一致性。

对此,国内外学者普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如张一兵评价其“第一次完整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经济学革命中的认识论意蕴”③。

那么,索恩-雷特尔的发现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形而上学和资本主义有何关联?我们又该如何批判性地认识他的这种发现呢?一、知识论的政治经济学起源总体来看,索恩-雷特尔的认识论研究旨趣在于揭示知识论的政治经济学起源问题。

那么,他为何会对此问题产生兴趣?在笔者看来答案有二:其一,在20世纪20年代,索恩-雷特尔遇到一个令其讶异、亟待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主张所有被意识到的存在,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应被理解为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辩证发展着的;但另一方面,在现存的知识理论中,脑力劳动的自然科学概念形式却有着“永恒的”真理性质,“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概念形式突出了内容的非历史性。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路向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路向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路向作者:支立平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11期摘要:“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哲学”之终结并不意味着现实意义上哲学的终结,形而上学的“本体之思”是人类摆脱原始和蒙昧的“理性之光”。

然而,日益脱离感性世界的“理性”逐步失去了其生存根基,在这个“终结”的萌芽里生长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哲学形态,这种全新的哲学形态在问题的来源、追问方式、思维特质、理论旨趣已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形而上学”,其“地基清理”式的“实践”思维方式彻底动摇了之前“形而上学”的基础。

关键词:形而上学;历史唯物主义;实践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054-02从词源意义上讲,“形而上学”与“哲学”同义,某种程度上,亦是“哲学”的代名词;从问题域意义去看,“形而上学”关注的问题亦是“哲学”关注的根本问题。

那么,“形而上学”的“终结”是否意味着“哲学”的“终结”?人类是否还需要“哲学”?如果需要,这将是何种路向上的“哲学”?这一系列的问题其实就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环节,而其中的“否定”正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否定”是为了更好的“超越”,在更高意义上的“肯定”。

然而,“哲学”不会“终结”,因为人类的“爱智”追求不会停歇,探索和追问的过程彰显了“哲学”的生命力,人类面对的问题及问题之“源”是没有尽头的。

抽象的理念悬设、概念推理和精神思辨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在开启了人类的“启蒙智慧”以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走下了历史舞台,历史帷幕已然“终结”。

其“终结”的命运并非逻辑必然,而是哲学发展的历史结果。

关于世界之存在的终极“理性”思考既是“哲学”诞生和发展的原因,也是促其陷入困境的“元凶”。

一、形而上学的终结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提出并构建了西方“形而上学”基础,使“存在”从“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混沌”中开显出来,“智慧之光”照亮了“昏暗”,“现象”和“本质”区分开来,其中的“本质追问”就成了“本体论”殚精竭虑的思考对象,关于世界之存在的终极“理性”思考既是哲学诞生和发展的原因,也是促其陷入困境的“元凶”,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分析哲学、语言哲学、指号学术语(1)

分析哲学、语言哲学、指号学术语(1)

分析哲学、语言哲学、指号学分析哲学:(英analytic philosophy)西方哲学思潮之一,也可视作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运动。

20世纪产生。

主要特征为:主张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哲学的首要任务在于运用现代逻辑的工具对语言进行分析,故也称“语言分析哲学”。

它还对语言本身进行哲学研究,建立关于语言的哲学理论。

以20世纪初德国数理逻辑学家弗雷格的观点为它的直接思想先驱,他所创立的数理逻辑成为分析哲学的研究工具,其语言哲学观则直接影响后来的分析哲学家。

英国罗素、摩尔和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

罗素吸收弗雷格的思想,提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哲学的任务是对科学语言作逻辑的分析。

摩尔提出哲学的任务在于对常识和自然语言的日常用法作分析。

维特根斯坦提出的逻辑原子论、图像论、真值函项论等学说,直接推动了分析哲学的发展。

在罗素和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下,20年代在维也纳形成了第一个分析哲学运动,即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

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石里克、卡尔纳普、纽拉特、韩恩、费格尔等人。

还有以赖辛巴赫为首的德国经验哲学协会(柏林学派),以柯塔宾斯基为代表的华沙学派。

英国的艾耶尔、北欧的凯拉(Kaila)等人,也都可归属于逻辑实证主义。

从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是逻辑实证主义在欧洲广泛传播时期。

该派在哲学上继承英国休谟的经验主义和奥地利马赫的实证主义路线,认为哲学是对科学语言作逻辑分析的活动,而不是知识体系。

维也纳学派认为理想的科学语言是人工(符号)语言,哲学分析的对象正是这种语言,因而该派被称为分析哲学的“人工语言学派”。

它强调逻辑分析旨在分析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方面,即作语形分析和语义分析。

坚持彻底经验主义的科学知识观,提出用证实原则作为科学命题的意义性标准,即认为命题的意义在于命题能经验地加以证实。

提出只有事实命题和形式命题(包括数学命题和逻辑命题)才提供知识;形而上学的命题既非事实命题也非形式命题,是没有意义的伪命题,应予拒斥。

本体论的逻辑规定性

本体论的逻辑规定性

本体论的逻辑规定性:一个分析哲学的视角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悠久传统,代表了西方哲学的特质。

虽然西方哲学经历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从认识论到语言的转向,本体论似乎失去了在哲学舞台上的中心位置,然而细加推敲,无论是在认识论中,还是在语言哲学中,本体论问题仍然构成了这些哲学讨论的或隐或显的背景,对于本体论的兴趣一直贯穿于其中,只不过以一种不同的面貌、在一种不同的层面、通过一种迂回的方式呈现出来。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图景中,在经历了短暂的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后,本体论问题又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回潮。

在英美分析传统中,就出现了诸如对于“存在”是否是一个真正谓词,蒯因的“本体论承诺”,斯特劳森的描述形而上学等一系列的讨论。

这种状况凸显出西方哲学根深蒂固的本体论情结,而这种情结之所以在西方思想中挥之不去,究其根本,则在于本体论体现出来的西方思想中的基本思维方式,即逻辑的思维方法。

因为,“本体论范畴的意义在于它的逻辑规定性”。

本文即试图主要在现代分析哲学的背景下对本体论问题的这一特征做初步探讨。

一、事实不可能、逻辑不可能与对“存在”的理解本体论的核心范畴是“BEing”,对于这一概念应该如何理解有不同看法。

国内学界过去常常将之理解为“存在”,而近来提倡将其理解为“是”的呼声又很高。

但在现代英美分析哲学对于本体论问题的讨论中,却常常径直在“存在”(existence)的意义上来谈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这里,笔者暂且不去讨论“Being”的翻译问题,而直接从我们谈论“存在”的用法上做一些思考。

首先要引入两个概念,事实不可能和逻辑不可能。

“必然”、“偶然”、“可能”、“不可能”这几个概念是现代分析哲学常常会提到的话题,按照克里普克的看法,这几个概念都是属于形而上学范围的,于是也是和本体论相关的。

而在谈到“不可能”时,常常有两种意义上的不可能,“事实不可能”和“逻辑不可能”。

对于“事实不可能”,我们尽管说它不可能,但还是可以想象如果它可能的话会是什么样。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理性思维的探索和困境今天的我们可以站在无数先哲的肩上回望两千多年来的西方哲学,我们会发现,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其主体就是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而且时至今日,现当代西方哲学发展中我们仍然能看到明显的形而上学的印迹。

我们能看到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到了黑格尔这里似乎走到了尽头,黑格尔已经完成了形而上学的任务,形而上学随即衰落,逐渐退出了西方的哲学舞台。

然而,实际上我们认为形而上学并没有消亡,从现当代西方哲学仍不忘对其的批判我们就能得到很好的佐证。

那么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究竟为何,何以历经千年仍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其任务真的已经完成了么,如此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的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是什么——虽然我们至今无法给出一个十分准确的定义——我们大概可以“心领神会”地了解一下,所谓形而上学,就是超越了事物存在形式的思想理论,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学问,这完完全全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它是完全唯心的,实际上形而上学的根基依然是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

我们以为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的发展、演变大约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1、 形而上学的源始和最初形态。

当我们谈及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时,我们一般都会说到泰勒斯,学者们把他称作“哲学史上第一人”,他说“水是万物的始基”。

事实上也是这样,泰勒斯代表了西方最早的哲学,即人们最早尝试认识世界的本质的古希腊自然哲学。

那时候的哲人们已经不满足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表象,开始思考世界源于何及其本质。

他们把世界的本质认为是这样那样的“质料”,比如“水”,比如“火”,比如“元素”,等等。

他们认为这些“质料”在时间上存在于世界其他物质之先,万物即来源于此。

这就是最早的西方哲学。

然而我们以为,这并不是最早的形而上学,也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历史根源。

我们以为,在西方哲学历史中,向形而上学迈出第一步的是巴门尼德,是他提出了人类的理性思维抽象出的第一个不以物质形式为表象的概念——“存在”。

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考

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考

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考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的是存在本身以及超越经验世界的基本原理和本质。

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思考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位现代哲学家对于形而上学的思考,探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发展与变化。

一、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于形而上学的思考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是存在的意义和本质。

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的分析,揭示了存在的“本真模式”。

他认为存在是一个基本问题,超越了任何特定的存在实体,而是存在本身的问题。

海德格尔进一步探讨了时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时间是存在的基础,而不是仅仅存在于时间之中。

他提出了“存在-时间”这一概念,强调了存在与时间紧密相连。

他的观点使形而上学不再仅仅是对存在本身的思考,而是对存在与时间的统一的思考,为形而上学开辟了新的思路。

二、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让-保罗·萨特是存在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考与形而上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强调人的存在是一种自由选择,是自我定义的过程。

在他的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他认为形而上学的关键问题是人的存在和自由的问题。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主体性和自由性的体现。

他反对对人进行形而上学的定义和规定,主张每个人应该自主地创造自己的存在。

他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意味着人的存在不受任何先验规定的限制,自由地决定自己的本质。

三、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雅克·德里达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对形而上学的思考影响深远。

他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挑战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在他的著作《边界与往返》中,他试图通过解构的手法揭示语言和形而上学的固有矛盾。

德里达认为形而上学依赖于固定的概念和二元对立,并通过语言来表达这些概念。

然而,语言的性质使其无法稳定地传达概念,永远存在着解释的多样性和模糊性。

丁耘丨生生与造作——论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

丁耘丨生生与造作——论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

丁耘丨生生与造作——论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在现代中国思想中,“哲学”及植根于它的整个学科体系以一种几乎勿远不届的力量影响着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体会与解释。

如想避免对传统思想做出素朴与简单的最后解释,那么在理解传统之前,反思据以理解的整个框架与境域,应当是比较审慎稳妥的做法。

换言之,在不可避免地把“中国思想”问题化之前,也应尝试着将“哲学”问题化。

丁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2005)。

研究方向为外国哲学(主要是德国哲学及古希腊哲学)与中国哲学。

主要关注的问题领域包括形而上学、现象学与政治哲学与思想史。

著有《道体学引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儒家与启蒙》(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中道之国》(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十七世纪形而上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合)。

译有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商务印书馆,2018年修订版)。

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生生与造作论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四期)丨丁耘是否存在着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哲学”,这是近十年前在中国学界引起热烈争辩的论题。

这场讨论虽已沉寂多年,但由于缺乏一些前提性的反思,此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在根本上,这个问题既取决于对中国传统的思想的理解与谋划,也取决于如何看待“哲学”自身。

在某种处境下,后一方面也许更为重要。

这或者是因为,在现代中国思想中,“哲学”及植根于它的整个学科体系以一种几乎勿远不届的力量影响着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体会与解释。

如想避免对传统思想做出素朴与简单的最后解释,那么在理解传统之前,反思据以理解的整个框架与境域,应当是比较审慎稳妥的做法。

换言之,在不可避免地把“中国思想”问题化之前,也应尝试着将“哲学”问题化。

哲学不是一个现成地摆在那里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经验 客舰性 的先验基础 。有理 南认 为 , 斯 特劳森
的形 而上学 复兴路径 是对 奎囚的超越 , 实质是一条 试 隔用 康 德的方 法达到亚 里士 多德 的结论 的开 创 性路径 。 斯 特劳森指 出 :“ 尽管不可能在描述 的形 而上 学中发现新 的真理 , 但通过它 能够重新探究古 老的 真理 ” “ ” 他给 出了形 而上学 的两种类 刑 : 修正 的
的独特意蕴。

上学 ,前 者将事实 的真建基于对既定标准 的满足 , 如莱 尼茨 、 笛 卡尔 , 从而 引发 了实在与现象领域 的区分的问题 。 后者通过探究世界和以某些方式关 联于世界的人类 的某种关 系, 从而说 明世界和人类 的普遍特征。 其本体论 的根本立场类似于亚里士 多 德 ,亚氏在 《 范畴篇 》中视特殊 事物为第一本体 , 论 证了时空 中的特 殊事物是指 称的基本对 象和承 担述谓的基本 主词 , 斯特劳森 同意 以上观点并致力 于从 描述的形而 上学 的层 面阐释其 意义 。 他强 调了 捕述 的形 而上学 的特征 :“ 它揭示 了概念结构的最 般特征 ,比有 限的概念探究更合理。 ” ““ 它致 力 于将世界 的结构反映于思想结构 中。 ”I l “ 运用 描述 的形 而上学 的观念 能有效 回答怀疑 论 。 ” “ 我们可将其特征归纳为鼍个方 面 : 第一 , 研究准则上 , 描述 的形而上学将殊相作 为研究 的核心和基础 , 这继 承了形 而上学的经验主 义研究传统 , 但 目的更在于揭示承担殊相表达功能
收 稿 日期 :2 O 1 3 . 0 6 . 1 6 基金项 目:教 育部 人文社会科 学青年基 金项 目 “ 实践推理逻辑 究”( 1 0 YJ C 7 2 0 4 0 0 0 1 ) 。 作者简介 :张蕴 ( 1 9 8 1 一) ,女 ,重庆江北人 ,重庆 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 究所讲 师,研究方向 逻辑 哲学、西方分析哲学与语 言哲学 。
地位 。在 其形 而上 学体 系中,世界的结构 、语 言的结构和思想的结构相互贯通 ,反映 了他 将对概念 图式
的探 究联 系于本体论 、逻辑 学和认识论 的 “ 三重奏”的哲学构想。其形而上学复兴路径具有开创性意义 , 促进 了哲 学伟 大传统的复兴。 关键 词 :描 述的形而上学 ;概 念 图式 ;哲学 图像 中图分 类号 :B1 文献标识码 :A 分析 哲学传 统 的一个显 著标 志便是反 形 而上 学。 在逻辑实 汪主义 陷入 困境 的背景下 ,E t 常语 言 学派持温和态度肯定 了形 而上学 的意义 , 但其研究
仍局 限于语 言角度 ,未脱 离反形 而上学 的传统 立 场。 斯特劳森 旨在通过描述 的形而上学 ( d e s c r i p t i v e m e t a p h y s i c s ) 这一开创性研究正 面树立形 而上学 的 地位 , 本文拟对捕述 的形 而上学 的特征及其 中反 映 的哲 学构想进行解 渎, 以揭示该形 而上学复兴路径


形而上学复兴 的新路径 : 描述 的形而上 学
逻 辑实证 主义 困境下 形 而上学 复兴 的先驱一 是奎 囚 , 二 是斯特劳森 。 奎 因将殊相 的存在 问题纳
入本体论 承诺 范圈 ,视形 而上学为单纯 的语 言问 题 ;而斯特 劳森试 图描述概 念结构的最 一般特征 , 尽管他仍从语 言角度 考察概 念结 构 , 但其形 而上学 『 『 作 的重 要 目的便 是通 过对概 念结构 的探 究 以说
形 而上 学 ( r e v i s i o n a l -  ̄m e t a p h y s i c s )和 描述 的形 而
的语词 对应 的指称对象 , 在 服从于经验和信息交 流 需要的指导下研究 日常语 言的结构。 第二 , 研究方 法上 , 捕述的形 而上学 的方法与哲学分析 、 概念分 析和逻辑分 析的区别在于 : 不 同于局部 的概念探究 和对 日常语 言 ‘ 中语词和范畴的规则的解释 , 通过对 日常语 高 _ 中呈现 的概念结构的普遍特征 的描述 , 从 整体上揭示 日常语 的基本结构 。 第 , 研究任务
第2 2 卷
第1 0期
牡 丹 江大 学学报
M u d a n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V o1 .2 2 N o .1 O O ct . 20 1 3
2 O 1 3年 1 0月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 8 7 1 7( 2 0 1 3 )0 1 0 - 0 0 8 1 — 0 3
论 分 析 哲 学传 统 下 的形 而上 学 复兴 的新路 径
— —
从 斯 特 劳森 “ 描 述 的形 而上 学 ”视 角 看
张 蕴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 重庆 4 0 0 0 6 5)

要 :在分析哲 学的反形而上学传统 下 ,斯特 劳森 旨在通过描述的形而上 学正面树立形而上学的
上, 描述 的形而上学对 日常语 高 ‘ 的基本结构 的阐明 旨在 揭示语 言蕴涵 的概念结 构与世 界 的现实结构 中 那 些 “未 经 提 炼 的 平 凡 的 东 西 ” ” “ … ( c o m mo n — p l a c e s ) 的关 系 , 为一切判断 和推理 的恰 当 性寻找不能置疑 的基础 , 最终服务 于对有关世 界的 思想结构— —概念图式 的探究 。 这一 独特 的捕述 的形而上 学思想 在他 有关殊 相识别问题的研究脉络 中清晰可见 : 第一 ,从 《 个体 》上篇他对基础性概念 的强调 中可发现其对传统形而上学丛本理路 的继承 。 自通 过与罗素和奎因的争论形成 “ 识 别”概念后 ,他 以 对殊相 的识别活动为切人研究形而上学 , 认为将某 类殊相纳入本体论 的必要条件是能识别该类殊相 , 并通过研 究各类 殊相在 识别上 的关联性 以揭示 殊 相在 日常语 承诺的本体论 中的层级关系 。 他特别 突出 了物体和 人这两种 范畴 在概念 隔式 中的特 殊 位置, 认 为对其他殊 相的识别必须依赖于对基本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