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药药理学 第四章 中药药动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精)《中药药理学》第四章 中药作用特点和研究方法PPT课件

(精)《中药药理学》第四章 中药作用特点和研究方法PPT课件

二、多项选择题 1.中药双向调节作用产生的原因有( ) A.不同剂量 B.不同病理状态 C.不同动物种属 D.不同化学成分 E.以上均非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有( ) A.生物种属不同 B.正常与病态动物 C.不同给药途径 D.不同个体 E.不同体质
3.中药复方的特点有( ) A.多种有效成分 B.多种理论 C.作用多靶点 D.作用多环节(机理) E.以上均非 4.在中药药理作用特点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有( ) A.中药作用的差异性表现在(生物)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 B.中药作用存在量效关系 C.同一中药可产生相反的药理作用 D.中药药理学(药理作用研究)可以完善中药的功效理论 E.中药无不良反应
在尚无理想的方法揭示中药粗制剂时效关系 的情况下,近来有学者通过中药血清药理研 究,提出多数中药煎剂给动物灌胃后1-2小时内 采血,可能得到血药浓度较高的血清。起效 较慢的中药灌胃,每日2次,连续给药2日,第3 日给药1次,即连续给药5次,可基本达到稳态 血药浓度。
六、中药作用的两重性
1、治疗作用
五、中药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
研究目的 说明药物产生作用的靶器官或靶点,
以及在靶器官和靶点上如何产生作用,引 起效应。
作用机理研究的影响因素
制剂 给药途径 作用的多效性
中药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应在中药原 药材、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的不同层次上进 行,才能接近中药理论,全面而合理地说明 中药功效产生的作用机理。
小檗碱在0.1-300μmol/L范围内,可剂量依 赖性地降低兔窦房结动作电位4相去极化速率, 降低慢反应细胞的自律性。
五、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
中药药理作用存在时效关系,某些中药有 效成分或注射剂,可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 显示其时效关系(时量关系)。但中药煎剂 口服给药作用的潜伏期、峰效时间以及生物 半衰期等是经常困扰我们的问题。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的体温调节,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影响体温。如柴胡、荆芥、银翘散 等。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麻黄、桂枝等。 4.镇痛、镇静作用:如细辛中枢镇痛、桂枝镇痛、桑菊饮的镇静作用。 5.抗炎作用: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强肾上腺皮质内分 泌功能;清除自由基等。
6.免疫调节作用:柴胡等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精选ppt
2
中医基本理论
➢ 核心:整体观(人体、人与自然统一)、 辨证论治
➢ 理论:朴素唯物主义 1.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2. 气血津液:人体的基本元素 3. 五脏六腑 4. 经络 5. 病因
精选ppt
3
阴阳五行
➢ 阴阳: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消长
1. 阳:天、日、火、男、白天、上、外 2. 阴:地、月、水、女、夜晚、下、内
1. 望(气色、形态、舌象:红热、白虚失血、黄脾虚、黑寒 虚、青寒痛肝病,苔痰湿)
2. 闻:声音、呼吸、气味 3. 问:现病史、症状 4. 切:脉诊
➢ 八纲辩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
精选ppt
9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为中药理论的核心。 ➢ 四性:寒、热、温、凉。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具清热、凉血、
➢ 五行:自然界构成因素。相生相克
1. 木:生长旺盛,肝、东、春 2. 火:热、上,心、南、夏 3. 土:营养,脾、中、长夏 4. 金:催残、杀伤,肺、西、秋 5. 水:冷、下,肾、北、冬
精选ppt
4
气血津液
➢ 气:
1. 元气:先天之本、肾气 2. 宗气:后天之气,脾气、肺气 3. 营气:营养之气 4. 卫气:防御之气

中药药理学PPT演示课件

中药药理学PPT演示课件

咸味药
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26
中药药理学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实验: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 子宫平滑肌
27
中药药理学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中药药效学
中医药基本理论 及临床应用
中药
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机体
中药药动学
8
中药药理学
二. 学科任务
1.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 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3. 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4. 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 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 学科性质
1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总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中药药理学
各论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祛风湿药
芳香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温里药
理气药
消食药
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 化痰止咳药
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
开窍药
补虚药
收涩药
驱虫药
外用药 2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第三章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第五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六章 中药复方药理 第七章 中药新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
△药理作用 △药动学
28
中药药理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止血 --- 入肝经--- 肝藏血 止咳、祛痰、平喘 --- 如肺经 --- 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

中药药理课件.ppt

中药药理课件.ppt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实验: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 子宫平滑肌
中药药理学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药动学
中药药理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 止血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 入肝经--- 肝藏血
3、特殊的机体状态:妊娠禁忌
中药药理学
二、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
1、药物与毒物只是剂量上的差别
2、中药与化学药物相比,相对安全、 低毒是客观事实
3、中药成份复杂,用之不当,一旦中 毒范围广泛
中药药理学
三、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原因
1、药物品种的混乱
2、剂型、工艺、质量存在问题 3、组方用药不当、忽视禁忌 4、不合理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总论
解表药 泻下药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芳香化湿药 温里药 消食药 活血化瘀药 安神药 开窍药 收涩药 外用药 中药药理学
各论
清热药 祛风湿药 利水渗湿药 理气药 止血药 化痰止咳药 平肝息风药 补虚药 驱虫药


总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绪论 中药药效学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中药复方药理 中药新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学
2. 毒性反应 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对机体所产生的严重功能絮 乱病理损害 比较严重、不可逆 3. 变态反应 指少数过敏体质的患者,多次接触某种中药后产生的 特殊反应 如常见的皮疹、药热、哮喘等 4. 致畸胎、致突变、致癌作用及生殖毒性

中药药理学基础第一篇第四章课件V

中药药理学基础第一篇第四章课件V
通过在人体上进行试验,研究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其不 良反应
临床经验总结
通过对临床应用经验的总结,探讨中药药理作用的规律和特 点
04
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药理学特征
中药材及其制剂的生物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生物活性成分
中药材及其制剂的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多糖、苷类、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 等,这些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 。
近年来,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成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方 向,为中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
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药药理学的现状与前景
目前中药药理学研究已涉及多个领域,如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抗炎免疫 药物等。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日益丰富和规范,包括体内外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
未来中药药理学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推动中药的创新和国际化发 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免疫抑制作用
中药中的免疫抑制成分可以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如雷公藤 、甘草等。
中药的毒性作用
01
02
03
肝毒性
某些中药成分会经过肝脏 代谢,过量或长期使用会 对肝脏造成损伤,如黄曲 霉素、雷公藤等。
肾毒性
某些中药成分会经过肾脏 代谢,过量或长期使用会 对肾脏造成损伤,如马兜 铃酸、木通等。
心毒性
某些中药成分会直接对心 脏产生毒性作用,如乌头 碱、蟾酥等。
中药药理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涉及 中医学、中药学、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多个领域。
中药药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中药药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古代,如《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中西 医结合研究的深入,中药药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药的时效关系与时量关系
时效关系取决于时量关系,尤其是直接取决于药物靶位的时 量关系,然而即使是已有检测方法的西药,实测靶部位的时量 关系在人体几乎不可能,在动物也极端困难,但定时采血检测 是方便可行的,所以药动学研究多以检测血药浓度的经时变化 (时浓关系)为基本手段,由此间接推测药物的时量(体内药 量)关系和时效关系。时效关系和时浓关系一般是相对平行而 非绝对平行,在某些药物两者可差异很大,因此可以说时浓的 研究方法仅只是可行的而不是最理想的。
中药药理学 第四章 中药药动学
第一节 概 述
中药药理学既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又 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处理规律,前者称为中药药效学, 后者称为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动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动力 学原理,研究中药单、复方及中药活性成分、组分 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 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 述的一门学科。
(2)效应作用期法
药效作用期指药效持续时间而言,在ED20-ED80范围内按 一定比率选3-5个剂量,对同一对象先后给药或对不同对象分 组给药,观察剂量和药效作用期的关系,以对数剂量为横轴就 药效作用期作图,若基本成线性则按直线回归求斜率b,则效量 半衰期t1/2=0.03b
优点是简便,适用于中药,但仅当药效作用期明确无误时才 适用,且不能提供更多的药动学信息,指标的选择也较困难。
中药的研究有很大的特殊性,绝大多数中药及其 方剂根本无法测定血药浓度,而是借助于药效或毒效 手段直接探求中药的时效关系,再间接推算药物的时 量关系(少数情况也可以是时浓关系)。 中药体内过程的研究模式与西药不同,可概括为: 西药:时浓关系--时量关系、时效关系 中药:时效关系--时量关系、时浓关系
(4)回收率高,生物样本的回收率应大于75 %。药动学研究的成功依赖于最佳分析方法和 条件的建立!!!
实验观察期最好大于消除半衰期的5倍,不 要小于3倍,过短将使参数的估算不准确。
3、制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
定时连续测定血药浓度,待药物在体内全部清除, 测定完毕,将结果输入微电脑,选择适当的动力学软 件进行拟合,即可确定动力学模型归属,并运算打印 出各种参数和药时曲线。
第三节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2、血药浓度测定 血样经除蛋白处理后进行药物含量测定。
方法: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原子吸收光 谱法、薄层扫描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 谱法和免疫学分析法。
选择方法的要求: (1)灵敏度高,以静脉血 药浓度为例,最好能检出1%-100%的初始浓 度的药量;(2)专一性强,能将药物代谢物 与其他成分区别开;(3)重现性好,以变异 系数CV来表示,争取小于5%,至少小于10。
2、毒理效应法
急性累计死亡率法
采用动物累计死亡率测定药物蓄积性的方法与药动学中多点 动态检测的原理结合以估测药动学参数,实际也就是体存量、 时间和毒性进行三维转换而求测时量关系。以急性累计死亡率 为指标,适用于各种能使小鼠致死的中药及方剂。
最大优点: 有普遍适用性,因为指标是非特异的死亡率, 只要腹腔注射浓缩能致死的中药都适用,对那些找不到恰当药 效指标的中药几乎是唯一可用的方法;其次,本法简便易行, 不需特殊设备和试剂;本法能观察到死前症状以推测中药作用 性质;死亡时间可反映中药起效快慢。
三 、中药生物有效性
(一)中药生物有效性
药物是由物质、生物活性、适用性等三个要素构成的体系。
中药的生物有效性是研究制剂施于机体后药物的量变规律, 以及影响的因素,进而阐明药物及其制剂与治疗效应的关系。 常通过同种药物不同剂型间或同种药物同种剂型不同厂家或 同一厂家不同生产批号产品间的比较进行。制剂生物有效性 量化的主要表达方式是生物利用度。
(二)中药的体内过程时效与时量关系
药物入体后因体内过程ADME诸方面的影响,机体 内总药量以及各部位药物的量或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 而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即“时量关系”(T-D关 系)。药物的效应随时间由体内尤其是靶部位的药量 或浓度所决定,此即“时效关系”(T-E关系)。时量 关系和时效关系可统称为经时变化,药动学最重要任 务之一就是研究药物经时变化的规律。
二、有效成分不明或缺乏定量分析方法的中药 药动学实验方法
中药多为中药复方制剂,目前尚不能用化学测定的 方法测定血药浓度以了解其在体内的变化,然而辩证 论治,复方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精髓,因此,从整 体观点出发研究中药,进一步用数学公式模拟体内过 程,探索其在体内过程,对于整理提高祖国医药学遗 产是有意义的。
实践已经证明, 同一中药,若剂型改变,即使有 效成分相等,临床疗效未必相同。这说明制剂中的主 药含量并不是决定临床效果的唯一指标,化学等值并 不一定生物等效。若选取某种生物指标(如血药浓度、 组织药物浓度,尿中药物排泄量或药物在生物体内的 代谢浓度等)则可反映药物制剂在体内可能被利用的 程度,从而间接地判断疗效。就口服制剂而言,只有 吸收的那一部分才能产生药效。
第三节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一、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药动学实验方法 (一)测定中药君药主要成分或类同指标的成分
方法与化学药物并无明显不同,仅作简单介绍
第三节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1、给药和采样 人体实验,动物实验---狗或兔,称重、
编号、计算剂量后,采取选定的途径给药,然 后根据所测药物的不同选定采样时间采取血样。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设计
中药用药方案设计的内容包括:选择剂型和给药途径、 确定每次用量和用药间隔时间、决定疗程的长短、配伍 用药等,设计时必须的参数有5个,即:t1/2、Vd、F值、 有效水平和毒性水平。例如多次连续给药时可利用这5 个参数及有关公式,设计出每次剂量和用药间隔时间, 以使稳态峰值不高出毒性水平,稳态谷值不低于有效水 平。
1、药理效应法
(1)效量半衰期法
原理:以中药药理效应为指标,先分别求出该中药 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从而求得时量关系,计算药 动学有关参数。
优点:指标密切与中药疗效关联,可直接求出药物 效应半衰期,故对临床实践有较大意义。
缺点:对多数中药来说,难于找到灵敏而可靠并能 定量反映疗效的恰当药理指标,故适用面较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