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国学,品味经典【小学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论小学语文国学经典阅读

论小学语文国学经典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使学生掌握了自行阅读,自能阅读的方法技巧,并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从而促进的学生整体语言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一、初识经典,让孩子喜欢阅读1.唐诗宋词,走进一个诗意的世界“熟读唐诗300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正因为它的简洁明了,朗朗上口,而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经历了几千年风雨的洗礼,唐诗宋词,以它独特的魅力,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源远流长,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些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在初始阶段,我们只要让孩子一遍遍反复地读,引导他们都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感受诗词中蕴含的美好画面和情感。

2.国学经典,感悟一种教育情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许你经常在课堂上和课外听到充满稚气的朗读声。

不错,它们作为我国的国学经典,早已被语文教师列入孩子们的第一本阅读书目,放在了班级书架,放进了孩子的书包。

早自修时,伴着窗外射进来的缕缕阳光,孩子们美美地读着它;课间,作业完成了,孩子们又拿出它,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朗诵着;放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孩子们还背着它,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它一直陪伴在孩子们的身边。

书中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了是非善恶、学会了感恩父母、懂得了为人基本道理。

读着它们,孩子们慢慢懂事,慢慢成长。

从一二年级的《百家姓》《千字文》再到高年级的《大学》《中庸》,一路走来,他们阅读着,快乐着。

3.四大名著,见证一种历史变迁四大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其中的故事引人入胜,其中的人物更是影响深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但是,如果真要把这几本名著一一看一下来,是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的。

所以在看《红楼梦》之前我精心设计的一节大导读课。

以“刘姥姥出进大观园”作为重点的阅读内容,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之后,还让学生了解此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辱兴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包容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诵国学经典育优秀品行论文

诵国学经典育优秀品行论文

诵国学经典育优秀品行论文诵国学经典育优秀品行论文【摘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励志明德。

教师要借鉴传统诵读教学的方法,并将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平台,使学生在生活实践的特定情境中心有所悟、心有所动,进而回应、共鸣、践行,实现诵读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华文化最好的给养是国学经典,它不但可以提高文化素养,而且可以励志明德、启迪童蒙,指引其终生发展的方向。

而国学经典中蕴含着的大量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只有通过亲身诵读才能深刻体会,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亲近和获得圣人的不言之教。

把国学经典引入校园,并在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路径和价值诉求的研究中独辟蹊径,才能使国学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绕于耳――听读听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校园内,国学声声不绝于耳,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对国学经典的感知逐渐由模糊到清晰,通过反复巩固,达到诵读的目的。

①学校设立国学经典诵读广播站,内容包括国学经典朗读、赏析及轶闻趣事等;②校园音乐融入国学经典歌曲和中国古典名曲,让学生在古典乐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③将配乐诗朗诵设置为上下课铃声,陶冶学生心灵,点燃学习热情。

二、溢于眼――默读泰戈尔说过,鹅卵石的完美不是靠锤的打击,而是因为水的载歌载舞。

教育需要一种载体,需要一种氛围,需要环境的熏陶,尤其需要美化、诗化、艺术化。

校园环境教育理念正是寓教育于无声无息之中,潜移默化,论道而不说教,让学生于举手投足间与古代先贤进行着一次又一次对话。

①门口:利用学校电子屏幕开设“一分钟课程”,精选国学经典,每天滚动播出,让学生在进出校门的短短一两分钟里,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②院墙:在校园周围院墙上装饰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大理石浮雕;③墙壁:镌刻“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14字校训;④楼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别设置“中华经典浸润人生”的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精粹长廊、“诗味书香弥漫校园”的书法艺术文化长廊;⑤教室:班级文化板块、在黑板报中开辟国学文化知识专栏;⑥校报:在学校创办的《春华秋实》月刊彩印校报上,开辟国学教育专栏,全面系统地向学生及家长宣传国学经典知识。

小学生国学征文三篇《品国学,诵经典》《品国学,悟人生》《品国学,明道理》

小学生国学征文三篇《品国学,诵经典》《品国学,悟人生》《品国学,明道理》

品国学诵经典“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学国学文化,争当国学小名士。

诵读经典古诗古文,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读经典国学,让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人的智慧令人叹服!他们可以把复杂的话语变成简短的古诗和文言文,还有他们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卧薪尝胆的精神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全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经典诵读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国学文化,里面既有精美的诗词,又有警示的格言,都能让人们的灵魂得到很大的升华,对传统经典能做到耳熟能详,这就等于我们在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

大家一定知道《史记》这本书,这本书是西汉的司马迁写下的一部著作,被后人尊重,鲁迅评价他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国的四大名著,每个人都应该读过,如果没有读过,那么它就没有文学。

我们要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意志,水滴石穿的力量和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

国学的经典,华夏的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让我们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国文化兴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的东方!品国学悟人生“国学”顾名思义,“国”便是中国,“学”便是学问。

那“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是外国所没有的。

原来的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其余早就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了,包括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巴比伦王国,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其代表的“哈巴拉文化”,早已被历史所遗弃。

历经历史的选择与时代变迁,只有我们大中国的古文化与国学传承了下来。

我读的第一首诗并不是《静夜思》,也不是《清明》,而是宋代邵康节写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二十个字,朗朗上口。

寥寥几句,便将风景融于诗中,自然朴实。

之后,虽接触过诗词,却并没有痴迷,直到偶然读到纳兰性德写的一首诗《木兰词·拟古决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一句话便让人心生疼痛,不知为何,竟流下泪水。

国学经典教育体会论文(2)

国学经典教育体会论文(2)

国学经典教育体会论文(2)国学经典教育体会论文篇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摘要:国学经典是我国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思想以及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国学经典承载着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它是古代圣贤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并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随着我国教育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让孩子对国学经典进行诵读,有助于其良好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

而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就可以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国家经典的诵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诵读;国学经典小学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均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更有助于学生各种观念的养成,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对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就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则为基本出发点,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进行探讨和浅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则1.以积极鼓励为原则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应该以积极鼓励为原则。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国学经典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对学生的批评,学生可能不能很快地对国学经典进行流畅的诵读,教师在这时候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让学生对国学诵读充满信心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达到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2.以精读精讲为原则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应该以精读精讲为原则。

国学经典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结晶和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学生在对国学经典进行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精读和精讲,让学生对国学经典中的道理或理念均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3.以尊重差异为原则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应该以尊重差异为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其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均不尽相同。

浅谈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及应用

浅谈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及应用

浅谈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及应用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而诵读国学经典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

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

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声韵之美和节奏之美,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能够感受并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诵读《论语》时,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其中的语音音调和语调变化来表达课文中的内容,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品德。

国学经典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能够感悟其中的情感内涵,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孝顺、友爱和忠诚的故事和名人格言,通过诵读这些经典,学生可以理解和体验其中的情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

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艺术鉴赏能力。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可以了解和感悟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国学经典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元素,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可以锻炼和提高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

国学经典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资源和素材,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可以接触到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语言和文学储备。

通过讲解和理解国学经典的语言形式和文学技巧,学生可以提高对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和应用价值。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可以培养语音语调、情感与品德、文化自信和艺术鉴赏能力,并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国学经典资源,注重诵读教学的实践和应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诵国学经典品百味人生——探究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诵国学经典品百味人生——探究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诵国学经典品百味人生——探究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摘要:国学经典作品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值得传承。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其记忆的黄金时期,开办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同时也能够让这些美德根植于其幼小的心灵当中。

让学生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当中,也能够让学生在小学阶段面对这些文字烂熟于心,进而从小对中华优秀文化形成良好的印象以及后面传承文化国学经典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种背景,本文探讨了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为其提供相应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引言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化国学经典更是星河璀璨,而这些文化元素要想经久不衰,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起到桥梁作用,以传承这些优秀的元素,让这些文化精髓能够熏陶学生的言行,让学生在引经诵典之中养成德行,学会做人。

如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定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学生在诵读过程当中感受传统美德,以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同时,教师参与其中也能够提升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产生对文化的尊敬之情,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培养学生的认知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呈现趣味性诵读内容,培养学生诵读兴趣我国的国学经典文学作品浩瀚如烟海,博大精深,教师在开展诵读教学时,一定要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的选择趣味性的国学经典材料。

首先,可以选择一些国学经典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要既具有趣味性,又蕴含教育元素,如在开展《场景歌》诵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图片与教学融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图画的引领之下明白作品内容,进而达到启迪小学生人生的效果。

其次,很多节日都有非常趣味性的元素,这些节日也是我国国学经典文化的一种载体,如此教师在开展诵读教学时,可以有效的引入春节、清明节及重阳节的古诗,以促进诵读内容的百花齐放,让小学生在趣味性元素的引领之下潜移默化的浸润心田,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国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体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国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体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国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体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国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体现关键字:国学;诵读;小学语文国学经典汇集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伴随着“国学热”的出现,各个学校纷纷开设与国学经典诵读有关的教学课程,把国学科学合理地引入语文教学,成了教师和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学习语文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语文阅读教学中该不该引入国学经典,怎样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进行深入学习,本文将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探究。

一、国学的传承如何正确传承国学,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对待国学经典已经是教育工作者和教学专家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

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地、适度地、准确地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国学经典是非常关键的。

学生通过阅读不但可以学到教材以外的知识,还可以提高文学素养。

所以一时间“三百千千二四孝,幼学增广弟子规”,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诗》《二十四孝》《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弟子规》,这些书成为各个小学国学课程的新宠,学校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国学作品的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家长也觉得国学作品的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然而,我们需要提醒教师和家长的是,不加选择、盲目地追捧国学,是达不到熏陶和感染学生的目的的,因为经典的传承需要心灵的感悟、思想的共鸣。

二、国学与阅读应有机结合,实现有效教学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急躁,在国学经典的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越深奥越好,我们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孩子阅读能力相适应的作品。

(一)适度、适量地呈现“国学热”的兴起,使学校、教师、家长都在为孩子的国学学习而努力着,巴不得让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完,他们不在乎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什么国学知识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孩子学习的内容是否能真正消化。

因此,在选择孩子的经典阅读作品时,教师要进行周全考虑,要适度、适量地向孩子呈现。

学习国学经典论文(2)

学习国学经典论文(2)

学习国学经典论文(2)学习国学经典论文篇二吟诵国学经典培养优良品质【导言】“我的小孩一向对父母很不耐烦,在家里什么活也不干,但这学期开始学会照顾父母了,开始知道感恩了,对人也有礼貌了。

”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家长在校门口接送孩子时,常对老师说类似这样的话。

孩子转变何来?答案是“国学经典”澄清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这个回答一定出乎你的预料吧?那么区区“国学经典”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吗?它是怎样渗透到学生内心的呢?一个国学经典诵读实验班的实践案例或许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案例】五年级一班(此班为国学经典实验班)的一节晨会课上,当我把国学教辅书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7点半至8点之间诵读这些书目时,学生有的皱眉,有的抗议,他们认为这不是语文书上的内容,看不明白,也读不懂,是浪费时间。

我一大早就吃了个闭门羹。

怎样让学生喜欢读书呢?兴趣源于生活,我从网上找到了《我被13所学校开除》让学生观看。

片中打骂父母,欺负老师,好吃懒做,沉迷游戏的少年,学习《弟子规》后,居然痛改前非,做不拿工资的义工。

我发现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又带领学生观看《90后的坏女孩》,片中的少女,娇生惯养,痛恨父母,打架斗殴,恨世吸毒,学了《弟子规》后,居然洗心革面,也开始做起义工来。

通过看片,学生不再拒绝读经典了,相反同学们对《弟子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网上搜索和翻阅相关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弟子规》。

在五(1)班的带动下,我校向全体师生发出了学习国学经典的倡议。

国旗下讲话“淋浴书香,从弟子规开始”,实验班教师以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授《弟子规》课程并指导观看百家讲坛《弟子规》。

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我们进行了班级服务员(班干部)民主竞选。

出手抄报、黑板报,召开了“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主题班会,听取礼仪和环保知识讲座并学习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动作。

成立“弯弯腰小队”——开展你丢我捡(校园垃圾)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静
【摘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千百年的朝代更替,文化的融合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一种更美的姿态站立在世界东方。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立身之本,国学经典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日益被教育界重视。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学,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习国学的意义之大。

本文以育灵童国学经典为例,具体阐述小学语文中教师如何带领学生学习国学。

【关键词】
国学经典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在众多的读物中,育灵童国学经典系列教材,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用来学习国学。

通过师生共同阅读国学,品味国学,更好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明白生命的真谛,帮助学生在青少年思想成形的过程中,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未来的人生发展点亮正确的引航灯。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探索文言文的奥秘,让学生喜欢上朗朗上口的文言文;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经典故事,让学生领悟为人处世的大道理;通过多渠道的师生互动,让学生享受沐浴经典的好氛围。

一、大声朗读,营造氛围
教师将《育灵童小学国学经典教材》与教育部门指导教材相结合,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融合学校的特色教育元素,编写适合小学各年龄阶段的国学教材。

小学阶段的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并不是特别多,理解能力也有限,因而在国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学习,确保学生可以明白其中的内涵。

其中,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声朗读。

其好处就在于营造了国学氛围,且这个是不能忽视的。

氛围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学生自控力、注意力不容易自我把握,只有让学生处于这样一种大环境中,才能一心一意地学习好国学。

以学习《弟子规》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教师先带领学生读一遍,将学生生疏的字词语句单独讲解,帮助学生认识、熟悉的这些内容;带领学生再次朗读,巩固这些知识;最后给学生讲述其中的精彩故事,丰富内涵。

通过师生共同朗读,再现出春秋时期,孔夫子通过弟子规教育弟子的场景,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做事情要小心谨慎,做人要诚实守信,和大众相处要平等友爱;要以礼待人,虚心向他人学习,多学有用的知识,不要浪费光阴。

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对国学充满兴趣,对千百年前的孔子充满敬仰。

潜移默化中,学生学到不仅仅是纸上的几百个文言文,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受益终生的做人道理。

二、情景演绎,再现历史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小故事,教师在进行国学教学时可以将这些小故事的视频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并挑选适合的小剧本,让学生自己表演出里面的故事。

如“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教师可以这样简单地给学生讲述一下这个故事:孟子的母亲,世人都称她孟母。

过去孟子小
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三字经》中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孟子幼时很贪玩,有一次他逃学回到家中,孟母生气地说:“还没放学,你怎么就回来了?”孟子不敢回答。

孟母生气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拆断了。

孟母说:“梭子断了,布就不能织了,学习也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获得成功。

”孟子听了母亲的话,从此努力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个伟人。

表演国学故事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在理解中复原经典,在复原中领悟经典,层层递进。

把经文中的小故事表演出来,甚至可以加以创造,自己动手设计中华礼仪小故事,并表演出来,和其他学生一起分享其中包含的哲理。

教师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穿插更多的传统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思想。

三、结合生活,学习传统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唾手可得的教科书。

教师在推广国学教育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回归传统。

小学语文中有许多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词,教师在节日之际,可以选择应景的诗词,传导给学生。

例如,在重阳节时,可以和学生讲述重阳节的来历,为什么人们在九月九日那天要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这些传统习俗又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呢?然后引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故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王维因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教师可以有很多切入点,让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

【结语】
《育灵童国学经典教材》的学习,让教师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增添了国学的神秘色彩。

国学的独特魅力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被忽视,它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让后来的人去了解、去探索、去深思。

特别是当今时代,各方面条件都越来越好,青少年在传统文化这一方面多学习一些,更有利于塑造他们的三观,对他们未来的道路可以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有义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去推广国学,更有责任让学生从小接触国学、学好国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莹莹.让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新课程·上旬,(11)
【2】葛淑坤.在小学语文教學中实践国学经典诵读【J】.课外语文:教研版,(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