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合集下载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进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经济中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世界经济结构。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取决于国际经济政治力量的对比改变。

20世纪前,世界经济格局英国称霸世界,欧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二战后,世界经济经历了美国称霸到美苏两极,再到世界多极化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加速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呈现新的格局变化。

1、19世纪后期至1917年单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的民族国家经济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占领和控制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把它们变成自己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商品市场。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明显加强。

英国一直在世界经济居领先地位,德国居第二位,1870年后美国超过德国占第二位,19世纪90年代美国又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

2、1917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同时并存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民族国家经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虽已出现,但仍限于一国范围,而绝大多数国家依然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3、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同时并存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民族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成为跨越几大洲10多个国家,并发展为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走上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二、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1、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具有明显的军事政治特征两种经济制度并存的世界经济是由军事分界线变为政治分界线划定——东、西欧,东、西德,南、北韩,南、北越等国际组织阵营化,各国战后经济恢复服从意识形态的不同价值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互助组织;——苏、中等退出IMF和世界银行,也不参加GATT;西方国家还设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宣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商品技术禁运清单。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1.世界经济体系-发达国家:主要包括北美、欧洲、日本等地区,具有高度工业化、发达的经济体系,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

-发展中国家:主要包括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具有较快的经济增长潜力。

-重要地区:包括亚太地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地区,经济合作程度较高,对全球贸易和投资有重要影响。

2.资源分布与经济活动-农业资源:农业资源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土壤条件等影响。

发达国家主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实现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发展中国家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效益较低。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等。

发达国家一般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也依赖进口;发展中国家资源相对匮乏,多依赖进口。

-工业资源:工业资源包括劳动力、技术、资金等。

发达国家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技术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3.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模式:发达国家实行的工业化模式,基础设施完善,高度依赖技术和自主创新。

-出口导向模式:发展中国家常采用的模式,依靠出口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吸引外资进行产业升级。

-农产品出口模式:一些发展中国家依靠出口农产品获得外汇,促进经济发展。

4.跨国公司与全球化-跨国公司:具有在两个或多个国家开展经济活动的能力的公司。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

5.区域经济合作与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合作:为了加强经济合作,一些国家组成了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东盟等,通过减少贸易壁垒和制定共同规则来促进经济发展。

-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互相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通。

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南美洲南方共同市场等。

以上是世界经济地理复习的一些要点,希望能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请注意根据具体题目要求展开对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论述。

中石油晋升职称政治理论水平考试复习资料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石油晋升职称政治理论水平考试复习资料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石油晋升职称政治理论水平考试复习资料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中石油晋升职称政治理论水平试复习资料五、当代世界经济政治考与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一)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1.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世界经济的构成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其中包括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洛和国际经济协调等。

当代世界经济基本包括三类国家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

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两大类,其中非国家行为主体又可分为国际经济组织(包括世界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

迄今为止,主权国家依然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主体,构成世界经济的最主要部分。

其中,主要世界经济组织是指在当今具有较大影响的全球性经济组织,主要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2.战后世界经济结构的演变。

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主导着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世界经济领域中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和局面。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关系和主导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权衡。

1.国际金融领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确立了美元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2.在国际贸易领域,缔结了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年10月29日,美、英、法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协定",形成了一个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体制,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贸易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美国对外经济扩张提供了便利,为美国在经济领域谋取全球霸权地位起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

《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

评《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摘要:滨下武志教授从区域的视角出发,以亚洲为中心,从经济的角度重读亚洲经济史,突破“欧洲中心论”,跳出亚洲对西方反应的视角的限制,以中国为中心,重新诠释了中国、亚洲和世界经济的关系。

关键词:区域亚洲朝贡贸易体系亚洲经济圈滨下武志是亚洲首屈一指的历史学家,他开创了一个研究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历史研究的新领域。

滨下教授带着批判的思想重读亚洲经济史,质疑战后日本和国际学术界研究的主流方法。

这本《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系统的阐述了其埋首亚洲经济史近40年的研究成果,作为滨下教授的一本论文集,是其相关研究的精华所在。

在这本书里,滨下以区域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中国、近代亚洲与全球经济的关系,以长时段的“历史解释”探讨了东亚地域关系和世界经济的演化关系,以海洋为中心梳理了亚洲海洋区域内部的经济贸易,以白银流通、移民问题为契入点研究了世界经济的贸易变化和金融网络的形成。

滨下教授充分利用了研究东亚历史的丰富的资料库——《历代宝案》、海关资料、汇丰银行资料、侨汇资料、通商口岸领事报告等,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多元综合研究视角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朝贡、通商口岸、金融、移民的网络将东亚各国以及东亚与世界有机的联系起来,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多维立体的东亚内部以及东亚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图画。

读罢此书,我认为该书主要有以下两大特征,把握这两个特点,更有助于对滨下的研究成果做出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从区域的视角出发,以亚洲为中心滨下认为,以往对于近代亚洲的分析,学术界长久以来都是从国家及国家之间关系的视角来着手,这样无疑大大限制了重建亚洲整体历史进程的学术研究,滨下主张,“我们可以把亚洲的历史理解为一个整体系统的历史,这个系统的特征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域圈的朝贡贸易关系”①,所以,他提出了一种介于国家和世界之间的类似“地区”或称为“区域”的概念,其甚至认为,只有使用区域①【日】滨下武志著:《中国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王玉茹赵劲松张玮译社会科的方法才能使得重建亚洲的整体历史进程——包括近代亚洲——成为可能。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1、世界体系理论的内核:“现代世界体系”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并进一步分析,迄今为止只存在过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一种是世界帝国一在这些世界帝国中,存在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

不论其有效控制程度减弱到什么程度;而在另一类体系中,在其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空间不存在这样的单一政治体系。

为了方便也是由于没有更合适的术语,我们用‘世界经济体’描述后者”。

也就是说,世界帝国是一种具有政治制度的社会单位,它的基础在于中央集权统治,它依靠政治权力,以纳贡的形式从直接生产者手中掠夺经济剩余。

到大约15世纪束16世纪初,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出现。

“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帝国那样幅员辽阔,并带有某些特征。

它既是不同的,又是崭新的。

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国、辅邦和民族国家。

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是一个经济实体” 。

世界经济体是具有劳动分工和不同文化制度的单位,是一个没有权力中心的世界体系,主要是利用不平等交换机制把经济剩余从“边缘”转移到“中心”。

当然,这个世界经济体刚刚出现的时候,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仍然处在政治体系(世界帝国)的控制之下,甚至少数地区仍然处于无体系的杂乱状态之中。

经济体系是政治体系的发展,但不是所有的政治体系都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体。

今天看来,历史上作为政治体系的帝国,由于未能及时地向经济体系演进,最终都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冲击崩溃瓦解。

另一方面,经济体系内并不是没有政治上的联系力量,而是各部分之间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

这一点与政治体系的帝国恰恰相反。

经济体系首先出现在欧洲。

但是,“欧洲并不是当时唯一的世界经济体,还存在其他的世界经济体,但只有欧洲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从而使它能超过其他的实际经济体。

高一历史第7、8课

高一历史第7、8课

【教学目标】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重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国家的殖民扩张活动及影响。

【学生展示】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1.原因: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②社会根源: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

受《》的影响,欧洲人掀起寻金热。

③商业危机:欧洲对东方的贸易一直是_____贸易。

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另辟抵达东方的途径。

④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_______。

⑤宗教根源: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也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2.条件:_______和________技术的发达,为远洋航行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1.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_______率船队到达非洲最南端的。

2.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意大利人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越过大西洋到达。

3.1497~1498年,葡萄牙人________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

4.1519~1522年,葡萄牙人及其船队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进行了_________,证实了地圆说。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对欧洲:通过和把各大洲的商品不断输入欧洲。

同时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转移到;______开始崛起。

2.对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是美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___________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非洲:非洲成为猎获的场所,1502年,第一批黑奴被送到美洲,扩越大西洋的从此开始。

4.对亚洲:由于欧洲的商品在亚洲没有竞争力,欧洲人只能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

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对整个世界:①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______________。

论述新航路开辟到世界市场的形成

论述新航路开辟到世界市场的形成

论述新航路开辟到世界市场的形成在新大陆还没发现之前,各个地方的经济是分散的;不统一的;没有稳定的。

我认为市场要扩张,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这也显示了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性。

这也不得不使我们提到资本主义经济的是由商品经济发展而成的,那么什么是商品经济呢?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价值规律:“劳动和劳动根据平等估价的原则相交换”——这句话如果还有某种意义的话——也就是说,等量社会劳动的产品可以相互交换,就是说,价值规律,恰好正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从而也就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

- - 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之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663-664页◎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已经产生,人们就有了一定的资金,当然当时的市场还是局限于陆地的,所以能够交易的东西还是依然很少的,正因为这样它也成为了刺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让我们看看有哪些主要的因素造就了这场运动。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社会根源:西方各国迫切的希望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

直接原因:土耳其的扩张阻断了西欧各国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

社会文化: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解放人们的思想束缚。

这样也就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具有冒险精神的探险家,比如: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著名的探险家。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对欧洲:(1)引发“商业革命”,商贸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发“价格革命”,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封建势力衰弱,劳动人民贫困,加速封建制度衰落和资本主义发展。

2、对美洲:灭顶之灾。

3、对非洲:黑奴贸易使当地损失大量人口。

4、对亚州:刺激亚洲经济发展。

5、对世界:(1)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2)人类由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3)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两次世界经济全球化

两次世界经济全球化

“两次世界经济全球化”张丽南开大学经研所内容摘要:针对许多人把“全球化”作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一个新现象的看法,作者提出了“两次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认为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

论文把“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形成”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把今天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年末苏东共产主义制度解体后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经济全球化浪潮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在形式上颇为不同,但在本质上和内容上却很有相似之处。

关键词: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劳动分工,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第二次经济全球化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及其核心内容“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越来越被频繁使用的一个词汇,其中“经济全球化”首当其冲,被政治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以及学者等屡屡提及。

很多人把“经济全球化”当作一种新现象,认为是近二十来年来随着高科技,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电脑,网络,无线通信等技术之迅速发展,世界空间相对变小,各国间经济合作日益增强的产物。

作者认为我们今天所经历的“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赫尔曼·德雷(Herman E. Daly)的定义:“全球化是指通过自由贸易,资本自由流动,以及较少或完全不受限制的劳动力自由流动使世界各国经济向一个全球经济的整合。

”[1]德雷特别强调“全球化”不是“国际化”。

其差异在于“国际化”不过是各国间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的加强,其基本单位将继续保持为一个个彼此独立的国家经济实体;而“全球化”则是要把一个个独立的国家经济实体融合到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去,其结果将是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经济实体的瓦解和消失以及一个全球经济体系的建立。

德雷认为在向一个全球整体经济的整合中,原有各国经济体系间的界限将会消失,每一个个体国家将丧失自己的经济独立性而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特定功能部门(Herman E. Daly 1999)[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至十八世纪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张明宗中央大学产经所与经济系教授中央大学经济系经济史讲义08/08/2002 初稿;10/13/2004 修订解题:十六至十八世纪(1500-1800)称为现代早期(early modern period),可以说是界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与英国工业革命(约由1786 年开始)的期间。

一、现代早期(1500-1800)的序幕:发现新航路与新大陆取材自王德昭(1989)1.西欧开始往外扩张的起点:新航路与新大陆的发现葡萄牙首先发难,发现往远东的新航路葡萄牙于15 世纪开始寻找到亚洲的新航路:航海者亨利亲王(Henry the Navigator)于1416 年开始沿着非洲沿岸与邻近岛屿进行探险。

狄亚兹(Bartolomeu Dias)于1487 年底达非洲南端好望角。

在1498 年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绕非洲航行,抵达印度西海岸的加里库特(Calicut),完成新航道的发现。

葡萄牙的初期航海事业大部分需依靠意大利水手。

注:事实上,热那亚在1291 年就曾尝试绕非洲航行到亚洲,不过失败(弗兰克,2001:95)。

西班牙开启地理大发现意大利热内亚人哥伦布于1492 年以西班牙的卡斯提尔的女王依萨伯拉的特命,往西航行企图发现往远东的通道。

他于八月启程,于十月十二日抵达西印度群岛的巴哈马群岛。

从此开启欧洲地理大发现时期:1492-1498。

2.新航路与新大陆的发现的背景与动力来源欧洲亚体系商业扩张开始的起点(Braudel,2000)欧洲商业扩张最早可以回顾到以威尼斯等城邦所主导的长程贸易时代(由11 世纪开始),其驱动力量在于联络欧洲当时兴盛的南北两极(Braudel,2000,Vol. 3,70-8)。

当时的南极兴盛的原因:意大利在8、9 世纪商业开始复活,与伊斯兰、拜占庭建立商业联系,引进东方业已十分活跃的货币经济,并传播到欧洲各地。

当时的北两极兴盛的原因:由9 世纪开始的农业技术进步及因此导致的人口增长。

十二世纪中,因阿拉伯人之中介,西方已知使用中国之罗盘。

中世盛时的十字军东征与蒙古人西讨增进西方对于世界的知识中世纪欧洲人对于他们所生存的天地之外的世界,所知甚少。

他们所有的知识主要得自古希腊地理学家的著作,这类著作因回教萨拉森学者的传述而得以部分保存。

但回教萨拉森学者保存了古希腊学者和托勒密(Ptolemy,公元第二世纪)的知识,他们同样也保存了后者的许多错误和奇想。

他们对于已知的地域如欧洲、北非、西亚以至印度洋沿岸地方虽有恰当的描写,但把赤道非洲的部分形容为一片为沸水环绕的灼热焦土,大西洋为一片无法渡越的黑暗渊海。

中世盛时的十字军东征(由1096 年到1291 年(拉丁国家在叙利亚的最后据点亚克丧失))与蒙古人西讨(蒙古1240 年后的入侵使黑海到中国与印度的陆路畅通100 年)把以往因邦国的林立而阻塞的道路,一一打通。

基督教商人与教士络绎循陆道东行;因此增进西方对于世界的知识。

十字军东征的简史十一世纪末叶,罗马教皇号召基督教人民组织军队,直接去东方征讨回教徒,光复耶路撒冷圣地。

第一次十字军的东征于公元1096 年夏末取道东行;最后一次(第八次)有组织的十字军的东征则于1270 年开始。

公元1291 年,拉丁国家在叙利亚的最后据点亚克丧失;十字军征服的领土至此尽失(王德昭,1989:333-41)。

蒙古人西征对欧亚通路的影响(弗兰克,2001:95)欧洲面对从东地中海出发的三条通向亚洲的主要商路:北路通过黑海,被热那亚人支配着;中路通过波斯湾,被巴格达支配着;取代中路的南路通过红海,促成开罗的繁荣和威尼斯经济伙伴的发达。

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时期的蒙古人扩张在1258 年攻占巴格达后加速了中路的衰落,从而促成了南路的发展。

蒙古人接着控制了从黑海延伸出来的北路,从而促成了经由撒马尔罕等城市的中亚商路。

中亚商路及沿途城市在蒙古人保护下繁荣起来。

马可.波罗游记增进对世界的认识与激发对中国的艳羡在当时东来的人士中,多数系以到达中国为目的。

意大利威尼斯商贾波罗家兄弟尼可罗(Nicolo Polo)与马菲阿(Maffeo Polo)曾在蒙古帝国境内经商,并曾觐见元世祖忽必烈。

公元1271 年他们再度东行,经中央亚细亚至元大都(北平),随行者中有尼可罗之子马可(Marco Polo)。

他们在元廷受到优厚的接待,年轻的马可尤其得世祖的宠信,曾屡膺使命去帝国四境。

马可服官于元计首尾十七年。

公元1292 年初,波罗家人因倦于远游,离中国西返。

这次他们系从福建泉州出海,循亚洲东南沿海,过印度,至波斯湾口,然后取陆道北上至黑海边,再经海道过君士坦丁堡,返意大利。

在意大利,马可发表他的回忆录,即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马可所述的在东方的见闻,在后世虽经证明十分可信,但在当时的西方人读之,则属海外奇谈。

马可.波罗游记描述:中国丰饶且爱好和平、不喜战争。

在贫穷而好战的欧洲人看来,中国成了难以相信的天富之国,如能抵达,便可有无限的商业巨利可图,或乃至以武力谋求。

西方人由实际的经验认识到东方的富饶以及与东方贸易有厚利可图在马可‧波罗的传述之外,西方也已渐次从其它方面,获见东方的富饶与对东方贸易的优利。

胡椒、肉桂与各种香料来自东方,不但可以调味,亦且在一个不知人工冷藏的时代,为保存食物所必需。

丝绢、宝石和若干珍木也来自东方,为教会、宫廷和上流社会所需要与嗜爱。

凡此商品大抵皆价格昂贵,而体积重量不大,利润丰厚。

自中世盛时以来,威尼斯、热内亚与比萨因经手东方贸易而成巨富。

东方贸易为意大利与回教商人垄断东方贸易为意大利与回教商人垄断;但是意大利商人仍须透过回教商人才能与东方贸易。

回教商人独占了印度与地中海间的商道,他们在印度与来自中国和南洋的商人贸易,而以贸易所得的商品运至地中海口岸出售,从中攫取了东西商业中最大的利润。

行经中央亚细亚的内陆。

内陆旧商道受阻行经中央亚细亚的不仅运输困难,运价高昂,而且因不时受政治变化的影响,如公元第十四世纪中元朝的灭亡,蒙古大帝国的解体,与继之中央亚细亚帖木儿帝国的兴起,使商道受阻。

中世晚期(由约1270 年开始)的文艺复兴激发好奇心与冒险犯难之精神中世晚期兴起的领土国家较有意愿与能力支持打通新航路的活动鼓励往外探险与扩张的国家都是位于大西洋岸的西欧国家的原因:这些国家未在与东方贸易中分到一杯羹,而且西欧是领土国家兴起的地方。

3.葡萄牙人取代意大利与回教人士,独占与东方的贸易葡萄牙人终于达到了欧洲久所向望的目的,他们立刻倾全力进行独占与东方的贸易。

他们首先必须与原来独占印度洋上的贸易的回教商人斗争;。

结果葡萄牙人在东方的商业帝国的建立经历的一连串可怕的流血和屠杀的事件。

在葡萄牙总督阿布奎基(Affonso de Albuquerque)的经略下(公元一五○九年─一五一五年),回教商人被逐出了印度洋面,来援的威尼斯人被击走;葡萄牙人在印度西南的马拉巴(Malabar)海岸和马来半岛(the Malay Peninsula)的马六甲(Malacca)地方,建立了永久性的商业基地,控制从东印度群岛西运的香料和从中国西运的其他商品的贸易。

新商业利市百倍,使葡萄牙一时成为欧洲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威尼斯不能与新航道的商业竞争,又经冈布来同盟战争的打击,日就衰替,盛况从此不再。

4.西班牙人发现新大陆并绕地球一周哥伦布的发现曾使他自己与西班牙都大感失望。

因为在他所到之处,未见东方所盛产的金银、香料或其它奇珍异物。

科德司(Hernando Cortez)率领一小队西班牙兵于公元一五一九年征服墨西哥的亚兹太克(the Aztecs),获得欧洲人所未见过的大量贮藏的金银。

十余年后,另一小队西班牙人在比扎罗(Francisco Pizarro)的率领下,又征服了秘鲁的印加人(the Incas),巧取豪夺,获得比在墨西哥所得还多的金银。

金银之从新大陆输入西班牙,从西班牙再流通至其它欧洲国家,使欧洲的经济状况发生巨大的变化。

通货的流通数量大增,其直接的结果便是物价高涨,因此促成资本累积的加速与封建田庄经济的破坏。

至于西班牙,则得新世界的财富的凭借,使他一时成了欧洲的首要国家。

但西班牙政府并未放弃与东方直接交通,以分取东方的商业之利的希望。

西班牙于公元一五一九年派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远征。

麦哲伦为葡萄牙贵族,但供职于西班牙政府。

他的这次远征遁南美洲东海岸南下,过南端麦哲伦海峡(Strait of Magellan),入太平洋,目的仍在打通一条西行直达东方的航道。

麦哲伦自己虽在航行途中于菲律宾群岛为土人所杀,但有一艘他原来率领的船只,连同幸存十八名水手,于公元一五二二年返抵班牙。

他们是历史中最早环航地球一周的人;他们最后扫除了对于地圆说的怀疑。

二、十六至十八世纪世界经济的概述(欧洲人往外扩张后所造成的冲击)取材自弗兰克(2000)的第二章:全球贸易的旋转木马1.这是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弗兰克(2000)一书的主题是,自1500 年以来就有一个全球世界经济及其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和多边贸易。

自1500 年直到1800 年前后,亚洲人至少继续支配世界经济达三个世纪之久。

至少到1750 年,亚洲的生产性和商业性经济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口增长,依然比欧洲扩张得更快。

伴随着白银的世界性流动这个全球市场的轮子是用白银的世界性流动来润滑的(白银是一种货币,商品的流动必然伴随着反方向的货币流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欧洲人在美洲发现了银矿后才能够加入到这个不断扩大的世界市场中。

2.13 世纪和14 世纪时的前身全球贸易体系分成三个亚体系(弗兰克,2001:94)Abu-Lughod 所著的《在欧洲霸权之前:1250 年-1350 年的世界体系》(1989)认为,八个相互联系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区结合成一个统一的13 世纪非洲-欧亚世界体系和分工。

八个相互联系的地区被分成三个相互联系的内部紧密的亚体系:(1) 欧洲亚体系,包括香槟地区集市、弗兰德尔的工业以及热那亚和威尼斯商业区;(2)中东心脏地带及其联结东西方的商路,这些商路经由巴格达和波斯湾、开罗和红海而延伸到蒙古人控制的亚洲;(3)包括印度、东南亚和中国在内的印度洋-东亚亚体系。

不同地区面临相同的危机与黑死病显示这些地区在经济上的密切重大的机遇和灾难以及14 世纪中期的危机和黑死病对于这些相互联系的地区几乎是共同的(弗兰克,2001:94)(注:1348-50 之间,欧洲遭遇了蔓延广大的黑死病,人口减少三分之一)。

东方乃是欧洲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弗兰克,2001:95-6)Abu-Lughod(1989)认为欧洲本身12 世纪和13 世纪的发展至少部分地依赖于由十字军造成的欧洲与东地中海的贸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