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高中政治必修四习题: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

合集下载

必修四 第2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认识论 (知识篇)

必修四 第2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认识论  (知识篇)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认识论部分)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纲再现]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课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考点突破]考点一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二、实践的特点及其关系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客观物质性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的区别所在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联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2016-2017高中政治必修四习题: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

2016-2017高中政治必修四习题: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

第二课时意识的作用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相应括号里写T,错误的写F。

)1.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F)提示:意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作用于客观事物。

2.错误的意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起指导作用。

(F)提示:错误的意识会误导人们。

3.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T)4.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T)5.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T)二、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正确。

)6.植物学家观花就以植物学的知识审视它,而画家观花则以美学知识去欣赏它。

这就是“见仁见智”。

“见仁见智”说明了意识活动的()A.目的性B.计划性C.主动创造性D.自觉选择性解析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认识角度的差异,表明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D 符合题意。

答案 D7.“十三五”规划是指导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行动之前编制包含行动目标、行动方式、行动要求等在内的规划,说明意识活动具有()A.被动创造性B.自觉选择性C.目的性D.客观实在性解析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A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 排除;B不如C更贴近题意。

答案 C8.现在的星空,“昨夜星辰”又添新客,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太空探测器等“人造星辰”悠然转动运行;现在的地面,人工湖、人工林已不罕见,可谓莽原缠玉带,高峡出平湖,荒山披绿装,沙漠变良田。

这些事实说明()A.人的意识能够直接改变客观事物B.人的意识能够与任何事物相互作用C.人的意识能够指导实践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D.人的意识能够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任何意志发生变化解析星空中增添的“新客”,地面上的人工湖、人工林等变化是人类有意识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反映了意识指导实践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故C正确。

A、B、D三项说法错误。

答案 C9.经国务院批准,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习题: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测评B-新整理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习题: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测评B-新整理

第二单元测评(B)(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对这一概念,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具体的物质形态,万事万物的总和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D.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答案D解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就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D项正确。

A项混淆了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观点错误;物质具有可知性,B项错误;C项缩小了物质的外延,观点错误。

2.早在古代就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

”这种观点(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题干观点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①是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②③④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唯心主义的观点,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B项。

3.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答案B解析“明天,就会凋谢”“像闪光一样短促”等否认了相对静止,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类似,故选B项。

A、C两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不选;D项体现的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不选。

4.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使“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得到了确切的科学依据。

“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明( )A.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D.认识运动的主体是人的思维。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6.1 达标训练含答案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6.1 达标训练含答案

基础夯实1.2014年10月27日11时30分许,我国发射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开始月球近旁转向飞行。

2015年1月5日,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已完成环绕地月系统的拓展试验任务。

“绕”“落”“回”,是中国探月工程在2020年前设定的三大目标,并由此划分为三期阶段,分步实施。

这表明( ) (导学号52310072)A.实践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C.实践活动主观性的特征D.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基本特征。

根据登月的三个阶段,可以反映出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选D项。

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B项说法不完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特征,但不是主观性,C项观点错误。

2.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表示,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已完成环绕地月系统的拓展试验任务,下一阶段的任务要求各单位一定要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确保各项工作稳妥可靠,严格指挥操作,确保万无一失。

这是因为 (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探月工程的任务也不相同,这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③符合题意。

①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

④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中国30多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的决策是正确的,既符合民心,又顺应时代潮流。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0多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功实践”体现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D项符合题意。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中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同步练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测评(附答案)

中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同步练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测评(附答案)

单元测评(二)A[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研究发现,“太阳出来喜洋洋”有充足的科学依据。

当阳光照射皮肤时,人体产生的维生素D3会使大脑分泌一种名叫血清素的激素,从而让人愉悦放松。

这进一步证明了(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③意识是人脑活动的分泌物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2.来自英国、美国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证实地球大气中存在一种新物质微粒。

这种微粒能在大气中形成硫酸盐和硝酸盐,这些化合物导致悬浮微粒的形成,并最终形成能够给地球降温的云,在调整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潜在的革命性影响。

从哲学上看,这一发现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物质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C.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物质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3.相关研究显示,人的性格在青年时期基本成形,中年时期逐渐稳定,50岁是最稳定的时候,步入老年后又逐渐衰退。

这表明(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能够揭示事物发展规律③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控制的④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将万水千山收于尺幅,正是中国画的奇妙之处。

中国画创作的特点表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②意识直接改造了物质世界③意识的形式与物质的内容达到了有机统一④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A.①④B.③④C.②④D.①③5.古人云:“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上述材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C.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D.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6.作家林清玄写过一首禅诗: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B.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不同意识对事物所起的作用不同D.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7.基于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对未来发展态势的科学预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十三五”规划对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作出了科学规划。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习题: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第2课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习题: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第2课

第二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相应括号里写T,错误的写F。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T)2.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F)提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F)提示: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4.规律有好坏之分。

(F)提示: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无好坏之分。

5.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F)提示: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客观规律不能被创造或改变,也不能被消灭。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正确。

)6.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A.自然界和社会的显著变化和发展B.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解析本题属于识记类题目,B项是对运动概念的准确表述,故应选之。

答案 B7.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解析材料中名言强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故选B。

A、D两项表述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8.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解析克拉底鲁否认相对静止,否定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是典型的不可知论。

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 C9.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运动与静止概念的把握,运动是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B、C、D三项说法都错误,故应选A。

高中政治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练习+Word版含答案

高中政治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练习+Word版含答案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单项选择题1. 科学家使用新方法,发现在距离地球最近的类星体Markarian 231中隐藏着超大质量双黑洞。

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 )A. 意识是对存在的正确的反映B. 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C. 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的D.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2. 哲理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如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下列与这句诗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B.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C.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D.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3. 对下列诗句所蕴含的哲理理解正确的是(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辩证否定是自身的否定②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矛盾双方相比较而存在③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4. 枯黄的树叶无风也会飘落。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最确切的是( )A.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B.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C.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D. 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5. Pepper机器人内置“情感引擎”,具备感情识别功能,能够通过阅读分析人类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讲话内容来“读懂”人类当前的情绪,从而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人类创造出情感机器人说明( )A. 意识能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B. 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C. 机器人具备人的思维器官的功能D.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6. 右图漫画告诉我们( )A. 意识活动的内容由心情决定B. 意识是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D. 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7. 里约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而以中国女排为代表的中国奥运军团展现的为国争光的拼搏奋斗精神,依然久久激荡在国人心头,永远是振奋民族自信心的强大力量。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4.1 达标训练含答案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4.1 达标训练含答案

基础夯实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下列事物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①人的大脑②基本路线③生产关系④辩证唯物主义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从哲学上看,右面漫画启示我们 ( )A.珍惜水资源就是珍惜生命B.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C.汉字书写具有艺术性D.水是世界的本原,启示我们要珍惜水资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B项正确。

A项不是哲学道理。

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2015年3月1日18时24分,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发生5.5级地震,共造成3人重伤、17人轻伤。

专家表示,当地生态破坏导致地质环境脆弱是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这警示我们(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发生③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④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这告诫我们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③④符合题意。

①不属于警示。

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之间没有必然联系,②错误。

据国外媒体报道,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已经重新创造出了138.2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后瞬间的原始物质形态——世界上最小的物质。

据此完成4~5题。

4.从哲学上看,“世界上最小的物质”的发现过程表明( )A.人能够凭空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B.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C.世界的本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物质世界的演进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发达程度项否认了具体物质形态存在的客观性,是错误的;B项错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D项观点错误。

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对这个“物质”与“宇宙大爆炸后瞬间的原始物质形态”关系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B.都不能离开意识而存在C.物质概念非常抽象,具有不可知性,而“宇宙大爆炸后瞬间的原始物质形态”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D.“宇宙大爆炸后瞬间的原始物质形态”属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它与物质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而物质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D项认识正确;A项指的是物质;B项错误,二者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C项表述有误,物质和“宇宙大爆炸后瞬间的原始物质形态”都具有可知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相应括号里写T,错误的写F。

)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T)
2.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F)
提示: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往往与人的年龄有关。

(F)
提示: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F)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5.认识的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F)
提示:认识的运动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
选、错选均不正确。

)
6.谣言被转发一万遍也不会成为真理,这是因为()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C.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如实反映
D.真理和谬误之间不存在由此及彼的桥梁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A符合题意。

答案 A
7.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这说明了()
A.真理是普遍的
B.真理是有条件的
C.真理是主观的
D.真理是绝对的
解析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题干强调其适用范围则是强调条件,B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8.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
客观的实践。

”这句话表明()
A.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认识都是相同的
B.真理就是科学理论
C.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真理
解析题干意思强调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C符合题意;A、B、D三项错误。

答案 C
9.“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

这是()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主观真理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仅有的观点
D.混淆了真理同人的一般认识区别的错误观点
解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因此该观点混淆了真理与认识的区别,应选D。

答案 D
10.恩格斯说:“谁想在这里猎取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猎取真正的、根本不变的真
理,那么他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

”这说明()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真理具有
客观性,要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③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发展真理
④真理是永恒的、绝对的,要敢于坚持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根据题意,我们无法猎取终极真理,是因为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对象都是不断发展的,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要求我们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中发展真理,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与题意无关;④说法错误。

答案 B
11.“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

”赫
胥黎的这句名言揭示了()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③真理起源于谬误之中
④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真理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解析题干揭示了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①②入选。

③④表述错误。

答案 C
12.如图漫画表明()
A.正确的认识产生于争论之中
B.对同一事物人们很难有共识
C.人们立场、观点不同,认识往往不同
D.受知识水平制约,认识具有反复性
解析漫画表明人们立场、观点不同,认识往往会有多种多样。

C符合题意。

答案 C
13.过去人们崇拜GDP,GDP一时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快慢的“硬指标”;现在人们
逐渐认识了GDP的缺陷,正在研究用“综合发展指数”(CDI,一个比较综合、全面的反映地区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一变化说明()
A.真理与谬误没有明确的界限
B.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解析A说法错误;材料没体现实践的因素,排除C;D不属于认识论范畴。

答案 B
14.林语堂说:“人生在世,幼时以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
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人在一生中思想上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A.个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B.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C.个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D.作为认识基础的灵感稍纵即逝
解析材料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故C符合题意;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才是无限的,故A错误;认为“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否认了认识的发展,B是错误的;认识的基础是实践,并非灵感,排除D。

故选C。

答案 C
15.人类从对物质的神秘未知,到长生不老的神话猜测,到出神入化的炼丹工艺,再
到严谨精微的现代化学,科学不断从“神秘”“神话”那里赢得地盘。

这表明()
A.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种认识
B.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C.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D.科学的本质在于反映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等。

材料主要强调了人类认识的发展,B符合题意,排除A;C、D两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B
三、综合题
16.辨析: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
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向同一个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因此,真理是永恒的。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说明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向同一个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观点具有正确性,因为真理是具体的,是有条件的;
其次要说明真理是属于认识的范畴,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因此说真理是永恒的说法错误。

答案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这一意义上讲,题中的前提是正确的。

②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真理是属于认识的范畴,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

因此说真理是永恒的说法错误。

17.人们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最初,文化被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首先文化建设被单列出来,后来上升到与政治、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提高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

可见,人们对文化地位与功能的认识是不会停止的。

结合材料,请从认识发展的角度说明人们对文化地位与功能的认识不会停止的正确性。

答案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文化地位与功能的认识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的地位与功能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对文化地位与功能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

③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我们对文化地位与功能的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向前发展。

因此,人们对文化地位与功能的认识是不会停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