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二氧化碳渗透技术的研究进展_叶树集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植物提取中的应用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植物提取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天然产品需求的增加,植物提取技术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环保、可控的提取方法,已经在植物提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的原理、优势以及在植物提取中的具体应用。
一、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的原理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是利用高压下的二氧化碳在临界点附近的特性进行物质分离过程。
在超临界状态下,二氧化碳同时具备气体和液体的特性,可充当提取剂和洗涤剂。
该技术的关键在于控制温度和压力,使二氧化碳达到超临界状态。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具有低表面张力、低粘度和高扩散系数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渗透到植物细胞中,实现高效的物质提取。
二、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的优势1. 环保性:与传统有机溶剂相比,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无毒、无污染,对环境友好。
二氧化碳易于分离和回收,减少化学废物的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选择性:通过调节温度和压力,可以灵活地控制超临界流体对目标物质的溶解度。
相比其他溶剂,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对多种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溶解度,具备较好的选择性,可有效提取靶向化合物。
3. 高效性: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的高渗透性和扩散系数,能够快速、均匀地穿透植物组织,使目标化合物迅速被提取。
此外,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的温和条件有助于保持被提取物质的活性和功能。
三、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植物提取中的应用1. 天然药物提取: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技术在提取天然药物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比如,可利用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从植物中提取多酚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活性成分。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的选择性使得提取纯度较高,有助于提高制药的质量。
2. 食品添加剂提取: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可用于提取食品添加剂,如天然色素和香料。
与传统有机溶剂相比,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提取的食品添加剂更纯净、更安全。
3. 精细化学品提取: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技术在精细化学品提取中也有应用。
超临界CO2萃取的研究进展

临界温度和超 临界压 力下 的流体称为超临界 流体, 临界流 超
体的物理性质特殊, 具有和液体相近的密度, 与气体相近的 粘度,但扩散系数为液体 1 1 O O~ O 倍,有较好的流动 传
质、 传热性 能 , 因此对 许 多物质有 较好 的渗透 性和较 强 的溶
基酸等极性功能基的有机化合物,则需提高萃取压力 ; 但 对于糖类和蛋 白质等极性更强的物质, 0 a 4 MP 压力下仍难 以实现 在高压下, 温度升高提取率也会随之升高, 在低压
超临界流体萃取( p rri lu xrcin S E技 s eci af i et t , F ) u t d c l a o
术是近 3 0年来迅 速发展 起 来的一种 分离 分析技 术,处于 超
超临 界相 密度 随压力 变化 缓慢所 致 。 外, 力对 萃取效 果 另 压 的影 响还与溶 质的性质有 关。 于烃类和极性 低的脂溶性有 对 机化合物,在较低压力时即可萃取 ;而对于包含羟基和氨
主要 通 过对各 类超 临界C 0 流体 萃取 实验 的文献报 道和 实验操 作进 行 分析 , 对超 临界C 2 O 流体 革取技 术 的原理 、 特 点和超 临界C 2 O 流体革 取 的主要影响 因素 及其优 化方 法和经验模 型进 行 了综述 。 关键 词:超 临界 ; O ;革取 ;影响 因素 C 2
响 因素作一 综述 。
1超 临 界 流 体 萃 取 的 原 理 及 其 应 用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超临界流体控制在 超 过临界 温度 和临界压 力 的条件下 , 目标物 中萃取成 分 , 从
当恢复 到常压和常 温时, 溶解在超 临界流体 中的成分 即与 超 临界流体 分开 。超临界 流 体萃取 技术(C E操作 简单 、无 S 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技术的特点和研究进展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技术的特点和研究进展作者:郑永春, 罗晓星作者单位:大理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系,云南,大理,671000刊名:大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 COLLEGE年,卷(期):2002,1(4)被引用次数:11次1.陈维枢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和应用 19982.朱自强超临界流体技术一原理和应用 20003.闵恩泽绿色化学与化工 20004.张镜澄超临界流体萃取 20005.陈浩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1999(11)6.黄宓兰超临界CO2萃取的工业化之路 1999(01)7.王少芬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19991.刘志伟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25(2)2.丁玉峰.方淑贤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技术[期刊论文]-中国药师2003,6(11)3.张涛.蔡建国超临界流体萃取生物碱的研究进展[会议论文]-20024.王馥.杨昌柱乳状液膜分离氨基酸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4)5.丁玉峰.方淑贤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技术(续)[期刊论文]-中国药师2003,6(12)6.李超.丘泰球.LI Chao.QIU Tai-qiu超临界流体萃取固体物料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1)7.冯楠.王鹏.周志强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食品农药残留分析中的研究进展[会议论文]-20058.金竹萍.JIN Zhu-ping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山西化工2007,27(2)9.银建中.孙献文.李志义.丁信伟植物种子油超临界流体萃取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1,87(3)10.董明.齐树亭.DONG Ming.QI Shu-ting超临界CO2萃取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6,33(4)1.黄海涛.丁一刚.陈虎.柳丹金属络合物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研究[期刊论文]-化学与生物工程 2009(2)2.丁彩梅.丘泰球.陆海勤双频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黄酮类化合物[期刊论文]-化学工程 2005(6)3.王洪伟.高荫榆蜂胶的CO2超临界萃取工业化生产工艺参数的优化选择[期刊论文]-江西食品工业 2007(4)4.余希成.卢俊超临界CO2萃取海金沙中黄酮的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7(12)5.陈曦超临界CO2流体夹带丙酮萃取甜瓜籽油的研究[期刊论文]-湘南学院学报 2009(2)6.陈曦超临界CO2流体夹带丙酮萃取甜瓜籽油的研究[期刊论文]-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9(3)7.许丽娟.柏连阳.欧阳建文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在农药残留分析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现代农药 2006(5)8.胡金芳.杨文文.杨帅.殷文杰.刘艳群.吕青涛.容蓉正交试验优选白花蛇舌草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条件及GC-MS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5)9.杨文文.胡金芳.杨帅.刘艳群.殷文杰.吕青涛.容蓉正交试验优选半枝莲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条件及GC/MS分析。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在天然物提取上的研究进展

萃取茉莉精油时, 添加甲醇和丙酮等夹带剂 ! 结果发现 茉莉香料的特征组分, 顺 + 茉莉酮 ( %&*+G:*C/9-) 的萃取
[4H] E==! 徐海军 率提高了 $<< 等人对 012 过程中, 夹带剂的
作用及其机理和选择原则作了详细的评述 ! 但是, 夹带剂一般是液体, 它们会与被萃物相互 混溶, 因此萃取后, 必须设法除去精油中的夹带剂 ! !!%
[4D] 酮等 ! F:/ 在 4$= >?:、 用超临界 "#$ 流体 6= @ 下,
系统 ! 其典型流程见图 4 ! 原料加入萃取器中形成固定 床, 超临界 "#$ 流体用泵连续的从萃取器的底部通入 萃取器, 萃取后含有精油的超临界 "#$ 流体从萃取器 的顶部引出, 进入分离器中, 减压, 分离出萃取物 !
[,] [-] [/%] 展 和萧效良 等人对 ?@A 技术在香料工 ’ 葛发欢
出特定的成分的新型分离技术
[/]
, 而且
临界温度 ($/ ’ /B ) 和临界压力 (& ’ $*& CD8) 较低, 故操 作条件相对较温和 ’ 由于超临界 !"# 流体密度接近于 液体, 因而具有很大的溶解能力, 而粘度却接近于气 体, 其扩散能力又比液体大 /%% 倍以上 ’ 并且, 其溶解 能力和选择性很方便的通过改变压力和温度进行调 节, 萃取速率快, 操作时间短, 所以一直受到大家的重 视’ 医药、 香料和天然色素等领域的 ?@A 技术在食品、 天然物提取分离上的应用研究, 一直是 ?@A 技术研究 国外这方面 最活跃的领域 ’ 受历史和传统习惯的影响,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然香味物、 调味品和天然色素的
[44] [46 A 4<] 者 也使用同样的流程来除去超临界 "#$ 流体在 萃取精油时共萃的蜡质和其它大分子化合物杂质 ! 比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中草药提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鼢眉目鲸囤讲座5综述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中草药提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任志生杜晓红李犁(北方重工集团医院,内蒙古色头014030)超临界萃取(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SFE)11-4]是上世纪30年代在同际上兴起的一种提取分离技术。
近年来这种新型的萃取和分离技术逐步发展起来。
它是利用超临界流体与其密度的溶解能力的关系,即利JHj压力和温度变化影响超临界流体溶解不IIj:l物质的能力师进行分离的方法。
超临界流体具有和液体相近的密度,其黏度与气体相近,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0~100倍,因此对许多物质有较好的渗透性和较强的溶解能力。
SFE技术的原理是控制超临界液体在高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的条件下,从目标物中葶取成分,当恢复到常压和常温时,溶解在超临界液体中的成分立即与气态的超临界液体分开。
1临界C02溶剂的选择可以作为超临界流体的物质很多,如二氧化碳、一氧化亚氮、六氟化硫、乙烷、庚烷、氨、二氯二氟甲烷等。
由于二氧化碳的超临界温度(Tc=31.3℃),接近窒温,且无色、无毒、无味,不燃烧爆炸,对大部分物质不反应,不昂贵,易制成高纯度气体,所以是首选的超临界流体。
由于超临界CO:具有较好的溶剂特征,用趟临界CO:(SFE—CO:)萃取的天然产物具有较好的提取、分离效果,无残留溶剂等优点。
近年来,国内外已应用于医药、化工、食品等领域,尤其是在医药丁业上的应用很快,初步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
2超115界CO。
萃取的应用SFE—CO:萃取技术可用于中药中有效成分或巾间原料提取方面。
前两德Saarland大学的Stahl教授对许多药用植物采用超临界流体葶取法对其有效成分(如各种生物碱、芳香性及油性组分)实现r满意的分离.并获章利。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德同学者采用此法从春黄菊中萃取ff{有效成分,产率高于传统溶剂法。
日本人也从药用植物蛇床子、黄连、苍术、茵陈蔫、桑白皮、甘草和紫草中萃取_}f{有效成分。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进展与挑战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进展与挑战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绿色的分离技术,在众多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该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原理是利用超临界流体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优异的溶解能力和传质性能,从而实现对目标物质的高效提取和分离。
超临界流体通常是指处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的流体,如二氧化碳、乙烷、丙烷等。
其中,二氧化碳由于其临界温度和压力相对较低、化学性质稳定、无毒无害且价格低廉等优点,成为了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
在进展方面,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在食品工业中,它被用于提取天然香料、色素、油脂等成分。
例如,从咖啡豆中提取咖啡因,不仅能够提高提取效率,还能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在医药领域,该技术可用于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提高药物的纯度和质量。
此外,在化工、环保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同时,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工艺和设备也在不断优化。
新型的萃取装置和工艺流程的开发,提高了萃取效率和选择性。
例如,采用多级萃取和逆流萃取等方式,能够更好地分离复杂混合物中的目标成分。
并且,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如超临界流体色谱、超临界流体结晶等,为物质的分离和纯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这限制了其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的广泛应用。
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需要在高压条件下运行,对设备的材质和制造工艺要求严格,导致设备造价昂贵。
而且,为了维持超临界状态,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增加了运行成本。
其次,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对操作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
例如,压力、温度、流速等参数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对萃取效果产生显著影响。
这就需要操作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经验,以确保萃取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再者,对于一些极性较强或分子量较大的物质,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有限,导致萃取效果不理想。
超临界状态CO2封存技术研究进展

稳定的气体,而在超临界状态下,其密度和粘度等物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能源使用量的不断 增 加,每 年 都 有 大 量 的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到 大 气 当 中[1]。传统的化石能源仍是人类能源消费的主体, 这些常用的能源在使用后产生大量的 CO2 是温室 效应的元凶[2]。
二氧化碳封存技术是有效缓解温室效应的主要 措施,本文主要探讨了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 及其封存流程、封存机理、封存类型、影响因素及封 存的选址问题,通过对国内外超临界 CO2 封存工艺 的发展进行对比和分析,最后总结了超临界二氧化 碳封存工艺流程在技术等方面凸显出的优势,指出 了该技术在不同角度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对超临 界 CO2封存工艺指明了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向。
收稿日期:20181128 修改稿日期:201812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1474070) 作者简介:兰天庆(1991-),男,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师从魏建光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非常规油气开发、提
高采收率及油田化学工艺。电话:13936729836,E-mail:593055475@qq.com 通讯联系人:郝广维,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储运工程。电话:15036166917,E-mail:15036166917@163.com
ResearchprogressonCO2 storagetechnology insupercriticalstate
LANTianqing1,MAYuanyuan1,GONGTong1, DONGWennan1,HAOGuangwei1,FENGJun2
(1.SchoolofPetroleum Engineering,Northeast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163318,China; 2.SchoolofEarthandScience,Northeast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163318,China)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应用进展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应用进展摘要: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已成为一种新兴分离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效率高、无毒、无污染等优点使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文章主要介绍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的原理及优点,综述了近年来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食品工业、天然香料工业及中草药开发中的应用,并进行了展望,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超临界流体萃取CO2应用近年来,绿色化学、清洁生产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各国都在致力于寻找和开发各种节能、环保型的“绿色化学技术”,而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简称SFE)技术作为一种独特、高效、清洁、节能的分离方法,备受青睐。
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质分离、精制技术,它是利用处于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以上的流体,具有特异增加的溶解能力而发展成的一项化工分离新技术[1]。
目前,超临界流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
一、概述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CF)是指温度和压力均在其临界点以上,物质处于既非液体也非气体的超临界状态的高密度流体。
气体、液体和超临界流体的性质对比见表1[2]。
从表1数据可知,超临界流体密度大、黏度小、扩散系数居中。
因而超临界流体既具有液体对溶质有较大溶解度的特点,又具有气体易于扩散和运动的特性,传质速率大大高于液相过程,也就是说超临界流体兼具气体和液体的性质。
表1气体、液体和超临界流体的物理性质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是利用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从固体或液体中萃取出某种高沸点或热敏性成分,以达到分离和提纯之目的[3]。
表2列出了可作为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溶剂及其临界性质[4,5]。
由表2可知,超临界CO2具有合适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Tc=31.6℃,Pc=7.39MPa),并且还具有对人体和动植物无害、不燃烧、没有腐蚀性、对环境友好、原料易得、价格便宜和处理方便等优点,因此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超临界流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4002/j.hxya.1999.03.011第10卷 第3期化 学 研 究Vol.10 No.3 1999年9月CHE MICAL RESEARC HES Sep.1999超临界二氧化碳渗透技术的研究进展叶树集 陈鸣才 黄玉惠 丛广民(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所,广州510650)摘 要:综述超临界CO2渗透技术的原理、机理以及应用。
利用超临界CO2渗透技术可以制备缓释装置、聚合物催化剂、聚合物纳米材料、聚合物金属膜和共混物等。
关键词:综述;超临界C O2渗透中图分类号:O64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011(1999)03-0038-04Progress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ImpregnationYe Shuji Chen Mingcai Huang Yuhui Cong Guangmin(Guangzhou Institute of C he mis try,CA S,Guangzhou,510650)A bstract:The review includes15references about the principle and mechanism of supercritical C O2im-pregnation,the applications,such as preparation of polymer catalysts,metal/polymer nanocomposites,poly-mer blends and so on.Keywords:review;supercritical CO2impregnation超临界C O2具有对多数有机物溶解性能好、水中溶解度小、粘度低、扩散系数大、临界温度近于常温(31.1℃)、临界压力不高(73.8×105Pa)、无毒、不燃、化学惰性、无溶剂残留、价廉易得、使用安全、不污染环境等独特优点,使其成为“绿色”介质的宠儿,倍受人们的青眯。
目前,它已广泛应用于萃取、重结晶、色谱、化学反应、染色、干燥等超临界技术中。
由于超临界CO2对多数聚合物为不良溶剂,但又能溶胀绝大多数聚合物,因此,近几年来超临界C O2在聚合物渗透方面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成为修饰聚合物的重要手段。
1 超临界渗透技术原理及优点1986年,Sand[1]用超临界CO2成功将香料、药物等渗透到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塑料后,超临界渗透(Supercritical Fluid I mpregnation)技术作为聚合物修饰的重要手段,受到人们的重视。
它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超临界C O2可以溶胀绝大多数聚合物,并能大幅度提高其它气体或小分子在被增塑后的聚合物中的扩散速度和溶解吸附程度这一特性。
影响小分子添加剂分子渗入聚合物的因素主要是添加剂分子的大小和聚合物形态。
对于处于玻璃态的聚合物,扩散系数与渗透剂直径有很强的函数关系,小稳定分子如He和H2的扩散系数比n_C6H14和CCl4等收稿日期:1999-03-04作者简介:叶树集,男,24岁,硕士,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溶剂分子大10个数量级;而对于橡胶态聚合物,扩散系数对分子大小的依赖性较为温和,见图图1 PVC 中渗透剂分子直径与扩散系数关系图1[2]。
另外在塑化过程中,扩散系数随分散物种尺寸增加而急剧上升,对于小气体分子,在塑化过程中扩散系数大约增加一个数量级,而对一般溶剂则增加106和108,对增塑剂和其它聚合物添加剂,增加得更大。
降压除去CO 2后,CO 2迅速被解吸,塑化作用迅速下降,但进入聚合物的渗透剂被困在聚合物中,以正常的聚合物/添加剂二元体系的释放速率释放出来,Berens 称之为CO 2协助渗透(CO 2_assisted impregenation )[3],吸附和解吸过程中压力和样品重量对时间的曲线示意图如图2A 和2B 所示。
图2A 聚合物/CO 2二元体系吸附和解吸时间与压力或样品重量曲线图①负载薄膜及其放空;②加CO 2;③聚合物吸收C O 2;④迅速降压;⑤转移样品至平衡;⑥记录解吸重量变化图2B 聚合物/CO 2/添加剂三元体系吸附和解吸时间对压力和样品重量曲线示意图①负载薄膜/添中剂及其放空;②加CO 2;③聚合物吸收C O 2和添加剂;④迅速降压;⑤转移样品至平衡的重量变化;⑥CO 2迅速解吸;⑦添加剂缓慢解吸 超临界CO 2渗透技术具有如下优点[4]:(1)因超临界CO 2的溶剂强度随其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聚合物被溶胀的程度及渗透剂在基体聚合物和溶剂之间的分配均可通过调节温度和压力来实现;(2)超临界CO 2的增塑作用能大幅度提高渗透剂在溶胀后聚合物中的扩散速度,也能提高单体在聚合物中的吸附溶解程度;(3)在常温常压下CO 2是气体,因此,只要采用降压的方式就可使溶剂迅速从聚合物中逸出;(4)超临界CO 2溶液的表面张力很小,当基体聚合物的湿润性较差时并不影响C O 2对其的溶胀程度和小分子的扩散吸附;(5)超临界C O 2是一种适用范围广的对环境友好的反应介质,不改变单体和渗透剂等小分子的性质。
2 超临界渗透技术的机理超临界渗透可能有两种机理:一种认为添加剂溶解于CO 2中,溶解添加剂的C O 2溶胀聚合物[5],按此机理,任何溶解于CO 2的添加剂都能渗入CO 2溶胀后的聚合物中,CO 2中添加剂的浓度是影响渗入聚合物的添加剂数量的重要因素,但是Berens 等[3]实验表明,与C O 2有较好溶解性的丁醇和辛烷却不能吸附在CO 2溶胀的聚氯乙烯中,而轻微溶解的萘却较好地被吸附,说明这种机理可能性不大。
另一种机理认为是CO 2协助渗透过程,其协及到三组分(聚合物、添第3期叶树集等:超临界二氧化碳渗透技术的研究进展39 加剂、CO 2)在所处相中的平衡分布。
在添加剂存在下,可将系统分为富CO 2溶胀后的聚合物相和纯CO 2相,渗透过程可认为是添加剂在该两相中的分配过程,聚合物吸收的添加剂的浓度依赖于添加剂在富聚合物相和富CO 2相的相对溶解度,若添加剂相对易溶于聚合物,则其具有高的渗透度,此时CO 2主要作用是加速添加剂的渗透,如果知道添加剂在CO 2和聚合物中的相对溶解度,那么可以预言渗透结果[3]。
3 超临界渗透技术的应用3.1 渗入有机分子Sand [1]用超临界渗透技术将香料、药物等渗透到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塑料后,Ber ens 等[6]也成功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等添加剂扩散到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聚合物基体中。
如果将有机分子如杀虫剂、除草剂、肥料等渗入聚合物后,可以制备出缓释装置[7]。
3.2 渗入有机金属化合物将有机金属化合物渗入聚合物后,可以诱导聚合物的某些化学反应,为修饰和研制特殊聚合物提供了可能。
利用这一方法,Poliakoff 等将[Cp *Ir (C O )2](Cp *=C 5(C H 3)5)渗入聚乙烯后,可以光激活聚乙烯的C -H 键[8~9],还合成出高度不稳定分子[Fe (CO )4H 2][8]。
此外,Weiss 等[10]用超临界C O 2将催化剂Fe (CF 3SO 3)3引入聚氨酯后,在吡咯蒸气中进行气相聚合,成功合成了导电率高达0.03S /c m 的聚吡咯/聚氨酯导电共混物。
Watikins 等[11]将无机添加剂(COD )Pt (CH 3)2渗入聚4-甲基1-戊烯(PMP )和聚四氟乙烯中,然后进行化学还原,成功制备出最大颗粒直径为15nm 左右的铂纳米材料。
将有机金属前体渗到聚合物基体表面,还可以制备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薄膜[12],如高反射率的聚酰亚胺银膜[13]。
图3 超临界CO 2溶胀聚合法原理图3.3 渗入单体和引发剂制备共混物利用超临界渗透技术将单体和引发剂渗入聚合物基体,然后进行聚合,可以制备出共混物。
1986年B erens [6]首次报道利用该法将聚乙二醇丙烯酸酯和光引发剂二氯二苯酮同时扩散到聚碳酸酯基体中,降压除去二氧化碳后用紫外光引发聚合,可使25%的丙烯酸酯进行聚合,得到两种聚合物的共混物。
1994年,McCharthy 等[14]采用这一新的共混法研究了苯乙烯渗入高密度聚乙烯、聚甲醛、聚(4-甲基戊烯-1)、尼龙-66、聚碳酸酯和聚一氯三氟乙烯六种聚合物基体后的自由基聚合反应,用于制备它们的共混物,并称这一方法为超临界C O 2溶胀聚合法(Polymerization in Supercritical CO 2_Swollen Polymers )。
其原理如同图3所示:超临界C O 2使某一基体聚合物溶胀,溶在C O 2中的单体和引发剂也随溶胀过程渗入该聚合物中,引发聚合物后降压除去CO 2或先降压除去CO 2后再引发聚合,都得到两种聚合物的共混物。
先降压后聚合所得共混物中聚苯乙烯含量取决于苯乙烯单体与基体聚合物的相容性,但先聚合后降压则不受相容性限制。
抽提试验表明,共混物中不存在接枝现象,而且大多数情况下,经这一方法共混后的聚合物除尺寸稍有增大外,形状保持不变。
如果选择适当的单体和引40 化 学 研 究1999年发剂浓度以及溶胀温度、压力和时间,还可以很好地控制共混物的组成比例及各组分的分布形态。
4 结论与展望由于超临界C O 2对多数聚合物为不良溶剂,但又能溶胀绝大多数聚合物,使得超临界渗透技术受到高度的重视,成为修饰聚合物的重要手段。
利用这一方法在聚合物中引入微量催化剂,可以较大地提高聚合速率[15],基于高分子空间位阻效应,有望在聚合物中合成意料不到的产物,如不稳定的化合物等。
此外很有可能制备出一些特殊的共混物,如共混物体系中的一个组分或两组分不溶不熔时的共混物、共混物体系中的一个组分已加工成一定形状时的共混物、梯度分布共混物等。
参 考 文 献1 Sand M L .U .S .Pat .4598006.19862 Berens A R .M akr omol .Chem .Macro mol .Symp .,1989,29:95~1083 Berens A R ,Huvard G S ,Kors meyer R W ,et al .J Ap pl .Polym .Sci .,1992,46:231~2424 Warkins J J ,M cCarthy T J .M acromolecules ,1995,28:4067~40745 Sefcik M D .J .Polym ,Sci .,Part B :Po lym .Phys .,1986,24:935~9576 Berens A R ,Huvard G S ,Kors meyer R W .U .S .Pat .4820752.19867 Lustig S R ,Peppas N A .J .A ppl .Polym .Sci .,1987,33:533~5498 Poliakoff M ,Howdle S M ,Kazarian S G .Angew .Chem .Int .Ed .Engl .,1995,34:1275~12959 Brisoe B J ,Zakaria S .Polymer ,1990,31:440~44710 Fu Y ,Palo D ,Erkey C ,et al .Polym .Prepr .,1997,38:430~43111 Watkins J J ,McCarthy T J .Chem .M ater .,1995,7:1991~199412 Hansen B N ,Hybertson B M ,Barkley R M ,et al .Chem .Mater .,1992,4:749~75213 Boggess R K ,Tay lok L T ,Stoakley D M ,et al .J .A ppl .Polym .Sci ,1997,64:1309~131714 Watkins J J ,McCarthy T J .Macro molecules ,1994,27:4845~484715 Parashar M K ,Gupta R P ,Jain A ,et al .J .A ppl .Polym .Sci .,1998,67:1589~1595第3期叶树集等:超临界二氧化碳渗透技术的研究进展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