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压轴卷(三)【刘希国】

合集下载

2016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山东卷)语文附答案解析

2016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山东卷)语文附答案解析

2016年高考押题卷(1)【山东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牡丹是中华名花,它那雍荣华丽....的硕大花朵就是吉祥富贵的象征,牡丹文化是盛世的象征。

唐代对牡丹的热爱是全社会的风气,上至皇宫,下至民间,无不为它的华贵之气(倾倒/折服)。

刘禹锡在脍炙人口....的《赏牡丹》中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然而,这样一种富有文化传统堪为国花的著名花.卉.,①。

二十世纪80 年代以前,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很不充分,随着中国经济(逐步/逐渐)繁荣,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关心/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普....,但长期以来,人们或为观赏牡丹的花,或为获取它的根皮入药,..”。

如今牡丹的家世已班班可考不断滥采乱挖,野生牡丹陷入濒危....的牡丹,长期以来在为人们贺喜添乐的同时,自己..、灭绝的困境。

国色天香却默默忍受着诸般委屈,甚至殇痛..……1.文中加点的词语,字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3分)A.花卉.(hui)雍荣华丽B.家普.(pǔ)班班可考C.濒.(pín)危脍炙人口D.殇.(shāng)痛国色天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雍荣”应为“雍容”,形容仪态温文大方。

2016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新课标Ⅲ卷)语文附答案解析

2016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新课标Ⅲ卷)语文附答案解析

2016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余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

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

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

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历史要比“氏”更古老。

“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

”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

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

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

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

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

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2016年高考语文诗歌赏析最新练习.(全部定稿)doc【刘希国】祥解

2016年高考语文诗歌赏析最新练习.(全部定稿)doc【刘希国】祥解

2016年诗歌赏析最新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8-9题。

清明呈馆中诸公高启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①分香②俗共夸。

白下③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④下迷芳草,卢女⑤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注】①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

②分香:宫廷按例分给宫女香粉、香囊等饰品。

③白下:金陵。

④卞侯墓:卞侯即晋朝的卞壸,,他曾任尚书令,忠恪勤事,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

⑤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貌美的女子。

8.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相比,本诗所描写的清明景物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8.高诗开篇描写了一幅生气蓬勃、吉祥如意的清明图景:御柳笼烟,禁垣垂杨,被软软的春风,吹得柳枝横斜,拂水依水,青山白水环绕金陵;官人们都捣了杏仁,做了醴酪;宫女们都分得名香,佩上香囊,在祥和的气氛中迎接清明。

(2分)杜诗开篇描写一幅凄迷哀伤的清明图景:春寒料峭,细雨纷飞,绵绵不绝,行人冒雨赶路,雨湿衣衫,心情凄哀。

(2分)两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特征均不同,渲染的氛围也不相同,所蕴含的情感也截然不同(1分)。

9.这首诗脉络明接暗转,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析。

(6分)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问――请问。

【评析】本诗写帝都清明节光景透露出思乡的一缕深情。

微婉从容,接近盛唐一些诗人的风格。

9.第一联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清明时节禁垣生气蓬勃、吉祥如意的景象,作者身处其中,愉悦欢欣(2分)。

第二联以“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回归清明的主题,不言己情而言众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清明时节的悼亡之情和身在异地的思乡之情(2分)。

第三联运用卞侯和莫愁的典故,即使忠如卞侯,美如莫愁,也只留一堆芳草,供人凭吊,陡然生发“人生如朝露”的慨叹,悲从中来(2分)。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试题及答案(精校免费)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试题及答案(精校免费)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②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③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2016新课标Ⅰ高考压轴卷 语文 含答案

2016新课标Ⅰ高考压轴卷  语文 含答案

2016新课标Ⅰ高考压轴卷语文(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

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

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

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

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

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密的渴望已经被点燃。

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

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

如舒亶《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份敏感的心情。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冲刺压轴卷3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冲刺压轴卷3

项是j
分) (
我 们 在 湖 边 走 着 在 不 高的 山 上 走 着
周 的 风 物 秀隽异 常 丅 般地展开在
大 阳 光 照 在 涛 涛 的 湖 水 上 面 闪 耀 着金 光 就 像 无 数 的 鱼 儿 在 刹 那 之 间 齐翻 着身 丅绿 色 的 田 野 里 夹 杂 着黄 色 的 菜花 田 和 紫 色 的 苜 蓿 田 锦

博 涉 书 史 喜 为 歌 诗 丅不 爱珍 奇 急 人 之 困 虽 处 穷 葬 于 乐 安 之 某 乡某 原 丅 先 事奉
Z 63 40 3
厄 屡 斥 所 有 丅其 子 仪 永 乐 乙 未 进 士 丅 仪 卜其 卒 之 明 年 某 月
2 0 16 冲 刺 压 轴套 亂
·
语文(三 )

2 页(共 6 页)
B 人 都 会将
D
袅 自己 的 烦 恼 重 新 拿 回 家 丅
A
家 家有 本 难 念 的 经
自己 的烦 恼
6
9
自己 身 上 的 不 幸 无 限 放 大
C 人 应该 乐观面对
二 丄 文 言 文 阅读 ( 1 8
人 应 该 同情 他 人 的 不 幸
分) 题丅
阅 I卖下 面 的文 言文 完 成
萧伯 玉 墓 志 铭
(
韩愈 早 春 \ 水部 张 十 八 员 外
(
(
( ( 商旅不行
(
薄暮 冥 冥 虎啸猿 啼 丅
范 仲 淹 岳阳 楼 记 朱 的 庐 治 家 恪言
(
宜 未雨 而绸缪
( 8 ) 居 高 声 自远
五 丄 现 代 文 阅读 (
世南 咏 蝉
) (20 ©
15
阅 i卖 下 面 的 作 品 完 成 12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三卷及答案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三卷及答案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三卷及答案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作品也是史料,包括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

这些文献资料都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真实的历史资料。

XXX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不如今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没有文字,只有传说,所以神话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

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历史是讲真实的,而《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XXX《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XXX,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

清人编《四库全书》,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

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XXX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

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XXX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XXX为最明显的例子。

原文已经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问题段落,只需要进行小幅度的改写即可。

文学作品在历史研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将整个文学作品视为真实的历史记录是不可取的。

例如,《红楼梦》可以反映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但是过分将其与具体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就是穿凿附会了。

类似的,戏说也是文学作品,但是读者观众往往会误认为其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是真实的。

江苏省2016届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苏省2016届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苏省2016届高考语文压轴卷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满分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网络上大规模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造句热,使“微博@喃东尼”。

事实上,现在它已经和“猴赛雷”、“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词语一样,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一些词语逐步成了我们聊天必备的词汇,否则就显得“out”了。

A. 暴发名声大噪演绎B.爆发名声大噪演化C. 爆发声名鹊起演化D.暴发声名鹊起演绎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对于很多的德国评论家来说,格拉斯的作品实属是他自视清高、禁欲苦修和传统大男子主义的产物,在八十年代中期后,他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B.华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权向有关部门投诉或者申请行政复议,有关部门接到投诉或申请后应当受理并告知办理的时限、程序。

C.他是真正地从一个艺术家和亲历者的角度重新审视那段耻辱的历史,所以他能够用艺术的构思来创作这张震撼性、史诗性的作品,是一般画家所不能达到的。

D.“行者精进,忍者不悔”是高仓健的座右铭,高洁的人品固然让他誉满天下,而高超的演技更是让合作者和朋友们对他念念难忘的原因所在。

3.下列各句中,未使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A. 这山峡,天晴的时候,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

B.“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小伙计,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

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C. 红军十五天五战五捷,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为此,毛主席写了光辉诗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民乐一中高考语文压轴卷(三)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环境外交是指作为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的国家, 以双边的、多边的、区域性谈判、交涉和对话协商为主要外交手段,处理环境领域中国际关系的一切活动、制定有关行为规则以及采取环境治理阶段性达标的措施。

环境外交的主体是环境外交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狭义上的环境外交是国家通过外交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代表国家运用谈判、协商的方式以调整国际环境关系的各种对外活动, 广义上的环境外交的主体是以国家为主, 但却不仅限于国家, 也可是地区性的或全球性的。

作为学术研究中的环境外交概念, 从一般意义上讲它是由环境外交主体、环境外交治理对象、环境外交运作方式三要素构成。

环境外交可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环境外交的萌芽自发阶段。

1966年, 联合国大会以“人类环境问题”为议题展开了讨论, 以此为标志的环境会议在外交关系层次上得到推进和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 这一时期的环境外交面比较窄, 更多的是发达国家的重视与积极参与;重点对象主要是应急性的区域环境问题, 也没有形成环境外交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

基本上是处于不成熟的自发阶段。

第二阶段是环境外交的蓬勃兴盛时期。

1972年,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境外交的盛大集会, 110多个国家的代表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参加了会议, 真正意义的环境外交由此发端。

这次会议第一次将环境问题列入全球政治议程。

环境问题逐渐涉及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在政治上相当敏感。

标志着环境问题的性质由传统的国内专业技术问题向国际关系的重大领域转型。

这一阶段的环境外交开始初具规模, 其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讨论和制定原则性条文的范畴, 重要的是开始进入具有实质性、定量化和目标化的制定与政策实施阶段。

因此, 这一时期的环境外交基本形成, 展现了当代环境外交的特征和风貌。

第三阶段环境外交进入了成熟稳定发展时期。

冷战结束后, 战争的危险系数大为降低, 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超越了传统安全议题走到了国际政治的前台, 由边缘地带逐渐居于国际关系的核心地位。

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被公认为环境外交史上的里程碑, 由此启动了“环境外交”的历史进程。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得到各国的普遍认同。

作为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的国家, 纷纷将环境外交明确列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方面, 并将全球环境问题列入各自重要的活动议程, 置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07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议题又成为大国外交博弈的关注焦点, 它直接触及各国重大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和环境利益问题。

随着工业活动全面恢复, 空气质量将很快再次恶化。

清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必须取得平衡。

气候变化问题持续升温, 迅速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关系的核心议题。

因此, 气候变化问题归根结底是环境问题, 也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更是国际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

全球大国间和国家集团围绕环境问题进行的政治博弈, 实质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之争。

(摘编自杨鲁慧《环境外交的起源发展及特征》)1.下列关于“环境外交”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环境外交是指作为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的国家,处理国与国之间环境领域中的相关问题的一切活动。

B.环境外交主要通过双边、多边、区域性的谈判、交涉和对话协商等手段,制定有关规则,采取相应措施等。

C.狭义的环境外交是指外交、环保等部门代表国家调整国际环境关系的各种对外活动,采用谈判、协商的方式进行。

D.广义的环境外交虽然其主体以国家为主,但也可以是若干国家组成的地区,甚至是全球。

它们是环境外交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2.下列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一般意义上讲,作为学术研究中的环境外交,其三要素是环境外交主体、环境外交治理对象和环境外交的运作方式。

B.环境外交在萌芽自发阶段,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针对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区域性环境问题,而进行的应急性国际交流。

C.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之前,环境外交还没被列入政治议程,大会之后,环境问题逐渐涉及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D.冷战结束后,战争的危险系数大为降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外交进入成熟稳定发展时期。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环境外交的萌芽自发阶段,世界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开始受到重视,但尚未形成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

B.真正意义的环境外交是从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它标志着环境问题的性质由传统的国内的专业技术问题向国际关系的重大领域转型。

C.环境外交基本形成时,其内容已不限于一般性的讨论和制定原则性条文,而开始进入具有实质性、定量化和目标化的制定与政策实施阶段。

D.当今时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识,各国都将环境外交明确地列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方面,成为国际外交的核心。

1.A.以偏概全。

“国与国之间”缩小了范围。

2.B.曲解文意。

文中所说的是,环境外交的“重点对象主要是应急性的区域环境问题”,而不是“应急性国际交流”。

3.D.无中生有。

“成为国际外交的核心”文中无据。

“各国都”范围上也有失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

父浑,凉州刺史。

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

”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取之信然。

裴頠,戎之婿也,頠诛,戎坐.免官。

齐王冏起义,孙秀禄戎于城内,赵王伦子欲取戎为军司。

博士..王繇曰:“濬冲谲诈多端,安肯为少年用?”乃止。

惠帝反宫,以戎为尚书令。

既而河间王颙遣使就说成都王颖,将诛齐王冏。

檄书..至,冏谓戎曰:“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

”戎曰:“公首举义众,匡定大业,开辟以来,未始有也。

然论功报尝,不及有劳,朝野失望,人怀贰志。

今二王带甲百万,其锋不可当,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

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

”冏谋臣葛旜怒曰:“汉魏以来,王公就第,宁有得保妻子乎!议者可斩。

”于是百官震悚,戎伪药发堕厕,得不及祸。

”戎以晋室方乱,慕蘧伯玉之为人,与时舒卷,无蹇谔②之节。

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

间乘小马,从便门而出游,见者不知其三公也。

故吏多至大官,道路相遇辄避之。

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

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恆若不足。

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

女适裴頠,贷钱数万,久而未还。

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

从子..将婚,戎遣其一单衣,婚讫而更责取。

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恆钻其核。

以此获讥于世。

其后从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戎复诣鄴,随帝还洛阳。

车驾之西迁也,戎出奔于郏。

在危难之间,亲接锋刃,谈笑自若,未尝有惧容。

时召亲宾,欢娱永日。

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谥曰元。

[注]①虓(xiāo),怒吼。

②蹇谔:正直感言。

蹇,通“謇”,正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B.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C.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D.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4.D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坐”指定罪,获罪。

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牵连受罚或被诛灭的制度。

B.“博士”是官名,秦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檄书”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D. “从子”是亲属称谓词,原本将血缘隔得较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后将亲兄弟之子(即侄子)称为从子。

5.A坐:定罪。

用代入法即可得以检验。

旧时一人犯法,其家属亲友邻里等连带受处罚。

连坐,是指中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

又称相坐、随坐、从坐、缘坐。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司马贞索隐:“一家有罪而九家连举发,若不纠举,则十家连坐。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李卫公靖》:“‘妾已受谴,杖八十矣。

’袒视其背,血痕满焉。

‘儿子并连坐,如何?’”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戎年幼聪慧,善于推理。

他虽看到路边李树上结满果实,却不像其他孩童一样争着去摘取,并准确推断出李子是苦的。

B.王戎胆量非凡,临危镇定。

年少时在宣武场观戏,笼中的猛兽怒吼吓跑了众人,只有他一人未动,神色不变;危难时亲自作战,谈笑自如,毫不畏惧。

C.王戎浮沉宦海,为官圆滑。

他身处乱世,不以名节为意,掌管人才选拔事务只是在官门中迁转而已,不选出身寒微的人,清退徒有虚名的人。

D.王戎喜好谋利,极为吝啬。

积聚财物,不计其数,常自执算筹,日夜计算,总嫌不够;他送给结婚的侄子一件单衣,婚事办完后却又要了回来。

6.C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

(5分)(2)其后从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戎复诣鄴,随帝还洛阳。

7.(1)女儿后来会娘家看望父母,王戎脸色不好看,女儿赶紧把钱还给他,这才高兴起来。

(译出大意给1分;“归宁”“色”“遽”“直”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王戎)以后跟随皇帝北伐,朝廷的军队在荡阴溃败,王戎又去了邺,跟随皇帝回到洛阳。

(译出大意给1分;“王师”“败绩”“诣”“王师败绩于荡阴”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王戎字浚冲,琅王牙临沂人。

祖父王雄,是幽州刺史。

父亲王浑,是凉州刺史、贞陵亭侯。

王戎幼年聪明伶俐,神彩秀美。

能视日而目不眩,裴楷见了他仔细审视一番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槛笼中怒吼震地,众人都奔走退避,王戎却站着不动,神色如常。

魏明帝在阁上看到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王戎曾与群儿在道旁游玩,见李树上有很多果实,群儿争着去摘取,王戎却不去,有人问他为何不去,王戎说:“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