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静电现象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静电现象》ppt课件

二、 静电现象
学点3 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现象1:干燥的天气,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啪”声,如果
在黑暗处,还会看到闪光,这是由于毛衣与内衣摩擦而带了 电。 现象2:梳头时,头发会飘起来,这是由于梳子与头发相 互摩擦带了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 现象3:夏季雷雨时,天空中划过的闪电是自然界发生的 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
着静止在塑料板上木屑的滑落,一个“大”字就在塑料板上显现出来了。
[操作意图]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摩擦使整块塑料板带电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将“大”字区域内的电荷导走 C. 由于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大”字以外区域的塑料板吸 ____________ 附木屑;塑料板竖立时,“大”字区域内的木屑由于重力作用而滑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 静电现象
[解析] 判断吸管带何种电荷的原理是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
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将带已知电荷的 带电体靠近悬挂的吸管,根据排斥和吸引的作用,即可判断出 吸管带的是正电还是负电。根据所给器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 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可以设计出两个 实验方案。 [点评]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两物体相 互吸引时,要注意有两种情况:(1)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带 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二、 静电现象
应 用 示 例
类型一 摩擦起电 例1 台式电脑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保证电脑的稳定性, 需要打开主机箱盖除尘,这是因为散热风扇的扇叶在转动过程 电荷(静电) ,可以________ 吸引 轻小物体,所 中与空气摩擦带上了__________ 以灰尘会附着在扇叶上。 [解析] 散热风扇转动的过程中与空气摩擦,使扇叶带上了 电(荷),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的物体的性质,所以扇叶就把灰尘 吸附在表面上了。 [点评] 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会带上异种电荷,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静电现象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静电现象学案一、教学内容1. 静电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解释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导致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分析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以及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不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和静电现象。
2. 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静电的产生、静电现象以及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气球、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尺摩擦起电)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
3. 实验演示: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静电的产生。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静电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5.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静电的应用题,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的产生: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以及防止静电带来的不适。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气球在塑料绳子上摩擦后,能吸引小纸片,试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气球摩擦塑料绳子时,产生了静电,静电使得气球带有了电荷,带电的气球能够吸引轻小的纸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现象,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题,巩固了所学知识。
8年 级物理苏科版下 册课件《7.2 静电现象》

相互吸引
一、摩擦起电
带电体所 带的电荷
要么与丝绸摩擦 过的玻璃棒相同
要么与毛皮摩擦 过的橡胶棒相同
自然界只有 两种电荷
一、摩擦起电
待测物带电 带电量越大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金金属属箔箔张张开开的 角度越大
改变放电时电流的路径
高大建筑物安装避雷针
典题剖析
典题剖析
例1 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甲球排斥乙球,乙球吸引丙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B.甲、乙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C.乙、丙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D.乙、丙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例2 如图所示,一带负电橡胶棒靠近用细线挂住的轻细吸管A 端时,吸管发生了转动。对吸管A端带电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A.若相互吸引,一定带正电 B.若相互吸引,一定带负电 C.若相互排斥,一定带正电 D.若相互排斥,一定带负电
例3 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着梳子 飘起来,这是因为梳子和头发摩擦时分别带上________电荷,互相 ________的缘故。
课堂小结
静电现象
课堂小结
摩擦起电 自然界和生活 中的静电现象
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的应用
静电除尘
静电喷漆
静电复印
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的危害与防止
雷电袭击人或建筑物、矿井中的静电引起瓦斯爆炸、油罐车产 生的静电使油罐车着火、衣服上门把手产生的静电对人造成电击…
防止静电的危害
防止静电的产生
用木制梳子梳头发...
防止静电的积累
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八下物理 7.2静电现象教案我设计这节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表现和应用。
我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以及掌握一些静电现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塑料尺、气球、毛皮等物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活动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产生,引起他们的兴趣。
2. 讲解:我会用塑料尺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表现,然后我会解释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3. 实践:让学生自己用毛皮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活动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会让学生反思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思考他们是否理解了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以及静电现象的应用。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学习和探索静电现象。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静电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的课时,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讲解环节中的塑料尺和气球实验是一个重点细节。
我会用塑料尺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表现,然后我会解释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重点讲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包括电子的转移和电荷的积累。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同时,我还会强调一些重要的概念,如电荷、正负电荷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
然后,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用毛皮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7.2静电现象

【分析】 生活中有哪些电中和现象呢?
【电中和】 将带有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相接触,它们 所带正、负电荷相互抵消,表现为物体不带电 一样,这时物体呈电中性,这种现象叫做电中 和。电中和过程中有时伴有放电现象。
四.静电现象
五.静电的应用与防止:
复印机是利用静电的吸 附作用工作的。
9.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 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吸引,则它们可 能是( D ) 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 B、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 C、两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 D、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
10.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因
为
A. 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
B. 毛皮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橡胶棒上 C. 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毛皮上 D. 橡胶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
【方案】 毛皮、2根橡胶棒,丝绸、2根玻璃棒。
相斥
相斥
相吸
想一想: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一样 吗?
两种电荷: 经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 正 电荷;
经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 负 电荷。
【结论】 1、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2、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3、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称正电荷。 4、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称负电荷。 【思考】 那么丝绸、毛皮带不带电,带什么电呢?
三、验电器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四、静电现象、应用及防护 五、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子的转移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二、静电现象
一.摩擦起电
将塑料梳子在头发上摩擦然后让它靠 近小的纸屑你看了什么现象? 现象:摩擦过的塑料梳子吸引纸屑 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物体就 有了电,或说带了电荷.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第七章《7.2 静电现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第七章《7.2 静电现象》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相互排斥玻璃棒相互靠近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相互排斥橡胶棒相互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探究归纳:(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2)正电荷: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3)负电荷:人们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5)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是电荷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知识点三:带电体检验的方法1、物体能否吸引轻小物体;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3、用验电器检验(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验电器的使用:(1)验电器能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2)用验电器检验带电体不能知道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A、a带正电,b带负电,c带负电B、a带负电,b带正电,c带正电C、a带正电,b带正电,c带负电D、a、b、c 均带正电【答案】D【变式2】三个带电或不带电小球甲、乙、丙,已知甲跟乙相排斥,乙和丙相吸引,如果乙带正电,则()A、甲一定带负电B、丙一定带负电C、丙可能不带电D、甲可能不带电【答案】C例 3. 甲、乙两种干燥的绝缘物体,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将它们相互摩擦后分开。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得到了电子带负电B.甲失去了电子带正电C.甲、乙靠近会相互吸D.甲、乙靠近会相互排斥【答案】C【解析】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乙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将它们相互摩擦甲会得到电子,甲因多余电子带负电,乙失去电子,乙因缺少电子带正电,分开后再让甲乙相互接触,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甲乙会相互吸引。
故选C。
【总结升华】本题考察了摩擦起电的实质,原子得失电子,使物体显示电性。
不同的物质的原子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的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对外显负电性;束缚能力弱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使物体显正电性。
7-2静电现象-初中物理测试卷(原卷版)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7.2静电现象【知识梳理】一、摩擦起电1.电荷:经过摩擦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3.带电体的性质: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注意:(1)轻小物体的判断标准是:质量小,体积小的物体。
如:灰尘、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以及明确描述为轻质的小物体等;(2)除了摩擦起电外,还可以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
二、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后所带的电荷,如图1所示;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后所带的电荷,如图2所示。
图1图2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靠近相互排斥,异种电荷靠近相互吸引,如图3所示同正同负一正一负图3三、验电器1.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构造:如图4所示。
图4(3)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图5图6图7当验电器未接触带电体时,金属箔自然下垂,如图4所示;当带电体接触未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金属箔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推斥而张开,如图5所示;带电体所带的电荷越多,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越大,如图6所示;无论金属箔带正电还是负电,只要所带的电荷量相等,那么金属箔的张角就相同,如图6、7所示。
四、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用塑料梳子梳理头发,头发随梳子移动闪电冬天手碰触其它物体时,会被电到脱毛衣时啪啪响五、静电的利用和防范静电除尘静电消除器避雷针把手掌放在墙壁、地面上或者洗手以去除静电【易错点】1.摩擦起电并非创造了电荷。
物体通常不显电性,是因为物体所带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而当摩擦后部分电荷发生了转移,导致物体上正负电荷数量不再相等,物体上哪种电荷数量更多,物体就显哪种电性,与其摩擦的另一物体则显相反的电性。
2.电荷的中和: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接触后不显电性的现象。
7.2 静电现象 PPT课件

阅读课本P29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 提问: • 你还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或应用 吗?
验电器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片
使用:
【想一想】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为何会张开?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思考】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课堂小结
一、摩擦起电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则说 明该物体带了电荷。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现 象。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 A一定不带电 • C一定不带电 B一定带负电 D可能不带电
7.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 “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这是因为在运 输过程中汽油会不断与筒壁摩擦,使塑料 电 ,造成火灾。 桶带 _____
课后作业
• 课本P30:1,3题 • 预习下节内容
4.有些化纤布料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 很容易脏,主要是因为化纤布料容易 发生__________ 现象而吸引细小的灰 静电 尘。 5. 有A、B、C、D四个带电体,已知 D带正电,若A排斥B,A吸引C, C排斥D,那么A、B、C各带什么电?
答:C带正电,A带负电,B带负电。
6.把一个轻质小球靠近用毛 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它们相 互吸引,则小球(D )
二、静 电 现 象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摩擦起电; 2. 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熟记摩擦 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为正电荷,摩擦 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为负电荷。掌握 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 ,异种电荷相吸引; 3. 能用静电现象解释生活种的一些现象 。
一、摩擦起电
经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的,人们就说它带 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教学设计
时间:年月日星期
课题:7.2静电现象第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二、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电荷作用规律
三、教学难点:原子构成及静电现象
四、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
五、教学准备:玻璃棒,塑料棒,纸屑,毛皮,丝绸
六、预习内容:
(一)摩擦起电
1、摩擦过的物体能,就说物体带了,或说带了 .
2、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这种现象叫做现象。
3、带电的物体也叫做,带电体有的性质.
(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三)验电器
1、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
2、验电器的原理:。
3、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
(四)举出生活中静电现象的例子
七、教学过程:
教学步
骤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修改意见
一、导入新课讲清楚微小粒子的结构特点
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提问:分子是否能再分呢?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化合物分子: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
单质分子: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
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原子还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由上一节分子
是保持物质物
理属性的最小
微粒引导学生
思考分子是否
能再分。
二、新课讲授
三、作业布置2.摩擦起电
学生活动:用干燥的丝绸摩擦玻璃棒或者毛皮摩擦橡
胶棒
然后将棒靠近纸屑,能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能吸引小纸屑
结论: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同时说明玻璃棒带电,也就是摩擦能起电。
思考:摩擦如何能起电的?
“电子的得失”
有些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
有些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
这样使物体带电有两种可能
活动: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验电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肯定分子能够
再分为原子,
原子分为原子
核和核外电
子,引出静电
现象及其本
质。
从静电现象的
实验得出同种
电荷相互排
斥、异种电荷
互相排斥。
从同种电荷的
作用力出发,
介绍验电器的
原理和结构。
两片铝箔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www 1,3
八、教学反思:
主备人:徐亚东审批者签字:2016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