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
2024年小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及教案

2024年小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1.2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汇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情感。
3.2培养学生面对困境,勇敢面对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1.2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汇的用法。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2理解课文结尾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背影》一课,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2)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主查找生字词,学习重点词汇的用法。
3.问题驱动法(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十六年前”指的是什么?(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回忆”是指什么?4.小组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5.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教师讲解课文结尾的寓意。
6.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作业,进行反馈。
7.课堂小结(2)强调尊敬父母、关爱家人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1.1朗读课文,熟记生字词。
1.2摘录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仿写。
2.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背影》等描写亲情的文章,提高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请你们在阅读课文时,特别注意那些描述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
比如,当作者写道‘我还能记忆起十六年前的那个晚上’,这里面的‘还能’和‘那个晚上’包含了哪些情感呢?”1.2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汇的用法。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
十六年前,我还是一个小学生,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学校的校园里开满了鲜花,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那天,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作文。
我回到家里,坐在书桌前,想着如何下笔。
我想起了父亲每天早出晚归的忙碌身影,想起了他有时候在家里整理书籍和文件的专注神情,想起了他慈祥的笑容和耐心的教导。
我开始动笔,将这些记忆一一记录下来。
然而,当我写到父亲烧书和有字纸片的情节时,我感到很困惑。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烧掉这些书和纸片,他含糊地回答我说小孩子不需要知道这些。
我感到很纳闷,为什么父亲不能告诉我呢?
这篇作文写完后,我并没有得到很高的分数,因为老师觉得我的描写不够生动,情感表达也不够深刻。
然而,我并不气馁,因为我深知这篇作文是我用心写出来的,它记录了我对父亲的回忆和思念。
赏析:
这篇作文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小学生对父亲的回忆和思念。
文中通过描述父亲的忙碌身影、专注神情、慈祥笑容和耐心教导,勾勒出了一个慈爱而勤劳的父亲形象。
同时,小作者也通过写父亲烧书和有字纸片的情节,表现了对父亲行为的困惑和不解,进一步加深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整篇作文情感真挚,虽然文笔稍显稚嫩,但却能够打动人心。
通过这篇作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小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无尽感激,也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独立思考。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
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传来粗暴的吼声。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 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具 课件
5 / 12
准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深入学习。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 回顾倒叙的描写方 导入 文采用倒叙的方式描写了哪些内容呢?那这节 法,巩固知识。 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 同志。
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稚、避”等 15 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教具 课件
1 / 12
准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
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 借用毛诗赞颂
9 / 12
展延 2.教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
伸 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 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李大钊。让我们继往
开来,把和平之花呵护得更好吧。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李大钊的故事或者他写的文章。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11 / 12
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这些口语表达的 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李大钊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又进行了口语 表达能力的训练。
12 / 12
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板书: 己的日常习作中。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
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传来粗暴的吼声。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理解词语
【军阀】 【尖锐】 【乱蓬蓬】 【会意】 【怒气冲冲】
形容须发或草木凌乱。
(声音)高而刺耳。 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 系的人。
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盛怒的样子。 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对李大钊被捕前到遇
到遇害后的情形。
讨论交流:
重点回忆了那几方面?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被捕前
父亲早出晚归,埋头整理书籍 和文件,说明局势紧张。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 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 籍和文件父亲。为什么要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联系下文(第6自然段开头)可知,军阀张作霖要派 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所以父亲要烧掉 “书和有字的纸片”,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书写指导:辟字左边上框和 口字要小、撇要直些,立字 下横稍长,下边十字窄小。
我会写
pā
啪啦 啪
结构:左右 音序:P 部首:口
组词:啪嚓 噼里啪啦
造句:啪嚓一声,碗掉在 地上碎了。
书写指导:左右结构, “口”底部在横中线下侧。
我会写
dèng
瞪眼 瞪
结构:左右 音序:D 部首:目
组词:瞪视 干瞪眼
造句:他口齿不清,说了半天也没 说明白,急得我们干瞪眼。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
就这样抢着说了。
对“ 我” 的语言描写表明“ 我” 在 父亲的影响下,由之前的害怕、恐惧转变为 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十六年前回忆∣人教新课标版

《十六年前的回想》教课设计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读读写写“书本、含糊、尖利、抽屉、恐惧、粗暴、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禁、窝头、乱蓬蓬”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认识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仇敌作斗争的事迹意会课文前后照顾、首尾连接的表达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感悟李大钊无所畏惧、存亡置之度外的高尚质量。
受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遇到革命传统教育。
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拜之情。
二.教材剖析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回想录。
本文是回想录。
作者采纳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回想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切可信,语言朴实自然,既拥有文学价值,又拥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感悟李大钊无所畏惧、存亡置之度外的崇高质量。
受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遇到革命传统教育。
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拜之情。
本文准时间次序表达的写法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第二部分,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第三部分,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会面的情形(法庭上);第四部分,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特别沉痛(被害后)。
三.教课要点本课的要点是指引学生经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遇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四.教课难点2.指引学生理解为何李大钊能够冷静面对危险,平易面对亲人的伤心,无所恐惧地面对死亡。
五.教课准备:1.部署同学收集李大钊的平生资料。
收集相关李星华的资料、图片等。
第1 页六.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知道哪些相关李大钊的故事呢,作者李星华和李大钊又有什么关系,发生了什么故事呢!简介作者。
(幻灯片2)介绍李大钊。
(幻灯片3)同学们对李大钊先生都有一些认识吧,你对李大钊有哪些认识?李大钊的革命精神,无所畏惧、存亡置之度外的崇高质量能否让你有所感想。
今日我们就一同和作者李星华走近李大钊,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感悟李大钊无所畏惧、存亡置之度外的崇高质量。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相关知识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于194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是回忆录,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十六年前的回忆》后被选为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精读课文。
创作背景《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当时距李大钊遇难16周年。
作者写此文是为记述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坚持工作、不幸被捕,在敌人法庭上英勇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经过。
文学赏析这是一篇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章。
但与《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章比起来,《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篇回忆录,却不像一般的回忆录,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全面、更逼真,在具文学性的同时,更具史料价值。
从文章标题看,作为一位与父亲有深厚感情的女儿,在回忆父亲的文章题目中没有出现“父亲”二字,好像在情理上说不过去。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个偏正式的向心结构,“回忆”是中心词,“十六年前”表示回忆的时间。
作者既是革命者的女儿,又是一名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工作者,她选择这一标题的唯一选择,显然不想把文章处理成一个纯私人的、纯粹父女情感表达的文本。
从语言表述看,有意识地注重叙事符合客观实际,用语很慎重。
比如同样提到时间,写“4月6日”(李大钊被捕日)时,文章中写道“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写“4月28日”(李大钊被害日)这个日期,文章又写道“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两个确切的时间,均写到了报纸,可见作者对文章中的具体时间的写作态度是相当审慎的。
这反映出作者的另外一个写作基调:她对于父亲的回忆,态度是相当严谨的,有一种史传写作的味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开“基础训练—《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起来闯关吧
五、了解构思,体会写法
1.不幸的日子还是来了,李大钊为了共产主义从容就义。在得知消息之后,全家人是如何度过的?
2.同样的内容,在文章的开头也写到了。指名读。
3.作者为什么开头写父亲的被难日,结尾也写到呢?(首尾呼应,更突出我对父亲的难以忘怀。)
4.其实,在文章中这样前后呼应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你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情,学生对于那一段历史了解不多,自然对这样一件事情,对这样一个人物感知的就不多。这就需要给学生以铺垫,架起学生认知的桥梁。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
瞅书籍抽屉严峻苦刑
2.在预习时,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质疑。
(能解决的当场解决,无法解决的放在课后解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再回到课文内容,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到底回忆了什么事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吗?
2.学生自读课文,并尝试概括。
3.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你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写了哪几件事情吗?试划分段落,并用小标题概括。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历史,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1)谁回忆?回忆谁?回忆了什么事?为什么是回忆十六年前的事呢?十六年前是个怎样的年代?……
(以上这些问题,哪些问题是我们已经通过预习就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我们还无法解决的?)
③从文字中,你从李大钊的身上品味到什么?
④带着这样的理解,朗读课文2~5自然段。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①这一句父亲的话有几个问号?父亲的意思是说——
生:常对你说,我是不能ຫໍສະໝຸດ 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不能离开。
④朗读指导。
(5)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①父亲还是那样慈祥,还是那样沉着,但是却有什么变化?(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②出示文献资料。(关于李大钊狱中生活)
③看完这些,你们心里一定有很多感触。此时此刻的你,想对李大钊说些什么?④分角色朗读体会。
其实,在被捕时,李大钊还有一处神态的描写也值得我们品味咀嚼。
(4)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①严峻的态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②如果说,在被捕前,对李大钊精彩的描写在于语言描写,而在被捕时,对李大钊的直接描写更多的是神态描写。为什么呢?
(对敌人的蔑视,无道理可讲。)
③从两处神态描写,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李大钊?
【设计意图】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生发疑问,再回到语言文字中解决疑问。这就在阅读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充分与文本展开对话,也是在和自己对话。
③我和父亲在一起,我抬起头,在我眼中父亲是什么样的呢?我当时又会怎么想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从我稚嫩的眼神和幼小的心灵来看父亲的形象,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更容易走近作者,更深入了解李大钊,实现了以写来促读。深入了解语言文字,了解人物。
【设计意图】从人物语言的描写,特别是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来感受父亲的人物形象,既感受到对家人的关心,又感受到为革命献身的高尚品格,从而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丰满、更为立体。
(3)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①同学们,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你们有什么疑惑?
预设1:此时外面有人闯进来要抓父亲,为什么他还不慌不忙?
哼残暴匪徒魔鬼恐怖
(1)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容易错的字音和字形?
字音:瞅(chǒu)抽屉(ti)
字形:舅(笔画比较多,上面不封口)
(2)指导书写“屉”和“魔”。
你们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间架结构如何摆放?
教师小结:半包围结构的字,里面部件要出来,整体才能平衡。
教师示范板书,学生练习描红临写。
学生根据书写提醒,进行评价。
4.出示资料: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李大钊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绞死。(出示李大钊介绍视频)
(2~7xx)被捕前从容工作
(8~l7xx)被捕时处变不惊
(18~28xx)法庭上沉着镇定
(29~32xx)遇难后全家悲痛
四、精读课文,走近人物
1.李大钊在1927年的春天,生命最后的阶段,到底绽放出什么样的光辉?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描写去探寻。你觉得,文章在对父亲李大钊的细节描写中,哪些描写最为精彩,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内心世界?默读课文。
预设2:为什么这把枪是一把闪亮的小手枪?
你们有这样的疑问,真好!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思考,说不就会找到答案。先自己思考,再同桌讨论。
②全班交流:一把闪亮的小手枪,说明父亲经常擦拭,已经做好了被捕、甚至自杀的准
备,所以当时的父亲才会不慌不忙。
对比: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突出父亲的沉着冷静)
【设计意图】从人物的细节描写人手,学生潜心读文,与文本对话,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多角度的阅读。
2.讨论交流:
(1)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①父亲在那段时间对子女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自读2~5段被捕前的片段,寻找答案。
②父亲希望他这样危险的工作不要让我们知道,以免给家人带来危险。
②如果这样改成陈述句,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反问加强了语气,说明李大钊的态度非常坚决。
③父亲知道危险离他越来越近,却两次反问,强调不愿离开。你从这段语言描写又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革命者?
生:一位临危不惧,对工作极其负责,把生命置之度外的革命者。
④指名读。请你把这样一位临危不惧,对工作极其负责,把生命置之度外的父亲读出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前后呼应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从人物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探寻人物内心世界,通过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
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军阀混战的历史不了解,对于课文中出现的词语也很少接触,这成了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拦路虎”。有了这个拦路虎,学生就不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人物形象。因此,在导入、检查预习和了解学情的环节,把这些阅读障碍扫除,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要多花些气力,超出文本的内容放在课外解决。
学习了这一篇回忆的文章,你发现回忆的文章有什么特点?(有条理、细节清)
【设计意图】学文,既要得意,还要得言,言意兼得。从文章内容的理解到文章表达方式的习得,走完这一过程,才是阅读教学的真谛。指向写作的阅读,让阅读与表达融会贯通,语文课上才能学有所获。
六、推荐阅读,拓展视野
鲁迅《朝花夕拾》散文集。这部散文集都是回忆类的文章,我们也来读一读,体会这类文章的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