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中国历史上第三单元复习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期末复习提纲(背诵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期末复习提纲(背诵版)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⑴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⑵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发动广州起义,结果失败,孙中山断发改装,流亡海外。
2、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日本东京(1)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民生主义:改革土地制度)(2)机关刊物:《民报》(3)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意义: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发展3、三民主义⑴创立者:孙中山⑵三民主义内容:民族(前提)、民权(核心)、民生(发展)⑶意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第9课辛亥革命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萍浏澧起义:刘道一、蔡绍南;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安庆起义时间:徐锡麟,秋瑾3、广西起义:孙中山、黄兴;4、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赵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意义:起义虽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①终结封建帝制②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制③引发社会生活巨变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措施:改用公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中华民国纪年法:1911年+民国?年=公元?年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过程:①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年的统治结束。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归纳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归纳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知识框架】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重点梳理】1.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地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位创建 (1)创办: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兴(2)宗旨:“振兴中华” 中 (3)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会广(1)准备: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准备在州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起(2)结果:10月,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义2.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同(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宣传民族盟民主革命的著作。
各种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成为革1会命党公认的领袖的 (2)目的: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成(3)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立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4)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5)机关报:《民报》 (6)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7)意义: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三民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主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义【知识延伸】三民主义的三大主张。
三民主义完整表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被视为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属民权主义内容;“平均地权”则被认为是民生主义的实现方式。
民族主义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革命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期发生的一次世界性大战争,发生在1914年至1918年间。
这场战争也被称为“大战”、“全球大战”或“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是由于各国在殖民地、贸易、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而爆发的。
在战争中,各国利用了先进的军事技术,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破坏。
1.1战争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敌对情绪不断升级,导致各国之间彼此怀疑和敌对。
一方面,德国和奥匈帝国等国家试图通过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来获取更多的殖民地,这引起了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不满和抵制。
另一方面,俄国和奥匈帝国之间存在领土争端,使俄国认为奥匈帝国是自己的敌人。
另外,德国和法国之间也存在领土争端,导致两国之间的敌对情绪加剧。
此外,军备竞赛和民族主义也是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1.2战争的进程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继承人弗兰茨·费迪南大公遭到刺杀,导致了一系列事件的发生。
这一事件引发了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宣战,随后各国纷纷加入战争。
在接下来的四年中,战争在欧洲各地的陆地、海洋和空中进行,使用了大规模的火炮、毒气和飞机等现代武器,造成了大量的伤亡和破坏。
1917年,随着美国的介入,战局开始向对德国有利的方向发展。
最终,于1918年11月11日,双方签署了停战协议,结束了这场残酷的战争。
1.3战争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战争结束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旧有的帝国主义体系崩溃了,一些国家的统治者和政治制度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战争的伤亡和破坏导致了战后各国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也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隐患。
二、俄国革命俄国革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在1917年发生的一场革命。
这次革命最终导致了沙皇统治的结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俄国革命对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主要涉及中国明清两代的政治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逐一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明清政治制度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都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但两者具有一定的差异。
明代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皇帝掌握了朝政大权,地方官员都是由中央任命,形成了官府与民间社会对立的局面。
清代则采用了地方官制度,地方官员由地方推举出来,原则上不得调动其它地方,这样一来,官员与地方民众更容易产生共情,构建了一种互动的政治格局。
二、明清经济制度明清两代的经济制度也有很多共同点。
在农业方面,两朝都采用了农民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增加了税收。
在手工业方面,明代发展了私人手工业,生产价格等由市场决定,生产量大幅度增加。
清代则实行了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从而导致了经济无法灵活,但是该方式在经济危机时期也有一定的优势。
三、思想文化明清两代的思想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明代的文化主张进一步地深化封建礼教,大幅度的推广了礼仪之邦的思想。
清代则很好地吸取了明代文化的大部分成果,并且大力倡导科学发展、学问地生产和个性化论,这种科技进步与文化的结合,最终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文化发展。
四、科技进步明清两朝的科技进步不同,明代的科技发展主要是在生育制浆、炼铁和造船等方面,工业与船舶制造有很大的提高。
清代则更多地关注了农业方面的发展,他们引进了玉米、马铃薯、甜菜等新农作物,推广了畜牧和种植,使得农业生产和质量都有了很好的提高。
五、历史遗产明清两朝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
明代的文化中心逐渐向南方转移,形成了诸如扬州八怪、南京吴门派和苏州庐山派等文人的艺术流派。
清代则以北京为中心,皇家宫殿、园林和庙宇等建筑群体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一。
综上所述,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主要涉及面广,内容丰富。
对于这些历史知识要认真学习,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为我们更好地铺就未来的道路。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该事件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性质:(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最能体现该事件性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中共一大),时间(1921年),地点由(上海)到(浙江嘉兴南湖)。
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4、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1924 )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
5、黄埔军校的全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性质是(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特点(政治课程和军事课程并重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校长是(蒋介石),政治部主任是(周恩来)。
6、之所以说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是因为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之所以说国民大革命失败了是因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7、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的标志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它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8、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大的一块是(中央革命根据地)。
9、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时间是( 1927)年(8)月(1)日。
10、井冈山会师的双方人物是(朱德,陈毅)和(毛泽东)11、长征的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起至时间是( 1934年到1936年),长征的性质是(红军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目的是(保存当和红军的基干力量),胜利的标志(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2、四渡赤水的作用(打乱了敌人的追缴计划),巧渡金沙江的作用是(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一、五四风雷(无产阶级)时间:1919年初导火线: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的合理提案遭到和会的拒绝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时间:1919年6月5日反帝爱国运动的重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主力逐渐由学生转向工人。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综述:1、本单元主要讲了中国共产党探寻民主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两次会议,四件大事,一个难点: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比较相同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任务相同:反帝反封建不同点: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前途(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第一次国内革命斗争时期(1921——1927)一、五四运动1、爆发的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各种权利)2、两个阶段以6月5日为界。
前期:参加者主要为青年学生, 运动中心在北京。
后期:参加者主要为工人阶级。
运动中心主要在上海。
3、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
4、结果:取得初步胜利:放人免职拒签。
5、性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6、队伍: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知识分子起领导作用。
7、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8、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成立的历史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陈独秀、李大钊等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
2、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
3、地点:上海嘉兴南湖。
4、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5、内容:通过中共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选举中央领导机构。
6、领导: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7、意义: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年1、背景: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统一战线(标志:1924年1月20日广州,国民党一大的召开)2、地点:广州黄埔3、目的: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4、创办: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5、作用: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八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1.主要内容确立实事求是指导方针,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口号,工作重点转到建设。
2.重大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合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必要性:农业集体化以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2)自发性:在一些地方,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一些地方”是指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和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3)主要内容: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影响(意义):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③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主要内容:增强企业活力(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2)重心转移: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3)改革的深入: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②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迅速推进。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政策依据和率先突破(1)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国策。
(2)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
2.开放的步骤(1)开几个点: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由点到线: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第三单元复习

湘赣边界
井冈山会 1928年4月 毛泽东、 井冈山 师
朱德
长征
1934年10 月-1936年 10月
瑞金 会宁
一、红军的反“围剿”
前四次、第五次
(时间、领导人、战略战术、结果)
二、红军的长征
1、长征的起止时间:
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余人
甘
吴起镇 1935.10.
6、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D、无产阶级的壮大和发展
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于(C ) A.广州 B.北京 C.上海 D.长沙 8、下列人物中没有参加中共一大的是( D ) A.毛泽东 B.董必武 C.何叔衡 D.李大钊 9、中共一大选举担任中央局书记的是( A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周恩来 10、中共一大确定当时党的中心工作是( C ) A.发动和引导学生运动 B.分化和瓦解军阀武装 C.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D.组织和建立统一战线
1 .释放了被捕的学生
2 .罢免了曹、陆、章的职务 3 .拒绝在“和约”上 签字
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爱 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的核心
条件
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陕
2、长征的经过:
黄 河
肃
三军会师会宁 1936.10
西
腊子口
西
大
草地 毛尔盖 雪山 四
河
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伐 战争
南京政府 的成立
南昌起义
时间: 1927.8.1(建军节)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 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27年10月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 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俩军会师组建中国第一支新 型 人民军队——中国工农第四军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 维埃共 和国”中央临时政府
4、下列人物中,没有出席一大的是( ) ①陈独秀 ②毛泽东 ③董必武 ④李大钊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③④ 5、“我们今天开这个军校,要用这个学校内学生 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 的骨干。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事业便可以成 功。”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这番话的黄埔军 校总理是 A、孙中山 B、蒋介石 C、周恩来 D、黄兴 6、1926年,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 把革命推向全国,进行了( ) A、北伐战争 B、二七罢工 C、安源路矿罢工 D、五卅运动
时间
1927年8月1
领导人
周恩来等
地点 南昌
湘赣
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 党的第一枪 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 命根据地,找到了一 条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 路 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 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粉碎了反动派企图, 保存了力量 ,沿途 播种子
日
1927年9月
秋收起义
毛泽东
毛泽东 朱德
边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冈山
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
长征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瑞金
会宁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一
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 昌起义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7 第一支坚强的红军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
军
1、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A、辛亥革命中 B、戊戌变法中 C、新文化运动中 D、五四运动中 2、1919年,丰都的进步青年积极响应全国青年 的号召,县立高小的师生员工200多人上街游行, 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掀起了抵 制洋货的反帝斗争,其中的口号属于( ) A、太平天国运动 B、一二· 九运动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3、中共一大确定的党的中心工作是( ) A、确定党的名称 B、建立党的地方组织 C、制定党的革命纲领 D、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秋收起义和 井冈山会师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渡湘江、乌江,攻占遵义) 长征的开始 和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意义:一九三五在遵义,正确领导才确立, 救党救军救革命,生死攸关转危机。
1936年10月到达吴起镇,在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长征的胜利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沿途播下革命的种子
第 三 单 元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的 兴 起
国共 合作 北伐
第一次国 共 合作的形 成 黄埔军校 的创建 北伐 战争 南京政府 的成立 南昌起义
红色 政权 的创 建
秋收起义和 井冈山会师
红军 不怕 远征难
长征的开始 和遵义会议 长征的胜利
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重要事件 名称
南昌起义
7、为北伐胜利进军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江西战役 B、武昌战役 C、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D、长沙战役 8、国民革命运动的性质是( ) A、反封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 B、反帝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 C、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反帝反封的无产阶级民主革命 9、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谁的利益( ) A、民族资产阶级 B、地主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社会性质 革命任务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 反帝反封 建 反帝反封 建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
无产阶级
马克思列宁主 义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主要内容: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北伐 红色政权的创建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
1.背景: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开始时间:1919.5.4(五四青年节的由 五四 运动
10、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的书 记是( ) A、周恩来 B、贺龙 C、朱德 D、叶挺 11、右图史实发生在( ) A、1928年 B、1927年 C、1930年 D、1929年 12、八七会议后回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的是( ) A、朱德 B、毛泽东 C、周恩来 D、彭德怀 1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D、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14、在长征途中,红军进行下列行动的顺序是:①强渡 大渡河②渡过金沙江③四渡赤水河④飞夺泸定桥⑤爬雪山、 过草地( ) A、③②①⑤④ B、①②③④⑤ C、③②①④⑤ D、③①②⑤④ 15、标志红军长征胜利的事件是( ) A、陕西革命根据地会师 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C、过草地 D、遵义会议 1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的 “远征 是为了( ) A 北上抗日 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C、是一次主动的战略转移 D、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 17、红军长征中,红军掌握了作战主动权是在( ) A、四渡赤水后 B、南渡乌江后 C、巧渡金沙江后 D、飞夺泸定桥后
18 、有一所学校曾张贴过这样一幅对联 ,上联是 “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 ,下联是 “ 贪生畏死勿入斯
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所学校是:( ) A、万木草堂 B、黄埔军校 C、太学 D、时务学堂 19 、长征已渐渐远去,但作为精神丰碑,长征故事 将永远熠熠生辉,激励后人。以下是红军长征途中 发生的事件,请按先后顺序排列 ( ) ①过雪山草地 ②巧渡金沙江 ③解放遵义 ④突破四道封锁线 ⑤四渡赤水河 ⑥飞夺泸定桥 A、④③⑤②⑥① B、①②③④⑤⑥ C、④③⑤⑥①② D、⑤④③⑥①②
背景: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五四 运动 和中 国共 产党 的成立 五四 运动 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 开始时间:1919.5.4(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标志: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
地点:上海 浙江嘉兴南湖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标志:国共合作正式确立 时间:1924年广州黄埔 领导:孙中山(总理)蒋介石(校长)、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特点:军事训练与政治教育并重 时间:1926年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背景: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反动派叛变 性质: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时间: 1927.8.1(建军节)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 军队的开始 1927年10月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 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俩军会师组建中国第一支新型 人民军队——中国工农第四军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中央临时政府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渡湘江、乌江,攻占遵义) 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意义:一九三五在遵义,正确领导才确立,救党救军救革命,生死攸关转危机。 1936年10月到达吴起镇,在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沿途播下革命的种子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鸦片战争
1840
五四运动
1919
新中国成立
1949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比较:
相同点 名称 旧民主 主义革 命 新民主 主义革 命 不同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发展前途 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走资本主 义道路 实现社会主义
来)
3. 主力 前期:北京 学生
地点 后期:上海
工人
4.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
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 标志: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 地点:上海 浙江嘉兴南湖
第一次国共 合作的形成 黄埔军校 的创建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标志:国共合作正式确立
时间:1924年广州黄埔 领导:孙中山(总理)蒋介石(校长) 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特点:军事训练与政治教育并重 时间:1926年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 霖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背景: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反动派叛变 性质: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