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环境化学特性
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其影响分析

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其影响分析微量元素在土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展、动物的健康和人类的营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微量元素的形态转化及其影响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深入探究。
一、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微量元素的形态转化是指微量元素在土壤中从一种化学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化学形态的过程,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主要有离子态、络合态和矿化态。
离子态微量元素是指微量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的离子,如Fe2+、Zn2+、Cu2+等。
离子态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主要受到土壤pH值、离子交换等因素的影响。
络合态微量元素是指微量元素与有机物质形成复合物的形态,如铁腐殖酸络合物、铜腐殖酸络合物等。
络合态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受到微生物、纤维素酶、氧化还原等因素的影响。
矿化态微量元素是指微量元素以矿物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如锰钙钛矿、硒粒状钛矿等。
矿化态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主要受到氧化还原、土壤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二、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影响微量元素对土壤和植物的生长发育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1. 微量元素对土壤的影响微量元素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土壤的化学性质。
微量元素能够影响土壤pH值、离子交换等因素,进而对土壤的化学性质产生影响。
(2)影响土壤的生物性质。
微量元素能够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而影响土壤的生物性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3)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
微量元素能够影响土壤的孔隙结构、颗粒大小等因素,进而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水分保持能力。
2. 微量元素对植物的影响微量元素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微量元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物质,它们能影响植物的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营养吸收等过程,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2)影响植物的品质和产量。
微量元素能够影响植物的品质和产量,如硒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铁能够提高绿色蔬菜的营养价值。
微量元素的环境化学及生物效应

微量元素的环境化学及生物效应曾英倪师军张成江(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59)关键词微量元素钒污染生物效应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biological effect of microelement vanadiumZeng Ying, Ni Shijun, Zhang Chengjang. Institute of Materials and Bioengineer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Keywords:MicroelementVanadium pollutionBiological effect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间的关系,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自然界环境条件影响,地表元素发生迁移,在一些地区分散流失,在另一些地区又沉积积累,使一些生命元素在地表分布不均匀。
生物地球化学营养链中生命元素的这种异常(不足或过剩),可以引起植物、动物乃至人类的地方病。
钒是自然界分布极广的元素之一,其化学性质呈现出多样性,如存在的价态可从(-1)~(+5)价;可同氨基酸、草酸、柠檬酸、EDTA、磷酸根离子、羟基等多种配体形成聚合物[1,2]。
正是钒化学性质的多样性导致了其生物效应的多样性。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对钒在动物和人体中毒性作用的认识,钒的地球化学循环、健康效应以及毒理学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3],并在钒的环境污染、生物毒理与毒性、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本文着重对钒的环境地球化学循环及在动植物体和人体内的生物效应做一介绍。
1钒的环境污染在表生带中,内生的含钒矿物遭受风化作用后,其中V3+很容易被氧化转变为含V5+的(VO43-)络阴离子,由此所形成的钒酸盐是一种可溶性盐类,可以在酸碱性变化很大的溶液中迁移,从而进入生态循环系统。
土壤化学营养元素研究

土壤化学营养元素研究土壤化学营养元素是土壤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它们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形态对植物的吸收利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土壤化学营养元素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将就土壤中常见的化学营养元素进行详细介绍,以及对它们在土壤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氮素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它在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
氮素的有效含量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于氮的研究早在19世纪就开始,从最初的氮素肥料的应用研究到现在对土壤中氮素循环的深入研究,都为氮素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目前氮素研究的重点包括:氮素的形态特征、氮素的转化规律、氮素的有效吸收和利用规律等方面。
二、磷素磷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主要元素之一,它在ATP、DNA、RNA和磷脂等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磷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根系的生长和果实的成熟具有重要的影响。
磷素的研究焦点主要包括:1.磷肥料的效果与利用规律;2.土壤中磷素的形态特征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和有效性;3.土壤中磷素的供应来源及其转化规律等方面。
三、钾素四、钙素五、镁素六、硫素七、微量元素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代谢和养分吸收等过程起着重要的影响。
包括铁、锌、锰、铜、硼、镉、镉等,它们的研究主要包括:1.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特征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2.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循环规律研究;3.微量元素在植物中的吸收和利用规律及其应用研究等。
土壤化学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研究对于推动农业生产、改善土壤肥力、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今后的研究应继续深入,探讨各种土壤化学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其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关系,从而为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化学交叉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分布、特性和作用,探讨土壤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分析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为改善土壤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下面从几个方面对土壤环境化学进行分析和探讨。
1.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分布与作用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化学元素,其中有些元素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元素,它们对植物营养生长和产量起着重要作用;而铁、锰等微量元素则对生物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研究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分布与作用,对于保持土壤生态平衡和提高土壤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2.土壤化学性质及其测定方法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pH值、电导率、有机质、离子交换等,这些性质对于土壤物质的性质和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测定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和范围,对于判断土壤质量和土壤养分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土壤化学性质测定方法包括pH试剂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
3.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土壤污染对于土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人类活动等。
土壤环境化学研究土壤污染的来源、性质、分布规律等,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环境污染的防治手段包括土壤修复、土壤保护、土地整治和土壤资源综合利用等。
4.土壤有机质及其作用土壤有机质指在枯枝、落叶、残渣等废弃物的分解作用下形成的含碳物质。
有机质对土壤的肥力、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参与土壤健康发展。
因此,研究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形成和作用对于提高土壤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土壤环境化学是一门涵盖广泛,应用领域广泛的交叉学科,它在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管理和提高土壤生产力方面拥有重要作用,也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与植物的中微量元素

第一节
土壤与植物的中量元素营养与中量元素肥料
(三)土壤中S的含量、形态和转化
含量:土壤中全硫的含量主要受成土条件、粘土矿物和有 机质的含量影响。温暖多湿地区,在强风化、强淋溶条件 下,含硫矿物大部分分解淋失,可溶性硫酸盐很少集聚, 硫主要存在于有机质中。干旱地区土壤中Ca、Mg、K、Na的 硫酸盐则大量沉积在土层中,1:1型的粘土矿物、Fe、Al 的含水氧化物,有时能带正电荷,也能吸附一部分交换性 的SO42-。
第一节
土壤与植物的中量元素营养与中量元素肥料
2. 钙的生理功能
1、Ca是细胞壁中果胶质的组成成分,缺钙细胞壁不 能形成。
2、Ca调节细胞质膜透性,使其吸收离子具有选择性。 防养分外渗,防有毒离子进入。
3、Ca影响植物体内NO-3还原。 4、Ca是多种酶的激活剂。 5、Ca能中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调节体内pH, 并能和K配合,调节原生质状态。
豆类、甘蔗、甜菜、柑桔、葡萄、香蕉、番茄、
棉花、烟草以及芸香料作物等对缺镁敏感
症状:植株矮小、生长缓慢。从老叶开始叶脉间失绿,
叶脉仍为绿色。禾本科植物叶子出现“连珠状”黄色
条纹。多年生果树缺镁果实小或不能发育。
第一节
土壤与植物的中量元素营养与中量元素肥料
第一节
土壤与植物的中量元素营养与中量元素肥料
第二节
土壤与植物微量元素营养及肥料
一.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主要由成土母质和成土过程 决定。 土壤微量元素是否缺乏,一般不决定于其总量,而 主要决定于其有效性。 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有: (1)土壤pH (2)土壤有机质:可提高微量元素的有效性; (3)土壤氧化还原状况 影响Fe、Mn的有效性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是指地球地壳中含量较低的元素,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含量通常为百分之一或更少。
尽管微量元素的含量不高,但它们在地球化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探讨微量元素的特征。
首先,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它们在地壳和岩石中的广泛分布。
地球地壳中主要的元素有氧、硅、铝、铁等,而微量元素则包括锌、铜、锰、镁、锶等。
这些微量元素分布在不同类型的岩石中,如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
微量元素的含量受到地质作用的影响,如地壳运动、火山喷发、沉积过程等都会影响微量元素的分布。
其次,微量元素在地球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微量元素可以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中,通过地球系统的各种过程进行循环。
例如,微量元素可以通过岩石的风化和侵蚀进入水体中,通过生物的摄取和代谢进入生物体中。
微量元素的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非常重要。
此外,微量元素还可以作为地球化学指示物来研究地球系统的演化和环境变化。
由于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它们的电子结构和原子半径等特性有关,因此微量元素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也会有所区别。
通过研究微量元素在岩石、水体和土壤中的分布和变化,可以了解地球系统的演化历史和环境变化过程。
最后,微量元素对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微量元素作为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生物体内许多重要的生化过程。
例如,微量元素可以作为酶的辅助因子,参与调节酶的活性和催化生化反应。
此外,微量元素还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对动物的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微量元素在地球化学中具有重要的特征。
它们广泛分布于地壳和岩石中,参与了地球系统的循环过程,可以作为地球化学指示物来研究地球演化和环境变化,对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对微量元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扩展我们对地球系统的认识,还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与转化
1、形态:
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可分为:水溶态、交换态、 氧化物结合态(包括氧化锰、无定型氧化铁和晶型氧化 铁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包含松结有机态和紧结有机 态)和矿物态(包含原生与次生矿物结合态)等,在石 灰性土壤中还可分出碳酸盐结合态。
其中水溶态和交换态的活性最强,其占总含量的5-10%。
2、转化:
各形态在土壤中的转化因植物的吸收而处于动态平衡,且 不断补充土壤溶液中的浓度供植物正常生长。
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
土壤中微量元素供应不足的原因有: 1、含量过低,由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决定。
2、有效性过低,微量元素大多以植物不能吸收 利用的形态存在,受土壤中许多因子如pH值、 氧化还原电位、质地、通透性、水分状况以 及有机质和微生物活动等的影响所致。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 微量元素:指在土壤中的含量(百万之几到十 万分之几,最高不超过千分之几,但只有铁例 外,土壤中铁的含量可达4%)及其可给性较低, 植物对其需要量(n×10-1-n×10mg/kg)很少的一 类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 作物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量虽然很少,但是它们 同大量元素一样,也直接参与植物体内的代谢 过程。
• 目前研究和施用较多的有B、Mo、Zn、M要来自于成土母质,其含量受 成土母质种类与成土过程影响。
2、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也受土壤质地影响。质地细或 细粒部分含量高,而砂质土和砂粒部分中含量较低。
3、其含量还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有机质含量较 高,微量元素含量也相对较高,但有机质含量超过 5-15%时,其含量反而减少。
土壤中十三种营养元素的特点

土壤中十三种营养元素的特点土壤中存在各种营养元素,但这些元素并不是全都能被农作物所利用。
以下会对土壤中各类元素的特点加以介绍,希望对大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有所帮助。
1、氮土壤中几乎不能贮存氮素,需要多次施入。
①土壤中的硝态氮(硝酸态)易随水流失,湿度大时会发生反硝化作用,酸性土壤更加严重,因此硝态氮适宜在干燥、偏碱和石灰质土壤上施用。
②土壤中铵态氮(铵)在高温干旱时易挥发损失,尤其是偏碱性土壤更严重,因此铵态氮应在较湿润和酸性土壤上施用。
③氮肥在土壤中扩散速度很快,所以氮肥可以浅施;土壤中有机质在腐烂分解时会消耗大量氮素,因此在含氮量少的有机肥或秸秆还田后以及施用生物菌肥后,应施入较多氮肥;氮素过量时,可以施入相应数量的其他元素以维持平衡,尤其多施钾肥。
2、磷①土壤中的磷容易被铝、钙等元素固定,为了防止磷被土壤固定,所以磷肥应开沟集中施入或与有机肥以及生物菌肥混合施入。
②作物对磷的需求量并不太多,不宜过多施入。
3、钾①土壤中能被植物利用的钾少,植物需钾量最多,按重量是需氮量的3倍。
②钾不会挥发分解,可以浅施,甚至可随水冲施。
③钾能随水渗入深土层被土壤粘粒吸附,所以钾肥不宜太早施入。
4、钙沙土含钙少,应多施有机肥及含钙肥料。
湿润的酸性土易形成碳酸氢钙而流失,应施石灰。
干旱的碱性土和石灰质土不易缺钙,但PH 值太高,应施入大量有机肥或酸性肥料加以改良。
5、镁土壤中有效镁较多,但多雨地区易流失,应多施有机肥。
过量使用石灰或钾肥的酸性沙土易缺镁,应施镁肥。
6、硫土壤通常不缺硫,只要保证有机肥或含硫肥料的施入,就能满足作物需要。
南方多雨的山丘易缺硫缺钙,应施入石膏以补硫补钙。
7、铁碱性、石灰质土有效铁少,应多施有机肥、生物菌肥或酸性肥料、易溶铁肥。
磷、锌、锰、铜以及硝态氮过量施入也会导致缺铁。
多雨淹水的酸性土,可导致铁过量危害,应施入石灰或磷肥。
8、锌土壤中被有机质络合的锌为有效锌,因此要多施有机肥。
磷过量易缺锌,因此磷要集中开沟施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态通常划分为 5 种, 即可交换态、 碳酸盐结合态、 铁 锰氧化物结合态、 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 1 . 2 . 1 交换态 交换态存在于土壤粘粒矿物或腐殖质等土壤活 性组分的交换位点上 , 主要借助库仑力吸附于土粒表 面 , 可通过离子交换解吸进入溶液 , 该形态包含水溶 态在内 , 对植物的有效性较大。根据土壤吸附强度的 差异, 可进一步分为非专性吸附态和专性吸附态 ( 或 化学吸附态 ) 。 1 . 2 . 2 碳酸盐结合态 碳酸盐结合态或者被吸持于碳酸盐表面, 或者以 共沉淀的形式存在 , 主要存在于石灰性土壤 , 可溶于 弱酸, 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交换态 , 补充土壤中这 些元素有效态的含量。石灰性土壤中锌、 铁等微量元 素的有效性一般较低 , 常被人们推测为碳酸盐固定所 致。由于碳酸盐组分受土壤 pH 值所制约, 其浸提过 程多为酸性溶解过程。 1 . 2 . 3 有机结合态 有机结合态是指土壤中被有机质络合或螯合的 那部分微量元素 , 主要存在于土壤中活的生物体、 腐 殖物质、 动植物 残体和土壤颗 粒表面的有 机胶结物 中。大量研究表明, 矿质土壤中所有微量元素的活性 与土壤有机结合态含量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 , 土壤中 有机质又对这些元素起固定作用。 1 . 2 . 4 铁锰 ( 铝 ) 氧化物结合态 指吸持在铁锰氧化物上或与之形成共沉淀的微 量元素。土壤中的铁锰氧化物对微量元素离子具有 强烈的富集作用 , 并与它们形成结合物 , 这种结合物 可作为土粒的包膜或土粒间胶结物 , 但在低 Eh 条件 下该结合物是不稳定 的, 可以 通过分解向 土壤释放 锌、 铜、 锰、 铁。 1 . 2 . 5 矿物态 (残余态 ) 矿物态是指和原生矿物或次生矿物牢固结合的 微量元素, 是土壤中金属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该形 态的元素只有在矿物风化时才能大量释放出来, 故生[6]。蒋廷惠来自 ( 1989)[7]
在研
。微量元素在根际环境中的化学
究土壤有效锌的形态与植物有效性关系时发现 , 石灰 性土壤中 DT PA- Zn与土壤交换态锌 ( EX- Zn) 、 氧化 锰结合态锌 ( M nOX- Zn) 有显著的相关性 ; 而后两者 与黑麦草吸收锌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中铜、 锰 的提取剂与锌的类似或相同, 其相关分析还表明 , DT PA 提取的锌、 铜、 锰量与甜玉米锌、 铜、 锰吸收量呈极 显著的正相关。余存祖等 ( 1984)
[ 10 ]
。
土壤腐植酸含有多种官能团如羧基、 酚羟基等, 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 通过缓冲作用、 络合螯合作用
134
谢 佰承等 :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环境化学特性
2007 年 3 月
对环境中金属离子具有强烈结合能力, 在环境中微量 元素的迁移、 转化和生物有效性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 调控作用, 李光林
[ 8、 9]
。
土壤 p H 不但与土壤母质及降水酸碱度有关, 还 与植物根系的活动有关 , 根系活动能活化根际中的微 量元素, 促进 其生物有 效性, 刑光熹等 研究认为 p H 3 . 0 时铁以高价态与胡敏 酸形成稳定络 合物, p H1 . 0 3+ 时才有相当数量的 Fe 被还原 , 衡量铁的可给性时应 以 pE- p H 表示。 2 . 2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对已知的以各种稳定络合物存在于 土壤和水中的锌、 铜、 锰、 铁离子的积累和运输及其对 植物根系供应有重要影响。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生 物残体都含有一定数量的微量元素 , 因此, 一般情况 下, 土壤中这些元素有效态含量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 而增加, 但由于土壤有机质对它们的络合固定作用, 过多的有机质可能降低生物有效性
也发现 , 黄土区
DTPA - M n与土壤施锰量、 小麦摄锰量、 土壤易还原 态锰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 因此在研究中常把 DTPA-M n 作为土壤有效锰的指标。
2 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 . 1 土壤 p H 土壤 p H 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主要与它们在土壤 中的溶解性有关。一般情况下 , 酸性土壤锌的有效性 较高 , 而碱性土壤锌的有效性较低。植物缺锌多发生 在 p H> 6 . 5 的土壤上。在石灰性土壤上 , 不仅土壤中 含锌化合物的溶解性低 , 而且过多的碳酸钙对锌有较 强的吸附和固定作用。土壤中铁、 铜、 锰等微量元素 的有效态含量也均随土壤 p H 的升高而降低
[ 5]
物有效性较差。 1 . 3 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研究 在土壤微量元素各形态中 , 一部分是植物可以利 用的 , 另一部分是对植物无效的。因此, 土壤中这些 元素有效性的高低或供给 能力 ( 包括供应容 量和强 度 )水平一般是以植物能够吸收的有效态数量来衡量 的 ( 刘铮, 1987 、 1991)
素的吸附固定、 解吸释放等特点 1 . 1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来源
。
土壤中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大气中的 各种沉降物、 火山烟尘, 施肥也向土壤输入了一定量 的微量元素。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是人为加入到土壤 中的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 其他肥料的施用也会给土 壤中带入微量元素 , 其中以磷肥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较 多, 这主要是与磷矿石中所含其他金属杂质有关。有
第 26 卷增刊
农
业
环
境
科
学
学
报
133
机肥的施用、 城市垃圾以及污水污泥都是土壤中微元 素的主要来源。 1 . 2 微量元素在植物根际环境中的动态 微量元素的土 壤化学特性很复 杂, 土 壤中的沉 淀、 氧化还原、 复合、 吸附解吸等化学行为使这些元素 的存在形态变得更为复杂。国内外一些农业化学和 环境科学工作者先后对土壤中锌、 铜、 锰、 铁等元素的 形态进行了研究
[ 3]
; ∃ 阐明了不同土壤中微量元
[4]
1 土壤 - 植物系统微量元素的生态效应
微量 元 素的 研究 始于 20世纪 40年代 , 崔 徵 在
收稿日期 : 2006- 11 - 07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50479064 ) 作者简介 : 谢佰承 ( 1976 ) , 男 , 硕士 , 工程师 , 主要从事农业生 态环境 研究。 E-m ai: l xbcyyhn @ 163. com
由于土壤母质及成土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 微 量元素多以难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形态存在, 具有较低 的生物有效性, 较难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此外, 土壤 中微量元素的化学行为和生物有效性还极易受土壤环 境的影响, 由于长期耕种、 灌溉、 施肥等, 随着农药、 化 肥、 灌溉水、 大气沉降等带入土壤环境中的微量元素的 形态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 土壤微量元素化学行为和生 物可给性的变化, 必将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平衡产生 深远影响, 最终可能由于微量元素的不平衡造成食物 链中的元素失调而导致动物、 植物减产和品质下降。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 en tal Chem istry for Trace E le m en ts in Soil
XI E Bai cheng1, ZHANG Chun - x ia2, XUE Xu- zhang3 ( 1. Institute o fM e teo rlog ica l Sc ience o fH unan Prov ince , Changsha 410007, China ; 2 . Chang sha Env ironm enta l P rotection V ocationa l Co llege , Changsha 410004, Ch ina ; 3. N ationa l Eng ineering R esearch Cente r for Ingor m ation T echono loqy in A g ri culture , Beijing 100089 , Ch ina) Abstrac t : T ransfer o f trace ele m ents and translate of e lem ent con figu ration in so il a re described in th is paper . In add ition , transferr ing m echan is m o f trace e lem ents and the status o f ba lance for the ele m ents are discussed . T he purpose for the prob ing transferr ing m echan is m for the ele m ents w ill m ainly focus on ho w to eva luate fertility of trace ele m ents in so il and i m prove the va lidity o f trace e lem ents. K eywords : trace e le m ents ; che m ica l for m s; ava ilab ility
1948 年研究了锌在生长素合成中 的作用, 发 现吲哚 乙酸、 色氨酸的合成均需要锌
[ 1]
; 沈霄春 ( 1948) 实验
[ 2]
论证了锌与维生素 B 生成的关系 。目前对微量元 素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绩 : 证明 了多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施用微量元素的增产效 果; ! 获得了大量的微量元素缺乏的土壤、 植物诊断 指标 ; ∀ 建立和制订了系统的微量元素肥料施用体系 和技术规范; #深入研究了微量元素之间及其与大量 元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6( 增刊 ): 132 - 135 J ournal of A gro - Environm ent S cience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环境化学特性
谢佰承 , 张春霞 , 薛绪掌
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 100089) 1 2 3 ( 1. 湖 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 湖南 长沙 410007 ; 2 .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 湖南 长 沙 410004; 3. 国家农业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