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宋词梳理13教案 苏教版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精品教案_13

临江仙教案(晏几道)【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2、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能理解词中“春恨”的丰富内容3、欣赏对比反衬、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猜猜他是谁?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他的词“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将不可学。
”(是说他词风清水芙蓉天然而成,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陈廷焯于《白雨斋词话》中称赞他的词“无人不爱,爱以情胜也。
情不深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是夸赞他的词真挚深沉,撼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冯煦的《蒿庵词论》中称呼他为“古之伤心人也”,说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是说他的词以伤感著称,语言平淡却味道深远,措辞浅白又情致深婉。
)【在幻灯片上逐条出示,随着信息的增多,让学生猜猜“他”是谁?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也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对“他”的词风有初步了解。
】【介绍作者】•他字叔原,号小山;•他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太平宰相—晏殊的第七子;•他能文善词,与其父齐名,并称“二宴”。
有《小山词》。
•他父亲为他取名晏几(jī)道。
“几道”,这个名字是出自《老子》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什么是“几于道”,意思就是指接近于道,几乎到达道德境界。
初探诗意整体感知【让学生带着下面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这首词抒发了什么之情?(在文中选一个词来作答)•分别用两个字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明确:对歌女小蘋的相思怀念之情上片:春恨果→倒叙下片:相思因再读诗歌循文入义【齐读诗歌,找出时间词】•明确词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明确:梦后、酒醒、去年、初见、当时(时间上由近及远、由今朝到往昔)·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四幅画面。
【时间的进程提示清晰明了,由这五个时间词也带出了四幅不同的画面。
实际上本词从一开始就仿佛是一幕幕场景的定格,浓厚的绘画特点形成了独特的画境。
先让学生找出四幅画面对应的词句,在这过程中重点提示“梦后”即“酒醒”,这是互文见义的手法。
宋词选读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课程名称:宋词选读年级:高二教材: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课时:4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宋词,了解宋词的起源、发展、流派和代表人物;掌握宋词的基本格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宋词的起源、发展、流派和代表人物。
2. 掌握宋词的基本格律和修辞手法。
3. 深入赏析宋词作品,感受宋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宋词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典故。
2. 分析宋词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和意境营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初步了解一、导入1. 介绍宋词的起源、发展、流派和代表人物。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阅读1.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宋词作品,初步了解宋词的基本特点。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宋词的基本格律和修辞手法。
2. 分析宋词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和意境营造。
第二课时:深入赏析一、新课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赏析1. 以教材中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情感变化和意境营造。
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其他宋词作品进行赏析。
三、课堂展示1. 学生分组展示赏析成果,教师点评。
2. 学生互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拓展与练习一、新课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拓展阅读1. 学生阅读教材外的宋词作品,了解宋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讲解练习题,解答学生疑问。
第四课时:总结与反思一、新课导入1. 回顾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本课程的学习收获,分享学习心得。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作为苏教版高中必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是中华文化中卓越的文学名著之一,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思想的生动体现。
本文从教案教学设计的角度,对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进行总述。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课程目标与要求,使得教学的过程更为有针对性和高效。
1、知识目标(1)了解唐宋诗词的发展历程、文化背景、文学特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掌握唐宋时期的优秀诗词,包括其作品的体裁、主题、表达方式等;(3)学习欣赏唐宋诗词,提高对于文学鉴赏的能力。
2、能力目标(1)提高对于古代汉语的语言运用能力;(2)提高从文学作品中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2)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于教学重点及难点有所把握。
对于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其重点在于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阐释,而难点在于学生对于古代汉语的语言运用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以下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诗词作品之前,我们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掌握阅读诗词的方法,并启发他们思考和感悟,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作品。
2、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法对于古代的文学作品,语言的运用方式、使用的词汇等都是与今天不一样的。
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法,例如进行现代汉语翻译、注释、诗词填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古代汉语,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唐诗宋词。
3、互动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了一部分唐诗宋词之后,我们可以运用互动式教学法,例如分组讨论、学生演讲、诗词朗诵等方式,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相互交流、分享思考和感悟。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课件:《苏幕遮_碧云天》(范仲淹)

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 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现。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表面上看,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 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说 “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 意是说,好梦作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 逗出下句:“楼高休独倚。”
上阕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意境壮
丽阔远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碧云天,黄叶地
两句先写天再写地,由 高而 低,一俯一仰。
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 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域,意境阔远,
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 这两句,改为“碧云天, ”。
•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 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 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 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 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总结全词
借景抒情,境、景与情的高度统一
•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乡思离愁 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但这首 词却反其道而行之,它的特殊性在于阔远 之境、浓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这一 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 然的热爱,反衬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 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 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端起酒来浇去心头的愁苦,可是却化作了滴滴 相思的眼泪。
上阕所 写秋景 选择了 哪些意 象? 具有怎 样的意 境?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五、品读上片,回答:
•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 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 第一板块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 玉

经过许多词人艺术上的探索、实践,特别是苏轼的特殊艺术贡献,北宋后期的词创作蔚为大观。
填词的艺术技巧愈益成熟,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精致的艺术表现使填词创作达到宋词的高峰。
由于北宋后期文人比较注重个人感受,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所以大开大阖的慢词就大行其道,而且有些词人自创曲调,抒发独特的感情。
晏幾道词集《小山词》的主要内容大都是描写他个人由贵变衰以后的抑郁和失意后的悲哀,对往事的回忆和困顿潦倒的深愁,成为贯串他词作的基本旋律。
被尊为婉约之宗的秦观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身处逆境的各种感受。
其中仍以描写离愁的作品为多,感伤的情绪贯串始终。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其文学主张,主要侧重在创作技巧方面。
其词既有深慨之作,又有鄙俗之作,词风典雅优美。
贺铸承前启后,接受了诗化革新的观念,并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进行了反复的实践。
周邦彦通过自己的创作,在词史上赢得了很大声誉,甚至被称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北宋后期词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精致的艺术表现手法。
2.能够鉴赏每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3.能够鉴赏词作的语言,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1.《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幾道素以“工于言情”为人称道。
这首词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渲染人物的内心情感,有欢聚时的缠绵,有离别时的愁怨,有追寻往昔时的惆怅,有面对现实的哀婉。
学习时,可就表现情感基调的关键词句反复诵读,体会作品情真意切的特点;再想像作品描绘的三个深情款款的画面,体会词作精工婉妙的艺术特色。
2.《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这首词情思委婉缠绵,词句清空如话,而其妙处更在于能用声音配合之美,造成一种迷离惝恍的梦境,有情文相生之妙。
学习时,可反复诵读全词,探讨词的韵律之美和精巧的构思。
3.《清平乐》(春归何处)这首词是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
学习时,可通过诵读来体会词人的心境;也可结合其他惜春题材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以探究词作的风格和特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十二专题之《青玉案.元夕》古典诗词中的美人意象探究——以《青玉案·元夕

香草美人
古典诗词中美人意象探究
——以《青玉案·元夕》为例
初读感知
1.齐读全词,初步感受元夕之景。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 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 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人为何苦苦寻觅?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诗经·郑风》
知人论世
平戎万里,整顿乾坤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形象探究
1.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启超) 2.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 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 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不论世事如何变迁,总有一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 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改变的。辛弃疾心中住着一个 “那人”,文人骚客心中也都住着一个美人。我们心 中是否也有一个值得我们为之憔悴的“伊人”呢?
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将本词改写为一篇散文或小说, 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该努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TM竟然以为我竭尽全力了。能力是练出来的,潜能是逼出来的,习惯是养成的,我的 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要因为希望去坚持,要坚持的看到希望。最怕自己平庸碌碌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文人学士与美人的追求有相似性,美人希望美 貌为人欣赏,文人渴求才华得以施展、自己得以重 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学而优则仕”影响着文人有 政治追求、政治抱负。然而文人理想往往落空,往 往会陷入知音难觅的孤危地位,他们出于自身特殊 处境的考虑,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故而托儿女 之情以写君臣之事或借美人不遇、迟暮、自守表达 自己处境、人格等。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

一、《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一章:唐诗的兴起与繁荣1.1 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背景。
(2)掌握唐诗的基本特点,如韵律、格律、意象等。
(3)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唐诗的艺术特色。
1.2 教学内容(1)唐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唐诗的基本特点:韵律、格律、意象。
(3)著名唐诗《春晓》、《登鹳雀楼》等的欣赏与分析。
1.3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唐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讲解:详细讲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如韵律、格律、意象等。
(3)欣赏与分析:让学生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唐诗的艺术特色。
1.4 作业布置(1)背诵《春晓》、《登鹳雀楼》等唐诗。
(2)写一篇关于唐诗特点的短文。
二、《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二章:宋代词的崛起与盛行2.1 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词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背景。
(2)掌握宋代词的基本特点,如音律、意境、情感等。
(3)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宋词的艺术特色。
2.2 教学内容(1)宋代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宋代词的基本特点:音律、意境、情感。
(3)著名宋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的欣赏与分析。
2.3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宋代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讲解:详细讲解宋代词的基本特点,如音律、意境、情感等。
(3)欣赏与分析:让学生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宋词的艺术特色。
2.4 作业布置(1)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宋词。
(2)写一篇关于宋代词特点的短文。
三、《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三章:唐诗与宋词的比较3.1 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与宋词的异同,认识到两者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分析唐诗与宋词在主题、形式、意象等方面的差异。
(3)提高学生对唐诗与宋词的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1)唐诗与宋词的异同。
(2)唐诗与宋词在主题、形式、意象等方面的差异。
3.3 教学步骤(1)导入:回顾上一章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唐诗与宋词的异同。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苏教版13横塘路教案

《贺铸·横塘路》教案教材分析:贺铸晚年退隐苏州,住在横塘附近。
此词当时其时其地所为。
它表面似写相思之情,实则抒发郁郁不得志的“闲愁”。
上片,情之间阻;下片,愁之纷乱。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其词表面的相思之情容易,但理解其深层次的不得志的“闲愁”是难点,可指导学生在了解贺铸生平的基础上,去深入体会。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经过半学期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应该说有了一定的基础,可在引导的基础上,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体会诗人情感2、能够对诗歌中的精警名句进行鉴赏3、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的体验,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通过比较,了解贺铸抒写愁思的创造性教学难点:对诗歌意境的个性化体验,感受到意境的魅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学案导学法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总结疑惑结合学案,了解作者生平,回忆诗歌中表达感情的一般手法;回忆曾经学过的诗句;提出自己疑难问题。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情境设计横塘,伴着古木葱茏的上方山和烟波浩淼的石湖,云淡风轻,一个迷人的地方,一个美丽的邂逅,一段文学史上的佳话。
时间,也许是已经过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暮春三月,进入了五月的雨季。
这一次的美丽邂逅,没有造就一段美丽姻缘,但却给文学史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那就是贺铸的横塘路。
展示目标1、2、3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学生试读课文,达到准确流利的目标,整体感知,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2、完成导学案中“课内探究”部分(1)作者情感因何而生?上片中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请说明哪些句子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点拨:情感缘起于与一位美丽女子的邂逅,目送美人飘逸远去,勾起作者无限情思。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是实写。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是虚写。
(2).“但”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点拨:留恋、遗憾之情。
(3)设想美人的句子,表现了美人怎样的处境?最能表现这种处境的句子是哪句?点拨:寂寞、美好年华虚度(迟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