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研究综述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当前我国所面临的重要安全挑战之一。
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新时代,我国加强了对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视,积极推进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和防范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果。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定义意识形态安全是指维护国家和政治制度、基本道德价值体系、国家文化及思想教育的安全和稳定。
具体来说,意识形态安全包括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宗教安全等多个方面,并涉及到国家组织的政治理论、教育、宣传等多个方面。
1.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文化新时代我国在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和呈现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不仅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在文艺作品创作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
2.信息化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当前,我国面临着新的信息化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即信息化和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针对网络安全的攻击和破坏也越来越多。
3.意识形态争议的增多意识形态争议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另一个特点。
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攻击就是较为明显的例子。
1.政策制定和督导为了强化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监管和防范,我国政府已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国家公祭仪式条例》等多个政策法规。
政府还建立了专门的督导机构来监督意识形态工作和防范工作。
2.加强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加强网络安全,我国政府推出了多个政策措施,包括制定安全技术规范、开展网络安全公共服务等。
3.加强教育工作意识形态安全与教育工作密不可分,因此,我国政府也加强了意识形态与教育工作的联系。
政府鼓励学校多开展大型主题活动、意识形态培训等形式,同时也加强了校园网络安全的防范和监管。
四、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1.法治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在当前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我国还需要加强法治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意识形态调研报告

意识形态调研报告
意识形态调研报告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特定的思想观念或信仰体系,它对个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社会和个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社会中的意识形态现状,进行了一次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的调研。
通过对1000人进行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下面是一些我们
得出的结论:
首先,人们的意识形态主要受到教育和家庭的影响。
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有70%的人认为他们的意识形态受到了大
学和研究生学习的影响,而在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有60%的人认为他们的意识形态主要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表明高等教育对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影响较大。
其次,不同职业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
调查发现,医生、教师和科学家等专业人士往往更加理性和现实,他们更关注科学和实证证据,更容易接受自由主义和人权等观念。
而相比之下,工人和农民等基层劳动者往往更加关注物质生活和经济问题,他们更容易被传统和民族主义等观念所影响。
最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意识形态上也存在差异。
调查发现,年轻人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在意识形态上更容易接受新观念和新价值观。
而相对而言,中年人和老年人更加保守和传统,他
们更倾向于保守的价值观和观念。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教育、家庭、职业和年龄是影响一个人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
了解不同人群的意识形态倾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调动社会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崛起,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变得日益重要。
意识形态安全不仅仅是关于意识形态的控制和管理,更是一种国家安全的维护和保障。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意识形态安全的意义和作用,还可以为我们制定更好的意识形态安全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和特点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国家在政治、文化、思想、宗教等领域的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维性。
意识形态安全不仅仅是政治安全,还包括文化安全、宗教安全、思想安全等多个方面。
2. 长期性。
意识形态安全是一种持续的、长期的战略安全,需要长期的治理和维护。
3. 敏感性。
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往往与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具有极大的敏感性。
二、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1. 外部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意识形态的竞争加剧,外部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干扰不断增加。
2. 内部挑战。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增加,极端思想和意识形态冲突成为内部挑战。
3. 技术挑战。
新技术的发展为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信息安全、虚假信息、技术渗透等问题成为了意识形态安全的新难点。
在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凸显无疑:1. 国家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需要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2. 社会稳定。
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3. 民族团结。
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民族的认同感和团结度,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有着重要作用。
在新时代,我国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一系列进展:1. 学术研究。
我国学者对意识形态安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和观点,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 调查研究。
我国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和问题,并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
关于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 :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功能 ;高校 意识形态工作 中图分 类号 :D 6 3 0 .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 2 0 1 7 )0 3 — 0 0 1 8 — 0 7
在东 欧剧 变和苏联解 体之后 的 国际大局 势和背 景下 .随着 经济全球化 和信息全 球化 以及 国家间软 范畴 ,涵盖 了一个 国家社会成 员的精神 、道德 、信 仰 等方面 的安全 ① 。一个 国家 的意识形 态安 全 与 国
专 题 述 评
关 于 近 年 来 我 国 意 识 形 态 安 全 问 题 的 研 究 综 述
胡 江
摘要 :当前 .随着经济全球 化和信 息全球化 以及 国家 间软 实力 竞争 的 日益增 强,国家 的意识
形态安全 问题 也越 来越受到重视 , 日益成为学者们 关注和研 究的重要 问题 。经过几 十年 的研 究和
问题》 中认为 ,网络时代 的意识 形态安全 主要表现
在意识 形态话语权 的实现 。只有主流话语在 思想文 化领域 展现 出充分 的影响力与权 威性 .才标 志着意 识 形态 安全 的真正实 现⑩ 。也有学 者认 为确 保 主流 意 识形 态 的主导 性 地位 是衡 量 意识 形 态 安全 的标 准 。曾贤杰在 《 大数 据时代我 国意识 形态安 全面临 的挑 战及应对策 略》中提 出,意识形 态安全 可以被
实力竞争 的 日益增强 .国家 的意 识形态安全 问题也
越来越受 到重视 ,日益成为学者 们关注 和研 究 的重 要 问题 。经过几 十年的研究 和探索 .我 国在意识形
态安 全方面 的研究 已经取得 了重要 的理论 成果 .形
家利益存 在着密不 可分 的关 系 ,意识形态安 全作为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文献综述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文献综述近些年意识形态的研究已成为学术领域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但是探讨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关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与日常生活关系方面的论著和文章在数量上还不是太多,相关问题的探讨还处于理论研究的层面。
一方面缺乏对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关系的系统性、理论性梳理,另一方面,对于在实践领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有效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意识形态对人及人的生活的积极影响和引领作用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只是在某些微观领域有所涉及,比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和建设等。
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力求得出一些有建设性作用的成果。
关于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关系的经典著作可以推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批判了德国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后,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把意识及意识形态重新建立在人们的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真正从现实环境和条件出发来研究意识形态,从现实的经济基础出发来研究社会的上层建筑。
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意即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真正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近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理论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俞吾金的《意识形态论》,宋惠昌的《当代意识形态研究》,郑永廷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朱兆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杨海英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郭文亮的《加入WTO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就意识形态的内涵、本质、特征、社会功能、发展历史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不同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历史、当代的发展和生命力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也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段 ” 如今却 已是任何 一个 国家 都不得不 花大力气 去建设 和 , 维护 的重要领 域 , 因为它 同时也是 攻击其他 国家 的一个重要 途径 。例如苏 联解体 正是 因为 在意识形 态安全方 面 出现 了 严 重的问题最终所导致 的恶果 , 这也为其他社会 主义国家敲
响 了警 钟 。 改革开放 以来 , 内政治经济 制度改革 步伐 的加快 , 国 我 国 的 意 识 形 态 安 全 问 题 也 面 临 着 严 峻 的 考 验 。 意 识 形 态 在
Vo .5 No5 1 2 .
Ma 2 2 v.01
我 国意 识 形态 安全 问题 研 究综 述
王 翼
( 京航 空航 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 院 ,江苏南京 ,2 0 1 ) 南 1 0 6 [ 摘 要] 作为 国家安全体 系的灵魂 ,我 国意识形态安全 问题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本 文从 意识形 态安全 的概
容来进 行解释 。笔者较为赞 同第三种观点 , 即通过意识形态 种 观点与第一种观点相似 , 但合法化 的提法更多的是立足于 社会 成员角度 , 即群众对意识形态合 理性 的一种心理上 的认 同, 这更加符合 意识形 态 自身的属性 。意识形态 的阶级 性是 它 的本质属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 , 意识形态最根本 的功能就 是维护一定 阶级 的根本利益 , 而根本途径就是统治 阶级 不断 宣扬 自己统治的合理性 以求取得最大多数 民众对其统治 的支 持 。在封建社会 ,君权神授” “ “ 、三纲五常” 等等级制度思想就 常被统 治阶级强化宣传 , 以此来维护 自己的统 治长达两千多 年 。在当代 中国社会 的语境 下 , 我们说 “ 意识形态 ” 遇到安全 问题 , 无疑是指西方敌对势力对我 国的“ 和平演变” 的图谋 , 而 他 们的主要 目的就是要 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争夺群众基 础 ; 而国内由于处于社会剧烈转型期 , 导致一部分人利益受损 , 一 些 阶级 的地位下 降等 社会 问题 , 而产生对社会主义制度 的 从 信 心不足 。因此 , 意识形态安全” 将“ 和合法化联系在一起进 行 解释 和界定在一定程度是符合 中国当代社会环境 的。
论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倾向、表现及其建构

论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倾向、表现及其建构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价值观、信念和理论体系。
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形态往往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表现方式,并通过个人和社会的建构得以形成和传播。
首先,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倾向体现在人们对于某种价值观念或信仰的认同和追寻上。
例如,个体对于某一政治体制的信仰,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相应的行为方式,如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支持某一政党或组织。
又如,个体对于某种宗教信仰的坚持,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为遵守教义、参与宗教仪式等。
这些行为都反映了个体对于特定意识形态的积极认同,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其次,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表现还体现在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和传播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和立场,通过选择某些媒体、网络平台或社群来获取信息,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意识形态。
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信息的选择性偏见,即倾向于接受和传播与自己立场相一致的观点和消息,而忽视或排斥与自己立场相左的信息。
例如,某一政治派别的支持者可能更倾向于获取和传播该政治派别的政策主张和成功案例,而很少关注和传播其他政治派别的观点和批评。
最后,意识形态的建构是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互动过程逐渐形成的。
在个人层面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接受、理解和处理各种信息和经验,逐渐形成或调整自己的意识形态。
同时,社会环境也会对个体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和塑造。
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如教育体系、媒体传播、社交圈子等,都会对个体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意识形态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个人的认知和意识,也与社会结构和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和表现方式。
从个体的信仰和行为到信息的选择和传播,都反映了意识形态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影响和建构。
人们的意识形态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自身经验、社会环境和互动过程相结合的结果。
对于个体和社会来说,理解和探讨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倾向和表现,对于促进思想交流、增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关于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综述

二重性特征十分 明显 , 它在帮助实现社会秩序的同
时, 不仅为既定的社会秩序形态提供着合法性 的支
持 , 为 阶级 的统 治 和 特 殊 利 益 提 供 着 支 持 和文 还
刻性 , 所以, 一般来说 , 一种意识形态总能说服人 、 教 育人 、 影响人 , 由于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政治法律思
为进行符合 目标 的引 导并 对偏 离 目标 的 思想 、 为 行 进行 阻滞 。1 [意识 形态是社会 阶级 、 团根本 利益在 ] 集 观念上 的反 映 , 是一种 自觉理论 系统 。因此 , 它对一
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集中地表现为思想理论
上 系统地 论证某 种 政治 经济 法律 制 度 、 形式 的合 法 性、 合理性 。在政 治社 会 生 活 中 , 法 的才 会 有 权 合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6期 1
20 0 6年 1 2月
平顶 山学 院学 报
J un lo ig ig h nUnv ri o r a fPn dn sa iest y
Vl. 1No 6 0 2 . 1 De . 0 6 e2 o
国 内关 于意 识 形态 功能 研 究综述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3—17 (0 6 0 0 1 一O 17 6 02 0 )6— 0 4 4 中圈分类号 :0 2 1 2 3
当今世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 , 为了维护社会主 义制度, 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的功能与作用,
对意识 形态 功能进行研究 具有重要 的现 实意义 。近
确定一定阶级 、 社会集 团的现实 目标 , 而且 还对社 会 发 展 的未来作 出预 想判 断 , 且从 理论 上加 以论 证 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文献综述近些年意识形态的研究已成为学术领域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但是探讨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关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与日常生活关系方面的论著和文章在数量上还不是太多,相关问题的探讨还处于理论研究的层面。
一方面缺乏对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关系的系统性、理论性梳理,另一方面,对于在实践领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有效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意识形态对人及人的生活的积极影响和引领作用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只是在某些微观领域有所涉及,比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和建设等。
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力求得出一些有建设性作用的成果。
关于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关系的经典著作可以推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批判了德国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后,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把意识及意识形态重新建立在人们的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真正从现实环境和条件出发来研究意识形态,从现实的经济基础出发来研究社会的上层建筑。
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意即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真正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近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理论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俞吾金的《意识形态论》,宋惠昌的《当代意识形态研究》,郑永廷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朱兆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杨海英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郭文亮的《加入WTO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就意识形态的内涵、本质、特征、社会功能、发展历史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不同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历史、当代的发展和生命力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也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有学者揭示了意识形态为人们认同和接受的重要性,认为“意识形态如果不能为群众所理解、接受,也就是阶级的基本观点、原则、理想没有为广大群众所认同,那么这种意识形态就是一种干瘪的教条,这个阶级或集团就会逐渐失去广大群众的支持,只能无可奈何地在政治舞台上走下坡路。
如果意识形态能够为广大群众所接受,那么这种意识形态就将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使阶级或集团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目标得以实现。
因此,执政的阶级或集团会有一个使意识形态为群众所接受的重要任务”。
(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2页。
)这些成果对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科学的启示和重要的借鉴。
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赵继伟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第一次从思想关系的视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系统地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理论体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丰富蕴含,归纳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知识借鉴,剖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划分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阶段,提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基本矛盾,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基本规律,解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机理,透视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方式,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问题的研究从思想关系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才能被人们接受。
但是,该书重点是从理论层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问题,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述。
到目前为止,从中国知网上搜索的关于该主题的博士论文尚无,与此相关的硕士论文只有一篇,即吉林大学2008年徐伶俐的《消费•生活•意识形态——消费主义及其意识形态批判》。
该文认为,消费主义把人的生活理解为尽力满足消费需要的生活态度,该理念在当今人类的生活中日益成为一种坚硬的意识形态,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由此主导的消费方式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尤其是当下中国所面临的消费主义困境。
该论文虽然没有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融入大众的问题,但是却从反面指出了在目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很好地融入大众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及生活方式的极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和腐蚀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任和热情。
关于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关系的期刊论文(硕博论文除外)主要集中在以下文章:《理论界》2008年第3期发表的唐魁玉的《作为“意识形态”化的生活方式——1949年到1978年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总体特征》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意识形态的概念也许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仅意识形态的运用,而且意识形态本身就是选择和控制生活的刚性或柔性手段。
一种意识形态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必然会导致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绝对的意识形态会导致一种极端的生活方式。
正确处理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要避免两种倾向。
一是避免重蹈改革开放前的“意识形态化”的生活方式,二是要防止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完全脱离。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发表的和磊的《意识形态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一方面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整合的体现,是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一种策略,另一方面也是资本主义内部阶层(中间阶层与下层民众)在犬兔追逐中,中间阶层通过歧视性的对比所宣扬推行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表面上似乎是民主与大众的,是人人都可以共享的文化,但在其背后却有着深层的意识形态的内涵,表面共享的反面就是分化。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发表的吴学琴的《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与高校网络平台建设》,在新时期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就必须利用网络传播提高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素养。
当今高校网络平台在意识形态宣传上应注重4个方面的建设:一是跟踪调查学生的意识形态状况;二是建构网络传播的方法体系,培育网管、网评、论坛版主等各层次主体;三是加强网站的保障机制;四是打造一批意识形态传播的知名网站和著名栏目。
《前沿》2010年第21期发表的刘荣清的《意识形态的生活之根》,文章指出,在马克思的语境之下,现实人的生活才是意识形态的真正根基,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第一,生活是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第二,日常的生产、交往、分工构成了意识形态的发源地;第三,生活异化造成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发表的张保权的《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指出:第一,“人是意识形态动物”,虽然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欺骗性、隐蔽性的一面,但它牢牢地掌控和操纵着人们的实际生活,这确实是一个毫无争议的事实。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充满竞争和威胁的现实之中,每个人都无法摆脱各种利益的诱惑与束缚,因而也就每个人都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只要我们还在为生计而忙碌,还在为理想、事业而奋斗,我们就随时随地在制造意识形态。
(利益和意识形态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第二,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思维是客观存在的。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
意识形态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就这三个方面的文化的关系及其对人们的意识形态思维的影响而言,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精神生活使人们明白意识形态思维是什么,物质生活使人们明白意识形态思维为什么,社会生活使人们明白意识形态思维怎么样。
第三,人不仅是潜在的意识形态“理论家”,而且是伟大的意识形态“实践家”。
总之,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思维是非常复杂的,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人为制造的;既是可以适当消除的,又是无法根除的;既是广泛普遍的,又是因人而异的;既是道德向善的,又是具体趋恶的。
第四,掌握意识形态思维特征有助于提高思维理性。
总而言之,在异化尚未消除之前,人们在交往中实现和扩大利益是一切行为的目的所在。
作者在开头指出的种种不良社会现象,如口是心非、口蜜腹剑、指桑骂槐等成语和鸿门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空城计,圈套、阴谋、困境等是否就是意识形态的原因导致的必然结果呢?这一问题是值得商榷的。
在当下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支配和影响人们生活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是否是意识形态,人们之间的关系因为某种原因呈现出非真实性的状态,但是,导致该状况产生的原因是否是意识形态因素,还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差异和冲突。
笔者认为,导致人们之间社会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彼此之间利益的差异甚至冲突,人们在同一种社会大背景下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主要不是对于统治阶层的对抗,而是彼此之间的分歧和差异,缺乏利益的协调性。
当今这个社会环境,不同于当时专制环境下的人们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绝对崇拜,因此,人们之间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关系很少指涉到国家权力或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文章所谈到的意识形态思维更严格地说是一种价值观,因为不管何种个人行为,其内在归根于自身利益的维护,而与与国家权力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的距离则较远。
《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第3期发表的沈江平的《日常生活向度的家庭意识形态考量》指出,《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3期发表的赵勇的《日常生活视域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发表的顾建红的《培育公民意识———谈转型期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精神生活的引领》,《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3期发表的吴学琴的《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与新中国流行语的变迁》,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以政治话语为主表征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意识形态借政治话语引导人民的日常生活,人民的日常生活实践又加强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认同,意识形态观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达到了水乳交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自然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自发的行为准则。
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则是政治意识形态入侵私人领域,左右人们的日常生活,个人内心的精神生活失去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并在政治意识形态黑白分明的“正确”、“错误”的标签强有力规范的引导下,一天天趋于萎缩,步入了自我阉割、自我顺从的轨道。
这两个阶段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又有着极为相似之处,表现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同质化和一致化,个人生活相对的自主性被吸附到高度政治化的集体生活之中,并消融于其间。
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私人空间的压缩,政治公共领域的扩张。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末,以经济话语为主表征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