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听课体会
《第一次抱母亲》听课有感

《第一次抱母亲》听课有感纵观现代学校语文教材,字里行间无不隐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一些情感型课文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为陶冶同学的情操、加强同学的语感,提高同学的素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由于这类课文与同学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同学很难领悟到其中的情感内涵,很难激起学习的内驱力,很难与文章的情感内涵产生共鸣。
许多课堂上,老师上得投入动情,可同学却全然是一幅局外人的样子,到底该如何触及孩子的心灵,引领他们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呢?下面就《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情感型课文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第一次抱母亲》写的是第一次抱母亲的真实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更表达了一位孝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如何让同学走进语言文字,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体悟到孝子的情怀,并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感受到自己的母亲,感悟到自己也该表达爱,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对年龄尚幼的四班级同学来说的确不是很简单,他们还没有太多的经受,他们依旧还处于被细心呵护的阶段,要体会母亲的爱意并要学会对母亲感恩,我认为老师应当要把握好以下三步,让课堂触及孩子的心灵:一、激情导入,确立情感的基调依据教材的不同,老师可以有各式各样的激情方式导入新课:或制造设问情景,激发同学的新奇心,或利用讲故事的方法把同学自然而然地带入其境,或触及儿童的心情领域,唤起心灵的共鸣……总之,要为学习本篇文章定好情感的基调。
今日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的三位老师也有自己的导入方法。
老师A:你认为怎样才是学会了读书?你想当读书高手或高高手吗?老师B: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老师描述母爱后揭示课题,说说读题后的想法。
老师C:我们很多次地被母亲抱过,你的感觉怎样?你有没有抱过母亲呢?可老师的一位伙伴却抱了他的母亲。
板书课题,齐读。
老师A从学会读书导入,她意在默示同学不但要将本文读得正确流利,更要读出思想感情,读出的心声。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确是本节课的一个任务,可我认为四班级的同学应当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更应当知道拿到一篇新课文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可老师面对这样一个读后可以震撼心灵的课题却花费大量时间争论高手之事,没有在课始激好情,定好文章情感的基调甚是惋惜,以至于当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完全文后问同学有什么话要说时,同学一贯关注的是老师是否读得正确流利,丝毫没有激起与情感上的共鸣。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引言作为一个新手爸爸或妈妈,第一次抱着自己的宝宝可能会让人感到紧张和不安。
毕竟,孩子的身体十分柔弱,需要特别谨慎的抱持和照顾。
本文将反思我第一次抱母亲的经历,并探讨其中的教训和收获。
背景信息我是一个刚刚成为父母的新手,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天,我尝试了第一次抱母亲。
由于没有经验,我感到非常紧张。
尽管我在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操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和教训1.姿势不合适当我第一次抱母亲时,我没有注意到我的手臂和手的位置是否合适,以及孩子的头部和脊椎是否得到足够的支撑。
这导致我抱持姿势不正确,给母亲和孩子带来了不适和不安全的风险。
从这个经验中,我学会了在抱持孩子时要确保正确的姿势和支撑,以保护他们的身体安全。
2.紧张和缺乏信心由于没有经验,我在抱母亲时感到非常紧张。
我一直担心会弄错,伤到母亲或孩子。
这种紧张和缺乏信心会影响我的抱持技巧和孩子的感受。
我意识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需要放松并保持冷静。
只有当我能够放下紧张情绪并信任自己时,才能提供给孩子更好的抱持和照顾。
3.沟通不畅当抱母亲时,我没有与医生和护士进行充分的沟通。
我没有询问他们关于抱持技巧和注意事项的建议。
这导致我没有及时了解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技巧,从而影响了我的抱持效果。
从这个经验中,我学会了重要性良好的沟通,特别是在处理新事物的时候。
4.缺乏实践作为第一次抱母亲,我之前没有进行过足够的实践。
这导致我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通过这个经历,我认识到重要性实践,以提前熟悉和掌握抱持的技巧和方法。
只有通过实践,我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情况。
反思和收获通过第一次抱母亲的经历,我反思了自己在抱持技巧和心态方面的不足,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教训和收获:•学习正确的抱持姿势:我明白了抱母亲时正确的姿势和支撑方式的重要性。
这给我带来了对孩子的安全和舒适有更深入的理解。
•保持冷静和信心:我意识到在抱母亲时要保持冷静和信心,以提供更好的抱持和照顾。
《第一次抱母亲》读后感

《第一次抱母亲》读后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一次抱母亲》。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中的亲情主题,学会关爱家人,尤其是父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亲情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课文动画、生字词图片等。
2. 课文文本:每人一本。
3. 黑板、粉笔。
4. 学习卡片:包含本课生字词。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动画播放《第一次抱母亲》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课文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辅导发音,讲解生字词。
3. 内容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重要性。
4. 随堂练习: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学习成果。
5. 亲情讨论:引导学生谈论自己与家人的亲情故事,分享感受。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为抄写生字词和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第一次抱母亲》2. 生字词:母亲、第一次、抱、感动、亲情3. 亲情主题:母爱的伟大、关爱家人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母亲、第一次、抱、感动、亲情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亲情讨论,学生学会了关爱家人,尤其是父母。
在作业设计上,抄写生字词和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感悟亲情。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亲情的重要性。
组织一次亲子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关爱家人的感受。
2024年第一次抱母亲反思总结

2024年第一次抱母亲反思总结标题:____年第一次抱母亲反思总结引言:抱母亲是每个人的一种特殊、温暖而又深刻的情感体验。
____年,我第一次有幸抱着母亲,仿佛是将整个世界都紧紧地拥进了怀中。
这一刻,我不禁反思起自己的成长历程,思考母亲对我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亲情的力量、母亲的奉献精神、母爱的伟大等角度,总结____年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悟。
一、亲情的力量亲情是人类社会中最纯粹、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它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慰藉和力量。
第一次抱母亲,我能够感受到亲情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
多年的相隔并没有改变母亲对我的深情厚意,她是我成长路上最坚实的依靠。
抱着母亲,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她血液中流淌的慈爱之情,这让我对生活充满勇气和希望。
二、母亲的奉献精神母亲是一个家庭的纽带,而她的奉献精神是无与伦比的。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母亲就开始了对孩子的无私付出。
她默默地付出,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无时无刻不在为孩子着想。
抱着母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她多年来的辛劳和付出。
母亲的奉献精神鼓舞着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要学会像母亲一样坚持不懈,默默奉献。
三、母爱的伟大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它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和无尽的关怀。
抱着母亲,我深深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是我成长的源泉,是我心中最柔软的港湾。
在这个快节奏、充满竞争的世界里,母爱给了我力量去面对一切挑战,不断成长。
第一次抱母亲,我更加明白母爱是无法用言语和回报来衡量的,唯有用感恩和孝顺,才能弥补我内心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结语:抱起母亲的那一刻,让我意识到母亲对我的重要意义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她是我生命中坚强的后盾,是我不断追求梦想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意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将自己的成长和成就献给母亲,用心去爱、去呵护她。
同时,我也要学会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学会感恩和爱,传递这份无私的母爱,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力量。
第一次抱母亲读后感

第一次抱母亲读后感在这个世界上,母爱是最为伟大的。
母亲是我们的第一个知己,也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
她们用自己的爱和关怀,呵护着我们成长。
而《第一次抱母亲》这本书,深刻地描绘了一个孩子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孩子第一次抱着母亲的感受和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和呵护,也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无私奉献。
这种母爱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爱,她们默默地付出,从不求回报。
这种无私的奉献,让我感到无比的感激和敬佩。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们为我们付出了太多,而我们却很少回报。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更加珍惜和关爱自己的母亲,让她感受到我的爱和关怀。
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让她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除此之外,这本书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们为了我们可以付出一切。
而我们,也应该学会珍惜和感恩。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给予了我们太多的爱和关怀,她们默默地为我们付出,从不求回报。
这种无私的奉献,让我感到无比的感激和敬佩。
通过这本书,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母爱的伟大。
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们为我们付出了太多,而我们却很少回报。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更加珍惜和关爱自己的母亲,让她感受到我的爱和关怀。
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让她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们为我们付出了太多,而我们却很少回报。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更加珍惜和关爱自己的母亲,让她感受到我的爱和关怀。
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让她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我会牢牢记在心里,让母亲在今后的日子里过得更加幸福快乐。
第一次抱母亲反思总结6篇

第一次抱母亲反思总结6篇第一次抱母亲反思总结 (1) 我在阅读教材的时候发现文中出现了三处“没想到”,我想这绝不是作者的无心之笔。
这三处的“没想到”不正对应着重点句中的“竟然”吗?它们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有帮助的。
于是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能解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出示这个句子后问“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为“居然,没想到”,我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于是找出了下列三个句子: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我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句子,通过朗读把作者的当时心情表达出来,既训练了朗读,又促进了理解。
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意蕴,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又更深了一层。
第一次抱母亲反思总结 (2)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发展学生创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
有些课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点发挥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第一小节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红红的太阳下小树有什么感觉?会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仿佛自己就是那太阳下的小树,学生展开了自己的想象,体会小树有了太阳以后再也不觉得冷,而是感觉非常的暖活,这样的想象让学生更能溶入情感,更好地体会小树在阳光下享受的温暖,感受小树内心的开心。
本课结束之前,引导学生说一说:“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会画些什么呢?”再次启发学生创意表达,把自己的奇思妙想通过文字记录下来。
这样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同时本课的德育目标通过写话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儿童的爱心在笔尖流淌,智慧在字里行间闪烁。
《第一次抱母亲》听课有感

---------------------------------------------------------------最新资料推荐------------------------------------------------------《第一次抱母亲》听课有感《第一次抱母亲》听课有感纵观现代小学语文教材,字里行间无不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一些情感型课文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因为这类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学生很难领悟到其中的情感内涵,很难激起学习的内驱力,很难与文章的情感内涵产生共鸣。
很多课堂上,教师上得投入动情,可学生却全然是一幅局外人的样子,究竟该如何触及孩子的心灵,引领句他们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罗情感世界呢?下面就《第一脯次抱母亲》这篇情感型课沈文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穷《第一次抱母亲隐》写的是作者第一次抱母亲脾的真实情景,字里行间洋溢雾着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更祸表达了一位孝子对母亲深深莹的感恩之情。
如何让学生走殷进语言文字,体会到母亲的痹伟大,体悟到孝子的情怀,病并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感云受到自己的母亲,感悟到自现己也该表达爱,这是本课的舀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对年龄礼尚幼的四年级学生来说的确亲不是很容易,他们还没有太熔多的经历,他们依然还处于影被精心呵护的阶段,要体会诱母亲的爱意并要学会对母亲排感恩,我认为教师应该要把瘴握好以下三步,让课堂触及镶孩子的心灵:1 / 7瓤一、激情导入,确立情感的蹭基调根据慷教材的不同,教师可以有各衍种各样的激情方式导入新课夷:或创造设问情景,激发学茬生的好奇心,或利用讲故事涛的方法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甥入其境,或触及儿童的情绪渣领域,唤起心灵的共鸣谗总之,要为学习本篇文章定哨好情感的基调。
令今天执教《第一次抱促母亲》的三位教师也有自己霉的导入方法。
闭教师 A:你认为怎样才鼓是学会了读书?你想当读书哲高手或高高手吗?斩教师 B:合唱《世吉上只有妈妈好》,教师描述迈母爱后揭示课题,说说读题值后的想法。
《第一次抱母亲》读后感7篇

《第一次抱母亲》读后感7篇《第一次抱母亲》读后感1《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母亲生病了,我抱起母亲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亲,我不由自主得想到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
于是,我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
结果我却发现母亲的眼角里流下了泪水这样一件事。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当我读到"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一百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了,我们长大以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的这句话时,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我那含辛茹苦的妈妈,从我六岁的时候起,妈妈总是六点钟就起来烧早饭,帮我换衣服,让我穿上整洁舒适的衣服兴高采烈地走到校门口才肯放心。
在我生病住院的时候,妈妈不顾疲劳整日整夜地守着我。
我早晨一睁开眼睛看见妈妈的黑眼圈都有了。
在我生水痘的时候,别人都怕被我传染,他们一看见我就像老鼠碰到猫似的一溜烟跑回了家,一向活泼开朗的我变成了每一个人都不喜欢和我玩的人,我的心情一直从山坡掉下了谷底,唯独只有妈妈帮我采野菊花洗澡泡茶。
在妈妈无微不至的照料下,我好了,妈妈却黑了,瘦了。
记得有一次早放学,忽然雷声大作,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我突然从远处看见妈妈骑着自行车过来的身影,她来到我面前,把雨衣给我,自己忍受着风雨的折磨,这时,我的脸上掉下来几滴水,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
在我九岁那年,暑假里,皎阳似火我没事干,就做手工了,想要喝水就左手拿住杯子右手拿住热水瓶,手很痒就抓了一下,一不小心把热水瓶打碎了,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生怕妈妈骂,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直流,妈妈飞快地跑上来,她焦急万分一边摸着我的手一边亲切的问:"你疼吗?"我难过地说:"妈妈对不起,你罚我吧!我把热水瓶弄破了。
"妈妈不在意地说:"没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组听《第一次抱母亲》所感
3月25日我组全体教师参加了学校的听课活动,我组教师听课后,全组教师进行了小组讨论,联系各自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各自畅所欲言交流了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下面是我组各位教师的一些收获。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
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否能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对我来说真是一个挑战。
第一, 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组教师很大的震撼。
在听课中时常看到刘水艳老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让我们心动!使我们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语文的教学。
第二, 课前的猜字谜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抓住课题中的“抱”字,通过看“抱”的象形字演变,理解抱字的含义,并组词,“怀抱”初次体会母爱,为这堂课的情感做了铺垫。
第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学生自由畅谈,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喜欢的声音。
学生各抒己见, 积极性很高!第四, 注重反复进行词语的朗读。
老师把词语的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经途径, 借助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反复有感情的朗读词语。
再结合
课文中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通过书面文字,去挖掘书面文字后面所隐藏的情感,学生从中也理解了这位母亲,感受这位坚强,伟大,坚韧的母亲。
第五,这节课堂上刘水燕老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刘水燕老师所特有的魅力,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在上课时,教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组教师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
我组教师一致认为这些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
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用心去做我们是能办到的。
总之,本次本组教师的听课学习,让我组教师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组教师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