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 23 《伤仲永》二则 人教版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关注,培养热爱人才的情感。
(2)理解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3)认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1. 理解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关注。
2.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2)简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汇。
(2)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习。
(2)教师点评,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改进。
6.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做好预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 课堂问答:教师应及时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的大意。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爱护。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人物形象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概括各自的人物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分析人物形象,揭示课文主题。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
(2)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是否能够积极发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
4.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
5. 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3.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例如“伤仲永”、“之”、“于”等;(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青春时光;(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 课文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青春主题的诗歌和散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问题;(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分享自己的发现;(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讨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3)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4. 课堂展示:(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并解释其中的含义;(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现场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3)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写作练习。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伤仲永》;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小作文,题目自拟;3. 深入阅读一篇关于青春主题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爱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3)树立远大的志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文言文句式的掌握。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伤仲永》。
2.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课后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情感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4篇)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4篇)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本文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由于文章中讲述了仲永由一个五岁就能作诗的神童最后成为普通人的故事,而且大部分同学都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所以,本文相对比较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读、品、悟,因此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理解课文。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讨论研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字,疏通文章大意,以及文章体现出的道理。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懂得,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的道理。
2.激发学生珍惜优良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2)运用朗读、默写、讨论、展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领悟课文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 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课文中表达的人生哲理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伤仲永》的文本。
2. 作者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和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伤仲永》,提问学生对课文主题的预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2)学生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理解,讨论和分享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和表达技巧。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学生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悟的文章。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伤仲永》教案(优秀11篇)

《伤仲永》教案(优秀11篇)伤仲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同学: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教师:指导同学准备课堂争辩。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课文导入什么是天才?怎样才干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考虑这些问题。
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材的格言,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等。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洁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同学提问,教师答疑。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京口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同学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问题组]a、全文可分为几局部,规范是什么?b、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c、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d、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3、朗读背诵。
(教师指导)巩固训练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争辩。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争辩。
公开课教案:巩固旧知精读研讨引导同学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问题组]1、课文的两局部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局部?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3、叙事局部有祥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干初露写的这样详细?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明确]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局部是叙事,第二局部是说理。
两局部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重点在第二局部的议论。
2、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1【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⑴文学常识。
⑵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⑴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使同学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1、文言实词的读音和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同学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掌握)【课时布置】1课时。
【同学活动设计】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
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惊讶了。
“我怕种下去会晒死。
”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
(重点)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1、文学常识:(请同学问答)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学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
2、顺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文学常识(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扫除读音障碍,教师范读。
①、重点词语:
隶lì扳pān 谒yè
邑yì矣yǐ泯mǐn
称chēn 卒zú焉yān
耶yé为wéi 夫fú
②、朗读节奏: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朗读情感: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提问: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从哪可看出作者的这一情感?
(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学生再读最后一段)
2、熟读课文,结合注解扫除理解障碍。
①、明确重点词语词义:
世隶耕隶:未尝识书具尝:并自为其名为:指物作诗立就就: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或以钱币求之或:环谒于邑人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泯然众人矣泯然:
②、明确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
四、复述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再请三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词语归类
之:
(1)忽啼求之:(2)借旁近与之:
(3)余闻之也久:(4)不能称前时之闻:
于:
①环谒于邑人:(2)于舅家见之:
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点明仲永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三个句子是:幼年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后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最后,”“泯然众人矣”。
点明仲永才能衰退主要原因的句子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三个阶段中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
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年阶段详写。
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小结: 板书设计:
伤仲永
叙(五岁时)幼年天资聪明异、奇(详) (十二、三岁时)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略) (又七年)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