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教案北师大版

教师设疑
学生思考回答,巩固复习。
二、
尝试
探究
解决
问题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
1、 军校的概况
2、 军校创建取得的成果及影响
3、 选取一些图片资料
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图片资料。
三、某某国民政府的成立
1、蒋介石叛变的原因
2、代表的阶级利益
阅读、讨论、归纳
读图分析
看图分析
讲解
分析理解
归纳
三、
第三单元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课题
第十四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国民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两个历史事件,识读“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讲述英雄故事,加强对北伐战争过程的感性认识。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科书的小字、史料、行势图及人物肖像图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大革命时代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培养学生立志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和理解两个问题。
教法与学法
看图讲解、对比、阅读分析、启发讨论归纳。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设 计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复习提问
导入
新课
1、五四运动后期,斗争的形式和斗争的主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2、中国共产党与近代其他政党有什么不同?
课堂练习
Hale Waihona Puke 巩固新知为什么说某某国民政府建立,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就失败了呢?
学生练习
思考回答
巩固知识
2021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名师教案北师大版题引: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选择的说课题目是《国民革命的洪流》。
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今天的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评价。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国民革命的洪流》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主题下的第十四课,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学习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开端的背景下,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展开了。
讲述的是1924——1927年北洋军阀势力走向没落和国民革命的兴起、发展到最后失败的历史。
在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革命浪潮,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国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经历的第一次大规模革命斗争,因此从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也是弥足珍贵的,为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黄埔军校的建立及其特点,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性质。
要求学生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办原因、特点、意义;北伐战争的对象、战略方针、胜利原因;四•一二政变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识读地图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与黄埔军校相关史料、图案等引导学生分析国民革命的背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观看视频、搜集有效信息,共同观察《北伐进军形势图》,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来学习北伐战争的历史;通过思考、讨论“蒋介石为什么能够发动四•一二政变”以及“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谁的利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知识迁移,解决“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浙江省杭州市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名师课件 北师大版

北京 直
隶
山东
奉天
安
湖北
江宁(南京)
徽
Hale Waihona Puke 上海武昌汀泗桥 贺
浙
胜
湖
桥 江 南昌
西
江
南
广州
独立团的
辉煌战绩,为 国民革命军第 四军赢得了 “铁军”的光 荣称号。
北伐军首先在两湖战场 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之后转 战孙传芳部,也取得了很大 的胜利。我们来思考一下北 伐军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 胜利?
(1)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 革命统一战线。
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
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二、国民革命的发展——创建黄埔军校
1、时间: 1924年5月 2、地点: 广州黄埔岛 3、特点:政治与军事并重 4、性质: 革命军校 5、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政治
和军事人才
黄埔军校 政党校创治代长始部人表主孙蒋任廖介中仲石山恺周恩来
上海街头被杀害的革命群众
上海街头的电线杆上,挂着被杀害者的头颅。
1927年4月18日 南京“国民政府”举行成立典礼
南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京
国
民
政
府
的
成
立
南京国民政府旧址
国共合作 ——前提
国 民
创办黄埔军校 ——发展
革
命 的
北伐战争 —— 高潮
洪
流
四一二政变——转折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失败
黄埔军校孙中山, 建军北伐基础奠, 打倒军阀吴孙张, 国共北伐浴血战, 背叛革命蒋介石, 发动四一二政变,
(2)北伐战略方针正确。 (3)国民革命军广大官兵英 勇杀敌,特别是共产党员的先锋 模范作用。 (4)各地工农群众的支持。
2019-2020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复习巩固十四

2019-2020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复习巩固十四第1题【单选题】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现代社会的情况,只是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止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
”这里的“一炮”是指(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秋收起义【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某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正在猛攻武昌城,该影片再现的是( )A、台儿庄战役B、渡江战役C、北伐战争D、百团大战【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胡适回忆说:“民(国)十五六年之间,全国大多数人心的倾向国民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发生了( )A、国民革命B、武昌起义C、红军长征D、西安事变【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迅速由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如果为鼓舞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谱写一首军歌,你认为最合适的歌词是( )A、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B、打倒列强,除军阀C、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D、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袁世凯死后,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
下列军阀及其代表人物对应有错的一项是( )A、直系——冯国璋B、皖系——段祺瑞C、奉系——唐继尧D、桂系——陆荣廷【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历史兴趣小组开设了一个有关抗美援朝时期人物的专题网站,收录的历史人物不包括( )A、彭德怀B、叶挺C、黄继光D、邱少云【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某中学组织参观周恩来纪念馆,下列历史资料中,不会出现在周恩来陈列馆中的是( )A、参加遵义会议B、建立黄埔军校C、领导南昌起义D、参加中共一大【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与之不符的是( )A、战争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B、口号是:“将革命进行到底!”C、地图反映了时代的主题:“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八年级历史 第三单元 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参考答案:(1)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股军阀势力(shìli)。 (2)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建立后,组建了国民革命军,在
这种12/情7/2况021下广州国民政府决定进行北伐。
第十五页,共十六页。
C.廖仲恺 D.叶挺
12/7/2021
第十一页,共十六页。
1
2
3
4
5
6
7
4.广州国民政府进行北伐战争的目的是( A)。 A.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B.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C.巩固(gǒnggù)广东根据地
D.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解析(jiě xī):国共两党合作后,出于反帝反封建的共同需要,进行北伐,意在推翻 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新的支持力量。共产党方面,工人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必须寻找革命同盟军。 (2)可能性:孙中山是一位有崇高威望和久经考验的革命领袖。国民党在当时
(dàngshí)是代表进步力量的政党,而且拥有武装力量和活动基地,群众面广,社会
影响大。
12/7/2021
第七页,共十六页。
问题
(wèntí)
一
问题二
【问题2】 北伐战争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1)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2)北伐战略方针正确。 (3)国民革命军广大(guǎngdà)官兵英勇杀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员的先锋 模范作用。
应是叶挺。
12/7/2021
第十三页,共十六页。
1
2
3
4
5
6
7
6.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是( C)。 A.人民的政府 B.农民的政权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4课红军长征课件岳麓

三、意义 1.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 2.长征的胜利,保存了_中__国__共__产__党__和_红__军__的基本力量,使中国 革命_转__危__为__安__,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1.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 军与陕北的红军在陕西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 在甘肃会宁会师,从而宣告长征的结束。 2.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 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的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 熟。 3.我们要学习红军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革命协作主义精神。 要学习红军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要学习 红军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探究主题】红军长征 阅读下列材料:
战地日记(一) 1934年9月6日 阴 今天天气阴沉,让人闷得发慌,正如我们心情。老蒋在对我 们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四次围剿没赚到什么便宜后,接着又发 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围剿。但这次,同志们虽仗打得 辛苦,坚持了一年,却未打退敌人。看着身边同志一个个倒下, 我们都很难过。为什么这场仗这么难打,我们会胜利吗?我们前 途在哪里?
第14课 红 军 长 征
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及重要图片: (1)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结果及意义。 (2)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 (3)掌握“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遵义会议会址”“大渡河 上的泸定桥”“油画《三大主力会师》”等图片。 2.重·难点: (1)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 (2)难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和长征精神。
【探究思考】(1)“这场仗这么难打”的原因是什么?最终结果 如何? 【参考答案】原因:客观原因:敌人势力强大;主观原因:中国共产 党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左”倾 冒险主义错误)。结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党中央被迫 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复习资料(北师大版)【课程标准】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考点分析】识记:(1)五四爱国运动:①时间:1919年5月4日;②地点:北京;③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④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⑤运动主力:6月5日以后,运动主力由学生转向工人;⑥运动中心:6月5日以后,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⑦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⑧结果: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撤销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的职务,并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⑨意义:它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⑩“五四”精神: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追求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2)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1924年、广州):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黄埔军校:1924年5月创办,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是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4)北伐战争:①时间:1926年;②目的: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③对象: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④先锋:叶挺独立团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⑤主要战场:湖南、湖北;⑥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5)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18日,在南京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标志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课件2北师大版

两湖战场:歼灭了吴佩孚 的主力
江西战场:歼灭了孙传芳 的主力
河南战场:重创了张作霖 的部队
沿江东下:占领了南京和 上海
1、政府和军队: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 2、主要目的: 打倒列强,驱除军阀,统一全国 3、直接打击目标: 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4、经过 5、最大成果: 歼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基本上推翻
(党代表)、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廖仲恺
5、特点 6、意义
革命者来
升
贪
官
生
发
畏
财
死
请
勿
往
入
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此
处
门
1、政府和军队: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 2、主要目的: 打倒列强,驱除军阀,统一全国 3、直接打击目标: 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吴
张
佩
作
孚
霖
孙 传 芳
1、政府和军队: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 2、主要目的: 打倒列强,驱除军阀,统一全国 3、直接打击目标: 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4、经过
一、“超前思考,比较听课”
什么叫“超前思考,比较听课”?简单地说,就是同学们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要力争走在老师思路的前面,用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 对比,从而发现不同之处,优化思维。
比如在讲《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老师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林冲当时为什么要戴着枷锁?林冲、洪教头是什么关系?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
高潮
黄埔军校
发展
1924.5
兴起
国共合作 1924.1
国
民
革
北伐战争
命
1926.7 转折
的
四一二政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知识与能力:黄埔军校的建立及其特点,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性质。要求学生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办原因、特点、意义;北伐战争的对象、战略方针、胜利原因;四•一二政变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识读地图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与黄埔军校相关史料、图案等引导学生分析国民革命的背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观看视频、搜集有效信息,共同观察《北伐进军形势图》,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来学习北伐战争的历史;通过思考、讨论“蒋介石为什么能够发动四•一二政变”以及“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谁的利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知识迁移,解决“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4、说教学过程
1.根据皮亚杰关于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和形式运算(11-15岁)四个阶段的划分研究。八年级学生正好属于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其特点:①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②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③具有抽象逻辑思维;④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⑤思维具有灵活性。因此需要教师重新梳理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情感体验:叶挺独立团坚强不屈、奋不顾身、投身革命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感受大革命时代的历史氛围,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并进行内化、树立报效祖国之志,使情感和价值观得以升华。
3.教材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安排(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和并结合本课内容,初定其重点、难点都与本课主题“国民革命的洪流”密切相关。
2、说教法
1.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为学生营造浓烈的时代气息和历史氛围。在自制的教学课件中引入较为丰富的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资源以及文献史料,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重点、异化难点。
2.史料教学法。结合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和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以及教材的编排,注重学科内的整合,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适当增加相关史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史料、分析史料、共同探究。评价中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阅读法。总体来看,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讨论法。初二年级是课改的学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于史料和所设置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完成,培养学生探究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快速完整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1)重点(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那么“黄埔军校的创办—北伐战争的开展”自然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初二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及情感特点,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合作、共同探究,观看视频、搜集有效信息,相互讨论、分析总结等活动来强化重点。
(2)难点(对国民革命的正确评价)
本课中难点较多,而“对国民革命的评价”是学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对初二学生来说,综合评价历史事件,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思维能力。因此将本课难点确定为“对国民革命的正确评价”。为此,本人拟通过设置系列问题的方式,如设置“蒋介石为什么能够发动四•一二政变”,提示有那些力量支持蒋介石,然后进行知识迁移完成问题下一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谁的利益?”;有人说:“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但国民革命失败了?”等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步步深入;教师组织实施建议总结概括,通过这些措施易化难点,解决问题“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为什么却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并形成“对国民革命的正确评价”,及评价历史事件的一般原则。此外,在教学中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名师教案北师大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1、
1.教材地位
本课《国民革命的洪流》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主题下的第十四课,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习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开端的背景下,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展开了。讲述的是1924——1927年北洋军阀势力走向没落和国民革命的兴起、发展到最后失败的历史。在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革命浪潮,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国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经历的第一次大规模革命斗争,因此从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也是弥足珍贵的,为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问题引入法。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心理学的要求,设置步步深入的系列问题,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说学法
1.分析归纳法。现在社会信息来源广泛,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样,教师需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多强调不同知识间的整合串联,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从历史中找到现实,能从现实中印证历史。如开展学生对国共关系的变迁的认识等等。教师要尽量帮助学生主动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成正确的记忆事件、归纳知识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