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1

合集下载

《石钟山记》精品课件(统编版)1

《石钟山记》精品课件(统编版)1

莫上通夜。“:莫暮晚,”至 大 而。莫石山m侧上ù立栖夜千鹘月尺h明ú,,,如独闻第猛与人二兽迈声段奇乘亦鬼小惊,舟起森,,然至磔欲绝zh搏壁é磔人下云;。搏人人,:打捉人 栖鹘:宿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 巢的老鹰此。鹳guàn鹤也。 鹘,鹰的 一种。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 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 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 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 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 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 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 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
空中:中间是空的。 第二段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有窾(kuǎn)坎镗(tāng)鞳(tà)之声,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焉:句末语气词 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 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 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 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 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原文及赏析

石钟山记原文及赏析

石钟山记原文及赏析石钟山记原文及赏析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石钟山记 (1)

石钟山记 (1)

身如已灰之木, 身如已灰之木, 心似不系之舟。 心似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山底巨大石洞
远眺石钟山
关于石钟山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出口长江南岸,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出口长江南岸,属湖口县 双钟镇,位于镇南的叫上石钟山, 双钟镇,位于镇南的叫上石钟山,位于镇北 的叫下石钟山,相对高度只有50多米 多米。 的叫下石钟山,相对高度只有 多米。石钟 山历史悠久,石钟山的命名至今已有1700多 山历史悠久,石钟山的命名至今已有 多 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年。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中空如钟,其形奇” 中空如钟,其形奇” (胡传钊《石钟山志序》 蔼。他单 他太伟大,有资格待人温文和蔼。 他太伟大 纯真挚,向来不喜欢装腔作态。 纯真挚,向来不喜欢装腔作态。他活在纠纷 迭起的时代,难免变成政治风暴中的海燕、 迭起的时代,难免变成政治风暴中的海燕、 昏庸自私官僚的敌人、反抗压迫人民的斗士。 昏庸自私官僚的敌人、反抗压迫人民的斗士。 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崇拜他, 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崇拜他,一任一任的 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难怪他快快活活, 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难怪他快快活活,无 忧无惧,像旋风般活过一辈子。 忧无惧,像旋风般活过一辈子。” ——林语堂《苏东坡传》 林语堂《苏东坡传》 林语堂

石钟山记(苏轼)原文

石钟山记(苏轼)原文

石钟山记(苏轼)原文石钟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8、磬(q 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

这里指所在地。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

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宋代: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石钟山记(1)

石钟山记(1)
译文:巨大的石头在旁边耸立着, 译文:巨大的石头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 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 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 想要向人猛扑过来( 想要向人猛扑过来(似)的;而山上栖息的老 听到人的声音也受惊飞起来, 鹰,听到人的声音也受惊飞起来,喋喋地在高 空中鸣叫;还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 空中鸣叫;还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似 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鸟。 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鸟。
鼓:振动 洪:大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 说也,人常疑之。 钟磬置水中, 风浪不能鸣 而况石乎! 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是:这 以:把 置:放 虽:即使 鸣:使……发出声音 发出声音
译文: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译文: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钟和 磬放在水里, 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 何况是石头呢! 响,何况是石头呢!
自以为得之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说也 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 独以钟 何哉? 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之: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的原因 然:但是 以:用 是:这 名:命名 始:惟独 有声者: 石……有声者:定后句 有声者
译文: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 译文: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 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 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发 出声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惟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 出声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惟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 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 如钟鼓不绝。 如钟鼓不绝。
译文:我正心惊害怕想要回去( 译文:我正心惊害怕想要回去(的时 ),却 听到) 候),却(听到)巨大的声音从水面上 传来,噌吰噌吰地响着像( 传来,噌吰噌吰地响着像(击)钟(敲) 鼓一样连续不断。 鼓一样连续不断。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解析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解析

《石钟山记》北宋.苏轼一、本篇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liyuan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liyuan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liyuan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二、原文翻译:【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liyuan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译文】《水经》记载:“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注释】《石钟山记》宋·苏轼《水经》①云:“彭蠡②之口有石钟山焉③。

”郦元④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⑤。

是说⑥也,人常疑之。

今以⑦钟磬⑧置水中⑨,虽⑩大风浪不能鸣(11)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12)始访(13)其遗踪(14),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15)。

自以为得之(16)矣。

然是说也,余尤(17)疑之。

石之铿然(18)有声者,所在皆是(19)也,而此独以钟名(20),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21),余自齐安(22)舟(23)行适(24)临汝(25),而长子迈将赴(26)饶(27)之德兴(28)尉(29),送之至湖口(30),因(31)得观所谓石钟者(32)。

寺僧使小童(33)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34),余固(35)笑而不信也。

至莫(36)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37)欲搏人(38);而山上栖鹘(39),闻人声亦惊起,磔磔(40)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41)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42)也。

余方心动(43)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44)如钟鼓不绝(45)。

舟人(46)大恐(47)。

徐(48)而(49)察(50)之(51),则(52)山下皆石穴罅(53),不知其浅深(54),微波入焉(55),涵澹(56)澎湃(57)而(58)为(59)此(60)也。

舟回至两山(61)间,将入港口(62),有大石当(63)中流(64),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65),与风水相吞吐(66),有窾坎镗鞳(67)之声,与向(68)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69)焉(70)。

因(71)笑谓迈曰:“汝识(72)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73)之无射(74)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75)之歌钟(76)也。

古之人(77)不余欺(78)也!”事不目见耳(79)闻,而臆断(80)其(81)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82)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83)虽知而不能言(8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文言词语归纳整理部分难点
一、重点文言虚词:焉、盖、是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2.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盖叹郦元之简
■“焉”的用法分析:
(1)澎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石钟山记》)
句末语气词,不译。

译: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的”。

译: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

(3)如乐作焉(在这里)。

《石钟山记》
译:就像音乐在这里演奏。

(4)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到那里)。

(《石钟山记》)
译:不知到它的深浅,微小的波浪涌入到那里。

●(3)、(4)例是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

■“是”的用法分析:
(1)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付词,这,付郦道元“水石相搏”的说法
(2)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付词,这样。

(3) 余是以记之。

付词,此(“是以”是“以是”的介宾倒装)。

(4)觉今是而昨非。

形容词,正确、对,(有时活用为意动用法,认
为……对)
(5)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判断词。

■“盖”的用法分析:
(1)盖(蓋)<名词>,形声字。

从艸,盍声。

本义:用芦苇或茅草编成的覆盖物。

二、文言实词:
1.遮蔽器物的东西:茶杯~。

瓶~子。

锅~儿。

2.〈古〉遮阳遮雨的用具:华~。

如:庭有枇杷,亭亭如盖:车篷
3.动物的甲壳:龟~。

蟹~。

【以上是做名词】
4.遮掩,蒙上:覆~。

~住。

~被子。

5.建筑:~房子。

~高楼。

6.打上:~手印。

~公章。

7.压倒,超过,没有人比得上:气~山河。

功~五帝。

~世英雄。

【以上是做动词】
8.通“阖”。

门扇。

三、文言虚词:
●作连词
1. 表原因,解释为:因为,由于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诸葛亮《出师表》)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苏洵《六国论》)
2. 又如:盖缘(因为);盖因(因为);有所不知,盖未学也
3. 发语词,引发议论,无需翻译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作副词
1. 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
①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

(袁枚《祭
妹文》)
2. 却,则
①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 通“盍”( hé),解释为:何,何不。

①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四、通假字:
⑴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通“含糊”
⑵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扣”通“叩”
⑶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
⑷汝识之乎。

——“识”通“志”或“誌”
五、词类活用:
1.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3.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命名,动词。

4.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作状语〃
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6.大石侧立千尺——在侧面
7.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在夜里
六、多义词:
1.桴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

腾,传播。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4.余固笑而不亯也——仍然、还是
5.或曰此鹳鹤也
6.余方心动欲还,
7.不知其浅深——偏义复合词,偏在“深”
8.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形成/此,付指噌吰这种声音
9.有大石当中流
10.空中而多窍。

11.与风水相吞吐。

12.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13.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4.殆与余同。

15.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16.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七、固定结构归结整理:
固定结构1——“以为”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自以为得其实/ 自以为得之矣:

以上三例均是动词:认为


先王以(之)为东盟主:动词:把……(封)当作
固定结构2——“其实”
自以为得其实:它(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它们果实的味道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名称与实质(实际情况)

其实亦百倍。


见原句由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较)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译: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作比较,前者(指受贿所得到的土地)实际上是后者(指打仗掠夺来的土地)的百倍。

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作比较,前者实际上也是后者的百倍。

固定结构3——“所以”
“所以”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表示“用来……的方法(手段、途径等)”,另一种是表示“……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
译: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分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译: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吾之所以拒子矣。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