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三要

合集下载

养生三要

养生三要

《养生三要》养生之说,不可不知。

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2慈俭和静,可以延年,人能慈心于物,不为一切害人之事,俭于饮食,以养脾胃;俭于嗜欲,以聚精神;俭于言语,养气息非;俭于交游,择友寡过;俭于酬酢,养身息劳;俭于夜坐,安神舒体;俭于饮酒,清心养德;俭于思虑,蠲烦去扰。

省得一分,受一分益。

3事万不得,十之一二。

眠食二者,养生之要务,脏腑肠胃,宽舒有余,真气得行,而疾病少。

从不饱食,病安得入,燔炙熬煎,香甘肥腻,最悦口者,不宜肠胃。

6足柴足米,无忧无虑,蚤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起利,不入典当门庭,清茶淡饭,益寿延年。

7饥寒痛痒,此我独觉,衰老病死,此我独当,虽妻子不能代也。

自爱自全,不自留心,8养生以不伤为本,不胜强举,;悲哀憔悴,;喜怒过差,;汲汲所欲,;戚戚所患,;久谈多笑,;寝息失时,;沉醉呕吐,;饱食即卧,;跳走喘息,;欢呼哭泣,。

积伤至尽,9是以养性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

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饥而食,食不过饱。

不渴极饮,饮不过多。

食多积聚,饮多痰癖。

甚劳其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啖生冷,不酒当风,不数沐浴,不欲远愿,不欲广志,不欲规造,不欲异巧。

冬不极温,夏不穷凉。

不露卧星下,不欲眠中,不欲见扇,不欲大寒。

不欲大热,不欲大风。

不欲大雾,不欲冒之。

五味入口,不欲偏多。

凡言伤者,亦不便觉,久则损寿。

10沐浴临风,病脑痛风;饮酒向风,酒风漏风;暑汗当风,病中暑风;夜露乘风,则病寒热;卧起受风,则病痹厥。

衣凉冒冷,则寒外侵;饮冷食寒,则寒内伤;露首跣足,身热头痛;纳凉阴室,身热恶寒;食凉水果,泄泻腹痛;夏走炎途,贪凉贪冷,则病疟痢。

坐卧湿地,病厉痹厥;冲风冒雨,则病身重身痛;长着汗衣,则病麻木发黄;勉强涉水,则病脚气挛痹;饥饿澡浴,则病骨节烦痛;汗出见湿,则病痤痱11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喜怒有则,则气日完,。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概论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说。

中医养生的意义及其发展简史【主要内容】1、中医养生学的意义及其作用。

2、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1、掌握养生保健的意义。

2、理解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3、了解中医养生学发展概况。

一、养生的意义(一)保健延年:“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

(二)防治疾病:“不治已病治未病”。

1、无病重防: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贼邪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欲病早治:《素问•刺热论》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3、已病防变:叶天士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

”二、发展简史(一)先秦时期养生学说的奠基1、自从发现并应用了火,人类就开始了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实践活动。

①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

②儒家主张修身、处世。

③管子则主张存精以养生。

2、《内经》为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

其含义广泛,主要包括未病养生、欲病救萌、已病早治、瘥后调摄等。

调摄情志-指通过调养心神、舒畅情志等方法,保持人体的心理平衡,从而保证身体健康。

饮食疗法-是指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既可食用,又可防病治病的食物来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

调和阴阳-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使二者协调合和,恢复其平衡的原则。

形体锻炼-是指人们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病抗衰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体育锻炼活动。

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

(二)唐汉时期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发展1、华佗提出动形养生的理论,实践中创立了五禽戏法。

2、张仲景提出饮食“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的养生主张。

3、《神农本草经》载有85种具有“耐老”“增年”作用的中药。

4、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

养生四要——精选推荐

养生四要——精选推荐

养生四要一、明代医学家万全的《养生四要》一是寡欲。

顾名思义,寡欲就是要求人们尽可能减少自己的欲望,即要培养坚强的意志,锻炼独立的性格。

确实如此,假若一个人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要寡欲,岂不易哉!二是慎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对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慎动的主张是为了身心健康,必须谨慎地对待运动,既不要运动过度,也不要静而不动,应以“保定其气”为原则。

这对我们具有的启发是: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身心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运动方式,特别是运动量要进行合理的调整。

三是法时。

法时就是顺从自然(特别是四季交替变化)规律以养生,对此,《周易》曾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即一般规律,和于阴阳就是阴阳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表现,人的身心的发展变化,也必须合乎这“一阴一阳”的变化之“道”,才有利于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

四是去病。

具体解释是:“慎于用药。

”意思是,人生了病,当然应就医服药,但不能迷信医药。

患者应当善于自我调摄,自己才是最好的医生,提高身心素质,以增强对疾病的抗御能力,这样,在“去病”方面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

二、春季养生四要一是起居要有规律。

在春天到来之时,人体阳气渐趋于表,皮肤舒展,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身体各器官负荷加大,而中枢神经系统却发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肢体感觉困倦。

这时千万不可贪图睡懒觉,它不利于阳气升发。

为了适应这种气候转变,在起居上应早睡早起,经常到室外、林阴小道、树林中去散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春天气候多变,时寒时暖,同时人体皮表疏松,对外邪抵抗能力减弱,所以春天到来之时不要一下子就脱去厚衣服,尤其是老年人和体质虚弱者。

二是精神要养足。

人的精神活动必须顺应气候的变化。

人体受季节影响最大的时候是过渡季节,尤其是冬春之交的春天。

有些人对春天气候的变化无法适应,易引发精神病。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

养生过三关

养生过三关

养生过三关中老年朋友修炼养生太极要过三关:外导内行关、意引气行关、意气催形关。

外导内行关是突破口,意引气行关是难点,意气相合催动身形手势是关键。

养生太极修炼者只要在此三关上苦练,其养生效果必将出人意外而令人惊喜。

外导内行关“外导内行”即外部动作变化对内部气血经脉运行的导向。

外导的要求是松缓、柔和,内行的要求是和谐、通畅。

养生太极初习阶段及以后的提高深入都必须注意外导内行。

内外相合是最基本的拳理,但在修炼落实时要经过勉强性、自觉性、深层性三个阶段。

勉强性即强制性,在此阶段时内就是内、外就是外,外部动作运行与内部气脉、气血运行配合不融洽,聚精敛气不圆融,心意有散乱现象,心情有受干扰现象,且在排除干扰与调控散乱时速度缓慢、有阻碍,要实现内外相合有些勉强。

但是这是初习者的必经之途,只要坚持外导内行原则,外导坚持不僵拙、不笨滞、不死硬,动作求松活、求柔软、求绵连,套路练习坚持半年以上或者同一动作重复数千万次后,强制性就会逐渐消失,就可以进入外导内行的自觉性阶段。

在这个阶段,内与外有所结合,外中有内,内中有外,即足出手移必有内部驱动,心意散乱与心理干扰较少较浅且容易排除,敏感的习拳者对“内行”有不可名状的感知。

继续坚持这种自觉性外导内行的训练,运拳的趣味必与日俱增,有时口生津液,有时手心发热,有时心意空旷,有时精神振奋,也有的人几种感觉兼而有之,如此便自然地过渡到外导内行的深层阶段。

此阶段内外已无明显分别,内就是外,外就是内,心意散乱及受干扰的现象较浅较少且容易调控。

到了这个阶段,运拳感觉兴味盎然,外动必有内驱,内驱定有外使,甚至可达“足移手出己不知”之境,运拳中与运拳后精神勃发。

意引气行关这是养生太极修习中的难点。

太极拳无论何种门派、何种套路,所有外形动作都可以用“开合”二字来囊括,但是对“开合”不能机械理解,开合也不能截然分开,而是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只是不同情况下开合的主要倾向不同。

即使在身处静态、中定状态下,也有一个内部的开合问题,也可以用开合来说明意引气行。

传统养生的起源与历史

传统养生的起源与历史

传统养生的起源与历史中国传统养生起源于《黄帝内经》,这一成书于战国时期或秦汉之间的著作,最早载录于《汉书·艺文志》,距今两千多年了。

作为流传久远的古代传统医学圣典,《黄帝内经》总结先秦以来丰富的养生实践经验,吸取诸子百家对生命认识的大量知识,对养生理论、原则和方法都做了较全面的论述,为传统养生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主要论述包括:1、认识生命的起源和本质。

《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于本,本于阴阳”。

认为生命起源于自然,天地的水与火是物质根源;四时变化与生命活动密不可分,精气是生命的核心等。

《内经》对生命本源作出了唯物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论述。

2、认识生命变化的规律。

《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到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

不仅看到人生历程中年龄阶段的差异,而且注意到不同性别的生理区别,并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规律和特点,论述了衰变过程及各种表现。

它以齿、发、生殖能力作为观察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以天癸、肾阳为生命动力,对人的合理寿限及影响寿命的因素进行客观分析。

3、明确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相通相应的,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防病养生。

“故智者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灵枢·本神》)《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阐发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调和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饮食有节,劳逸适度,节制房事等,指导人们达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境界。

《内经》问世后,其具有中国特点的养生理论被广泛应用至今。

千百年的事实证明,这一东方传统文化为源头的养生理论,是真正从人体生命的客观规律出发,帮助人们实现延年益寿的健康养生之法。

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传统养生文化经历了魏晋时期、汉唐时期、金元、北宋时期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弘扬。

数字养生一至九

数字养生一至九

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此话强调了道德修养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二字:宋代苏东坡认为:“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生之道在于“安”“和”二字。

“安”即静心,“和”即顺心。

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戒色、戒斗、戒得是养生三要。

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

”意思是减少欲望、不妄劳作、按时令养生和祛除疾病的困扰。

五知: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此节制七情六欲之意。

六节: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意思是怡情节欲以养精神、滋脏腑。

七食: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

”此为饮食养生的精粹。

八乐:清代养生家石成金的“八乐”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写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此为情趣养生。

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维,见德思义。

”这就是养生修为者追求的境界。

晚年6趣1、情趣。

良好的心态才是健康的基础,做到精神饱满、心境开朗、顺其自然。

此外,还应让晚年生活过得更有意义,把自己的余热和兴趣融入稳定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去。

2、乐趣。

在社会大家庭中与周围的人相处,你会发现更多的生活乐趣。

许多老人自己会寻找、会创造,如琴棋书画,结交新老朋友,参加体育运动。

种花养鸟、垂钓收藏;或与孙辈同乐,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与老伴相处,重晚情,常交流,闲暇哼哼唱唱老调。

饭后要走,午后将息

饭后要走,午后将息

饭后要走,午后将息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1年第11期文/陈永灿白钰(《浙江中医》杂志社)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都市上班族的生活往往是:早饭后匆匆赶车,甚至早饭就是在公交车上解决的;下了车就上电梯,一坐就是—上午;午饭时间有限,饭后就马上又投入工作中;晚上劳累了一天,晚饭后就不想动了。

这种情景大家恐怕再熟悉不过了。

但是,这种作息方式其实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不注意,会加重疲劳感,还容易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引起消化不良或者胃炎等疾病。

我国古代医学家就很重视饭后的散步和午后的休息,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养生谚语,这不是没有根据的。

早在隋唐之际,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就提出:“食饱行百步,以手摩腹数百遍。

”以后,历代的养生著作都很重视这一养生保健活动。

饭后散步,看起来是小事,长期坚持可以助消化,健脾胃,对人体健康是很有裨益的。

散步的运动量不大,但能起到舒筋活络、流通气血的作用,是老少咸宜的锻炼方式。

正如《老老恒言》中说:“散步…一使筋骸活动,络脉乃得流通。

习之既久,渐至千百,兼增足力。

步主筋,步则筋舒而四肢健,懒步则筋挛,筋挛日益加懒,偶展数式,便若气乏,难免‘久坐伤肉’之弊。

”当饮食过饱,胃部饱胀不舒时,在饭后散步的同时,还可以作腹部的保健按摩。

具体做法是,在缓缓步行的同时,用自己的右手或者左手手掌,按于腹部,以脐部为中心,逆时针方向做打圈按摩,用力适中,动作轻缓,着力均匀。

这样散步加上按摩,很快就能消除饱胀感,有助消化。

饭后百步走还要注意方法得当。

散步不求速度,徐步缓行,用逍遥二字可以形容。

所谓“百步”也就是个约数,可以二百、三百步,也可以上千步。

走若干步后,停歇片刻再走也未尝不可。

散步的时间短则十分钟,长则半个小时,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散步的场所以宽阔平坦的路面,空气清新、卫生安静的处所为宜,雨雪天在屋内踱步亦可。

关键是要掌握适时、适量、适意、坚持的要领。

明代医家万全《养生四要》

明代医家万全《养生四要》

明代医家万全《养生四要》明代著名医家万全世医出身,师承家授,荟萃众长,精通养生之道,尤为重视日常摄生颐养,亲身躬行,年寿至九十。

他在《养生四要》中将自己毕生的养生秘诀归纳为:“寡欲、慎动、法时、却疾”这八个字。

其养生理论质朴意深,独具匠心,对我们日常的调养保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寡欲万全认为寡欲是养生的第一要义,寡欲的关键是坚忍其性,坚忍其性则不坏其根,才能保护人体的根本。

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主要是节制房事和节制饮食。

1、节制房事“欲不可纵”,是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要点之一。

古人所言:“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

万全认为,适度的房事生活是人体平衡阴阳、绵延子嗣的生理需求,不可断然禁欲,亦不可纵欲无度。

“节欲”辨证地提出性生活的适度、节制,这于人体有着重要养生意义。

首先节制房事要做到房事生活开始年龄不过早,其次要做到房事欲不可纵,务必要有慎独的精神,心不动则精不妄动,才能固精安神。

万全亦说:“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阳精溢泻而不竭,阴血时下而不愆,阴阳交畅,精血合凝,胚胎结合而生育滋矣”,因此节制房事,不仅有利于健康长寿,而且是优生优育的首要保证。

2、节制饮食“嗜有所偏,必生所偏之疾,初伤不觉,久则成患”。

在饮食上他提倡不要偏嗜,因为酸伤肝、苦伤心、甘伤脾、辛伤肺、咸伤肾。

他认为合理的饮食能够滋养脏腑、筋骨、肌肉、血脉。

“口腹之养,躯命所关”,“谷、肉、菜、果,皆天地所生以食人者也。

各有五气五味,人食之,先入本脏,而后养其血脉筋骨也”。

饮食虽是气血化生的主要来源,但饮食也要节制,一是饮食不可偏嗜,二是饮食不能过量。

二、慎动养生的第二要义就是慎动。

通俗一点讲就是指不要过度的活动,而是要“动而中节”。

万全认为“俭视养神,俭听养虚,俭言养气,俭欲养精”。

“慎动者,谓保定其气也,保定其气则不疲其枝矣”,要做到慎动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养心安神,二是体不过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殉利殉名
邹东廓曰:世之所谓强有力者,权有无,节盈缩,以鹜于朝市,相靡以利,相 炫以捷。盖寒不得袭,暑不得阴,若是者什而三焉。世之所谓智者,商古今,课殿 最,抵掌功名之会,相矜以辨,相搏以术,弃枯而集菀,避寒而竞炎,若是者亦什 而三焉。贪夫殉利,烈士殉名。殉名之与殉利,高下有间矣。其于逐物以丧其生, 钧也。无为利府,无为名尸,超然立于物表,而物莫挠之,是谓卫生之术。寿考将 自至,人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故滋味者, 身之充也。而酸伤脾,咸伤心,辛伤肝,甘伤肾《五行各有所克,此盛则彼伤》, 则失其节也。,起居者,身之适也。而坐伤肉,卧伤气,行伤筋,立伤骨,则渝。 其常以召之也。时其喜而喜也,时其怒而怒焉,时其好而好焉,时其恶而恶焉《喜 怒好恶,各当其节,则必无殉名殉利之病,而起居饮食,更无论已》。若明鉴之照 物,不将不迎,泰然而静寂,怡然而动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喜怒有则,则气
陆清献公不药之益寿丸
足柴足米,无忧无虑,蚤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起利,不入典当门庭, 只消清茶淡饭,自可益寿延年。《治嘉格言》
衰老病死妻子不能代
饥寒痛痒,此我独觉,虽父母不之觉也。衰老病死,此我独当,虽妻子不能代 也。自爱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将谁赖哉?《呻吟语》
治身养性务谨其细
《抱朴子》曰:“凡夫不知益之为益,又不知损之为损。损易知而速,益难知 而迟。损之者,如灯火之销脂,莫之见也,而忽尽矣;益之者,如禾苗之播植,莫
“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
圃翁曰:昔人论致寿之道有四:曰慈、曰俭、曰和、曰静。人能慈心于物,不 为一切害人之事,即一言有损于人,亦不轻发。推之戒杀生,以惜物命,慎剪伐以 养天和,无论冥报不爽。即胸中一段慈祥恺悌之气,自然灾沴不干,而可以长寿 矣。人生享福,皆有分数。惜福之人,福尝有余。暴殄之人,易至罄竭。故老氏以 俭为宝,不止财用当俭而已,一切事常思节啬之义,方有余地。俭于饮食,可以养 脾胃;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俭于言语,可以养气息非;俭于交游,可以择友寡 过;俭于酬酢,可以养身息劳;俭于夜坐,可以安神舒体;俭于饮酒,可以清心养 德;俭于思虑,可以蠲烦去扰。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大约天下事万不得 已者,不过十之一二。初见以为不可已,细算之亦非万不可已。如此逐渐省去,但 日见事之少。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今试问劳扰烦 苦之人,此事亦尽可已。果属万不可已者乎,当必恍然自失矣。人常和悦,则心气 冲而五脏安。昔人所谓养欢喜
7
命者也。医学家之著书,所以垂示后学者也。或者不察,而藉此以为矜奇、炫异之 资,于是书籍愈多,理论愈杂。一或不慎,流弊潜滋,以天士之慧悟而不免有指摘 之端,以丹溪、东垣之深邃,而不免有温凉、偏倚之诮。名贤如此,何论其他!今 观先生所辑之书,莫不钩玄提要,荟萃斯编,所引医师箴言,诸条婆心苦口,尤为 切中时病。足为庸肤躁妄之辈,痛下针砭。晴窗抽暇,朗诵数周,乃益知先生能以 圣贤之心为心,宜其后福绵长直流,被于孝子贤孙,而方兴未艾也。哲嗣树珊,卜 居镇城之西,精通数理,冠绝侪辈,发于河洛象数之学问,亦涉猎一二。偶有疑 义,驰函相质,兹蒙条晰缕示,弗稍吝教,直谅多闻之友,惟树珊足以当之。资蒙 以尊甫所辑是编走访、见示,属为弁言,用付梨枣,展卷之下,如睹异珍。既敬仰 先生殷殷救世之诚,复以友谊所关,谆谆相属,孝思不匮,溢于言表,义不可以不 文辞,爰撰斯序,用副雅望,以表先生利济之心,且以为天下后世精研医学者勉 也。
10
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
圃翁曰:古人以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 得以流行,而疾病少。吾乡吴友季善医,每赤日寒风,行长安道上不倦。人问之, 曰:“予从不饱食,病安得入?”此食忌过饱之明证也。燔炙。熬煎,香甘肥腻之 物,最悦口,而不宜于肠胃。彼肥腻易于黏滞,积久则腹痛气塞。寒暑偶侵,则疾 作矣。放翁诗云:“倩盼作妖孤未惨,肥甘藏毒鸩犹轻。”此老知摄生哉!炊饭极 软熟,鸡肉之类只淡煮。菜羹清芬鲜洁,渥之,食只八分,饱后饮六安苦茗一杯。 若劳顿饥饿归,先饮醇醪一二杯,以开胸胃。陶诗云:“浊醪解劬饥。”盖藉@之 以开胃气也。如此,岂有不益人者乎。且食忌多品。一席之间,遍食水陆,浓淡杂 进,自然损脾。予谓或鸡鱼凫豚之类,只一二种饱食,良为有益。此未尝闻之古 昔,而以予意揣当如此。安寝乃人生最乐。古人有言,不觅仙方觅睡方。冬夜以二 鼓为度,暑月以一更为度。每笑人长夜酣饮不休,谓之消夜。夫人终日劳劳,夜则 宴息,是极有味,何以消遣为?冬夏皆当以日出而起,于夏尤宜。天地清旭之气, 最为爽神,失之甚为可惜。予山居颇闲,暑月日出则起,收水草清香之味。莲方敛 而未开,竹含露而犹滴,可谓至快。日长漏水,不妨午睡数刻,焚香垂幕,净展桃 笙《即竹簟》。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天际真人。况居家最宜早起,倘日高 客至,僮则垢面@,婢且蓬头,庭除未扫,灶突犹寒,大非雅事。昔何文端公居京 师,同年诣之,日晏未起,久之方出。客问曰:“尊夫人亦未起耶?”答曰: “然。”“日高如此,内外家长皆如此,一家奴仆,其为奸盗诈伪,何所不至 耶?”公瞿然。自此至老不晏起。此太守公亲为予言者。《听训斋语》
宣统二年庚戌二月中浣 赐进士出身,晋封中宪大夫,敕授承德郎、吏部主事、加四级,愚侄丹徒杨 鸿发顿首拜撰
8
读《养生三要》敬题
家学渊源有自来,父书能守嗣君才。 一编珍重传梨枣,会见人间寿域开。 昌黎撰述能提要,庄子南华论养生。 陈义过高知者鲜,此篇词旨极分明。 唤醒痴迷酿太和,婆心苦口费搜罗。 谁知人世生生理,都被先生指点过。 奚须茹术更餐芝,吐纳长生亦大痴。 度与金针休漠视,从前难遇此良医。
11
之觉也,而忽茂矣。”“故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足而不修,不可 以小损无伤而不妨《惟益为难而迟,故虽小而不可失;惟损为易而速,故虽小而不 可犯》。凡聚小,所以就大;损一所以至亿也。若能爱之于微,成之于著者,则知 道矣。”
养生以不伤为本
养生以不伤为本。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 憔悴,伤也;喜怒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久谈多笑,伤 也;寝息失时,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息,伤也;欢呼 哭泣,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是以养性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 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饥极而食,食不可过 饱。不欲渴极而饮,饮不可过多。食多则结积聚,饮多则成痰癖。不欲甚劳其逸, 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远愿广 志,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欲眠中见扇,大寒 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凡言伤者,亦不便觉,久则 损寿。《此谓不见其损,有时而尽。》《抱朴子》 风寒暑湿及酒食生冷均能致疾
《养生三要》
1
目录
234来自5吴序昔太白应长庚而生,有谪仙之目,观其驱,云作采喝,月成吟漱,沆瀣于三 霄,郁神明于五岳, 非徒搴荣香草腾异翠虬而已,枳棘之栖,不迷于鸾凤,竹柏之 性,远谢乎蜩蝉,故能越六凡、离五浊、飘飘平若嵩山之高,沧海之深焉,谁为嗣 音,实难作者,或意豪而伤于尽,或气激而失之剽,身之不存,道将安附!是必言 动无妄克庵有实践之功清,介居衷一,峰乐著书之趣,洗迂伐腐,砥行饬躬而后坐 堪辟谷,行亦餐霞聚精气于三华,服金液于九转,若树珊者,殆能得家学之渊源, 而导后儒之秘,蕴者乎古之养生者,沉浸禅机,咀含医理,高疆三折断肠胃而膏神 思邈千金分刀圭而必验,所以范文正等为医于为相,陆忠宣既活国又活人,宜其学 博,而通气闳, 以达乔新泾野,如接乎宗乘若水,枫山早传其法钵,今树珊出, 尊 人所著《养生三要》,见示苟得其尊人全集而读之,更可发沧浪之旨趣,通先贤之 心传,在彼法为最上乘,在吾人为成仙诀,闲抛南极,笑指东溟,乐鲤庭之得,三 诚马尾之当,五缁衣好贤美彰于继世,青箱绩学光延于来兹,所惜商邱未获全书, 子湘已钦善本一字,见义万趣,会文曲引,旁疏横钩,竖贯者其惟袁氏家乎,嗟嗟 藤萝无恙,未免青山笑人,卷阿以安,只有白鸥招我,境负人乎,人负境乎!夫亦 叹遭遇之不常,而人生之如寄也。追忆前尘,宛如梦寐,东风一度,流水三生,后 之踪迹,可取而鉴焉。是为序。
沐浴临风,则病脑风痛风;饮酒向风,则病酒风漏风;劳汗暑汗当风,则病中 风暑风;夜露乘风,则病寒热;卧起受风,则病痹厥。衣凉冒冷,则寒外侵;饮冷 食寒,则寒内伤;早起露首跣足,则病身热头痛;纳凉阴室,则病身热恶寒;多食 凉水瓜果,则病泄泻腹痛;夏走炎途,贪凉贪冷,则病疟痢。坐卧湿地,则病厉风 痹厥;冲风冒雨,则病身重身痛;长着汗衣,则病麻木发黄;勉强涉水,则病脚气 挛痹;饥饿澡浴,则病骨节烦痛;汗出见湿,则病痤痱《痤,疖也。音坐,平声, 《集解》。
世愚侄苏涧宽拜藁.
9
卫生精义
善养延年
于谷山曰:“人之年寿长短,元气所禀,本有厚薄,然人能善养,亦可延年。 如烛有长短,使其刻画相同,则久暂了然。若使置长烛于风中,护短烛于笼内,则 以彼易此,未可知也。”故养生之说,不可不知。
古今异寿之理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 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养之法》,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 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 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谨慎也》,不时御神《不能四时 调御其神也》,务快其心,逆于生药,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内经》
民国八年己未夏五月庚午,乡愚弟仪徵吴引孙拜序于沪渎旅次
杨序
天地以阴阳二气化育万物,万物之中人为最贵,推苍苍者好生之心,非不欲举 一世之人,一一跻之仁寿之域。顾有时不无遗憾者,寒暑之偏,发为疹疠;秉赋之 异,分为强弱。彼苍虽极慈爱,能举一世之人,置之于覆帱之内,而必不能使一世 之人,同归于仁寿之途,于是乎救弊补偏,有需国手扶羸起瘠,端赖仁人,此不为 良相,即为良医。古圣贤念切恫瘭,所以弭阴阳造化之缺陷也。然则良相良医有以 异乎?日无以异也。良相本阴阳之调变,以一身握万理之原;良医助天地之生成, 以一手活万人之命,其事虽殊,其功则一,则信乎医道之通于治道,而不可与寻常 杂学等量而齐观也。顾吾观于世之业医者而有慨焉。上古之世医学肇于黄、农之二 人者,古圣人也。商周以后,名贤辈出,自扁鹊、和缓、仲景、元化之属下,而至 于国朝喻氏、柯氏、叶氏、吴氏之伦;或极深研几或著书立说其用互异,而其救危 济急之本旨,则彼此无不相同,奈何延至于今,世风日降,嗜利误人之徒无论矣! 他如一知半解、妄自悬壶、浅见寡闻、漫思问世,谫学者失之肤浅,矜才者失之卤 莽,数者之弊,造孽惟均,方诸古圣贤之用心相 竖贯者其惟袁氏家乎,嗟嗟藤萝 无恙,未免青山笑人,卷阿以安,只有白鸥招我,境负人乎,人负境乎!夫亦叹遭 遇之不常,而人生之如寄也。追忆前尘,宛如梦寐,东风一度,流水三生,后之踪 迹,可取而鉴焉。是为序。 民国八年己未夏五月庚午,乡愚弟仪徵吴引孙拜序于 沪渎旅次 杨序天地以阴阳二气化育万物,万物之中人为最贵,推苍苍者好生之 心,非不欲举一世之人,一一跻之仁寿之域。顾有时不无遗憾者,寒暑之偏,发为 疹疠;秉赋之异,分为强弱。彼苍虽极慈爱,能举一世之人,置之于覆帱之内,而 必不能使一世之人,同归于仁寿之途,于是乎救弊补偏,有需国手扶羸起瘠,端赖 仁人,此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古圣贤念切恫瘭,所以弭阴阳造化之缺陷也。然则 良相良医有以异乎?日无以异也。良相本阴阳之调变,以一身握万理之原;良医助 天地之生成,以一手活万人之命,其事虽殊,其功则一,则信乎医道之通于治道, 而不可与寻常杂学等量而齐观也。顾吾观于世之业医者而有慨焉。上古之世医学肇 于黄、农之二人者,古圣人也。商周以后,名贤辈出,自扁鹊、和缓、仲景、元化 之属下,而至于国朝喻氏、柯氏、叶氏、吴氏之伦;或极深研几或著书立说其用互 异,而其救危济急之本旨,则彼此无不相同,奈何延至于今,世风日降,嗜利误人 之徒无论矣!他如一知半解、妄自悬壶、浅见寡闻、漫思问世,谫学者失之肤浅, 矜才者失之卤莽,数者之弊,造孽惟均,方诸古圣贤之用心相 悬,真如天壤矣!呜 呼,世有古今,道有升降,欲于衮衮之中,求良相固不可以,旦夕几欲于庸庸之内 觅良医,又岂可以屈指数哉!江都昌龄袁先生,笃行力学之君子也。幼有至性,以 孝友闻于乡里,弱冠后勤学好问,手不释卷,湛深经术,旁通诸子百家。其于医学 一途,尤能实有心得,生平诊治病症,一以古人为法,而神明变化,师古而不泥 古,故偶一试用,辄能著手成春。盖他人之治医,名为济世,实则牟利。利之为 物,能令智昏。昌龄先生则异是。其一生之学问,莫不原本于性情,才大如海,而 心细于发。一夫不治,若已推而纳之沟中,惟其以伊尹之心为心,故能以岐黄之学 为学,于何知之于其所辑《医门辑要》一书而知之也。今夫医之为用,所以拯救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