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综合一
一次函数综合题解法归纳

一次函数综合题解法归纳
一次函数是一种线性函数,其数学表达式为y = ax + b,其中a和b为常数,a代表斜率,b代表y轴截距。
综合题是指结合多个概念或条件,进行综合运算和分析的题目。
下面将归纳一次函数在综合题中的解法:
1. 求解函数的斜率和截距:通过已知条件得到函数的斜率和截距。
斜率可以通过计算两个不同点的纵坐标差值除以横坐标差值得到,截距可以通过将已知的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表达式求解得到。
2. 求解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对于与x轴的交点,令y = 0,将其代入函数表达式中求解x的值;对于与y轴的交点,令x = 0,将其代入函数表达式中求解y的值。
3. 求解函数的零点:零点即函数与x轴的交点,此时y = 0。
将函数表达式中的y替换为0,解方程得到x的值,即为零点。
4. 求解函数的最值:当给定函数的定义域时,可以通过计算函数的斜率确定最值。
当斜率为正时,函数呈上升趋势,其最小值为定义域的最小值;当斜率为负时,函数呈下降趋势,其最大值为定义域的最大值。
5. 图像特征分析:将函数绘制在坐标系上,分析图像的特征。
通过观察斜率与截距的正负、零点的位置、曲线的开口等特征,可以判断函数的增减性、奇偶性和性质。
6. 利用函数进行问题求解:根据问题的条件,建立一个一次函数模型,利用函数进行计算和求解。
通过理解问题中的关系和函数的性质,将问题转化为求解一次函数方程或利用函数图像进行解答。
综合题中一次函数的解法与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对于完成综合题目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图像分析、方程运算和函数性质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一次函数相关的综合题。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突破41】一次函数综合问题(1)

【中考压轴题专题突破41】一次函数综合问题(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与直线OC:y1=x 交于点C.(1)当直线AB解析式为y2=﹣x+10时,如图1.①求点C的坐标;②根据图象求出当x满足什么条件时﹣x+10<x.(2)如图2,作∠AOC的平分线ON,若AB⊥ON,垂足为E,△OAC的面积为9,且OA=6.P,Q分别为线段OA、OE上的动点,连接AQ与PQ,试探索AQ+PQ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2x+6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过点B 的直线交x轴于点C,且AB=BC.(1)求直线BC的解析式;(2)点P为线段AB上一点,点Q为线段BC延长线上一点,且AP=CQ,设点Q横坐标为m,求点P的坐标(用含m的式子表示,不要求写出自变量m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点M在y轴负半轴上,且MP=MQ,若∠BQM=45°,求直线PQ的解析式.3.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B=10,F是y轴正半轴上一点.(1)若OF=2,求直线BF的解析式;(2)设OF=t,△OBF的面积为s,求s与t的函数关系(直接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过点B作BA⊥x轴,点C在x轴上,OF=OC,连接AC,CD⊥直线BF于点D,∠ACB=2∠CBD,AC=13,OF=OC,AC.BD交于点E,求此时t的值.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1:y=k1x+6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且OB =OA,直线l2:y=k2x+b经过点C(,1),与x轴、y轴、直线AB分别交于点E、F、D三点.(1)求直线l1的解析式;(2)如图1,连接CB,当CD⊥AB时,求点D的坐标和△BCD的面积;(3)如图2,当点D在直线AB上运动时,在坐标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QCD是以CD为底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5.对于两个一次函数y1=k1x+b1和y2=k2x+b2(其中k1、k2、b1,b2均为常数且k1、k2均不为0),任取一个自变量x,当x<0时,y=y12+y2;当x≥0时,y=y12﹣y2,我们称这样的函数为函数y1=k1x+b1和y2=k2x+b2的“组合函数”.例如:y1=x﹣1和y2=x+1的“组合函数“为y=(1)已知一次函数y1=x﹣1和y2=4x﹣1.①求一次函数y1=x﹣1和y2=4x﹣1的“组合函数”所对应的函数表达式.②一次函数y1=x﹣1和y2=4x﹣1的“组合函数”的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时,x的取值范围是.③当﹣4≤x≤4时,该“组合函数”的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是.(2)记一次函数y1=x﹣n(n>0)和y2=4nx+n2(其中n为常数)的“组合函数”的图象为G.①当n=1时,若直线y=a(a为常数)与图象G有三个不同的交点时,记三个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1、x2、x3(x1<x2<x3),求x1+x2+x3的取值范围.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ABCD的对称中心与原点重合,顶点A的坐标为(2,2),点B在第二象限.图象G与正方形ABCD的边恰好有两个公共点时,直接写出n的取值范围.6.如图,点O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直线y=kx+3交x轴于点A,交y轴于点B,OA =OB.(1)求k的值;(2)点P为第一象限内线段AB上方一点,点P的坐标为(t,),连接P A,PB,设△P AB的面积为S,求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3)在(2)的条件下,在PB上方取一点C,连接BC,PC,使∠BCP=90°,且BC =PC.点D在线段AP上,且横坐标为,连接OC,CD,当∠OCD=45°时,求点P 的坐标.【中考压轴题专题突破41】一次函数综合问题(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解:(1)①由題意,,解得:,所以C(4,4).②观察图象可知x>4时,直线AB位于直线OC的下方,即x>4时,﹣x+10<x.(2)由题意,在OC上截取OM=OP,连结MQ,∵ON平分∠AOC,∴∠AOQ=∠COQ,又OQ=OQ.∴△POQ≌△MOQ(SAS),∴PQ=MQ,∴AQ+PQ=AQ+MQ,当A、Q、M在同一直銭上,且AM⊥OC吋,AQ+MQ最小,即AQ+PQ存在最小値;∴AB⊥ON,∴∠AEO=∠CEO,∴△AEO≌△CEO(ASA),∴OC=OA=6,∵△OAC的面积为9,∴OC•AM=9,∴AM=3,∴AQ+PQ存在最小值,最小值为3.2.解:(1)∵直线y=2x+6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点B(0,6),点A(﹣3,0)∴AO=3,BO=6,∴AO=CO=3,∴点C(3,0),设直线BC解析式为:y=kx+b,则,解得:∴直线BC解析式为:y=﹣2x+6;(2)如图1,过点P作PG⊥AC于点G,过点Q作HQ⊥AC于点H,∵点Q横坐标为m,∴点Q(m,﹣2m+6),∵AB=CB,∴∠BAC=∠BCA=∠CHQ,∠PGA=∠QHC=90°,AP=CQ,∴△PGA≌△QHC(AAS),∴PG=HQ=2m﹣6,故点P的纵坐标为:2m﹣6,直线AB的表达式为:y=2x+6,即2m﹣6=2x+6,解得:x=m﹣6,故点P(m﹣6,2m﹣6);(3)如图2,连接AM,CM,过点P作PE⊥AC,∴BO是AC的垂直平分线,∴AM=CM,且AP=CQ,PM=MQ,∴△APM≌△CQM(SSS)∴∠P AM=∠MCQ,∠BQM=∠APM=45°,∵AM=CM,AB=BC,BM=BM,∴△ABM≌△CBM(SSS)∴∠BAM=∠BCM,∴∠BCM=∠MCQ,且∠BCM+∠MCQ=180°,∴∠BCM=∠MCQ=∠P AM=90°,且∠APM=45°,∴∠APM=∠AMP=45°,∴AP=AM,∵∠P AO+∠MAO=90°,∠MAO+∠AMO=90°,∴∠P AO=∠AMO,且∠PEA=∠AOM=90°,AM=AP,∴△APE≌△MAO(AAS)∴AE=OM,PE=AO=3,∴2m﹣6=3,∴m=,∴Q(,﹣3),P(﹣,3)设直线PQ的解析式为:y=ax+c,∴,解得:∴直线PQ的解析式为:y=﹣x+.3.解:(1)∵OB=10,OF=2,∴B(﹣10,0),F(0,2),设直线BF的解析式为y=kx+b,∵直线y=kx+b经过点B(﹣10,0),F(0,2),∴,解得:,∴直线BF的解析式为y=x+2;(2)△OBF的面积为S==5t(t>0);(3)如图,延长AB至点R,使BR=AB,连接CR,延长CD交y轴于点T,过点T,作TM∥x轴交BA的延长线于点M,过点T作TK⊥CR交RC的延长线于点K,连接RT,∵AB⊥BC,AB=BR,∴BC垂直平分AR,∴AC=CR=13,∴∠ACB=∠RCB,设∠CBD=α,则∠ACB=2α,∵BD⊥CD,∴∠BDC=90°,∴∠BCD=90°﹣α,∵∠ACB=∠RCB=2α,∴∠ACK=180°﹣4α,∴∠KCT=∠BCK﹣∠BCD=∠BCA+∠ACK﹣∠BCD=90°﹣α,∴∠KCT=∠BCD,∵TK⊥KR,OT⊥OC,∴OT=TK,∵TC=TC,∴Rt△OTC≌Rt△KTC(HL),∴OC=CK=TK=t,∵OF=OC,∠BOF=∠TOC,∠FBO=∠OTC,∴△BOF≌△TOC(AAS),∴OB=OT=10,∴TK=10,∵∠ABO+∠BOT=90°+90°=180°.∴MB∥OT,∵MT∥OB,∴四边形OBMT为平行四边形,∵OB=OT,∠BOT=90°.∴四边形OBMT为正方形,∴MB=MT=OT=10,∴MT=TK,∵RT=RT,∴Rt△RMT≌Rt△RTK(HL),∴RK=RM=CR+CK=13+t,∴BR=RM﹣MB=3+t,∵BC=OB+OC=10+t,在Rt△BRC中,BR2+BC2=RC2,∴(3+t)2+(10+t)2=132,解得:t=2(t=﹣15舍去).∴t的值为2.4.解:(1)y=k1x+6,当x=0时,y=6,∴OB=6,∵OB=OA,∴OA=2,∴A(﹣2,0),把A(﹣2,0)代入:y=k1x+6中得:﹣2k1+6=0,k1=,∴直线l1的解析式为:y=x+6;(2)如图1,过C作CH⊥x轴于H,∵C(,1),∴OH=,CH=1,Rt△ABO中,AB==4,∴AB=2OA,∴∠OBA=30°,∠OAB=60°,∵CD⊥AB,∴∠ADE=90°,∴∠AED=30°,∴EH=,∴OE=OH+EH=2,∴E(2,0),把E(2,0)和C(,1)代入y=k2x+b中得:,解得:,∴直线l2:y=﹣x+2,∴F(0,2)即BF=6﹣2=4,则,解得,∴D(﹣,3),∴S△BCD=BF(x C﹣x D)==4;(3)分四种情况:①当Q在y轴的正半轴上时,如图2,过D作DM⊥y轴于M,过C作CN⊥y轴于N,∵△QCD是以CD为底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CQD=90°,CQ=DQ,∴∠DMQ=∠CNQ=90°,∴∠MDQ=∠CQN,∴△DMQ≌△QNC(AAS),∴DM=QN,QM=CN=,设D(m,m+6)(m<0),则Q(0,﹣m+1),∴OQ=QN+ON=OM+QM,即﹣m+1=m+6+,m==1﹣2,∴Q(0,2);②当Q在x轴的负半轴上时,如图3,过D作DM⊥x轴于M,过C作CN⊥x轴于N,同理得:△DMQ≌△QNC(AAS),∴DM=QN,QM=CN=1,设D(m,m+6)(m<0),则Q(m+1,0),∴OQ=QN﹣ON=OM﹣QM,即m+6﹣=﹣m﹣1,m=5﹣4,∴Q(6﹣4,0);③当Q在x轴的负半轴上时,如图4,过D作DM⊥x轴于M,过C作CN⊥x轴于N,同理得:△DMQ≌△QNC(AAS),∴DM=QN,QM=CN=1,设D(m,m+6)(m<0),则Q(m﹣1,0),∴OQ=QN﹣ON=OM+QM,即﹣m﹣6﹣=﹣m+1,m=﹣4﹣5,∴Q(﹣4﹣6,0);④当Q在y轴的负半轴上时,如图5,过D作DM⊥y轴于M,过C作CN⊥y轴于N,同理得:△DMQ≌△QNC(AAS),∴DM=QN,QM=CN=,设D(m,m+6)(m<0),则Q(0,m+1),∴OQ=QN﹣ON=OM+QM,即﹣m﹣6+=﹣m﹣1,m=﹣2﹣1,∴Q(0,﹣2);综上,存在点Q,使△QCD是以CD为底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点Q的坐标是(0,±2)或(6﹣4,0)或(﹣4﹣6,0).5.解:(1)①当x≥0时,y=y12﹣y2,=(x﹣1)2﹣(4x﹣1)=x2﹣6x+2,当x<0时,y=y12+y2=,=(x﹣1)2+(4x﹣1)=x2+2x,∴y=②∵当x≥0时,函数解析式为:y=x2﹣6x+2,∴当0≤x≤3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函数解析式为:y=x2+2x,∴x≤﹣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答案为:x≤﹣1或0≤x≤3;③∵当﹣4≤x<0时,函数解析式为:y=x2+2x,∴﹣1≤y≤8,当0≤x≤4时,函数解析式为:y=x2﹣6x+2,∴﹣7≤y≤2,∴当﹣4≤x≤4时,﹣7≤y≤8;故答案为:﹣7≤y≤8;(2)①当n=1时,y1=x﹣1,y2=4x+1,∴组合函数为:y=∵直线y=a(a为常数)与图象G有三个不同的交点,∴1<a<2,∴当x2﹣6x=1时,x=3+,x=3﹣(舍去),当x2﹣6x=2时,x=3+,x=3﹣(舍去),∵x1+x2=﹣2,∴1+<x1+x2+x3<1+;②∵一次函数y1=x﹣n(n>0)和y2=4nx+n2,∴组合函数y=若y=x2﹣6nx(x>0)的顶点在正方形ABCD内时,∴﹣9n2>﹣2,0<3n<2,∴n2<,且0<n<,∴0<n<,此时y=x2+2nx+2n2与正方形ABCD的边也有1个交点,∴0<n<符合题意;若y=x2﹣6nx(x>0)的顶点不在正方形ABCD内部时,且与正方形ABCD的边有一个交点,∴22﹣6×n×2<﹣2,∴n>即y=x2+2nx+2n2与正方形ABCD的边有一个交点,∴2n2≤2∴n≤1,∴<n≤1;若y=x2+2nx+2n2的顶点在正方形ABCD的AB边上时,图象G与正方形ABCD的边恰好有两个公共点,∴n2=2,∴n=,综上所述:当0<n<或<n≤1或n=时,图象G与正方形ABCD的边恰好有两个公共点.6.解:(1)∵直线y=kx+3交y轴于点B,∴点B坐标(0,3),∴OB=3,∵OA=OB=3,∴点A(3,0),∴0=3k+3,∴k=﹣1;(2)如图1,过点P作PQ⊥OA,交AB于点Q,由(1)知,AB的解析式为:y=﹣x+3,∵点P的坐标为(t,),∴Q点的坐标为(t,﹣t+3),∴PQ=t+,∵,∴;(3)如图2,过点P作PM⊥OA于M,过点D作DN⊥OA于N,过点O作OH⊥OC,交CD的延长线于点H,连接AH,∵∠OCD=45°,∴∠OCH=∠OHC=45°,∴OC=OH,∵∠AOB=∠COH=90°,∴∠BOC=∠AOH,在△OBC和△OAH中,,∴△OBC≌△OAH(SAS),∴BC=AH,∠OCB=∠OHA,∵BC=CP,∴AH=PC,∵∠BCP=90°,∠OCD=45°,∴∠PCD=45°﹣∠OCB,∵∠AHD=45°﹣∠OHA,∴∠PCD=∠AHD,在△PCD和△AHD中,,∴△PCD≌△AHD(AAS),∴PD=P A,∵PM∥DN,∴MN=AN,∵D的横坐标为,点P的坐标为(t,),∴M(t,0),N(,0),∴﹣t=3﹣,∴t=,∴P(,).。
二次函数综合练习一(含答案)

2013年-----二次函数综合练习一一.选择题(共17小题)1.(2013•重庆)一次函数y=ax+b(a≠0)、二次函数y=ax2+bx和反比例函数y=(k≠0)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如图所示,A点的坐标为(﹣2,0),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2.C D.3.(2013•雅安)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次函数y=ax+b与反比例函数y=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大致图象为().C D.2.C D.5.(2013•宿迁)下列三个函数:①y=x+1;②;③y=x 2﹣x+1.其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个数6.(2013•深圳)已知二次函数y=a (x ﹣1)2﹣c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次函数y=ax+c 的大致图象可能是( ).CD .7.(2013•齐齐哈尔)数形结合是数学中常用的思想方法,试运用这一思想方法确定函数y=x 2+1与y=的交点的横8.(2013•攀枝花)二次函数y=ax 2+bx+c (a ≠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函数y=与y=bx+c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的大致图象是().CD .9.(2013•聊城)二次函数y=ax 2+bx 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一次函数y=ax+b 的图象大致是( ).CD .10.(2013•呼和浩特)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mx+m 和y=﹣mx +2x+2(m 是常数,且m ≠0)的图象可能是.CD .11.(2013•达州)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如图所示,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y=cx+a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大致图象是( ).CD .12.(2012•西宁)如图,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过(﹣1,1)、(2,﹣1)两点,下列关于这个二次函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13.(2012•泰安)二次函数y=a (x+m )2+n 的图象如图,则一次函数y=mx+n 的图象经过( )14.(2013•舟山)若一次函数y=ax+b (a ≠0)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2,0),则抛物线y=ax 2+bx 的对称轴216.(2013•泰安)对于抛物线y=﹣(x+1)2+3,下列结论:①抛物线的开口向下;②对称轴为直线x=1;③顶点坐标为(﹣1,3);④x>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17.(2013•日照)如图,已知抛物线y1=﹣x2+4x和直线y2=2x.我们约定:当x任取一值时,x对应的函数值分别为y1、y2,若y1≠y2,取y1、y2中的较小值记为M;若y1=y2,记M=y1=y2.下列判断:①当x>2时,M=y2;②当x<0时,x值越大,M值越大;③使得M大于4的x值不存在;④若M=2,则x=1.其中正确的有()二.填空题(共10小题)18.(2013•南通)已知x=2m+n+2和x=m+2n时,多项式x2+4x+6的值相等,且m﹣n+2≠0,则当x=3(m+n+1)时,多项式x2+4x+6的值等于_________.19.(2013•荆州)若根式有意义,则双曲线y=与抛物线y=x2+2x+2﹣2k的交点在第_________象限.20.(2013•营口)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次函数y=bx+c的图象不经过第_________象限.21.(2013•绵阳)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给出下列结论:①2a+b>0;②b>a>c;③若﹣1<m<n<1,则m+n<﹣;④3|a|+|c|<2|b|.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_(写出你认为正确的所有结论序号).22.(2013•贺州)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给出以下结论:①b2>4ac;②abc>0;③2a﹣b=0;④8a+c<0;⑤9a+3b+c<0,其中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_.(填正确结论的序号)23.(2013•德阳)已知二次函数的y=ax2+bx+c(a≠0)图象如图所示,有下列5个结论:①abc<0;②b<a+c;③4a+2b+c >0;④2c<3b;⑤a+b<m(am+b)(m≠1的实数),其中正确结论的番号有_________.24.(2013•长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3与y轴交于点A,过点A与x轴平行的直线交抛物线y=于点B、C,则BC的长值为_________.25.(2013•本溪)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抛物线y=﹣x2+1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左平移1个单位,则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是_________.26.(2012•南京)已知下列函数①y=x2;②y=﹣x2;③y=(x﹣1)2+2.其中,图象通过平移可以得到函数y=x2+2x﹣3的图象的有_________(填写所有正确选项的序号).27.(2012•自贡)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cm,M、N分别是BC、CD上两个动点,且始终保持AM⊥MN,当BM= _________cm时,四边形ABCN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_________cm2.三.解答题(共3小题)28.(2013•宁波)已知抛物线y=ax2+bx+c与x轴交于点A(1,0),B(3,0),且过点C(0,﹣3).(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和顶点坐标;(2)请你写出一种平移的方法,使平移后抛物线的顶点落在直线y=﹣x上,并写出平移后抛物线的解析式.29.(2013•牡丹江)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x2+bx+c过点A(1,0),C(0,﹣3)(1)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在抛物线上存在一点P使△ABP的面积为10,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30.(2013•牡丹江)如图,抛物线y=x2+bx+c过点A(﹣4,﹣3),与y轴交于点B,对称轴是x=﹣3,请解答下列问题:(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和x轴平行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C,D两点,点C在对称轴左侧,且CD=8,求△BCD的面积.注:抛物线y=ax2+bx+c(a≠0)的对称轴是x=﹣.2013年-----二次函数综合练习一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7小题)1.(2013•重庆)一次函数y=ax+b(a≠0)、二次函数y=ax2+bx和反比例函数y=(k≠0)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如图所示,A点的坐标为(﹣2,0),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y=﹣﹣>﹣2.C D.3.(2013•雅安)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次函数y=ax+b与反比例函数y=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大致图象为().C D.﹣图象在第一三象限,2.C D.(2013•宿迁)下列三个函数:①y=x+1;②;③y=x2﹣x+1.其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个数5.y=的函数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6.(2013•深圳)已知二次函数y=a(x﹣1)2﹣c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次函数y=ax+c的大致图象可能是().C D.7.(2013•齐齐哈尔)数形结合是数学中常用的思想方法,试运用这一思想方法确定函数y=x2+1与y=的交点的横的图象,即可得解.y=8.(2013•攀枝花)二次函数y=ax 2+bx+c (a ≠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函数y=与y=bx+c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的大致图象是( ).CD .,9.(2013•聊城)二次函数y=ax 2+bx 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一次函数y=ax+b 的图象大致是( ).C D.﹣10.(2013•呼和浩特)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mx+m和y=﹣mx2+2x+2(m是常数,且m≠0)的图象可能是.C D.,与x=11.(2013•达州)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y=cx+a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大致图象是().C D.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12.(2012•西宁)如图,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过(﹣1,1)、(2,﹣1)两点,下列关于这个二次函数的叙述正确的是()13.(2012•泰安)二次函数y=a(x+m)2+n的图象如图,则一次函数y=mx+n的图象经过()14.(2013•舟山)若一次函数y=ax+b(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2,0),则抛物线y=ax2+bx的对称轴即可求解.=﹣216.(2013•泰安)对于抛物线y=﹣(x+1)2+3,下列结论:①抛物线的开口向下;②对称轴为直线x=1;③顶点坐标为(﹣1,3);④x>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17.(2013•日照)如图,已知抛物线y1=﹣x2+4x和直线y2=2x.我们约定:当x任取一值时,x对应的函数值分别为y1、y2,若y1≠y2,取y1、y2中的较小值记为M;若y1=y2,记M=y1=y2.下列判断:①当x>2时,M=y2;②当x<0时,x值越大,M值越大;③使得M大于4的x值不存在;④若M=2,则x=1.其中正确的有(),(舍去),二.填空题(共10小题)18.(2013•南通)已知x=2m+n+2和x=m+2n时,多项式x2+4x+6的值相等,且m﹣n+2≠0,则当x=3(m+n+1)时,多项式x2+4x+6的值等于3.x=x==∴19.(2013•荆州)若根式有意义,则双曲线y=与抛物线y=x2+2x+2﹣2k的交点在第二象限.的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y=20.(2013•营口)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次函数y=bx+c的图象不经过第四象限.21.(2013•绵阳)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给出下列结论:①2a+b>0;②b>a>c;③若﹣1<m<n<1,则m+n<﹣;④3|a|+|c|<2|b|.其中正确的结论是①③④(写出你认为正确的所有结论序号).>x﹣轴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b=x﹣>>m+n22.(2013•贺州)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给出以下结论:①b2>4ac;②abc>0;③2a﹣b=0;④8a+c<0;⑤9a+3b+c<0,其中结论正确的是①②⑤.(填正确结论的序号)=1=123.(2013•德阳)已知二次函数的y=ax2+bx+c(a≠0)图象如图所示,有下列5个结论:①abc<0;②b<a+c;③4a+2b+c >0;④2c<3b;⑤a+b<m(am+b)(m≠1的实数),其中正确结论的番号有①③④.=1,代入得(﹣24.(2013•长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3与y轴交于点A,过点A与x轴平行的直线交抛物线y=于点B、C,则BC的长值为6.y=时,25.(2013•本溪)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抛物线y=﹣x2+1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左平移1个单位,则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是y=﹣(x+1)2+4.x﹣(26.(2012•南京)已知下列函数①y=x2;②y=﹣x2;③y=(x﹣1)2+2.其中,图象通过平移可以得到函数y=x2+2x﹣3的图象的有①③(填写所有正确选项的序号).27.(2012•自贡)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cm,M、N分别是BC、CD上两个动点,且始终保持AM⊥MN,当BM=cm时,四边形ABCN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cm2.,即=x×﹣x+,﹣=最大,最大值是﹣×(+×+=cm 故答案是:,三.解答题(共3小题)28.(2013•宁波)已知抛物线y=ax2+bx+c与x轴交于点A(1,0),B(3,0),且过点C(0,﹣3).(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和顶点坐标;(2)请你写出一种平移的方法,使平移后抛物线的顶点落在直线y=﹣x上,并写出平移后抛物线的解析式.29.(2013•牡丹江)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x2+bx+c过点A(1,0),C(0,﹣3)(1)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在抛物线上存在一点P使△ABP的面积为10,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30.(2013•牡丹江)如图,抛物线y=x2+bx+c过点A(﹣4,﹣3),与y轴交于点B,对称轴是x=﹣3,请解答下列问题:(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和x轴平行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C,D两点,点C在对称轴左侧,且CD=8,求△BCD的面积.注:抛物线y=ax2+bx+c(a≠0)的对称轴是x=﹣.﹣×。
高一数学函数综合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数学函数综合试题答案及解析1.定义运算:,对于函数和,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值称为与在闭区间上的“绝对差”,记为,则= .【答案】.【解析】记,,于是构造函数,则当时,;当或时,所以.即为所求.【考点】函数的最值及其几何意义.2.设,那么()A.B.C.D.【答案】B.【解析】观察题意所给的递推式特征可知:,所以,故选B.【考点】数列的递推公式.3.函数y=-xcosx的部分图象是().【答案】D.【解析】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此时,有,可知此函数为奇函数,排除A,C;又当x>0时,取时,可知此时,易知图像与x轴交于,而当时,,故选D.【考点】函数图像的辨析与识别,奇偶函数的定义与性质,排除法,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4.方程在区间内的所有实根之和为 .(符号表示不超过的最大整数).【答案】2.【解析】设,当时,;当时,;当时,;当时,;即;令,得;令,得;的所有根为0,2,之和为2.【考点】新定义题、函数图像的交点.5.若不等式对任意的上恒成立,则的取值范围是()A.B.C.D.【答案】D.【解析】∵,又∵,,∴,又∵,根据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可知当,时,,综上所述,要使不等式对于任意的恒成立,实数的取值范围是.【考点】1.函数求最值;2.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6.下列四个命题:①方程若有一个正实根,一个负实根,则;②函数是偶函数,但不是奇函数;③函数的值域是,则函数的值域为;④一条曲线和直线的公共点个数是,则的值不可能是.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__(写出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答案】①④【解析】,故①正确;根据定义域,,所以,所以也是奇函数;故②不正确;仅是定义域变了,值域没有改变;故③不正确;是关于对称轴对称的图像,所以与其交点个数只能是偶数个,不可能是1.故④正确.【考点】1.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2.函数奇偶性;3.抽象函数;4.函数图像.7.已知函数,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则恒成立B.若恒成立,则C.若,则关于的方程有解D.若关于的方程有解,则【答案】D.【解析】绝对值不等式,当时,则,此时,所以A错误;当恒成立时,有,此时假设,则由绝对值不等式可知恒成立,此时与恒成立矛盾,再结合对A选项的分析,可知,所以B选项错误;当时,则,此时,方程,左边是正数,右边是负数,无解,所以C错误;对于D,当关于的方程有解时,由上述C选项的分析可知不可能小于0,当时,,也不满足有解,所以,此时由有解,可得,所以,所以,选项D正确,故选D.【考点】函数与绝对值不等式.8.如果二次函数不存在零点,则的取值范围是()A.B.C.D.【答案】B【解析】∵二次函数不存在零点,二次函数图象向上,∴,可得,解得,故选D.【考点】1、函数零点;2、函数与方程的关系.9.已知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奇函数,当时的解析式为.(Ⅰ)求函数的解析式;(Ⅱ)求函数的零点.【答案】(Ⅰ)(Ⅱ)零点为【解析】(Ⅰ)先利用奇函数的性质求时的解析式,再求时的解析式,最后写出解析式. 本小题的关键点:(1)如何借助于奇函数的性质求时的解析式;(2)不能漏掉时的解析式.(Ⅱ)首先利用求零点的方法:即f(x)=0,然后解方程,同时注意限制范围.试题解析:(Ⅰ)依题意,函数是奇函数,且当时,,当时,, 2分又的定义域为,当时, 2分综上可得, 2分(Ⅱ)当时,令,即,解得,(舍去) 2分当时,, 1分当时,令,即,解得,(舍去) 2分综上可得,函数的零点为 1分【考点】1、奇函数的性质;2、求方程的零点.10.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区间是()A.B.C.D.【答案】C.【解析】因为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零的实数。
高三数学函数综合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数学函数综合试题答案及解析1.给出四个函数,分别满足①;②;③;④,又给出四个函数的图象如下:则正确的配匹方案是()A.①—M ②—N③—P ④—QB.①—N②—P③—M④—QC.①—P②—M③—N④—QD.①—Q②—M③—N④—P【答案】D【解析】图象M是指数型函数,具有性质②;图象N是对数型函数,具有性质③图象P是幂函数,具有性质④,图象Q是正比例函数,具有性质①,故选D【考点】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下图展示了一个由区间到实数集的映射过程:区间中的实数对应数上的点,如图1;将线段围成一个圆,使两端点恰好重合,如图2;再将这个圆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其圆心在轴上,点的坐标为,如图3.图3中直线与轴交于点,则的象就是,记作.下列说法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填出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①方程的解是;②;③是奇函数;④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增;⑤的图象关于点对称.【答案】①④⑤【解析】①则,正确;②当时,∠ACM=,此时故,不对;③的定义域为不关于原点对称,是非奇非偶函数;④显然随着的增大,也增大;所以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增,正确;⑤又整个过程是对称的,所以正确.【考点】1、函数的性质;2、创新意识.3.下图展示了一个由区间到实数集的映射过程:区间中的实数对应数上的点,如图1;将线段围成一个圆,使两端点恰好重合,如图2;再将这个圆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其圆心在轴上,点的坐标为,如图3.图3中直线与轴交于点,则的象就是,记作.下列说法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填出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①方程的解是;②;③是奇函数;④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增;⑤的图象关于点对称.【答案】①④⑤【解析】①则,正确;②当时,∠ACM=,此时故,不对;③的定义域为不关于原点对称,是非奇非偶函数;④显然随着的增大,也增大;所以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增,正确;⑤又整个过程是对称的,所以正确.【考点】1、函数的性质;2、创新意识.4.函数的部分图像可能是()A B C D【答案】B【解析】∵,∴为奇函数,且存在多个零点导致存在多个零点,故的图像应为含有多个零点的奇函数图像.故选B.【考点】通过图像考查函数的奇偶性以及单调性.5.已知函数,若直线对任意的都不是曲线的切线,则的取值范围为.【答案】.【解析】f(x)=x3-3ax(a∈R),则f′(x)=3x2-3a若直线x+y+m=0对任意的m∈R都不是曲线y=f(x)的切线,则直线的斜率为-1,f(x)′=3x2-3a与直线x+y+m=0没有交点,又抛物线开口向上则必在直线上面,即最小值大于直线斜率,则当x=0时取最小值,-3a>-1,则a的取值范围为,即答案为.【考点】线性规划.6.已知函数的两个极值点分别为,且,,点表示的平面区域为,若函数的图象上存在区域内的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A.B.C.D.【答案】B【解析】∵函数的两个极值点分别为x1,x2,且x1∈(0,1),x2∈(1,+∞),的两根x1,x2满足0<x1<1<x2,则x1+x2=-m,x1x2=>0,,即n+3m+2<0,∴-m<n<-3m-2,为平面区域D,如图:∴m<-1,n>1.∵的图象上存在区域D内的点,∴loga(-1+4)>1,∴∵a>1,∴lga>0,∴1g3>lga.解得1<a<3;故选B.【考点】1.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2.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7.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严重问题.实践证明,声音强度(分贝)由公式(为非零常数)给出,其中为声音能量.(1)当声音强度满足时,求对应的声音能量满足的等量关系式;(2)当人们低声说话,声音能量为时,声音强度为30分贝;当人们正常说话,声音能量为时,声音强度为40分贝.当声音能量大于60分贝时属于噪音,一般人在100分贝~120分贝的空间内,一分钟就会暂时性失聪.问声音能量在什么范围时,人会暂时性失聪.【答案】(1)解应用题问题,关键正确理解题意,列出对应的等量关系:(2)本题实质是解一个不等式:由题意得,,,即,当声音能量时,人会暂时性失聪.【解析】(1) (2)(1)2分4分6分(2)由题意得 10分12分14分答:当声音能量时,人会暂时性失聪. 15分【考点】实际问题应用题8.已知函数f(x)=ln x+2x,若f(x2+2)<f(3x),则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1,2)【解析】由f(x)=ln x+2x,x∈(0,+∞)得f′(x)=+2x ln 2>0,所以f(x)在(0,+∞)上单调递增.又f(x2+2)<f(3x),得0<x2+2<3x,所以x∈(1,2).9.函数的图象可能是()【答案】【解析】函数的定义域为,可排除;又时,,即,故选.【考点】函数的图象,函数的定义域,正弦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10.已知函数f(x)=若f(f(1))>3a2,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1,3)【解析】由题知,f(1)=2+1=3,f(f(1))=f(3)=32+6a,若f(f(1))>3a2,则9+6a>3a2,即a2-2a-3<0,解得-1<a<3.11.(5分)(2011•广东)设f(x),g(x),h(x)是R上的任意实值函数,如下定义两个函数(f°g)(x)和((f•g)(x)对任意x∈R,(f°g)(x)=f(g(x));(f•g)(x)=f(x)g(x),则下列等式恒成立的是()A.((f°g)•h)(x)=((f•h)°(g•h))(x)B.((f•g)°h)(x)=((f°h)•(g°h))(x)C.((f°g)°h)(x)=((f°h)°(g°h))(x)D.((f•g)•h)(x)=((f•h)•(g•h))(x)【答案】B【解析】根据定义两个函数(f°g)(x)和((f•g)(x)对任意x∈R,(f°g)(x)=f(g (x));(f•g)(x)=f(x)g(x),然后逐个验证即可找到答案.解:A、∵(f°g)(x)=f(g(x)),(f•g)(x)=f(x)g(x),∴((f°g)•h)(x)=(f°g)(x)h(x)=f(g(x))h(x);而((f•h)°(g•h))(x)=(f•h)((g•h)(x))=f(g(x)h(x))h(g(x)h(x));∴((f°g)•h)(x)≠((f•h)°(g•h))(x)B、∵((f•g)°h)(x)=(f•g)(h(x))=f(h(x))g(h(x))((f°h)•(g°h))(x)=(f°h)•(x)(g°h)(x)=f(h(x))g(h(x))∴((f•g)°h)(x)=((f°h)•(g°h))(x)C、((f°g)°h)(x)=((f°g)(h(x))=f(h(g(x))),((f°h)°(g°h))(x)=f(h(g(h(x))))∴((f°g)°h)(x)≠((f°h)°(g°h))(x);D、((f•g)•h)(x)=f(x)g(x)h(x),((f•h)•(g•h))(x)=f(x)h(x)g(x)h(x),∴((f•g)•h)(x)≠((f•h)•(g•h))(x).故选B.点评:此题是个基础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方法的迁移能力.12.已知函数f(x)=lnx+a,其中a为大于零的常数.(1)若函数f(x)在区间[1,+∞)内单调递增,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2)求证:对于任意的n∈N*,且n>1时,都有lnn>++…+恒成立.【答案】(1)(0,1] (2)见解析【解析】(1)f′(x)=(x>0),由已知,得f′(x)≥0在[1,+∞)上恒成立,即a≤x在[1,+∞)上恒成立,又因为当x∈[1,+∞)时,x≥1,所以a≤1,即a的取值范围为(0,1].(2)由(1)知函数f(x)=lnx+-1在[1,+∞)上为增函数,当n>1时,因为>1,所以f>f(1),即lnn-ln(n-1)>,对于n∈N*,且n>1恒成立,lnn=[lnn-ln(n-1)]+[ln(n-1)-ln(n-2)]+…+[ln3-ln2]+[ln2-ln 1]>++…++,所以对于n∈N*,且n>1时,lnn>++…+恒成立.13.已知函数f(x)的图象与函数h(x)=x++2的图象关于点A(0,1)对称.(1)求f(x)的解析式;(2)若g(x)=f(x)·x+ax,且g(x)在区间[0,2]上为减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答案】(1)f(x)=x+(2)(-∞,-4]【解析】(1)∵f(x)的图象与h(x)的图象关于点A(0,1)对称,设f(x)图象上任意一点坐标为B(x,y),其关于A(0,1)的对称点B′(x′,y′),则∴∵B′(x′,y′)在h(x)上,∴y′=x′++2.∴2-y=-x-+2,∴y=x+,即f(x)=x+.(2)∵g(x)=x2+ax+1,且g(x)在[0,2]上为减函数,∴-≥2,即a≤-4.∴a的取值范围为(-∞,-4].14.已知函数则函数的零点个数为()A.1B.2C.3D.4【答案】B【解析】函数,.即.所以函数的零点个数即等价于,方程的解得个数,即等价于函数的交点的个数.如图所示.所以共有两个交点.故选B.【考点】1.分段函数的性质.2.函数的零点问题.3.等价转换的数学能力.4.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15.已知符号函数则函数的零点个数为().A.1B.2C.3D.4【答案】B【解析】,时,,解得;当时,;当时,,即无解。
高三数学函数综合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数学函数综合试题答案及解析1.当时,不等式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A.B.C.D.【答案】B【解析】当x=0时,不等式mx3﹣x2+4x+3≥0对任意m∈R恒成立;当0<x≤1时,mx3﹣x2+4x+3≥0可化为m≥,令f(x)=,则f ′(x)=(*),当0<x≤1时,f ′(x)>0,f(x)在(0,1]上单调递增,f(x)max=f(1)=﹣6,∴m≥﹣6;当﹣2≤x<0时,mx3﹣x2+4x+3≥0可化为m≤,由(*)式可知,当﹣2≤x<﹣1时,f′(x)<0,f(x)单调递减,当﹣1<x<0时,f ′(x)>0,f(x)单调递增,f(x)min=f(﹣1)=﹣2,∴m≤﹣2;综上所述,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6≤m≤﹣2,即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6,﹣2].【考点】1、不等关系;2、导数的应用.2.已知函数的两个极值点分别为,且,,点表示的平面区域为,若函数的图象上存在区域内的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A.B.C.D.【答案】B【解析】∵函数的两个极值点分别为x1,x2,且x1∈(0,1),x2∈(1,+∞),的两根x1,x2满足0<x1<1<x2,则x1+x2=-m,x1x2=>0,,即n+3m+2<0,∴-m<n<-3m-2,为平面区域D,如图:∴m<-1,n>1.∵的图象上存在区域D内的点,∴loga(-1+4)>1,∴∵a>1,∴lga>0,∴1g3>lga.解得1<a<3;故选B.【考点】1.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2.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3.设函数,,,记,则( )A.B.C.D.【答案】B【解析】由,故,由,故,,故,故选B【考点】比较大小.4.对任意实数a,b,函数F(a,b)=(a+b-|a-b|),如果函数f(x)=-x2+2x+3,g(x)=x+1,那么函数G(x)=F(f(x),g(x))的最大值等于________.【答案】3【解析】由题可知F(a,b)=(a+b-|a-b|)=,则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f(x)=-x2+2x=3.+3,g(x)=x+1的图象,数形结合可知x=2时,G(x)max5.(2011•浙江)设函数f(x)=,若f(a)=4,则实数a=()A.﹣4或﹣2B.﹣4或2C.﹣2或4D.﹣2或2【答案】B【解析】当a≤0时若f(a)=4,则﹣a=4,解得a=﹣4当a>0时若f(a)=4,则a2=4,解得a=2或a=﹣2(舍去)故实数a=﹣4或a=2故选B6.函数在内()A.没有零点B.有且仅有一个零点C.有且仅有两个零点D.有无穷多个零点【答案】B【解析】利用数形结合法进行直观判断,或根据函数的性质(值域、单调性等)进行判断。
中考总复习:函数综合--知识讲解(基础)

中考总复习:函数综合—知识讲解(基础)【考纲要求】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各象限和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求点关于坐标轴、坐标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求线段的长度,几何图形的面积,求某些点的坐标等;2.函数的有关概念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函数值、函数的图象、函数的表示方法;3.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常见的题目是确定图象的位置,利用函数的图象确定某些字母的取值,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问题.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说明函数值的变化趋势,又能反过来判定函数图象的位置;4.函数的解析式求函数的解析式,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对称轴方程,利用函数的解析式来求某些字母或代数式的值.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常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三角形的面积、边角关系、圆的切线、圆的有关线段组成综合题.【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1.相关概念(1)平面直角坐标系 (2)象限 (3)点的坐标2.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特征3.特殊位置点的坐标 (1)坐标轴上的点(2)一三或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 (3)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上的点的坐标 (4)关于x 轴、y 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4.距离(1)平面上一点到x 轴、y 轴、原点的距离(2)坐标轴或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 (3)平面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 5.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1)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2)利用坐标表示平移 要点诠释: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1)点P(x,y)到x 轴的距离等于y ; (2)点P(x,y)到y 轴的距离等于x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22y x .考点二、函数及其图象 1.变量与常量 2.函数的概念3.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4.函数值5.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6.函数图象 要点诠释: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考点三、一次函数1.正比例函数的意义2.一次函数的意义3.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性质4. 一次函数的图象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5.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要点诠释: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kx y =(k ≠0)中的常数k ;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定义式b kx y +=(k ≠0)中的常数k 和b.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考点四、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性质3.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要点诠释:反比例函数中反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如下图,过反比例函数)0(≠=k xky 图像上任一点),(y x P 作x 轴、y 轴的垂线PM ,PN ,垂足为M 、N ,则所得的矩形PMON 的面积S=PM ∙PN=xy x y =∙.,y xk=∴||k S k xy ==,.考点五、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的概念2.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4.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要点诠释:1、两点间距离公式(当遇到没有思路的问题时,可用此方法拓展思路,以寻求解题方法) 如图:点A 坐标为(x 1,y 1),点B 坐标为(x 2,y 2),则AB 间的距离,即线段AB 的长度为()()221221y y x x -+-.2、函数平移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考点六、函数的应用1.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2. 反比例函数的实际应用3. 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要点诠释:分段函数是指自变量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其关系式(或图象)也不同的函数,分段函数的应用题多设计成两种情况以上,解答时需分段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需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因此,分段计算的应用题成了近几年中考应用题的一种重要题型.【典型例题】类型一、用函数的概念与性质解题1.已知一次函数y=(3a-2)x+(1-b),求字母a, b的取值范围,使得:(1)y随x的增大而增大;(2)函数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下方;(3)函数的图象过第一、二、四象限.【思路点拨】(1)y=kx+b (k≠0)的图象,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2)当b<0时,函数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下方;(3)当k<0, b>0时时,函数的图象过第一、二、四象限.【答案与解析】解:a、b的取值范围应分别满足:(1)由一次函数y=kx+b(k≠0)的性质可知:当k>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即3a-2>0,∴23a>, 且b取任何实数.(2)函数图象与y 轴的交点为(0,1-b ), ∵ 交点在x 轴的下方,∴ ,即a≠, b >1.(3)函数图象过第一、二、四象限,则必须满足 .【总结升华】下面是y=kx(k≠0), y=kx+b (k≠0)的图象的特点和性质的示意图,如图1,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b >0时,图象过一、二、三象限,当b=0时,是正比例函数,当b <0时,图象过一、三、四象限;当y=x 时,图象过一、三象限,且是它的角平分线.由于常数k 、b 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函数,k 决定直线与x 轴夹角的大小,b 决定直线与y 轴交点的位置,由k 定向,由b 定点.同样,如图2,是k <0的各种情况,请你指出它们的图象的特点和性质.举一反三:【变式】作出函数y=x, 2x y x=,2()y x =的图象,它们是不是同一个函数?【答案】 函数2()y x =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x≥0;函数2x y x=在x≠0时,就是函数y=x ;而x=0不在函数2x y x=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之内.由此,作图如下:可见它们不是同一个函数.类型二、函数图象及性质2.已知:(1)m为何值时,它是一次函数.(2)当它是一次函数时,画出草图,指出它的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y是随x的增大而增大还是减小?(3)当图象不过原点时,求出该图象与坐标轴交点间的距离,及图象与两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思路点拨】一次函数应满足:一次项(或自变量)的指数为1,系数不为0.【答案与解析】(1)依题意:,解得m=1或m=4.∴当m=1或m=4时,它是一次函数.(2)当m=4时,函数为y=2x,是正比例函数,图象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m=1时,函数为y=-x-3,直线过二,三,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3)直线y=-x-3不过原点,它与x轴交点为A(-3,0),与y轴交点为B(0,-3),..∴直线y=-x-3与两轴交点间的距离为,与两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总结升华】(1)某函数是一次函数应满足的条件是:一次项(或自变量)的指数为1,系数不为0.而某函数若是正比例函数,则还需添加一个条件:常数项为0.(2)判断函数的增减性,关键是确定直线y=kx+b(k≠0)中k、b的符号.(3)直线y=kx+b(k≠0)与两轴的交点坐标可运用x轴、y轴上的点的特征来求,当直线y=kx+b(k ≠0)上的点在x轴上时,令y=0,则,交点为;当直线y=kx+b(k≠0)上的点在y轴上时,令x=0,则y=b,即交点为(0,b).举一反三:【高清课程名称:函数综合1 高清ID号:369111关联的位置名称(播放点名称):经典例题2】【变式】已知关于x的方程2(3)40--+-=.x m x m(1)求证:方程总有两个实数根;(2)若方程有一个根大于4且小于8,求m 的取值范围;(3)设抛物线2(3)4y x m x m =--+-与y 轴交于点M ,若抛物线与x 轴的一个交点关于直线y x =-的对称点恰好是点M ,求m 的值. 【答案】证明:(1)22224(3)4(4)1025(5)b ac m m m m m ∆=-=---=-+=-≥0,所以方程总有两个实数根.解:(2)由(1)2(5)m ∆=-,根据求根公式可知,方程的两根为:23(5)2m m x -±-= 即11x =,24x m =-,由题意,有448m <-<,即812m <<.(3)易知,抛物线2(3)4y x m x m =--+-与y 轴交点为M (0,4m -),由(2)可知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为(1,0)和(4m -,0),它们关于直线y x =-的对称点分别为(0,1-)和(0, 4m -), 由题意,可得14m -=-或44m m -=-,所以3m =或4m =.3.抛物线y=x 2+bx+c 图象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所得图象的解析式为y=x 2﹣2x﹣3,则b 、c 的值为( )A .b=2,c=2B .b=2,c=0C .b=﹣2,c=﹣1D .b=﹣3,c=2 【思路点拨】易得新抛物线的顶点,根据平移转换可得原抛物线顶点,根据顶点式及平移前后二次项的系数不变可得原抛物线的解析式,展开即可得到b ,c 的值. 【答案】B . 【解析】解:由题意得新抛物线的顶点为(1,﹣4), ∴原抛物线的顶点为(﹣1,﹣1),设原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 ﹣h )2+k 代入得:y=(x+1)2﹣1=x 2+2x , ∴b=2,c=0. 故选B .【总结升华】抛物线的平移不改变二次项系数的值;讨论两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平移问题,只需看顶点坐标是如何平移得到的即可.4.若一次函数y=kx+1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1y x=的图象没有公共点,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 . 【思路点拨】因为反比例函数1y x =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故一次函数y=kx+1中,k <0,将解方程组 11y kx y x =+⎧⎪⎨=⎪⎩转化成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当两函数图象没有公共点时,只需△<0即可.【答案】1-4k<.【解析】由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可知,1yx=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当一次函数y=kx+1与反比例函数图象无交点时,k<0,解方程组11y kxyx=+⎧⎪⎨=⎪⎩,得kx2+x-1=0,当两函数图象没有公共点时,△<0,即1+4k<0,解得1-4k<,∴两函数图象无公共点时,1-4k<.故答案为:1-4k<.【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关键是转化成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再确定k的取值范围.类型三、函数综合题5.已知点(﹣1,y1),(2,y2),(3,y3)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y1>y2>y3 B.y1>y3>y2 C.y3>y1>y2 D.y2>y3>y1【思路点拨】先判断出函数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所在的象限,再根据图象在每一象限的增减性及每一象限坐标的特征进行判断.【答案】B.【解析】解:∵k2≥0,∴﹣k2≤0,﹣k2﹣1<0,∴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在二、四象限,∵点(﹣1,y1)的横坐标为﹣1<0,∴此点在第二象限,y1>0;∵(2,y2),(3,y3)的横坐标3>2>0,∴两点均在第四象限y2<0,y3<0,∵在第四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0>y3>y2,∴y1>y3>y2.故选B.【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当k>0时,图象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横纵坐标同号;当k<0时,图象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横纵坐标异号.举一反三:【变式】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次函数y=bx+b2﹣4ac与反比例函数y=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大致为()A. B. C. D.【答案】由抛物线的图象可知,横坐标为1的点,即(1,a+b+c)在第四象限,因此a+b+c<0;∴双曲线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由于抛物线开口向上,所以a>0;对称轴x=>0,所以b<0;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故b2﹣4ac>0;∴直线y=bx+b2﹣4ac经过第一、二、四象限.故选D.类型四、函数的应用6.如图,小明的父亲在相距2米的两棵树间拴了一根绳子,给他做了一个简易的秋千,拴绳子的地方距地面高都是2.5米,绳子自然下垂呈抛物线状,身高1米的小明距较近的那棵树0.5米时,头部刚好接触到绳子,求绳子的最低点距地面的距离为多少米?【思路点拨】根据题意,运用待定系数法,建立适当的函数解析式,代入求值即可解答. 【答案】解:以左边树与地面交点为原点,地面水平线为x 轴,左边树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题意可得A (0,2.5),B (2,2.5),C (0.5,1)设函数解析式为y=ax 2+bx+c ,把A 、B 、C 三点分别代入得出c=2.5, 同时可得4a+2b+c=2.5,0.25a+0.5b+c=1 解之得a=2,b=﹣4,c=2.5.∴y=2x 2﹣4x+2.5=2(x ﹣1)2+0.5. ∵2>0,∴当x=1时,y=0.5米. ∴故答案为:0.5米.【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点的坐标的求法及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此题为数学建模题,借助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举一反三:【高清课程名称: 函数综合1 高清ID 号: 369111 关联的位置名称(播放点名称):经典例题3】 【变式】抛物线2y ax bx c =++,a >0,c <0,2360a b c ++=.(1)求证:1023b a +>; (2)抛物线经过点1(,)2P m ,Q (1,)n .① 判断mn 的符号;② 抛物线与x 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点A 1(,0)x ,点B 2(,0)x (A 在B 左侧),请说明116x <,2112x <<.【答案】(1)证明:∵ 2360a b c ++=,∴ 12362366b a b c c a a a a++==-=-. ∵ a >0,c <0,∴0c a <,0c a->. ∴ 1023b a +>.(2)解:∵ 抛物线经过点P 1(,)2m ,点Q (1,)n , ∴ 11 ,42 .a b c m a b c n ⎧++=⎪⎨⎪++=⎩① ∵ 2360a b c ++=,a >0,c <0,∴ 223a b c +=-,223a b c =--. ∴ 1112111()42424312b c m a b c a a a a +=++=+=+-=-<0. 2(2)33a a n a b c a c c c =++=+--+=->0. ∴ 0mn <.② 由a >0知抛物线2y ax bx c =++开口向上.∵ 0m <,0n >,∴ 点P 1(,)2m 和点Q (1,)n 分别位于x 轴下方和x 轴上方.∵ 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A 1(,0)x ,B 2(,0)x (点A 在点B 左侧),∴ 由抛物线2y ax bx c =++的示意图可知,对称轴右侧的点B 的横坐标2x 满足2112x <<. ∵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2b x a =-,由抛物线的对称性可1222x x b a +=-,由(1)知123b a -<, ∴ 12123x x +<. ∴ 12221332x x <-<-,即116x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解答培优:几何与函数综合(一)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解答培优:几何与函数综合(一)1.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为边AB上的两个三等分点,点A关于DE的对称点为A′,AA′的延长线交BC于点G.(1)求证:DE∥A′F;(2)求∠GA′B的大小;(3)求证:A′C=2A′B.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已知OA=OC,OB=OD,过点O作EF⊥BD,分别交AB、DC于点E,F,连接DE,BF.(1)求证:四边形DEBF是菱形:(2)设AD∥EF,AD+AB=12,BD=4,求AF的长.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BD=12cm,AC=16cm,AC,BD相交于点O,若E,F是AC上两动点,分别从A,C两点以相同的速度(AE=CF)向C、A运动,其速度为0.5cm/s.(1)当E与F不重合时,求证: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2)点E,F在AC上运动过程中,求当运动时间t为何值时,以D、E、B、F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4.如图,D、E、F分别是△ABC各边的中点,连接DE、EF、AE.(1)求证:四边形ADEF为平行四边形;(2)加上条件后,能使得四边形ADEF为菱形,请从①∠BAC=90°;②AE平分∠BAC;③AB=AC 这三个条件中选择1个条件填空(写序号),并加以证明.5.如图,在Rt△ABC中,∠ACB=90°,D是AB的中点,过点D作DE∥AC且DE=AC,交BC于点O,连接CD、BE、CE.(1)求证:四边形BECD是菱形;(2)当AB和AC满足数量关系时,四边形BECD是正方形.6.下图甲是任意一个直角三角形ABC,它的两条直角边的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如图乙、丙那样分别取四个与直角三角形ABC全等的三角形,放在边长为a+b的正方形内.①图乙和图丙中(1)(2)(3)是否为正方形?为什么?②图中(1)(2)(3)的面积分别是多少?③图中(1)(2)的面积之和是多少?④图中(1)(2)的面积之和与正方形(3)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关于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关系吗?7.在▱ABCD中,E为BC边上一点,F为对角线AC上一点,连接DE、BF,若∠ADE与∠CBF的平分线DG、BG交于AC上一点G,连接EG.(1)如图1,点B、G、D在同一直线上,若∠CBF=90°,CD=3,EG=2,求CE的长;(2)如图2,若AG=AB,∠DEG=∠BCD,求证:AD=BF+DE.8.如图,在矩形ABCD中,过对角线AC的中点O作AC的垂线,分别交射线AD和CB于点E,F连接AF,CE.(1)求证:OE=OF;(2)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9.已知: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DE、BF分别是∠ADC和∠ABC的角平分线,交AB、CD于点E、F,连接BD、EF.(1)求证:BD、EF互相平分;(2)若∠A=60°,AE=2EB,AD=4,求线段BD的长.10.如图,BD是△ABC的角平分线,过点D作DE∥BC交AB于点E,DF∥AB交BC于点F.(1)求证:四边形BEDF是菱形;(2)如果∠A=80°,∠C=30°,求∠BDE的度数.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直线y=kx+b,交x轴的正半轴于点A,与y轴正半轴交于点B,OA=OB,点P为线段OA上一点.(1)如图1,若b=4求,点A的坐标.(2)如图2,在(1)的条件下,连接BP,设点P横坐标为t,△APB的面积为S(S>0),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3)过点B作BK⊥BA,交x轴于点K,过点P作PQ⊥OA,交直线KB于点Q,连接AQ,取AQ中点C,连接BP、BC、CP,作CH⊥OA于点H,连接BH,∠BHC=2∠ABP,OK﹣OP=4,求直线BH的解析式.1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b分别交x、y轴于B、A两点,且AB=8.(1)求直线AB的解析式;(2)点C是y轴负半轴上一点,纵坐标为d,点D是直线AB上一点,横坐标为t,d与t的函数关系为d=t+4,将线段CD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CE,求E点坐标;(3)在(2)的条件下,线段CD交x轴于点M,CE交x轴于点P,G为点P右侧x轴上一点,连接GE并延长交直线AB于F,N是线段CE上一点,连接MN,过点E作EK⊥EC交过点A且平行于x轴的直线于点K,连接MK,若MK平分∠DMN,∠PEG=45°,3AF=4BD,求点N的坐标.13.如图,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4,0),B(0,3).以线段AB为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C,∠BAC=90°.若第二象限内有一点P(a,),且△ABP的面积与△ABC的面积相等.(1)求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2)求a的值.(3)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M,使△MAC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4.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是(3,0),点P在第一象限内的直线y=﹣x+4上.设点P的坐标为(x,y).(1)在所给直角坐标系(如图)中画出符合已知条件的图形,求△POA的面积S与自变量x的函数关系式及x 的取值范围;(2)当S=时,求点P的位置;(3)在(2)的条件下,若以P、O、A、Q为顶点构成平行四边形,请直接写出第四个顶点Q的坐标.15.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依次有A、C、B三地,甲、乙两人同时出发,甲从A地骑自行车匀速去B地,途经C 地时因事停留1分钟,继续按原速骑行至B地,甲到达B地后,立即按原路原速返回A地;乙步行匀速从B地至A地.甲、乙两人距A地的距离y(米)与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请结合图象解答下列问题:(1)甲的骑行速度为米/分,点M的坐标为;(2)求甲返回时距A地的距离y(米)与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不需要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请直接写出两人出发后,在甲返回到A地之前,分钟时两人距C地的距离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