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 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合集下载

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学习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课前背诵:清平乐《会昌》一九三四年夏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水调歌头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课前预习1、背景简介:三大战役结束后,蒋军主力已被歼灭。

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我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我南进。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

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

百万雄师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无锡、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苏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苏教版
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 概述。(30字以内)
4.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反思:
1.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 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 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 战犯汤恩伯21 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学习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 构。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七年级语文下册 22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 22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苏教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2、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新闻,把握本则新闻的语言特色。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3.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难点:领悟新闻语言的特点【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的年代里,流水发出了欢笑,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一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二、走进作者: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新闻两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新闻两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新闻两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21.《新闻二则》学案教师寄语: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毛泽东学习目标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点1、语言的学习与训练。

2、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学习难点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要塞( ) 溃( )退荻( )港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悍然拒绝:锐不可当:业已:二、自主探究3.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4. 回顾历史,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二)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三)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3.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a、b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可以另找一些语例,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特点。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新闻》一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2.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3.学会运用新闻报道的方法,撰写新闻稿和其他类似文章。

二、教学重点1.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2.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3.学会如何撰写新闻稿和其他类似文章。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2.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新闻报道的力量和魅力。

你可以将一条实时新闻显示在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时间阅读后,让他们表达对这个新闻的看法和思考。

你可以从中引导他们讨论,引导其注意新闻报道基本要素,语言特点,新闻稿的结构等。

2、讲授新闻报道基本要素(20分钟)首先,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呈现在学生面前。

然后分别讲授每个要素的内容,重点介绍标题、铺垫和概括等要素。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解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习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20分钟)此部分可以通过介绍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写作方法、行文规范等方面来让学生认知。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4、撰写新闻稿并体验(40分钟)现在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则新闻,让每个小组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撰写新闻稿。

通过老师组织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读者”和“记者”的角色,从而提高他们对新闻报道的理解。

5、互评和总结(15分钟)对新闻稿进行点评,评选出最佳新闻稿。

遴选出获胜组,让获胜组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本次新闻通讯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学生通过本次教学,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手法,同时也理解了新闻公共性,提高了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同时,在撰写新闻稿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有效促进了课堂活跃度。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导学案:22新闻两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导学案:22新闻两篇

二十二新闻两篇名师导航内容感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初步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新闻的标题是一个主谓短语,它概括了所要报道的事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主语,既交代了渡江部队的数量,又体现出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横渡”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报道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民族盛事。

全文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按照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交接仪式的全过程。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芜.湖(wú)荻.港(dí)歼灭..(jiān)溃.退(kuì)举世瞩.目(zhǔ)嘉.宾(jiā)肃穆.(mù)镶嵌..(xiāng qiàn)媒.体(méi)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1.重点词嘉宾:尊贵的客人。

嘉,美好。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后盾:指背后的支持和援助力量。

2.近义词顽强·顽固两个词都有坚强、强硬的意思。

区别在于:“顽强”是褒义词,而“顽固”是贬义词,多指思想保守,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

瞩目·注目两个词都有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点的意思。

但是“瞩目”一般是指重大事件,而“注目”一般指平常事件。

3.成语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当,阻挡,抵挡。

举世瞩目:全世界注视。

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四、文学常识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变动着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是一个多义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各种新闻报道的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定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通常指消息,又称电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消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是各种新闻媒介中最常用、最常见的新闻报道体裁。

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2课《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案3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2课《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案3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2.体会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走近毛泽东(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知识写在下面)。

2.走进新闻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①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②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③新闻的基本结构:从结构上说,一则新闻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就是消息的题目,通常是概括消息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导语:就是消息的第1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主体:就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

另,还有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背景:介绍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阅读时注意分清消息中标题、导语和主体这三部分。

3.读课文①给下列字注音鄂()豫()绥靖()阻遏()泄气()溃退()歼灭()管辖()瓶塞()阻塞()堵塞()要塞()上当()锐不可当()②解词锐不可当——业已——绥靖——4.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二、学习•研讨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三、研读反思给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并说说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四、品味语言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新闻通讯 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新闻通讯 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苏教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思路本文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

第二课时,速读课文,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3.知道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自学: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2、找出这新闻的六要素?
3、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结合词句举例说明)
4、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5、主体部分写了什么?各用 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各路军的作战情况。
6、三路军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三、交流:
四、展示:
五、反馈: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 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 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 战犯汤恩伯21 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2.新闻的特点: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3.新闻结构的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概括了整条新闻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 概述。(30字以内)
4.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反思:
1.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
溃( )退歼( )灭当()真锐不可当()
荻( )港纤()维芜()湖要塞()
殷()督( )战无锡( )阻塞()
(2)、填空。
(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 “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 构。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 的特点。
导学过程
感悟
一、导学:
1、导入
2、作者简介
3、检查 字词: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4.新闻的五要素:五W,即何时、何地、何人、何故、何事。
5.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毛泽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