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髓 兴国之魂
铸就凝聚力量的兴国之魂

铸就凝聚力量的兴国之魂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将对我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事业向前发展,是我们党的一大宝贵经验和政治优势。
在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的背景下,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更为繁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是一个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体系。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和运用科学理论的能力,才能有效引领社会思潮,提高主流思想文化的主导力、整合力,最大限度扩大社会思想认同;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才能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只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最大程度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只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才能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建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必须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即共有的理想目标、精神追求、伦理道德等。只有坚守精神家园,国家、民族、社会才会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国家兴盛的基石,一盘散沙的民族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统一和整合全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的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有力保证。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理论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目标,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理想激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动力,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精神源泉;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规范,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道德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方面的内容,直接关系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进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主流意识形态、执政党意志、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为人民群众进行价值选择提供了相对统一、比较可靠的价值标准,因而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进而增进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人民群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不竭的力量源泉。
兴国之魂读后感

兴国之魂读后感
《兴国之魂》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
作者以鲜活的笔触,深刻的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读完《兴国之魂》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所述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都让我深受启发。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和力量,这些都是我们当代人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同时,通过《兴国之魂》,我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书中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爱、礼义等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通过阅读《兴国之魂》,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不断奋斗。
除此之外,《兴国之魂》还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了更
深刻的思考。
书中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通过阅读《兴国之魂》,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性和重要性,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通过阅读《兴国之魂》,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珍惜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本刊评论员2011年12月01日16:11 来源:《求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全会《决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点。
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
所谓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
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巨大深刻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
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任何文化都是它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与承载这些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的有机统一。
文化的精神价值是文化的“魂”,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是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是文化的“体”,是文化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基本依托,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大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大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
多年来,社会各界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括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认为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科学界定,但也普遍反映,还应作进一步的提炼和概括,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尝试提出了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的六个关键词,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可以有灵活多样的具体表述。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对以往一切剥削压迫社会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颠覆与超越,代表了人类从支配自己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共产主义理想。
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随着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成为指引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思想和价值取向。
★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把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从三个层面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

从三个层面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部分时,有一处创新的点睛之笔。
即强调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申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还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明确界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一种新的理论观点的提出都是有源可溯、有根可循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接着,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重要论断,并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总体部署。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着眼于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全党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出了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的要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了具体部署,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文化建设之精髓,是兴国之魂。
党的十八大再一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其第一位的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此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创新性地提出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一、充分认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灵魂、主心骨、精气神,是形成民族共识、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基石,也必将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意识、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概括为“以人为本,振兴中华”八个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概括为“以人为本,振兴中华”八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概括为“以人为本,振兴中华”八个字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李长春同志在对《决定》进行说明时说,目前还未能概括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以人为本,振兴中华”这八个字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基本的内容。
“以人为本”的基本涵义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这之中,“一切为了人民”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点;“一切依靠人民”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性质,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努力方向。
“振兴中华”的基本涵义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奋斗目标,包括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提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并凝练出涵盖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诸多问题需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需要认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以及如何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关方面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建设、建设什么和怎样建设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课题,也是需要从理论上回答和研究的课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1.核心价值体系是立国之基、兴国之魂民族和国家的真正强大和崛起,不独有赖于经济实力的雄厚,更有赖于基于雄厚经济基础的社会思想意识和文化道德软实力。
要建立真正稳定、和谐富强的大国,中国必须形成一种符合历史发展方向、既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又有着深厚民族基础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迫切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解体。
所以我们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的建设问题.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端正社会风气的迫切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之髓兴国之魂
暖研12 赵国春1108140412006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本文就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层结构,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发展中的核心意义,阐明了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战略支点,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之髓,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个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所构成的统一体。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之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因为有了这个精髓,社会主义文化才具有了先进性、科学性和真理性,进而才能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不断推进先进文化建设、进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迅猛发展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兴国需要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就会失去前进方向,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组成部分,既突出了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又凸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既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收借鉴了国外的有益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决定
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形成既有国家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既坚守基本的社会思想道德又向着更高目标前进的生动局面,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社会前进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可以始终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兴国需要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要有坚如磐石的共同思想基础。
毛泽东指出的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指出的“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江泽民指出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锦涛指出的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调的都是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共同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支柱和道德规范,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超越阶层、行业、职业、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奠定了全体人民共同团结奋进的强大思想基础。
兴国需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
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两难”问题明显增多,协调各方面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压力不断加大,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人们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这一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的自觉性、坚定性,有助于人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有助于人们培育和谐文化、树立和谐理念,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
兴国需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情形下,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根本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不断巩固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力,激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从根本上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更好地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有效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从根本上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
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同时,还需要认识到的是,国兴则魂强。
与此相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整个文化建设一样,在当下的中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需要切实加强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这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之所以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根据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动发展及其生机活力的蓬勃展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发展动力、实践营养及丰富的事实证明,从而使价值体系的建设步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同样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要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根据所在。
在谈到约瑟夫·奈关于文化吸引力和软实力的观点时,亨廷顿曾有如是评论:“是什么使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呢?如果它们被看作是根植于物质上的胜利与影响时,它们就是有吸引力的。
软权力只有建立在硬权力的基础上才成
其为权力。
硬的经济和军事权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
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或软权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
经济和军事力量的下降会导致自我怀疑、认同危机,并导致努
力在其他文化中寻求经济、军事和政治成功的要诀。
”当代中国迅速发展的客观现实,无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的自觉自信奠定了强大的硬实力基础,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的不断增强。
国兴则魂强的道理,既启示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在兴国的进程中强魂;同时也启示着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看到机遇并把握机遇,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总结新经验,汲纳新营养,充实新内涵,阐扬深义,彰显魅力,从而更加优美地奏响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提振兴国之魂,强劲文化国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 学习出版社,2009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 人民出版社,2009
[4]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J] 科学社会主义,2006
[5]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