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百七十七)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百七十七)1、单选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以下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述错误的是:_____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B: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D: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源泉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 【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
从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
2、单选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_____。
A: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B: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C: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D: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和根本要求。
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我国的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可怕的“死的心情”
■ 杨家友
近来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 引起 了国人极大的震惊与无尽的思索。 人们 在问, 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 我们的 底线到底在哪里 ? 多数人都把此类事件归咎于肇事者 道德的滑坡。 其实不然, 隐藏在这类事 件背后的伦理去魅乃至沦丧比道德滑坡 更 可 怕 、 更 严 重 。 我 们 固 然 可 以 说 18 位 路人道德低下, 但是, 当我们去追问和 思考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敢出手相助时, 他们的回答估计会与我们担心的别无二 致, 那就是怕伤者或死者家属无穷无尽 的纠缠和漫天的要价。 这是一种什么样 的心理? 可以说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 之腹。 但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恐怕要归 咎于可怕的社会风气, 不良的社会风气 是促使他们作出这种选择的最大原因。 这种社会风气在每个人心里积淀并形成 为一种集体意识, 这种集体意识变成习 以为常的风俗或思维定势就是我们身在 其中的伦理现实。 传统伦理的去魅乃至 沦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代社会已经 出 现 了 伦 理 - 道 德 悖 反 的 现 象 。 2009 年 《当前中国伦理 道德 状 况 及 精 神 哲 学 分 析》 一文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 对 当前 道 德 状 况 “基 本 满 意 ” 的 判 断 是 主 流 , 占 69.7% ; “ 不 满 意 ” 的 占 19.4% ; “ 满 意 ” 的 也很少 , 只有 5.3% 。 但是 , 对 目前 的 人 际 (伦 ) 关 系 “不 满 意 ” 的 判 断 是 主 流 , 占 73.1% ; “ 总 体 良 好 ” 占 25.3% 。 这 组 数 据 说 明 国 人 对 当 今 社 会 的道德状况 “ 基本满 意 ”, 而对 社 会 的 伦 理关 系 “不 满 意 ” 却 非 常 高 。 两 种 相 反 的判断所达到的社会一致性都相当高, 呈 现为伦理 — 道德悖 论 。 数据中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 国人对自身和他人极高的道德认 同率 说 明 大 部 分 人 能 够 做 到 “仓 廪 实 而 知礼节 , 衣食足而知荣辱 ”, 社 会 风 气 的 堕落应该归咎于一小部分欲壑难填的害 群 之 马 。 其 次 , 害群 之 马虽 然人 数 不 多 , 但带来的影响却极其恶劣。 虽然国人对 自己和他人的道德水准还是保持很高的 认 同 , 就 连 小 悦 悦 事 件 中 的 18 人 或 许 也 想到马上救人, 但之所以没有付诸行动 的原因 则 是 对对方 的道德 水准 心 存 怀 疑 , 这一判断只能源自于对当今去魅甚至沦 丧的社会风气和伦理状况的认知。 再其 次, 对 “当 前 道 德 状 况 ” 较 高 的 满 意 度 并没有带来较高的人际关系或人伦关系 的满意度, 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这就提 醒我们, 当我们高呼道德滑坡的时候, 其背后的伦理去魅甚至沦丧则更为可怕 和严重。 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较 高的道德满意度容易让某些自我感觉良 好者沉溺于虚无缥缈的清高之中而不能 自拔, 而人人都是社会风气或伦理去魅 乃至沦丧的参与者, 则恰如晴天霹雳把 这 些 人 从自己编织 的 花环 中惊 醒 。 较高的道德满意度为什么没有带来 相应的人伦 关系 的 满 意 度 ? 原因在于我们 虽有道德认知 ,但 却 没 有 道 德 行 动 ,亦 即 我们的良 知 不 能顺利地转化 为良 能 。 调查 还 显 示 ,在 回 答 “现 代 社 会 公 民 道 德 素 质 中最突出问题 是 什 么 ”这 一 问 题 时 ,选 择 “有 道 德 知 识 , 但 不 见 诸 行 动 ” 的 高 达 80.68% ; 选 择 “ 既 无 知 , 也 不 行 动 ” 的 占 11.4% ; 选 择 “ 道 德 上 无 知 ” 的 占 6.4% ; 选 择其他的 占 1.6% 。 这 表明 道德 认知 与道德 行 动 脱节亦即 “ 良 能 ” 缺场 。 缺乏 良 能 的心 灵只能 是 “ 优美 的 灵魂 ” 或 “ 死的心 情 ”( 黑 格尔 ), 这种人一 旦面 临 道 德 境 域 只 能 是 理 智而冷漠 的 傻瓜 , 这是当代 中 国 道 德 状 况的最大 缺陷 和 突 出 难题 。 为什么出现这种知道应该怎么做而 不去做、 不想做、 乃至不敢做的异化现 象? 追问的结果又会回到当代的伦理状 况上, 因为如果我们真的按照我们知道 的那样去做了, 我们或许不仅得不到我 们应该得到的预期结果, 而且还有可能 带来的是做善事没有善报或好人没有好 报, 因为与之相反而大行其道的是, 当 代社会屡屡出现各种假恶丑等垄断公共 权力与社会财富的种种怪现象。 值得我 们警醒的是, 某些官员、 演艺娱乐界明 星与某些企业家等在中国当代政治、 文 化、 经济领域控制话语权的、 本应成为 国人伦理道德模范的群体, 恰恰成了伦 理道德 方面 为国人 所 不 齿而唾 弃 的 群 体 。 这些所谓的精英们成了国人最不满意的 群体的原因, 在于他们本该因为人民服 务而成为国人道德的楷模, 但很多人不 去做、 不想做甚至为非作歹, 占用绝大 多数公共权力与社会财富而没有拥有较 高道德和伦理水平。 他们的腐败和社会 分配不公, 导致公共权力与社会财富这 种伦理存在的去魅与消解。 这种异化直 接割裂和颠覆了传统的善事善报或好人 好报的伦理信念, 间接地切断了由良知 向良能发展的康庄大道, 致使当代中国 的道德精神发生了变异, 虽然良心作为 自我道德评价依然很高, 但其不仅不能 与社会的伦理认同一致, 甚至与伦理认 同 相 悖 , 因 而 使 道 德 很 可 能 “处 于 作 恶 的 待发 点上 ”。 不可否认, 我们当前出现了道德的 滑坡, 但道德滑坡背后伦理去魅的后果 却更为可怕和严重,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 受其影响并对其形成负有不可逃避的责 任 。 是 “ 让 给 丑恶 来 开垦 ”, 把 他 变 成 闻 一 多先 生 笔 下的 “ 一 沟 绝 望 的 死 水 ”, 还 是 把 他 改造 成 “ 美 的 所 在 ”, 该 是 我 们 清 醒地 作出选择与 行 动的时 候 了 。 ( 作者系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我们都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世世代代都在生活在中国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经历长起奋斗的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引导着和保证着吗民族持久的生生不息向前发展。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奋斗目标,使我们的力量进一步凝聚起来,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发展更快更好,这些就是我们的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但它们的含义是什么呢?其实很容易理解的“富强就是民富国强,是社会之一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前提和基“民主”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是体现人民至上和人民主体的价值追求,即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政治理想,更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价值目标。
“和谐”是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核心价值目标,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个领域及其内部最理想的关系状态。
“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语文化发展所追球的核心价值,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人民素养的集中体现,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置之锤。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的目标。
“自由”是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生成的基本前提,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基本准则,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状态。
公正即公平正义,这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最佳状态。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方式。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的取向。
“爱国”是一种情操,是我们的祖国走向辉煌的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敬业”是种责任,也是一种爱国爱家的体现。
“诚信”是一种美德,是生存之道,立业之基。
“友善”是一种品格,也是对人的态度,是净化社会风气,密切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道德力量。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准则。
在生活中,有许多活的例子,像一生清廉爱国的知识分子,朱自清,在困境中不丧失,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的爱国,像让千百家感受公平与正义的,模范法官陈燕萍,办案认真负责,审理的3000多起案件,无一错案的公正,像李群苦找顾客7天,只为还两块钱的诚信,像和谐大家庭一(4)班的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和谐,像……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都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理解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理解作者:赖海燕李忠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2年第03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这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论断,是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内涵、本质的最新揭示。
笔者认为,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只有坚持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巨大作用,而且是“兴国之魂”。
一、第一方面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有四项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四项基本内容中,有两项内容是坚持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
中国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陷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面对危局,仁人志士奔走呼吁,积极寻求民族复兴之路,由此开始了对中华文化的反思。
在学习西方科技和制度失败之后,最终进入文化层面的反思。
五四运动使一个新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由此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寻觅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由此走上了复兴之路。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作为一名长期扎根于基层的党员干部,在不断积累基层一线群众工作的同时,从来就不敢遗忘党的最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磨砺了党性、深化了新时期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认识,我就从政治阐释、精神内涵、努力方向、自我要求等几个方面来初步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这是继我们党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等著名论断之后,提出的又一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论断,它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这一重要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用的新阐释,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
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而改革的理论指导必须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纲,在实践中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基础作用。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保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生命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大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大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
多年来,社会各界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括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认为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科学界定,但也普遍反映,还应作进一步的提炼和概括,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尝试提出了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的六个关键词,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可以有灵活多样的具体表述。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对以往一切剥削压迫社会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颠覆与超越,代表了人类从支配自己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共产主义理想。
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随着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成为指引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思想和价值取向。
★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把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备战2014】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热点链接】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扎实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2013年1月18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部署今年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刘云山主持会议,强调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扎实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刘云山指出,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抓住根本、突出重点,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坚定人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凝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韩振峰中国教育报 2011年10月31日第04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吴结绘开栏的话: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作为主要议题,吹响了我国文化兴国的进军号角。
文化发展繁荣,事关百姓幸福尊严。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等重大论断,可见党和国家情系人民群众的拳拳之心,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也备受关注。
从今天起,本报理论版推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解读系列”栏目,围绕全会新论断、新思想进行解读,以深刻学习与贯彻全会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这一重要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用的新阐释,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精髓,社会主义文化才具有了先进性、科学性和真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促进中华民族发奋进取的振兴之魂■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兴国之魂”重大论断影响深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这是继我们党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等著名论断之后,提出的又一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论断。
这一重要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用的新阐释,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确保该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当前,国内社会思潮多元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紧迫。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真理性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个内涵丰富、外延开放的“体系”,更在于它是“核心”,是基本,是主心骨,是精气神,是国之魂。
如何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众说纷纭的焦点。
我认为,要正视以下七大矛盾。
第一,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把先进性和包容性统一起来。
第二,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
第三,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把科学清晰与适当抽象统一起来。
第四,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把革命性和道德性统一起来。
第五,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不宜“局部生病、全身用药”。
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紧迫、实在的课题,就是建立我们自己的、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伦理”,把“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建构成功结合,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抑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促进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形成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不在这个方面对症下药。
第六,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有压力驱使人付出,也要有动力诱导人获取。
第七,存在决定意识,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产生,要求社会存在具有凝聚和形成共识的基础。
综上所述,从需要遵循的规律、需要洞察的情势来审视,至少有七大矛盾制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
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仁、义、礼、智、信”,在摒弃其封建糟粕的同时,也不妨借鉴其部分合理的内容。
特别应研究它如何通过“忠孝两全”、“三纲五常”、“修齐治平”的方式,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把个人的追求与整体的核心价值统一起来。
对传统的东西,不妨“旧瓶装新酒”,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重新诠释。
今天,可以强调“忠”——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强调“孝”——敬老感恩,报答社会;强调“廉”——崇尚廉洁,鄙夷贪腐;强调“节”——节俭奋斗,节制私欲。
“忠、孝、廉、节”四个字的价值观,好像很轻松地就超越了前述的七大矛盾,讲者容易说清,听者容易记住。
虽然不够全面、也不大先进,未必能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但也不失为当今社会——当然是社会主义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基本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鲜明的特点,是社会主义性质;其形成共识和凝聚力的基点,是人民群众。
只有在全民族的每一个体的内心中滋生、能深入和内化到个体、能成为个人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追
求的价值观,才能真正成为“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形散神不散”地“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无所在而无所不在”地“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的,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握规律,尊重规律;多方探索,不急不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